西遊記中的貪嗔痴慢疑

2020-12-23 洛銘小棧

《西遊記》的境吳承恩在《西遊記》開篇寫到,預知造化會圓功,需看西遊釋厄傳,意思就是,要想知道人生的真諦,那就必須看《西遊記》,可惜看懂《西遊記》的人實在太少。

有人說,如果你有一天看懂了《西遊記》,也就懂得了世間苦難的真諦,也就懂得了整個人生的真諦。

小孩子根本讀不懂《西遊記》的,個人認為《西遊記》可排在四大名著之首,而且是人世間一部最偉大的成功學。

看似是打妖怪的故事,實際是一部告訴人們如何戰勝心魔的成功學。

吳承恩通過西天取經的神話故事,引領我們去克服內心,戰勝心魔,最終取得經,成就人生。

西遊記中,孫悟空,唐僧,豬八戒,沙和尚,白龍馬,這師徒五人,只是一個人。

孫悟空是人的心,唐僧是人的身,豬八戒是人的情慾,沙和尚是人的本性,白龍馬是人的意志力,孫悟空是斜月三星洞中菩提祖師的弟子,斜月三星就是個心字,斜月不就是那一勾嘛,三星不就是那三點嘛。

所以孫悟空是心的弟子,也是心,這一顆,騷動不安的心於天堂地獄,善惡間自由穿梭。心有七十二相,孫悟空就有七十二變,世人的心非常善變,瞬息七十二變,金箍棒一萬三千五百斤,人一夜呼吸一萬三千五百息,所以金箍棒是氣。

什麼東西可以上至三十三天,下至十八層地獄,大能通天,小則如繡花針呢?不就是人的氣度嘛。

煉心能使人的心眼明亮,濁亮心眼,所以,八卦爐燒不死孫悟空,反而讓煉就火眼精金。

孫悟空的眼睛明亮了,象徵著心眼明亮了,孫悟空一個跟鬥十萬八千裡,也逃不出如來佛的手掌心;

五行山壓住孫悟空,象徵著世俗五界的金木水火土,那樣強大地壓住了那顆上天入地的心;

五行山也象徵著佛學中的貪嗔痴慢疑,佛祖說這五個字概括了一切人的身行心念,即便是孫悟空依舊逃不出這五個字,鬧天宮時的孫悟空正是被這五毒所困。

現實中又有多少佛門弟子自以為有所悟,精心歷修戒定慧,到頭來,依舊不敵貪嗔痴,只因不了解貪嗔痴的本質。

五行山後為兩界山,過了這座山,曾經那顆騷動不安的心終於跳出三界了。孫悟空一個跟鬥就是十萬八千裡,正好是靈山的距離,那是什麼意思呢,意思就是,靈山再遠,也就是一個心的念頭就到了。

善惡只在一念之間,一念就可以成佛,一念也可以成魔。師徒五人在西天路上打妖怪,其實指的就是,一個人在人生路上除心魔,取經就是一個修心的過程。

真正的靈山就在我們的心中,這也就是孫悟空常對唐僧說的那句話,只要你鑑性至誠,念念回首處,即是靈山。

還有唐僧剛開始踏上取經路的時候,烏巢禪師傳授他一部心經,並且對他說,佛在靈山莫遠求,靈山只在汝心頭,但是唐僧聽不懂什麼意思?

最後直到抵達靈山,由孫悟空點醒了他之後,他才明白,因為要靠心,來點醒自己,才能明白,而且,那時候心魔全都除掉了,也就領悟了。

定心箴言緊箍咒能定心,約束心,讓心疼了又疼。收服悟空之後,也就規正了那顆七十二變的心。

孫悟空一路上就打死了六個強盜,在原著中,六個強盜的名字分別是,眼看喜,耳聽怒,鼻嗅愛,舌嘗私,身本憂,意見欲,這就是六根,孫悟空打死了六根,說明六根清淨,乃取經之本。

白龍馬是意志力,人的意志起初就像野馬,只有確定了前行的目標,才能專心專意地取得真經。收服小白龍,達到心意合一,只要心意合一,志向堅定沒有到不了的西天。

後來又收了八戒和沙僧,身心情性意,這個完美的團隊就組成了。豬八戒代表著人性的貪,貪財,貪色,貪睡,沙僧代表著人性的愚痴,遇事愚鈍。

西天路上,孫悟空化齋前,經常在地上畫一個圈,這是心給人定的界線,但是人的身體-唐僧總是會被欲望-豬八戒牽著走,於是師徒幾個就容易離開心-悟空設定的界線,一出界線時,便遇見種種心魔,也就是妖怪,心也就是悟空引領著人也就是師徒幾個不斷前進,一路上悟空降妖,說的就是心去降心魔。

西天路上的每一個妖怪,都有含義的,所有的妖怪全都是一個比喻,全都是心魔的幻化,每一個妖怪所代表的都是人世間那些牽絆人的東西,都是一個人自己的心魔。

西天取經的過程就是一個人去除心魔的過程,師徒五人在取經路上不斷地去除妖魔指的就是一個人在人生路上不斷地戰勝心魔。

相關焦點

  • 如何消除貪嗔痴慢疑?
    弟子問:『如何消除貪嗔痴慢疑?』 答:貪嗔痴慢疑屬於思惑。教理說無明分見惑、思惑、塵沙惑與無明惑。由粗而細、微細至極微細。見惑乃迷失無生無我等之真理而起之妄惑也,屬於理邊,故名理惑。它分身、邊、邪、取、戒五種,均屬不正的知見。
  • 貪嗔痴慢疑到底有多害人
    什麼是慢心?就是傲慢,不分場合、不分條件、不分地位地傲慢。什麼是疑心?就是懷疑貪嗔痴慢的這些道理。貪嗔痴慢疑,每個人身上都有,五毒俱全,其病根就是我執。煩惱的相貌就是貪嗔痴慢疑——心的五個病態,根源是我執。如果我們對它視而不見,不去用功修行,不去解決它,必然就是帶病去生活、工作、學習,後果就會很嚴重。所以要先把病治好了,再去做事。
  • 如何消除貪嗔痴慢疑?(三)
    如果那些著相的東西都未拿掉,心總是動搖,你求神通,那是背道而馳,這是執著上加執著,貪嗔痴上加貪嗔痴,如何能如願以償?!要一切放下才行。心中心法是禪、淨、密融為一體的大法,時時刻刻要我們直下見性。修法時是非空非有。印咒是有,但印咒是什麼意思?
  • 貪嗔痴慢疑,實乃地獄五條根!
    佛門把貪嗔痴慢疑叫做「五毒心」。它們會使人造作惡業,像毒藥一樣妨礙人們的修行,故稱為五毒。貪有很多種,主要有財色名食睡五欲之貪。人這輩子就在其中打滾,很難醒悟出離。衣食兩般俱豐足,房中又少美貌妻。娶下嬌妻並美妾,出入無轎少馬騎。騾馬成群轎已備,田地不廣用不支。置得良田千萬頃,又無官職被人欺。七品五品猶嫌少,三品四品仍嫌低。
  • 貪嗔痴慢疑能遮住我們的佛性嗎?
    貪嗔痴慢疑能遮住我們的佛性嗎?弟子:師父,剛才您說寂止和勝觀是一體兩面的,這樣的話在生活中很多時候都可以修啊。比如我們吃東西時,就像密勒日巴一樣以空為食,那不就是勝觀了嗎?還有您剛剛說的靜止一下,呼吸一下,沒思維的狀態不就是寂止了嗎?安住一下,幾分鐘也挺好的。師:對,比如剛才你說的,我們可以思維「吃飯的時候是誰在吃飯呢?」師:這樣的話,佛教注重的是有我還是無我呢?
  • 西遊記到底在講什麼?你象誰?
    西遊記是中國四大名著之一,其故事神奇玄幻在民間流傳千年,取經師徒四人唐僧孫悟空豬八戒沙和尚更是人人皆知深受喜愛,對於佛教的傳播功不可沒,好多人對佛教的了解來自於西遊記。然而外行看熱鬧內行看門道,西遊記僅僅是在講取經路上降妖除魔嗎?那麼西遊記本質上到底在講些什麼呢?佛教是講求明心見性的,是要修行的,強謂將貪嗔痴慢疑五毒修掉的。實際上整部西遊就是在講一個貪嗔痴慢疑的這麼一個人,慢慢的通過磨難,修掉了身上的貪嗔痴慢疑!
  • 佛說貪嗔痴慢疑,誰又不貪不嗔?
    貪嗔痴慢疑,在佛法中被稱為五毒,障礙我們的修行,所以要想有成就,真修行就要降服心中的貪嗔痴慢疑,才會有內心的安寧和清淨。貪嗔痴慢疑是屬於我們的心理行為,是習氣也是最深得人性,是人都有自己的七情六慾,在沒有成聖成佛以前,都有自己的習氣,都有自己的貪嗔痴慢疑;無情未必真豪傑,憐子如何不丈夫,能夠除去人性中的惡,保持清淨善良的一面,就是人格的修養,就是諸佛菩薩和聖人的境界。
  • 南懷瑾老師:「貪瞋痴慢疑」都是與生俱來的
    「疑」就更難了,佛學再研究下來,了解人性,人根本不會相信別人,因為有我,有我慢,所以人對一切真理都不信。譬如說,很多宗教徒,佛教的,基督教的,信什麼教都不管,他跪下去拜拜,菩薩你保佑我,上帝你保佑我,你說他相信了沒有?拜下去以後,心想,唉!不曉得靈不靈!都在疑。沒有一個會真正絕對信的人。
  • 說不盡的貪嗔痴
    貪,俗世理解為貪婪、野心。《大乘義章》卷五說:於外五欲染愛名貪。原著中她們各為情敵,相互有怨恨,但是最後導演用了一句「其實我們都是一樣的。」點破了眾人的「嗔」。《大智度論》卷十四中說,嗔恚是三毒中最重的、其咎最深,也是各種心病中最難治的。往往我們在仇恨別人的同時在折磨著自己,使自己也感到不快樂。劇中用了一句話點破解決之道:「放過他,才放了自己。」
  • 避開佛教「貪嗔痴慢疑」五毒,讓親子相處「零壓力」,孩子快樂
    痴又稱無明、無知、是非,稱為痴。不是慢就是傲慢,我慢,我心高,看不起別人,叫慢。懷疑就是懷疑。佛教的真理、善惡業,以及世間的一切事實,都不能誠實、無疑、杜塞善門,滋生邪見,製造是非惡業。了解了上述名詞後,方法很簡單,審視自己在教育孩子過程中的態度、語言、行為等細節。家長可以在言語行為中避免"貪、嗔、痴、慢、疑"五種佛家之毒,讓孩子在零壓力下快樂成長。如何利用佛教的五毒,延伸到親子教育的過程中?
  • 炒股悟道,先要摒棄貪嗔痴
    炒股悟道,先要摒棄貪嗔痴~做股票,開始的時候,不要慫,也不能蠻幹。股市,其實也是一個修行的地方。
  • 南懷瑾:「多聞之士」的增上慢
    有雖多聞,而增上慢;由增上慢,覆蔽心故,自是非他,嫌謗正法,為魔伴黨。——《藥師經》有些人學問好,尤其是學佛的人,研究過經律論,也了解佛經,成就了什麼呢?成就了一個很嚴重的錯誤--增上慢。一切眾生,不僅僅是人,所有一切生命的貪、嗔、痴、慢、疑都是與生俱來的。貪、嗔、痴,大家都聽得很多了。慢,慢是什麼呢?
  • 修行要斷貪嗔痴,不然白修了
    戒定慧是正常,貪嗔痴感應的是災難、是反常,所以佛教導我們「勤修戒定慧,息滅貪嗔痴」。4.西方世界是大乘佛法,一定要發菩提心,不發菩提心不能往生西方世界。什麼是菩提心?清淨心是菩提心,平等心是菩提心,正覺心是菩提心。只有發菩提心、一向專念,一個目標(極樂世界)、一個願望(親近阿彌陀佛),我們這一生才會成功;否則的話,我們要想成就,太難太難了!
  • 星雲大師:一切煩惱的根源都是「貪嗔痴」,用這三個字可以化解
    《涅盤經》中談到了「三障」,即:煩惱障、業障、報障。何為障?就是指眾生被惑業障蔽,不見正道,不能起善心。說白了,就是因為缺乏智慧,被蒙蔽了雙眼,而學佛就是幫助大家開智慧、開慧眼。現在的很多人,「貪嗔痴」之心很重,因此煩惱障也重。一切的煩惱障,都是因為「我執」造成的。
  • 佛教為什麼稱貪嗔痴為三毒?
    佛教認為是因為眾生所染的三種根本毒害:貪、嗔、痴。這三毒是世間一切痛苦、煩惱、迷惑的根源,所以叫貪嗔痴三毒煩惱。學佛修行,就是要斷掉這三毒煩惱,才能在菩提大道上一帆風順。就是貪愛,貪戀,貪著。所以,在佛教的經典中,常常教誡佛弟子們應戒嗔。《增一阿含經》卷十四說:「諸佛般涅槃,汝竟不遭遇,皆由嗔恚火。」《大智度論》卷十四說:「嗔恚其咎最深,三毒之中,無重此者;九十八使中,此為最堅;諸心病中,第一難治。」
  • 《西遊記》中藏著一個高貴的你!讀懂唐僧,才看清自己
    閒翻《西遊記》,忽然一激靈!神魔小說,團隊合作,管理架構……也許!我分明看到唐僧師徒四人,加上白龍馬,皆為分裂人格中的角色,實則屬於一個人。你看孫悟空,剛出場桀驁不馴,野性十足。一個筋鬥雲行十萬八千裡。打敗混世魔王,收復七十二洞妖王,結義六大魔王,大鬧天宮,直搗龍宮,甚至闖進陰曹地府,將名字從生死簿上勾銷。像不像一位無法無天的狂妄少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