貪嗔痴慢疑到底有多害人

2021-03-01 微塵世界溫暖你我

/ 劃重點 /

要衡量自己是否有貪心,就要看看做事的時候是否有痛苦。

嗔心,簡單來講就是不喜歡。

什麼是痴心?就是搞不清楚什麼是貪心,什麼是嗔心。

什麼是慢心?就是傲慢,不分場合、不分條件、不分地位地傲慢。

什麼是疑心?就是懷疑貪嗔痴慢的這些道理。

貪嗔痴慢疑,每個人身上都有,五毒俱全,其病根就是我執。

什麼是貪?貪錢、貪地位、貪美色……凡是認為好的東西,就會生喜歡之意,想據為己有。這就是貪心了。

有貪心好嗎?不好。

也許有人會說,一個人連貪心都沒有了,連追求心都沒有了,那怎麼去奮鬥呢?其實,佛家認為的「奮鬥」,指的是要向內心奮鬥,除去煩惱。這樣獲得的生命體驗,不知道要超出世間公認的那些快樂多少倍。

看見一個美好的東西,我們可以去追求,但不要受貪心、名利心的驅使,否則就會很痛苦。如果我們在腳踏實地做事的過程中,把這個貪心拿掉,反而會對做這件事情有非常大的幫助。比如建廟,雖然弟子們每天都在追求,但不是出於貪名利、貪廟大、貪香客多、貪信眾多等貪心來做的,如果建立在貪心上,就會越幹越苦。而是要建立在度化眾生、利益大眾的發心基礎上,如此,就會越幹越歡喜,越幹越有勁頭。

在做一件事的過程中,如何區分自己是出於貪心還是歡喜心呢?

其一,我們在做一件事的時候,如果以利己的貪心為動力,就一定會痛苦;以利他的歡喜心為動力,導向就是快樂。換句話說,要衡量自己是否有貪心,就要看看做事的時候是否有痛苦。

其二,觀察做事的起心動念是否有惡。如果起心動念不對,是貪心在作祟,你就會患得患失,痛苦不堪,以致在克服困難時受到極大的阻礙。

怎麼克服貪心呢?就要按照佛教的次第來修行: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智慧;按照佛教的理論來修自己的心。

佛教核心的理論,就是要去除煩惱煩惱的相貌就是貪嗔痴慢疑——心的五個病態,根源是我執。如果我們對它視而不見,不去用功修行,不去解決它,必然就是帶病去生活、工作、學習,後果就會很嚴重。所以要先把病治好了,再去做事。

嗔心,簡單來講就是不喜歡。

比如吃東西,喜歡吃白菜,見到白菜就高興,多吃幾口;不喜歡蘿蔔,見到蘿蔔就不吃,放得遠遠的。這是細微層面上的貪心和嗔心。

其實蘿蔔和白菜都是無辜的,是我們主觀上給它貼了一個標籤,由此就生活在貪煩惱和嗔煩惱之間,患得患失。

對人也是一樣的,跟張三投機,跟李四不投機,這就是有分別心了。在生活當中,這樣的分別心會給自己帶來很多痛苦和煩惱。

比如,甲對乙起了歡喜心,以後兩人見面就會很愉快,有事兒說事,沒事兒也很開心。但如果起的是貪心,那麼甲見到乙以後,如果覺得有求於乙,就會諂媚;而當甲發現無求於乙,覺得乙無可利用了,就會傲慢。

所以,貪心會讓一個人陷入對上諂媚、對下跋扈的狀態。

什麼是嗔心呢?打比方講,我不喜歡某人,我倆見面以後都不願意說話。時間久了,就像仇人一樣,都不開心,誰讓我倆一起做一點事情,都會很痛苦。其實根源就在人的嗔心。

把嗔心拿掉以後,你跟誰都會很開心。

什麼是痴心?就是搞不清楚什麼是貪心,什麼是嗔心。

也就是思維裡面充滿髒亂差,稀裡糊塗,不看自己的心,也不看別人的心;話亂講,也亂聽,事亂做;最後內心染汙,活得很痛苦。得過且過。

什麼是慢心?就是傲慢,不分場合、不分條件、不分地位地傲慢。

老百姓常說一句話:「嫌人窮,恨人富。」有錢的說沒錢的:「你有什麼了不起,你看你連錢都掙不著。」沒錢的說有錢的:「你有什麼了不起,不就有幾個臭錢嗎?」這就是傲慢心在作祟。

傲慢就是看不起別人。身體好的看不起身體差的,漂亮的看不起難看的,健康的看不起不健康的,有地位的看不起沒地位的……都是病態。

做人,一定不要傲慢,平平常常的,大家都和睦相處,多好!

什麼是疑心?就是懷疑貪嗔痴慢的這些道理。

從狹義上來講,疑就是懷疑佛法;從廣義上來講,就是疑心病很重,對人不信任,老懷疑別人對不起他,實際上就是疑煩惱造成的

人有了疑煩惱,不太好辦。道理很簡單,我們看貪心、嗔心、痴心、慢心、疑心,只要能夠調伏一點,我們就會幸福一點,快樂一點;事業就好一點,家庭就和睦一點。但是只要疑煩惱一出來,就一點都沒有了。

另外,所謂疑,我們還可以從另外一個角度來分析。

比如有一種理論,講的是遇事要保持獨立思考,不要盲從,首先要持合理的懷疑態度。對此,佛教裡有另一種說法,即小疑小悟,大疑大悟,不疑不悟。大意是說,你要沒有懷疑的話,你就覺悟不了。

當然,以上講的「合理懷疑」中的「疑」跟「貪嗔痴慢疑、疑煩惱」中的這個「疑」是有區別的。

在佛教裡,煩惱是可以被利用來修行的,利用人的貪心,利用人的疑煩惱。因為他不是聖人,他有煩惱,他要修成聖人,只能用自己的煩惱來修,正所謂「煩惱即菩提」。

因為他沒有別的工具了,只有煩惱,你問他要聖人的素質,肯定是沒有。那對佛陀來說,必須開出一條路來,就是給煩惱重重的凡夫開的。所以佛教才有用,才能度化眾生。眾生都是聖人了,就不需要度化了。佛教不能就是一個空洞的理論。

佛陀教授弟子要懷疑,如此他才能跟弟子們互動,對他們加以指點。有的時候弟子有疑問,問佛陀,佛陀開始答疑解惑;弟子繼續問,佛陀繼續答,如此一問一答,弟子才會深刻明白佛陀講的是對的。這是一種修行的方法。

很多經典都是記錄佛陀和弟子的問答。

還有一種修行的方法:學習教理,根據人根性的不同來學習,這種方法適合知識分子。知識分子講邏輯,講條理,他的知識非常豐富,知識結構非常嚴密。既然佛法是真理,就不怕辯論,在框架之內辯論。玄奘大師在印度與諸多思想家辯論,誰輸了要砍頭,直至最後大師都沒有輸,所以大家就叫他大乘天。

貪嗔痴慢疑,每個人身上都有,五毒俱全,其病根就是我執。它們之間沒有一個具體的次第,都是根據環境隨機發生的。你的六根遇到什麼,就會隨時生起什麼——看見好的、聽見好的就貪,看見不好的、聽見不好的就嗔。

文章來源 |愛和生命關懷

版權歸原作所有

  我們每天推出心上蓮花博客文章與柳師兄答疑,歡迎轉發。也許您轉發的某一篇文章觸動了朋友圈的一個人,就從此改變了他(她)的人生方向。一盞燈的光很微弱,但燈燈相傳,就能照亮一個村、一座城;一個人影響一個朋友圈,再不斷相互傳播,利益的人就會越來越廣。

如果您有學佛方面的疑問,歡迎在留言中提問,我們會儘量回復。有代表性的問題,或較長的回覆,將彙編成文,發布在公眾號上。

相關焦點

  • 如何消除貪嗔痴慢疑?
    在境界上時時保護鍛鍊它,把多生執著的習氣都磨光,貪嗔痴慢疑才能銷殞。教下說這四惑在欲界、色界、無色界中有九地八十八品之多。要一步一步慢慢除去,不是一下子除得了的。故須具一片長遠深心,在境界上精勤地奮鬥始得。   最重要的是要知道,我們真心本來具足法報化三身,不須向外去求。
  • 如何消除貪嗔痴慢疑?(三)
    做功夫須有自知之明,定力不夠,就多打坐,多打坐才能增加定力。我們從前也是這樣,每當星期日休息時,不出去遊玩,在家打坐一天,到晚上下座,這個心清淨得不得了,什麼境界都一點不動,本來喜歡的東西,現在什麼都不要,只是輕安、法喜無比。所以定力不夠,還是要多打坐,才能綿密保護。心真空淨,瀟灑自在,就是道通,也是漏盡通。
  • 混濁的水裡面有沒有清澈的部分呢?貪嗔痴慢疑能遮住我們的佛性嗎?
    混濁的水裡面有沒有清澈的部分呢?貪嗔痴慢疑能遮住我們的佛性嗎?水有清澈的水和混濁的水兩種,是不是?混濁的水裡面,清澈的水在哪兒?師:不是,我問的是這個混濁的水裡面有沒有清澈的部分呢?弟子:過濾之前,給障礙住看不清淨,自己認為自己不清淨。師:不,這是我們安立的而已。這個清澈從來沒有髒過,但是這個清澈的部分我們沒有看到,所以就認為沒有清澈的,然後安立一個混濁,就是這麼安立的而已。
  • 貪嗔痴慢疑,實乃地獄五條根!
    佛門把貪嗔痴慢疑叫做「五毒心」。它們會使人造作惡業,像毒藥一樣妨礙人們的修行,故稱為五毒。貪有很多種,主要有財色名食睡五欲之貪。人這輩子就在其中打滾,很難醒悟出離。人們除了晚上睡覺,忙於工作,忙於發財,忙於享樂,同時又追求種種名譽、地位,到了一定年齡又對色慾有種種的貪求,為了追求感官享樂,甚至不講家庭責任和社會道德。對於貪,古人有詩為證:終日忙忙只為飢,才得飽來又思衣。衣食兩般俱豐足,房中又少美貌妻。
  • 西遊記中的貪嗔痴慢疑
    心有七十二相,孫悟空就有七十二變,世人的心非常善變,瞬息七十二變,金箍棒一萬三千五百斤,人一夜呼吸一萬三千五百息,所以金箍棒是氣。什麼東西可以上至三十三天,下至十八層地獄,大能通天,小則如繡花針呢?不就是人的氣度嘛。煉心能使人的心眼明亮,濁亮心眼,所以,八卦爐燒不死孫悟空,反而讓煉就火眼精金。
  • 佛說貪嗔痴慢疑,誰又不貪不嗔?
    貪嗔痴慢疑,在佛法中被稱為五毒,障礙我們的修行,所以要想有成就,真修行就要降服心中的貪嗔痴慢疑,才會有內心的安寧和清淨。貪嗔痴慢疑是屬於我們的心理行為,是習氣也是最深得人性,是人都有自己的七情六慾,在沒有成聖成佛以前,都有自己的習氣,都有自己的貪嗔痴慢疑;無情未必真豪傑,憐子如何不丈夫,能夠除去人性中的惡,保持清淨善良的一面,就是人格的修養,就是諸佛菩薩和聖人的境界。
  • 南懷瑾老師:「貪瞋痴慢疑」都是與生俱來的
    《金剛經說什麼》  -------------- 我們人的生命來源,講起來很深奧,簡單現實來講,是每個人自己個性與行為帶來的。譬如從小讀書,老師教的功課看不懂,學也學不會,乃至聽了課記不住,考試成績差,沒有記憶力,因為腦子不靈光、混亂又容易痴迷。中國這個「痴」字怎麼寫呢?是「疒」旁,是一種毛病,人腦筋不健全這個病,「疒」裡頭一個多疑的疑叫痴,這是繁體字古寫。那麼後來有了俗體字,疒裡頭一個知道的知,叫痴,就是無知,自己的智慧有了病態,不知道,心不專一,不冷靜,就是痴迷。
  • 避開佛教「貪嗔痴慢疑」五毒,讓親子相處「零壓力」,孩子快樂
    文章類型|育兒心經文章字數|1733字,閱讀時間約4分鐘術語解釋:貪婪有很多種,一般來說,我們有錢、色、名、食、睡五種欲望的貪婪。憤怒有很多種,比如大家罵我們,受不了了,生氣了,然後矛盾升級。雖然有時候我們表面上保持安靜,但內心的不舒服也是一種憤怒。痴又稱無明、無知、是非,稱為痴。不是慢就是傲慢,我慢,我心高,看不起別人,叫慢。懷疑就是懷疑。
  • 說不盡的貪嗔痴
    貪,俗世理解為貪婪、野心。《大乘義章》卷五說:於外五欲染愛名貪。謂於有情樂作損害為性。」《紅樓夢》原著裡有一把鏡子叫「風月寶鑑」,是空空道人為了醫治中了鳳姐相思局的賈瑞而交給他的。鏡子一面可以看見自己想看到的自己,另一面則看見真實的自己。林奕華舞臺劇《紅樓夢》也設置了鏡子的兩個人,臺上有兩個「賈太太」,一個是年老色衰的怨婦,一個是年輕貌美的小姐。
  • 西遊記到底在講什麼?你象誰?
    那麼西遊記本質上到底在講些什麼呢?佛教是講求明心見性的,是要修行的,強謂將貪嗔痴慢疑五毒修掉的。實際上整部西遊就是在講一個貪嗔痴慢疑的這麼一個人,慢慢的通過磨難,修掉了身上的貪嗔痴慢疑!貪是豬八戒,見什麼吃什麼,吃人參果吃完以後,猴哥你再給我一個。你不是剛吃一個嗎?
  • 炒股悟道,先要摒棄貪嗔痴
    炒股悟道,先要摒棄貪嗔痴~做股票,開始的時候,不要慫,也不能蠻幹。股市,其實也是一個修行的地方。
  • 南懷瑾:「多聞之士」的增上慢
    有雖多聞,而增上慢;由增上慢,覆蔽心故,自是非他,嫌謗正法,為魔伴黨。——《藥師經》有些人學問好,尤其是學佛的人,研究過經律論,也了解佛經,成就了什麼呢?成就了一個很嚴重的錯誤--增上慢。一切眾生,不僅僅是人,所有一切生命的貪、嗔、痴、慢、疑都是與生俱來的。貪、嗔、痴,大家都聽得很多了。慢,慢是什麼呢?
  • 星雲大師:一切煩惱的根源都是「貪嗔痴」,用這三個字可以化解
    現在的很多人,「貪嗔痴」之心很重,因此煩惱障也重。一切的煩惱障,都是因為「我執」造成的。雖然現代人的物質生活提高了,但是依舊煩惱和困惑不斷,精神壓力很大,身心傷害。如何消除煩惱,戒掉「煩惱障」呢?六祖慧能禪師和星雲大師都為人們開出了同樣的三字「妙方」。下面我們來一起看看!
  • 《常在你左右》的貪嗔痴怨
    《常在你左右》的辯證解析,事情有好就有壞,故事從一場離奇的車禍開始,貫穿跳樓自殺的女孩、絕症的計程車司機、警察(古天樂)、歌手、一對情侶(蔡卓妍飾演情侶中的女生)、喪葬服務人員,把人的貪念、愧疚、痴愛、怨念從每個人的故事中表現出來,最後都聚集在一個海邊的度假屋,通過佘詩曼(劇中飾演古天樂的妻子)的回憶,讓所有的故事回到了起點,全部聯繫在了一起。
  • 修行要斷貪嗔痴,不然白修了
    你要是禁不起誘惑,天天為貪嗔痴三毒忙個不停,你天天往下墮落,你還是免不了輪迴,免不了三途!娑婆世界這個因是什麼?就是貪嗔痴三毒煩惱,所以一定要舍。3 佛法的行門無非是懺悔、改過而已!一天不改過,一天增長罪業——增長迷邪染、增長貪嗔痴!貪嗔痴的反面是戒定慧,換句話說,一切眾生在世間,如果不是每天戒定慧增長,肯定就是貪嗔痴增長。
  • 佛教為什麼稱貪嗔痴為三毒?
    佛教認為是因為眾生所染的三種根本毒害:貪、嗔、痴。這三毒是世間一切痛苦、煩惱、迷惑的根源,所以叫貪嗔痴三毒煩惱。學佛修行,就是要斷掉這三毒煩惱,才能在菩提大道上一帆風順。就是貪愛,貪戀,貪著。為什麼稱貪嗔痴為三毒呢?
  • 癌症消多生被殺被吃的業!煩惱來自對立恐懼來自無知!超科學的佛法!
    因為是我是我還是我,都是我,我對我自己絕對不會「貪嗔痴慢疑殺盜淫妄酒」,「貪嗔痴慢疑殺盜淫妄酒是因為有一個對象給你貪嗔痴慢疑殺盜淫妄酒」,是我是我還是我已經徹底消除了對象,因為那個對象還是我,我跟我自己有什麼好貪嗔痴慢疑,殺盜淫妄酒的,這就是「自性戒」,什麼意思呢?就是自然而然的不需要教,不需要培訓,更不需要提醒的持戒,而是自性的流露持「心戒身戒」,什麼是心戒身戒呢?
  • 佛教心理學:對舒服享受有多貪戀,對疼痛就有多恐懼
    可油炸食品吃多了容易上火,導致嘴裡長瘡。嘴裡長瘡就很不舒服了,瘡口很小,可是給人帶來的痛苦特別大。舌頭輕輕舔一下瘡口就疼痛萬分,更別說再去吃東西了,咀嚼的時候如果硬的食物碰到了瘡口,那感覺簡直疼死人。嘴享受食物快感的時候是那麼舒服,可生了瘡卻讓人那麼痛苦。吃美食的時候貪戀美食的味道,對好味道那麼在乎,可生了瘡卻對疼痛那麼厭惡和恐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