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劃重點 /
要衡量自己是否有貪心,就要看看做事的時候是否有痛苦。
嗔心,簡單來講就是不喜歡。
什麼是痴心?就是搞不清楚什麼是貪心,什麼是嗔心。
什麼是慢心?就是傲慢,不分場合、不分條件、不分地位地傲慢。
什麼是疑心?就是懷疑貪嗔痴慢的這些道理。
貪嗔痴慢疑,每個人身上都有,五毒俱全,其病根就是我執。
什麼是貪?貪錢、貪地位、貪美色……凡是認為好的東西,就會生喜歡之意,想據為己有。這就是貪心了。
有貪心好嗎?不好。
也許有人會說,一個人連貪心都沒有了,連追求心都沒有了,那怎麼去奮鬥呢?其實,佛家認為的「奮鬥」,指的是要向內心奮鬥,除去煩惱。這樣獲得的生命體驗,不知道要超出世間公認的那些快樂多少倍。
看見一個美好的東西,我們可以去追求,但不要受貪心、名利心的驅使,否則就會很痛苦。如果我們在腳踏實地做事的過程中,把這個貪心拿掉,反而會對做這件事情有非常大的幫助。比如建廟,雖然弟子們每天都在追求,但不是出於貪名利、貪廟大、貪香客多、貪信眾多等貪心來做的,如果建立在貪心上,就會越幹越苦。而是要建立在度化眾生、利益大眾的發心基礎上,如此,就會越幹越歡喜,越幹越有勁頭。
在做一件事的過程中,如何區分自己是出於貪心還是歡喜心呢?
其一,我們在做一件事的時候,如果以利己的貪心為動力,就一定會痛苦;以利他的歡喜心為動力,導向就是快樂。換句話說,要衡量自己是否有貪心,就要看看做事的時候是否有痛苦。
其二,觀察做事的起心動念是否有惡。如果起心動念不對,是貪心在作祟,你就會患得患失,痛苦不堪,以致在克服困難時受到極大的阻礙。
怎麼克服貪心呢?就要按照佛教的次第來修行: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智慧;按照佛教的理論來修自己的心。
佛教核心的理論,就是要去除煩惱。煩惱的相貌就是貪嗔痴慢疑——心的五個病態,根源是我執。如果我們對它視而不見,不去用功修行,不去解決它,必然就是帶病去生活、工作、學習,後果就會很嚴重。所以要先把病治好了,再去做事。
嗔心,簡單來講就是不喜歡。
比如吃東西,喜歡吃白菜,見到白菜就高興,多吃幾口;不喜歡蘿蔔,見到蘿蔔就不吃,放得遠遠的。這是細微層面上的貪心和嗔心。
其實蘿蔔和白菜都是無辜的,是我們主觀上給它貼了一個標籤,由此就生活在貪煩惱和嗔煩惱之間,患得患失。
對人也是一樣的,跟張三投機,跟李四不投機,這就是有分別心了。在生活當中,這樣的分別心會給自己帶來很多痛苦和煩惱。
比如,甲對乙起了歡喜心,以後兩人見面就會很愉快,有事兒說事,沒事兒也很開心。但如果起的是貪心,那麼甲見到乙以後,如果覺得有求於乙,就會諂媚;而當甲發現無求於乙,覺得乙無可利用了,就會傲慢。
所以,貪心會讓一個人陷入對上諂媚、對下跋扈的狀態。
什麼是嗔心呢?打比方講,我不喜歡某人,我倆見面以後都不願意說話。時間久了,就像仇人一樣,都不開心,誰讓我倆一起做一點事情,都會很痛苦。其實根源就在人的嗔心。
把嗔心拿掉以後,你跟誰都會很開心。
什麼是痴心?就是搞不清楚什麼是貪心,什麼是嗔心。
也就是思維裡面充滿髒亂差,稀裡糊塗,不看自己的心,也不看別人的心;話亂講,也亂聽,事亂做;最後內心染汙,活得很痛苦。得過且過。
什麼是慢心?就是傲慢,不分場合、不分條件、不分地位地傲慢。
老百姓常說一句話:「嫌人窮,恨人富。」有錢的說沒錢的:「你有什麼了不起,你看你連錢都掙不著。」沒錢的說有錢的:「你有什麼了不起,不就有幾個臭錢嗎?」這就是傲慢心在作祟。
傲慢就是看不起別人。身體好的看不起身體差的,漂亮的看不起難看的,健康的看不起不健康的,有地位的看不起沒地位的……都是病態。
做人,一定不要傲慢,平平常常的,大家都和睦相處,多好!
什麼是疑心?就是懷疑貪嗔痴慢的這些道理。
從狹義上來講,疑就是懷疑佛法;從廣義上來講,就是疑心病很重,對人不信任,老懷疑別人對不起他,實際上就是疑煩惱造成的。
人有了疑煩惱,不太好辦。道理很簡單,我們看貪心、嗔心、痴心、慢心、疑心,只要能夠調伏一點,我們就會幸福一點,快樂一點;事業就好一點,家庭就和睦一點。但是只要疑煩惱一出來,就一點都沒有了。
另外,所謂疑,我們還可以從另外一個角度來分析。
比如有一種理論,講的是遇事要保持獨立思考,不要盲從,首先要持合理的懷疑態度。對此,佛教裡有另一種說法,即小疑小悟,大疑大悟,不疑不悟。大意是說,你要沒有懷疑的話,你就覺悟不了。
當然,以上講的「合理懷疑」中的「疑」跟「貪嗔痴慢疑、疑煩惱」中的這個「疑」是有區別的。
在佛教裡,煩惱是可以被利用來修行的,利用人的貪心,利用人的疑煩惱。因為他不是聖人,他有煩惱,他要修成聖人,只能用自己的煩惱來修,正所謂「煩惱即菩提」。
因為他沒有別的工具了,只有煩惱,你問他要聖人的素質,肯定是沒有。那對佛陀來說,必須開出一條路來,就是給煩惱重重的凡夫開的。所以佛教才有用,才能度化眾生。眾生都是聖人了,就不需要度化了。佛教不能就是一個空洞的理論。
佛陀教授弟子要懷疑,如此他才能跟弟子們互動,對他們加以指點。有的時候弟子有疑問,問佛陀,佛陀開始答疑解惑;弟子繼續問,佛陀繼續答,如此一問一答,弟子才會深刻明白佛陀講的是對的。這是一種修行的方法。
很多經典都是記錄佛陀和弟子的問答。
還有一種修行的方法:學習教理,根據人根性的不同來學習,這種方法適合知識分子。知識分子講邏輯,講條理,他的知識非常豐富,知識結構非常嚴密。既然佛法是真理,就不怕辯論,在框架之內辯論。玄奘大師在印度與諸多思想家辯論,誰輸了要砍頭,直至最後大師都沒有輸,所以大家就叫他大乘天。
貪嗔痴慢疑,每個人身上都有,五毒俱全,其病根就是我執。它們之間沒有一個具體的次第,都是根據環境隨機發生的。你的六根遇到什麼,就會隨時生起什麼——看見好的、聽見好的就貪,看見不好的、聽見不好的就嗔。
文章來源 |愛和生命關懷
版權歸原作所有
我們每天推出心上蓮花博客文章與柳師兄答疑,歡迎轉發。也許您轉發的某一篇文章觸動了朋友圈的一個人,就從此改變了他(她)的人生方向。一盞燈的光很微弱,但燈燈相傳,就能照亮一個村、一座城;一個人影響一個朋友圈,再不斷相互傳播,利益的人就會越來越廣。
如果您有學佛方面的疑問,歡迎在留言中提問,我們會儘量回復。有代表性的問題,或較長的回覆,將彙編成文,發布在公眾號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