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和裡,一條上海弄堂裡的往事

2020-12-23 騰訊網

上海有多少這樣有味道的弄堂,多少那樣說不盡的往事。

小時候,「太和裡」幾乎成了嬸嬸家的代名詞,儘管嬸嬸早已搬家,至今我們去看望嬸嬸,還會脫口而出說到「太和裡」去。

正對著重慶中路的「太和裡」,是一個鬧中取靜的老街坊。

走出弄堂往南,用不了五分鐘就到長樂路,路口有爿上海灘有名的「淮國舊」。從淮國舊後門穿到前門,那就是繁華世界的淮海中路。

從弄堂口出來朝北走,穿過金陵路接上連雲路,那裡有老少皆宜的「新城隍廟」,花草魚蟲,剪紙貼花,航模拼板,集郵換票,特別是到了秋季,地攤擺滿鬥蟋蟀的盆盆罐罐,還有許多捉蟋蟀的小工具,真的熱鬧非凡。

太和裡建築是典型的石庫門房子,由一條大弄堂、幾條小弄堂組成,總共65個門牌號,分別是南北走向或東西走向。南北走向有兩長排30個門牌號頭,東西向有四橫排35個門牌號頭。

石庫門房子的結構很特別,大人說它是三層樓,小孩數數好像有五層樓。其實,錯覺就是那個亭子間和閣樓層。正面是兩扇黑乎乎的油漆大門,兩個鐵環門配上雕有一對獅子頭像。很少看到大門敞開,據說只有重要客人來,才會打開。

當年,去嬸嬸家都是從後門進去。推開門,裡面黑通通一片,差不多白天黑夜都要開燈,這是他們家的灶披間。最早的時候,灶披間裡只有嬸嬸和婆婆家兩隻爐子,後來在眾所周知的年代裡爐子越擺越多,靠牆的一圈都擺滿了爐子,滿屋子一股煤氣味。

穿過灶披間,就是樓梯口。樓梯陡峭得就像攀登山崖的「一線天」。幾十年來,嬸嬸她就是這麼上上下下,一天至少五六個回合。最令人吃驚的是,她竟然能端著一個「合家歡砂鍋」上三樓,而且行走得很利索。

與灶披間相通有一小段走廊,走進去是客堂間。到了客堂間,眼睛一亮,一縷陽光從一排落地門窗縫中透視進來。過去客堂間都要供奉祖先,幾乎每家每戶的牆上都懸掛著老祖宗的畫像,讓人肅然起敬。

客廳外有一個約十平方米的小天井,四周有一條小水溝連著,積水可以流向外面的地下排水道。天井鋪著橫排的青條磚,磚頭縫隙裡露出幾株小草的芽芽,顯示一種活力。

站在天井裡,抬頭可看到二樓和三樓的大排窗戶。在三樓的頂部還有一個朝北的曬臺,正好斜對著人民廣場方位。每到國慶的夜晚,大家紛紛圍坐在曬臺上觀賞煙花,堪稱是「八角頭」的最佳位置。

住在太和裡,最有趣的是弄堂裡的早晨。天蒙蒙亮,每家每戶門口就已擺滿一隻只痰盂罐和馬桶。環衛工人來了,拉著一輛裝有黑色箱子的加長拖車,在弄堂裡穿梭。他們手裡握著一個銅鈴,一邊搖鈴,一邊像唱山歌一樣呼喚,「倒馬桶唻,倒痰盂……」抑揚頓挫。拖車黑箱子上面有一大一小兩個蓋子,大小便分別倒進大小蓋子裡。環衛車一走,用竹籤子做成的「馬桶刷」變為了弄堂裡的主角,加上馬桶裡的那幾顆毛蚶子殼的旋轉,頓時響起了一片「譁譁譁」、「唰唰唰」的響聲。此起彼伏,猶如「都市清晨交響樂」。

差不多在同一辰光,弄堂裡又開闢了另一個「戰場」——用柴爿點燃煤球爐。「老上海」經驗豐富,先用火柴點燃幾張紙片,再由紙片引燃木柴,接著就像打太極拳一樣熟練地揮舞起扇子,一股股風送進爐子,隨即縷縷青煙升起,就像婀娜多姿的美女飄逸直上,煤球燒紅了,大功也就告成。後來,不知是誰「發明」了用煤粉漿糊爐子,可以不再每天生爐子,上海灘有名的「爐子功」也就功成名退。

早飯過後,該上班的上班去,該上學的上學去。一番喧譁之後,弄堂總算安靜下來。其實不會安靜很久,緊接著就有「削刀磨剪刀」、「壞的陽傘修伐,壞的鞋子補」、「破布頭碎玻璃舊報紙有」……一個個吆喝聲傳進來。

太和裡給我印象最深的是,街坊鄰裡真的顧全大局。二十五年前,要開建延安路高架,街坊鄰裡一致響應號召。在告別鬧中取靜的太和裡之時,嬸嬸還開玩笑跟我說,要搬到「新加坡」去了,我還信以為真,原來是在莘莊嘉定浦東選一處動遷房。如今嬸嬸已是九十五高齡,太和裡陪伴她練就了一個硬朗身體。

現今版圖上有多少個太和裡再也找不到了,但是它們在我們的記憶中始終揮之不去。(袁以星)

相關焦點

  • 深夜食堂:上海弄堂裡的人情世故
    燈紅酒綠,車水馬龍,萬家燈火通明的大上海,夜景真的很美,一些小人物背負著壓力,懷揣著夢想,無暇觀賞,深夜來臨,弄堂裡的深夜食堂,成為了心靈寄託的地方。電影《深夜食堂》由梁家輝自導自演,故事早就不新穎了,改編自安倍夜郎的同名漫畫,之前黃磊也有過同名同情節的電視劇(當時被罵得很慘),但是在看完這部電影之後,給了我不一樣的感受。
  • 上海弄堂蒙太奇
    從窗口伸出來的竹竿,挑起的衣衫是一樣的花俏,烏漆大門旁邊剛剛洗刷完畢等待陰乾的朱漆馬桶,是一樣的溼臭,正在轟然冒煙的煤爐,也一樣嗆得人家淚流譁譁。我們不能要求一個匆匆過客的張望能洞中肯綮,只能提醒他:人間煙火,各有千秋!俗話說,世上沒有兩片相同的樹葉,同理,世上也沒有兩條相同的弄堂。從大處說,上海的弄堂是有等級之分的。
  • 在上海弄堂裡追夢的東北中年人
    窮老炮的據點,通常是大眾點評零評論的街角小酒吧,穿著拖鞋褲衩也能大搖大擺,手機能自動配對店裡的藍牙音箱。自從武康路被改造成小禮品一條街後,我們的老據點淪陷。常去的酒吧成了一家豬肉店,店主保留了吧檯的霓虹燈,動次打次的彩色雷射照在豬腦袋上,非常朋克。友人小張找了個新據點,老闆姓王,東北人。
  • 上海弄堂,浮華城市的平靜夢
    談及上海,離不開對建築的考究一一上海的弄堂建築。上海人往昔的居住生活中離不開弄堂。所謂"弄堂",是上海人對於裡弄的俗稱,也就是所謂的小巷子,多少年來,大多數上海人就是穿梭在這些狹窄而悠長的弄堂裡,度過了他們漫長的人生,並且創造了形形色色風情獨具的弄堂文化。
  • 弄堂裡的愛情長不大 ——電影《半生緣》觀後
    在隱隱約約的一片暗綠色的映襯下,那空氣中揮之不去的溼潤,那泛著油光的木門所發出的吱吱嘎嘎的聲響,那小巷中人來人往攪拌出的嘈雜,把觀眾帶到了那個南方城市的弄堂中。人們恍若聞到了瀰漫在小巷中的黴味和酸腐氣;蕩漾在胡琴聲中的憂傷和無奈仿佛是從記憶中湧現出來。在這弄堂裡,時間似乎失去了意義。也許張愛玲的原著《十八春》的題名就有著這樣一層寓意。
  • 紹興記憶,弄堂裡的人間
    我不是少年,我得把自己還原為更年幼的稚嫩的純粹,並忘記在夏日陽光裡行走的倦怠與不適,單純地穿梭在童年的弄堂裡,它們的代表,至少現在還能找到原型的地方,在江南的水鄉——紹興。…牽著自己倉弄倉弄是紹興八字橋與廣寧橋之間的一條小弄
  • 弄堂裡的老上海童謠,已經沒有幾個人會唱了!
    石庫門建築是老上海的城市的標識,石庫門內哺育了一代又一代的上海市民,石庫門的裡弄,更是孩子們的天堂。你打彈子,我滾輪子。你造房子,我頂核子。你踢毽子,我抽陀子。你慣結子,我套圈子。昔日上海的孩子們就在這種嬉鬧中一天天長大,裡弄文化既滿足了孩子們天真的天性,也激發了他們的創造才能。弄堂的各種叫賣,總有一些調皮的孩子學著樣子,和著調子一起唱,這就是他們的學堂,於是,弄堂裡一片歌聲。
  • 馬尚龍 | 上海小弄堂女人的狠招:叫做厲害
    馬尚龍 | 上海小弄堂女人的狠招:叫做厲害馬尚龍 大上海小龍弄 今天還是在2005年,周星馳和星女郎黃聖依曾爆發過一場官司,最後這場官司在秘密調解中結束
  • 一起躲進這18家弄堂裡的咖啡店,在上海的初夏時節忙裡偷個閒~
    弄堂,對於上海人來說總是代表著一種情懷。
  • [申情申音]上海弄堂之趣
    上海弄堂個「裡」、「坊」、「邨」乃至「別墅」、「公寓」,內裡乾坤,可圈可點。但凡稱為XX裡的,大多數屬於最市井、最大路個弄堂。伊拉具備最原始、最標準個石庫門房子格局,一般儕是嘸沒下水道、沒衛生設備個,是上海開埠早期個民居,因此從設施浪來看是勿大完善個。所謂個七十二家房客,大多數儕集中勒XX裡裡向。
  • 舊時光···上海弄堂
    大餅油條是老上海小百姓最實惠和廉價的早餐。 不是所有上海人都曉得的,上海早點的「四大金剛」之一——老虎腳爪。鹹大餅三分,甜大餅四分,油條四分,淡漿三分,甜漿四分鹹漿五分……相對講參軍由於政審比較嚴格,光身體好,成份不好也等於零,一條弄堂難得一遇;倒是光榮退休經常碰著,幾乎隔日就有。五六十歲個退休年齡一到,「罄咚哐、罄咚哐」個就幫儂敲上門來。
  • 上海弄堂裡的米道&腔調「永興餐廳」
    店內空間不大,用深紅色的牆壁和地毯裝飾。桌椅擺放的很緊密,但復古又懷舊。人均▶65元地址▶盧灣區復興中路6126弄1號(小弄堂裡哦)電話▶3、如有好的意見或建議,歡迎大家留言哦~往期精選文章回復【餛飩】| 尋覓弄堂最深處 最心愛的那碗餛飩回復【海金滋】| 老上海弄堂內的濃油赤醬回復【一風堂】| 米其林一星 日本頂尖拉麵體驗回復【付小姐】| 假裝在成都 一碗小面的愛回復【榮小館】| 臺式風味 港點精品回復【demo】| 時間是用來浪費的 DEMO
  • 弄堂要拆遷,我想起在石庫門裡度過的暑假 | 三明治
    那是傳統的上海石庫門,跨出房門就是可以呼朋喚友、盡情玩樂的弄堂;而外婆住的門牌號對門就是姨媽家,她家有個堂弟和我同齡,小時候在暑假裡我們一起長大。以前弄堂裡全是和外公外婆、姨媽姨夫、男孩女孩們差不多年紀的街坊領居。那個年代,老一輩的人都是差不多的時間在這裡定居下來,差不多的時間生了很多孩子,孩子們又在差不多的時間結婚生小孩,一切都像是被安排好了的一樣。
  • 只屬於上海弄堂的著名愛情故事
    ,那麼現實中的陸小曼和徐志摩的「愛巢」到底是怎樣的呢?請往下讀……本國慶特輯由動感101+看看新聞網聯合呈現有多少愛情發生在上海的弄堂裡?電影裡,周璇扮演的少女小紅和趙丹扮演的吹鼓手小陳,隔著一條弄堂在各自陽臺上互送秋波,成就了中國電影史早期最經典的愛情場面之一;
  • 弄堂裡的那些舊時光,你是否還記得?
    大餅油條是老上海小百姓最實惠和廉價的早餐。 不是所有上海人都曉得的,上海早點的「四大金剛」之一——老虎腳爪。鹹大餅三分,甜大餅四分,油條四分,淡漿三分,甜漿四分鹹漿五分……相對講參軍由於政審比較嚴格,光身體好,成份不好也等於零,一條弄堂難得一遇;倒是光榮退休經常碰著,幾乎隔日就有。五六十歲個退休年齡一到,「罄咚哐、罄咚哐」個就幫儂敲上門來。
  • 現代「史詩」 | 《長恨歌》:在浮華城市的平靜夢裡,烙印著弄堂兒女的繁華傳奇
    有人說,沒有弄堂就沒有上海,也就沒有上海人。上海的老弄堂裡,有過多少名人的足跡與記憶,上演著多少故事與傳奇。沒有看過上海的弄堂,你又如何能明白「真正的上海」。△ 電視劇《流金歲月》中的上海弄堂弄堂,是上海人對裡弄的稱呼。它既不同於傳統的中國江南民居,也不同於任何一種西方的建築形式。
  • 上海一九四三,老街坊小弄堂
    >D☞:SH-top1上海本地最熱門的草根號,生活在魔都還沒有關注就真的out了,每日播報上海各類重點資訊、突發新聞。嘴邊唱起了周杰倫的上海一九四三,老街坊弄堂裡是屬於那年代白牆黑瓦的淡淡的憂傷。時光縱然消失,弄堂裡卻留了上海的味道...弄堂於上海,似胡同於北京,弄堂人家的行行種種,性感與感動,是上海華麗的一抹背景色。
  • 14號選手張雅淇《上海的弄堂》
    上海的弄堂作者:陳丹燕       要是一個人到了上海而沒有去上海的弄堂走一走,應該要覺得很遺憾。下午時候,趁上班上學的人都還沒有回來,隨意從上海的商業大街上走進小馬路,馬上就可以看到梧桐樹下有一個個寬敞的入口,門楣上寫著什麼裡,有的在騎樓的下面寫著「1902」,裡面是一排排兩三層樓的房子,毗鄰的小陽臺裡暖暖的全是陽光。
  • 走進上海弄堂,感受那些曾經的回憶
    上海素來都是時尚與流行的代言,可知,作為最繁華的城市之一的上海,也有著最具特色的上海弄堂,曾經的弄堂承載了多少人青春的回憶,歲月如梭,現如今的上海,縱使高樓林立,車水馬龍,依然保存著各色各樣的弄堂,靜靜地守候在原地。北京有胡同,上海有弄堂。
  • 上海弄堂的小女兒情態,就叫王琦瑤
    在小說第一章的末尾,王安憶對人物俯瞰式的預先描繪很值得注意,可以看作是對王琦瑤氣質的概括,也可以看作是王琦瑤出場的白皮書宣言,用的是一種很奇特的人和地點對照的手法,始終是將王琦瑤和上海弄堂統一在一起,意圖是讓她充當上海弄堂的靈魂,王琦瑤出場,上海的弄堂也出場了。「上海的弄堂裡,每個門洞裡,都有王琦瑤在讀書,在繡花,在同小姐妹竊竊私語,在和父母慪氣掉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