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一夜成名到票房毒藥
這個年輕人的名字叫做斯蒂文·索德伯格。
他1963年出生於美國的喬治亞州,在路易斯安那州長大,父親是路易斯安那州立大學教育學院院長。
他與電影的結緣是從父親的愛好開始。老索德伯格很喜歡電影,因此從小斯蒂文·索德伯格便深受各種影片薰陶浸淫。
讀高中時,他加盟了大學電影班,開始用一些二手設備製作16毫米短片。
在小打小鬧的創作中,索德伯格發現,「我天生懂得一些基本的方法,知道如何將一連串鏡頭連續在一起講故事。這讓我感到很有興趣,我終於發現了自己擅長的事情。」
高中畢業後,他沒有選擇進大學深造,毅然來到好萊塢,成為一名自由剪輯師。
用他自己的話:「那時,當電影人對我來說不是一種規劃選擇,而是理所應當的選擇自己喜歡的事情。」
「不過,索德伯格並沒有在好萊塢停留太長時間,他很快重返家繼續他的短片製作和劇本創作。
1986年他為著名樂隊「吻」拍攝的音樂錄影帶獲得格來美最佳音樂錄影帶提名。誰也沒想到這也成為索德伯格登上世界電影最高領獎臺的前奏。
1989年,索德伯格第一次執導了長片作品,這是一部剖析現代人性脆弱心理的獨立製作電影,這位初出茅廬的導演帶著他的處女作直接殺到了坎城。
令所有人都沒有想到的是,這個26歲的年輕人就這樣看似輕而易舉地摘得了金棕櫚的桂冠。
當屆坎城電影節評委會主席德國著名導演維姆·文德斯用這樣的語言來形容索德伯格所帶來的處女作《性·謊言·錄像帶》:「這是一部個性鮮明、令人興奮的電影,它包含著未來電影的衝動與信心。」
那一夜,索德伯格成為了世界影壇上有史人來最年輕的金棕櫚獎獲得者,而《性·謊言·錄像帶》也成為美國獨立電影史上一部獲得世界級電影節大獎的獨立電影。
如同一個首次參加世界級比賽的運動員,第一次起跑就站到了冠軍的獎臺。
面對如此突然、盛大的驚喜,獲獎感言時想必一定是激動萬分、熱淚盈眶。
索德伯格回憶起當文德斯主席宣布《性·謊言·錄像帶》榮獲金棕櫚獎的那一瞬間,他說:「那時候感覺就像一扇大門開啟了,世界上所有的聲音一下子湧出來,我又感到踏實了。我的耳朵紅透了,都能聽得見心臟突突跳動的聲音。」
但是當簡·芳達把獎盃交到他的手中時,令所有人都驚詫了,這位史上最年輕的金棕櫚得主說出了這樣一句話:「從此以後,我就要開始走下坡路了。」
這樣的獲獎感言似乎沒有任何的激動或欣喜,也許索德伯格的個性如同他的鏡頭一般;疏離、冷靜、理智、客觀。
那一時刻的他似乎已經預見到了未來長達七年的時間,在電影這條道路上他將遭遇什麼。
一夜成名的際遇對於每個嚮往成功的電影人而言都是可遇而不可求的。
但索德伯格的幸運似乎並不止於此,緊接著,該片又在美國獲得了1989年第5屆美國電影獨立精神獎的最佳導演獎和1989年第62屆奧斯卡金像獎的最佳劇本獎提名,並且在商業上大獲成功,票房收入高達2500萬美元。
一時間《性·謊言·錄像帶》成為獨立製片的典範之作,掀起了人們對於獨立電影的熱情,而索德伯格也就自然而然地成為這一群體的領軍旗手。
在一舉成名之後,索德伯格並沒有如一般人所設想的那樣馬上乘著獲獎的快車與大製片廠合作。
他依然孜孜不倦地沿著獨立製片的熱潮前進。
很快地,1991年他投入到第二部影片《卡夫卡》的拍攝中,這是一部意識流的作品,這部影片也是索德伯格與著名編劇家雷姆·多布斯和著名電影作曲家克利夫·馬丁尼茲的首次合作,這奠定了他們以後常年合作的基礎。
該片在攝影上很成功,索德伯格嘗試了黑白片的拍攝,但是由於故事本身存在敘事上的問題,票房情況很不理想。
1993年,索德伯格另闢蹊徑,轉入了兒童片《山之王》的拍攝。
《山之王》描寫的是一個兒童如何獨自面對生存的問題,主題陰沉抑鬱,但索德伯格仍然表達出了獨有的幽默感和含蓄的風格。
《山之王》對於當時處於困境中的美國兒童電影起到了一定的推動作用,評論界給予相當高的評價,但是在票房上卻再次遭遇滑鐵盧。
從這部影片開始,索德伯格的票房價值受到了質疑。
1994年,索德伯格與女演員貝特西·布蘭特妮的婚姻破裂,對其創作多多少少產生了影響。
他從1995年到1996年的三部影片《控制之下》、《茲佐伯利斯一家》和《格雷的分析》均遭慘敗,索德伯格甚至被冠以「票房毒藥」的稱號。
這幾部影片讓人們似乎意識到索德伯格真的正在走下坡路,他似乎不再有能力擎起獨立製片的標杆大旗。
人們開始感慨這個26歲就獲得金棕櫚的電影神童似乎因為成功過早的到來而提前謝幕了。
當年領獎臺上的那句話,一語成讖。
未完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