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回到寧波東錢湖城楊村看了一下,村民的作品不可思議,內生動力更是令人驚嘆,40多位村民一天沒休息,持續在做,神奇的『藝術賦能村民 村民振興鄉村』。」8月26日,中國人民大學副教授叢志強在朋友圈為城楊村村民和當地幹部點讚。
此時,距離叢教授暫別城楊村才過去半個多月。
(村中部分小景)
城楊村沒有辜負叢教授團隊的期待。
8月31日上午,甬派記者第5次探訪城楊村,碰到10多位身穿志願者服裝的人在城楊村清理環境,他們是來自東錢湖鎮的幹部和黨員。
(東錢鎮的幹部和黨員輪流前來參與環境清理)
「我是早上6點半從家裡出發。」志願者盧昌琴在鎮裡從事民政和社區工作,因工作關係,城楊改造前後她都來過,「變化真的挺大。」
東錢湖鎮副鎮長仇鳳花今天也是一名志願者。她說,從8月25日至9月30日,每周一到周五,東錢湖鎮幹部、黨員代表每天抽出半天時間,輪流來城楊村志願服務。「村民們很支持改造工作,有間房子裡有口廢棄的井,我們想把它恢復,找到村民對方當場就同意了。」
「謝謝你,那天辛苦了!」路過88歲老人楊玉利的家,她向張健民打招呼。
張健民是城楊村開發建設工作專班常務副主任,楊玉利感謝張健民幫她和鄰居們清理了一口廢棄古井。
這口古井曾是村裡人飲用水的來源,後來喝上水庫水,這口古井便廢棄了,一晃差不多有20年。
(廢棄古井變身)
前些天,老人們隨口提了一句,張健民記在心上,隨即找人給古井清淤,光清理的淤泥就有約1.5米深,六七個人忙活了3小時。
如今,這口古井恢復往日生機,流出了乾淨的水。
(亭溪嶺古道城楊村入口設了新的牌坊)
(亭溪嶺古道正在建設的涼亭)
在城楊村亭溪嶺古道入口,記者還碰到了滿頭大汗、拄著木棍下山的陳爾民——亭溪嶺上正在建造4個涼亭、2座橋,陳爾民是項目經理,單程走一趟要40分鐘。
記者看了其中一處,涼亭用的是老石材,古色古香。
「我們是5月份開始施工,爭取11月全部完工。」他說。
(天氣太熱,戴草帽、脖子上掛毛巾成了工作人員的「標配」)
行走城楊村,工人們忙忙碌碌,村中變化日漸增多:村中多處小景完工、溪邊欄杆正在油漆、山上休閒坐椅進入最後施工、打算開農家樂的村民正在改造房屋……
(上午10點多,工人的衣服已溼透)
看到59歲木工俞世君時,是上午10點多一些,他的胸口被汗水浸溼一大片。「每天早上6點半開工,一天要喝一熱水瓶的開水,洗兩次澡,中午一次、晚上一次。」
75歲陸國鎮是城楊村老年協會會長,和許多村民一樣,他也加入了施工隊,「最近村裡變化大,挺好。」
(許多工人一天要喝3瓶水)
8月31日最高氣溫33攝氏度,記者在村中行走僅1個多小時,衣服便已溼透——前些日子接近40攝氏度的高溫,工人們照舊施工不休。
「村民們想致富,想讓村子好起來,叢教授團隊的到來,點燃了大家心裡的這把『火』。」張健民曾是城楊村駐村「第一書記」,深知村中情況,在他看來,村民們參與村莊改造的熱情被激發了——
篾匠俞振飛14歲學藝,他從未想過自己有朝一日能用1500斤竹子編出一頂直徑約6米的「帽子」,還能用竹子編出7米高的「酒瓶」,這兩樣東西將成為村中地標級景觀,也成了老俞的驕傲;
(村民俞振飛的作品成了村中地標景觀)
自學木工的楊偉民造了臺小水車成了網紅,他說只要村裡有需要,他願意為城楊出一份力,打造一臺大型水車供遊客參觀;
(村民楊偉民製作的水車)
喜愛花草的村民孫紅微,將自己種的綠植無償捐給村裡公共區域美化,每天早晚兩次像照顧自己孩子一樣給綠植澆水;
(村民孫紅微給村裡捐花,還負責早晚澆水)
孩子回家,81歲的芬菊奶奶燒了一桌好菜,看到工作人員路過家門口,一定要留他們在自家吃午飯;
(村民芬菊奶奶請工作人員吃飯)
還有不少村民正在籌備開民宿、農家樂、奶茶店……
(準備開店的村民家)
記者準備離開城楊村時已是上午11點,一輛轎車從村道駛過,車裡的人對著張健民大聲打招呼,「張書記,明天我來當志願者!」
甬派客戶端記者 沈之鎣 實習生 劉亞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