寫作有溫度,熱點有態度。點擊「關注」,每天一篇,貓叔陪你聊熱點!
#12歲南京大學畢業#
01
熱搜上很少有因為一個名字而火的,但「何宜德」這三個字,卻在短時間內以7000多萬的閱讀量,妥妥的擠進了排行榜前十的位置。
何宜德到底是誰,既然比明星還明星?
抱著和你一樣的好奇,貓叔打開了這條熱搜。真是不看不知道,看了嚇一跳。
何宜德不是什麼流量小生、選秀歌手,他只是一個今年只有12歲的孩子。而登上熱搜的原因,是他去年從南京大學畢業了。
也就是說,這個孩子,8歲就考上了大學,11歲就已經是一個大學畢業生了。而且南京大學,還是國家首批的211、985「雙一流」大學。
想想很多人可能和貓叔一樣,8歲還在上二年級,11歲還沒小學畢業。這個孩子的能力已經不能用「別人家的孩子」來形容了,完全就是「外太空的孩子」。
這還不是最令人佩服的,看完這孩子的簡歷,你真的有種「過了一個假童年的衝動」:
1歲,徒步暴走;2歲,攀登南京紫金山;3歲,在雪地裡裸跑;4歲,參加國際帆船比賽;5歲,開飛機圍繞北京野生動物園飛一圈;6歲,寫自傳;7歲,三次穿越新疆羅布泊;8歲,考入南京大學;9歲,北京世界機器人大賽獲得三次冠軍;10歲,通過20門自學考試;11歲,南京大學畢業;12歲,準備同時讀碩士和博士。
對不起,看完這個孩子12年的人生經歷,我真的覺得這30多年白活了。
努力活了30多年,可能才達到他2歲時的「水平」,也就僅僅能登上南京紫金山。讓我去雪地裸跑,可能都會被凍暈在雪地裡。更別說,開飛機、參加帆船比賽、穿越無人區了。
如果把學習成績好、在某方面有超能力的孩子稱為「神童」的話,那這個孩子絕對是「神一般的存在」,任何稱讚的詞語用在他身上都會黯然失色。
其實這個孩子,早在8年前就出名了,也就是在他4歲的時候,跟隨父母去美國旅行,在-13℃的雪地中以「裸跑」的方式迎接2012的農曆新年。
隨後,這段視頻被家人放上了網,在短短幾天時間裡,視頻點擊率就高達26萬多,「4歲裸跑弟」迅速爆紅網絡。
也正是那時候,他的爸爸何烈勝,因為對兒子的「鷹式教育」而被網友們稱為「鷹爸」,和兒子一起出圈。
想不到這麼多年過去了,何爸爸的「鷹式教育」還一直沿用至今,並為兒子創造了一個又一個無人能及的高峰。
02
為什麼說「無人能及」?因為一個成年人都不可能完成的事情,卻真實的發生在了一個幼童身上。
如果把他8歲考上南京大學的事情定義為「神童」的行為,那他8歲前的體能與心理素質,真的不能用「神」來形容了:
1歲,徒步暴走。
如果沒記錯,很多孩子七八個月才開始學走路,1歲左右還在練習走路,能走得穩並不摔跤的孩子已經算很好的了。但何宜德1歲就可以暴走了,注意是暴走。
在搜索裡,對於「暴走」是這樣定義的:
暴走,是一種高強度又簡單易行的戶外運動方式,是極限運動的一種。指的是選定一條路線,沿著路線徒步或騎車行走,時間由一日到數日不等。
2歲,攀登南京紫金山。
2歲就能不藉助外力徒步攀山的孩子,不知道你見過沒有,我是真的沒見過。
隨手查了一下何宜德攀的這座山,由3個山峰構成,主峰北高峰海拔有448.9米,估計一個成年人爬山去都吃不消,還不說一個2歲的孩子了。
3歲,在雪地裡裸跑。
前面已經說了,-13℃,何宜德僅穿了一條嫩黃色的小短褲和運動鞋,在視頻裡跑了5分鐘。估計是太冷了,他一邊追著鏡頭跑,一邊帶著哭腔跟爸爸要「抱抱」。
還以為這孩子體能超凡呢,結果也是怕冷的。
4歲,參加國際帆船比賽;5歲,開飛機。
如果這一切都是真的,而且是他一人單獨完成的,我不得不為這個孩子的心理素質點個大大的贊。
估計一般四五歲的孩子,連單獨坐個過山車都會哭鼻子,四五歲的何宜德就已經開始涉足極限運動了。
6歲,寫自傳。
這點沒什麼好說的,他出的是漫畫版,也就是把自己「傳奇」的經歷與平時的一些好玩的事記錄下來,然後找人畫出來,稍微優秀點的孩子都可以做到。
反正讓貓叔最不可思議的就是,他在7歲的時候,三次穿越新疆羅布泊。
如果不是親眼看到他和爸爸在羅布泊的照片,打死我是不會相信的。
羅布泊是什麼地方?那是有著「死亡之海」之稱的無人區,是科學家彭加木、探險家餘純順遇難的地方。
據媒體報導,當年何宜德與爸爸是10月9號進入羅布泊的,20號出來的,歷時11天,行程3000多公裡,其中徒步100公裡。完成了體能課、環保課、能源課、野外生存課等一系列訓練。
裡面還講到了何宜德的一次遇險經歷:
進入腹地的第三天下午,天氣很好、溫度適中、沙平風靜,鷹爸就放鬆了警惕,覺得和昨天比今天的徒步只是個小兒科,就讓所有車輛先回了營地,並讓何宜德與幾個小夥伴一起徒步回去。幾人最開始很興奮,你追我趕,玩得忘了時間。兩小時後,所有人都乏了,但水和食物都在車上,而且溫度驟降,離他們的營地還有8公裡的路程。如果再這樣下去,按所有人的體力,天黑都到不了營地。有人拿出手機想給營地的人打求救電話,卻發現沒有一個人知道負責人的電話。這時,突然有人提議,先打電話給南京的朋友,讓朋友在網上搜索負責人的手機,再打電話聯繫。結果很快就聯繫上了,他們也獲救了。
這段傳奇的經歷被媒體曝光後,當時有很多網友質疑鷹爸炒作。但鷹爸卻說,這和炒作無關,他只是用自己多年做老師的經驗與後來做企業的經驗來教育孩子。
讓孩子從小就學會吃苦、學會勇於探索,雖然與現在傳統的教育理念有出入,甚至還背負了很多的不理解,但他依然會堅持自己的教育方式。
03
不知道你看完了何宜德小朋友,12年的人生經歷是一種什麼樣的感受?
對於貓叔來說,我不否認所有的這些經歷都是真實發生在何宜德身上的,但裡面到底有多少誇大的成分,到底有多少外力的因素,我們卻不得而知。
很多人質疑何宜德8歲就能考上南京大學,背後肯定有不為人知的隱情。
但參加考試這件事,確實是真實發生的。在2017年2月9日,《揚子晚報》就曾報導過這件事。
當時鷹爸已經把何宜德,從學校領回自己辦的「公學」上課,想用自己特殊的教育方式來教育他。
恰巧自己公司的一個員工突然告假,說女兒因為課業繁重,沒有完成作業被老公打得厲害,自己必須回去照顧女兒。
這讓鷹爸對當下的教育觀念感觸良多,經過一番調研後,最終異想天開給兒子報名了南京大學的自學考試,學習銷售管理。
因為自考沒有年齡、學歷與性別的限制,兒子未來也是要經商的,所以讓他提前學習銷售管理類的課程。
給兒子報名後,他也是擔起了孩子的老師,上午教孩子初中的課程,下午教孩子大學的課程。
就這樣,最後孩子不負眾望,考上了南京大學。
看似是一段傳奇,很多人羨慕的背後,卻是一部分家長「拔苗助長」的成果。而他們急功近利的背後,只是想讓孩子贏在起跑線上。
而現在的很多家長,早就不僅僅滿足於「孩子贏在起跑線上」這個簡單的訴求了,他們還希望用自己的方式來製造「神童」。
相信這兩天,大家的朋友圈都被「天才少女」岑怡諾的演講視頻刷屏了。
只見這個16歲的女孩,站在舞臺上,用一番油膩的語氣不斷地重複著:大家現在好!現在好!現在好!
如果不是看到她一臉稚嫩的長相,很多人還誤以為進入了哪個「成功學」的演講現場。
一個花季少女,正應該是讀書的好年紀,卻伴隨著土嗨的音樂,掛著一副矜持的假笑,左手一轉,喊著「認識岑怡諾,成功不會犯錯!認識岑怡諾,你將魅力四射!」的口號,在臺上像個滑稽的小丑。
而她的簡歷,更是被包裝上了成功學的油膩感:
一天能寫300首詞牌、2000首詩、15000字小說;兩年內出版3本書,是中國國際新聞雜誌社記者、中華傳統文化傳播院院長助理、全球華人青少年領學學習會創始人;還是兩個品牌的創始人……
其他的不多說,就單說2000首詩這一項。網友們幫她算了筆帳:如果不吃不喝,平均1分鐘就要寫一首半詩。
這自吹的程度,也不是一般人能做得出來的。最後,她爸爸實在頂不住了,出來澄清說,是比拼的打字速度;女兒出的兩本書,也不是公開出版而是內部資料。
後來有網友爆出她爸爸的職業才發現,她爸爸是做微商起家的,痴迷成功學,慣於誇大其詞。之前是一個人單幹,2017年開始,才把女兒拉入了火。
而女兒在他的悉心培養下,搖身一變就變成了演講奇才、「成功學人士」。
說實話,岑怡諾的演講天賦是有目共睹的,如果不是被他爸爸的「成功學」包裹,她應該能好好發揮自己的這個優勢。
但她爸爸卻急於求成,一看到女兒身上的天賦就拔苗助長,讓她變成了自己賺錢的「工具」,把她包裝成一個「天才少女」、「一個神童」。
除了為自己的生意引流外,更多的是希望女兒今後能靠著走紅贏在起跑線上。
我們不可否認,很多孩子先天就是比其他孩子有天賦的,所以我們的教育機構也為這些孩子開設了不少的「天才少年班」,充分發掘他們的才能,讓他們能發揮自己的優勢為社會發光發熱。
但真正的神童與父母拔苗助長的神童卻是有區別的,前者雖然比一般的孩子成長得更快,但他們也是經歷了正常的教育體制,但被父母培養出來的神童,卻是另闢蹊徑,不可否認,很多還是在父母的包裝與誇大中成長。
這樣的孩子,即便是「神童」,最後也是走不長遠的。當出入社會後,檢驗他們的是真刀真槍,沒有父母營造出來的鮮花和掌聲。
我不知道那時的孩子,背負著「神童」的名號,對於他們來說,是幸運還是悲哀?
原創不易,如果你喜歡這篇文章,你的點讚、轉發與留言,是貓叔最大的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