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傳統習俗——祭祖:追思、感恩先輩!

2020-12-28 錦秋文譜

祭祖,是一項隆重的民俗活動,相沿數千年,是具有深刻意義的一個古老習俗。人們相信祖先的靈魂會如同其他神祗一樣,對自己的子孫有施福降禍的能力。所以古人敬禮祖先,求其施福避禍,並供奉祭獻,這就是祭祖的由來。

祭祖來源

祭祖,早在黃帝時期就已經出現了,據《竹書紀年》記載:黃帝崩,其臣左徹取衣冠几杖而廟祀之。祖的本意是祖先神靈所依附的神主,在原始社會時期,是以像存在,到了商代就用木牌代替。商朝明「示」表祖先,周代叫「主」。

秦漢時期,墓祭已經成為不可或缺的禮俗活動,雖然國人承襲了祭祖的傳統,有著多重的心理作用,但最為重要的便是飲水思源,因孝敬而祭祖。秦漢時期,墓祭已經成為不可或缺的禮俗活動,並一直延續到今天。

古人有慎終追遠的傳統,過節的時候總不會忘記祭拜祖先。祭祖有著很高的意義。

1、善盡孝道

祭祖主要是表達對祖先的尊敬和懷念,是要後代子孫對於死去長輩盡孝,孝順的表達除了在生前的奉養,還包括死後的祭祀。

2、增強聯繫,保持家庭身份

祭祖,是可以使家庭、家族保持完整和永久的意思,祭祖會間接促使後代子孫對本家本族有更深的認同感和向心力。達到維護宗族,讓族人更加團結互助,安家固邦。

我國傳統節日裡,有四大祭祖的節日,分別是除夕、清明節、重陽節、中元節。

除夕祭祖

除夕祭祖是漢族流傳至今的傳統風俗,在辭舊迎新之際對祖宗先輩表示孝敬之意和表達懷念之情。人們每逢除夕總要舉行祭祀儀式,感恩祖先,祈求保佑。

除夕到來之前,家家戶戶都要把家譜、祖先遺像、牌位等供於家中上廳,安放供桌,擺好香爐,供品。家庭成員按照輩分大小,分批向各位祖先上香行禮。一些家族在除夕這天,還先到自家的墳塋墳地祭祀,有的只是磕頭,有的還要用炕桌抬一桌酒菜,讓各位祖先享用。

清明節祭祖

清明節祭祖的方式是墓祭,是人們敦親睦族,行孝報德的表現,在這一天,人們帶領家人去墓地掃墓,以示不忘先人,並為已逝的親人、祖先,莊重地送上自己的思念與敬意。

不僅僅是掃墓,人們還會查看先人的墳墓是否因雨季來臨而塌陷,或被狐兔穿穴打洞,在祭掃時,給墳墓剷除雜草,添加新土,供上祭品燒豬,燃香奠酒,焚燒紙錢,並舉行簡單的祭祀儀式。

重陽節祭祖

重陽節是敬老的日子,也是中國一部分人的祭祖大事。九為數之極,重陽節祭祖在先秦時期就已經存在,至今仍然保留這一習俗。在親人墳墓前,人們除草、填土、在墳沿修排水溝,防止雨水衝入墳中。在將供品陳於墳前祭祀,祭拜時點燃香燭,祭拜完後燒紙錢,或把紙錢壓在墳頭。

在嶺南一帶,還有著「三月為小清明,九月為大清明」之說。在這一天人們不僅祭祖,還會到媽祖廟、天后祖祠、宮廟等地進行祭祀。

中元節祭祖

傳說,在中元節這天, 地府會放出陰靈,讓他們回家和家人團圓,所以中元節是民間祭祀祖先的日子。在這一天,民間把先人的牌位一個個請出來,恭恭敬敬放到專門做祭拜的供桌上,焚香祭拜,有的還會把今年新收成的農作物供上,讓祖先嘗嘗。祈求祖先保佑。

祭祖的意義在於教人返本報始,知恩圖報,《論語》中:「慎終追遠,民德歸厚矣!」孝道一直是中華民族優秀的傳統品德,我們需要傳承。

錦秋文譜,專注中華家譜文化研究,中華姓氏起源研究,關注我,做個既懂譜又知姓的人!

相關焦點

  • 清明習俗知多少?門戶插柳祛疫鬼 踏青放風箏
    此外,它也是一個追思逝者、緬懷先輩的日子。  據民俗專家介紹,清明節其實糅合了古時春季多個節日習俗。它還有自己的節令食品,「青團」即是其中之一。  上巳節的一些習俗,也逐漸挪到了清明。比如,掃墓要去郊外,在追念祖先之餘,人們會趁著春光明媚,賞花、踏青,調節追思親人帶來的哀痛。唐代詩人王維寫道:「少年分日作遨遊,不用清明兼上巳。」  最終,清明在宋元時期形成一個以祭祖掃墓為中心,將寒食風俗與上巳踏青等活動相融合的重要傳統節日,大體延續至今。
  • 不應沒落的傳統文化——李氏利貞堂祭祖感
    由於常年在外務工奔波每年回家很晚,年年錯過了家族祭祖的日子,因家父過世今年回來較早沒有錯過這次祭祖活動。祭祖定至每年的臘月二十八下午三點進行,各門各支族輩無需邀約皆自發而至,聚在榮祖墓碑前,肅穆莊重。祭祖在隆隆的鞭炮聲中開始,隨行老祭拜禮和新默哀禮後結束。後有我族長輩講解我族根源及遷徙史,寄望後輩得以傳承!
  • 祭祖可以改變自己的運氣!(中元節祭祖必讀)
    一、三大傳統祭祖節日老祖宗的傳統,到了你這裡是否還可以繼續傳承?中國自古以來就有祭祀祖宗、延續香火的習俗,以示孝敬、不忘本。清明節、中元節、寒衣節,是中國傳統節日裡祭祖的三大節日。古時,這種禮俗很盛。所以每年的清明時節時,人們為了讓逝去的親人不孤獨,也讓他(她)們的安息之所安全,便紛紛上墳掃墓,焚黃掛白,也就燒紙錢,掛紙錢,藉以紀念先靈,證明此地安息者還有後人牽掛,旁人就不敢在墳頭動土、欺負;而中元時候,人們勤勞兩季之後,不管什麼作物的新鮮產品都要出市了,中華民族是一個孝順的民族,有好東西自然先讓先輩品嘗,所以就請先輩的靈魂回來品嘗鮮品,所以就有了秋祭
  • 地藏古寺舉行「清明追思、報恩祭祖」冥陽兩利法會通啟
    清明節,是中國傳統節日,也是最重要的祭祀節日之一。清明祭祖,是中華民族慎終追遠,敦親睦族及行孝品德與自利利他的具體表現。地藏菩薩因其「地獄不空,誓不成佛,眾生度盡,方證菩提」的大悲願力與幽冥眾生極其有緣,故此因緣地藏古寺乃滬上唯一的菩薩行願道場,擇定於2020年4月2日——4日舉行「清明追思、報恩祭祖」冥陽兩利法會。法會期間大眾共修禮拜《慈悲地藏寶懺》三永日。
  • 傳統文化節日:中國的中元節,有哪些文化習俗
    在新疆幾十年,我感覺人們對各種節日較為淡薄,特別是對中國傳統節日,除了較大的傳統節日外,一些延續幾千年的歷史傳統節日,當地幾乎都不會舉辦什麼活動,我想後世對文化傳承這個概念還是很模糊,需要學校和當地文化部門,還是要重視和加強中國各種傳統節日的學習和宣傳。
  • 中國傳統婚禮習俗都有哪些?
    現在很多年輕人舉行婚禮時選擇舉辦中式傳統婚禮,那麼中國傳統婚禮習俗都有哪些呢?今天就讓小編和大家分享分享。 七、敬茶 新郎與新娘上香祭祖,雙方新人須向父母敬茶,感謝父母養育之恩。 八、新娘上禮車 由好命婆牽新娘,頭上以竹篩或囍傘遮蓋,護新娘入車內。
  • 中國傳統節日—冬至的起源和習俗!
    冬至,又稱日短至、冬節、亞歲,不僅僅是二十四節氣之一,還是中國民間的傳統節日。古人認為,冬至是陰陽二氣的自然轉化,是上天賜予的福氣。因此冬至還有著「冬至大如年」的說法。
  • 2021北京三支一扶公基備考人文知識:中國傳統節日及習俗_北京中公...
    在中國,不同的節日是有不同的習俗的,那麼每個節日的習俗都是什麼呢?一、春節春節,即農曆新年,是一年之歲首、傳統意義上的年節。俗稱新春、新年、新歲、歲旦、年禧、大年等,口頭上又稱度歲、慶歲、過年、過大年。春節歷史悠久,由上古時代歲首祈年祭祀演變而來。萬物本乎天、人本乎祖,祈年祭祀、敬天法祖,報本反始也。
  • 到了清明的一些傳統習俗
    隨著歲月更替、社會變遷,有一些習俗已被淘汰,有一些流傳至今,並被賦予了新的內容。清明節是中國最重要的祭祀節日,是祭祖和掃墓的日子。通常在這一天,家族成員會早早起床,相約踏青,來到郊外墳場,為先人墳墓培上新土,並將攜帶的酒、食、果品供祭於墳前,焚化香蠟紙錢,鳴放鞭炮,進行拜祭。
  • 冬至習俗你知多少?細數冬至的傳統習俗
    川北在線核心提示:原標題:冬至習俗你知多少?細數冬至的傳統習俗 在中國的傳統節日中.中秋、春節可能是國人最重視的節日,但在兩廣人的眼裡,冬至卻也是一樣重要的節日,甚至比春節還重要得多,兩廣人有句話叫冬大過年,從此可見冬至在兩廣人心目中的地位.
  • 中元節由來和習俗你知道嗎?中國傳統節日習俗匯總
    今天是農曆七月十五,是中國傳統的「中元節」,民間有在這一天祭奠已故親人的習俗。其實,中元節可不止燒紙這麼簡單,在中國傳統文化裡,它也並不是陰氣森森的「鬼節」這麼一個文化氛圍。 這是一個有著豐富文化內涵的節日,今天,我們就講一講關於它的由來和習俗,以及其他傳統文化的知識。
  • 華夏文明的傳統文化清明節祭祖及祭祀改運功德和禁忌
    老祖宗的傳統,到了你這裡是否還可以繼續傳承?中國自古以來就有祭祀祖宗、延續香火的習俗,以示孝敬、不忘本。祭祀先祖是中華民族最重要的傳統之一,祭祀在一年當中有許多的活動。除了先祖忌日的祭祀之外,在一年當中還有四個比較重要的祭祀時間,分別是春節、清明、重陽、中元四大節日。在四個節日中最重要的,也是最主要的祭祀日子就是清明節。這種傳統蘊涵著中華民族飲水思源、以孝為本的優秀文化。
  • 清明節傳統習俗有哪些?清明節的起源來歷和全國十大習俗盤點
    2020年清明節就要來了,你了解清明節的來歷和傳統習俗嗎?2020年清明節居家隔離,不能掃墓祭拜,我們也要了解清明的主要習俗。中國地廣物博,不同地方過清明節有哪些不同的方式和民俗呢?小編整理清明節的來歷和全國各地清明節習俗盤點。
  • 清明節祭祖:我們緬懷先人,寄託哀思,只願逝者安息
    清明節是中華民族紀念祖先的傳統節日,其主要形式是祭祖掃墓。清明節是祭祖掃墓的日子。幾千年來,人們在這個「氣清景明」的節氣中,進行「祭之以禮」的追遠活動,為已逝的親人、祖先,莊重地送上自己的思念與敬意。這神聖的生命交流儀式,一年年輪迴、一代代傳承,構成了人們頑強生存和追求幸福的重要動力,是中華文明生生不息、續展開新的有機構成。
  • 市民通過網絡祭掃、居家追思等方式緬懷逝者
    原標題:網上寄思念 清明祭掃迎新風很多市民通過網絡祭掃、居家追思等方式緬懷逝者深圳特區報2020年4月3日訊 時值一年春草綠,又逢清明祭掃時。緬懷英烈、悼念先人是中華民族的傳統,今年清明正值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期間,為鞏固拓展疫情防控持續向好形勢,我市清明節期間暫停實地祭掃,大力倡導綠色、文明、簡約的祭祀新風尚。記者連日來採訪發現,我市市民通過網上敬獻鮮花、網絡祭掃、居家追思等簡約方式緬懷逝者,寄託思念,也有墓園推出代客獻鮮花服務,傳達哀思。
  • 中國南北方冬至習俗,從8個地方的習俗了解冬至習俗
    川北在線核心提示:原標題:中國南北方冬至習俗,從8個地方的習俗了解冬至習俗 冬至,對於中國人來說,是一個特殊的節氣,俗話說:冬至大如年,冬至既是二十四節氣中一個重要的節氣,也是中國民間的傳統節日.在北方一些地區,每年冬至日,有吃餃子的習俗,21日冬至,整理了一下關於中國南北方的一些不
  • 中元節將至,最好的祭祖方式看這裡
    中元祭祖中元節,俗稱鬼節、七月半、佛教又稱盂蘭盆節。同一個中國,但中元節的習俗也各有不同。中元節習俗北方會在中元節這一天準備好水果、肉脯、酒等前往祖先墓地祭掃,並持麻谷至田埂,稱之為「薦新」。而且為了響應國家綠色祭掃號召,社區、街道都制定了一系列綠色祭掃規定:綠色祭掃規定1、自覺做到不在道路、廣場、河邊、居民小區等公共場所焚燒紙錠紙錢,不向河道傾倒水果、飯菜等祭祀用品,把對故去親朋的追思寄託於清風明月,變成每個人維護美麗幸福家園的行動自覺。
  • 中國傳統文化,服飾習俗著裝,民間婚禮服飾習俗
    ,這些特殊的服飾和著裝方式,反映出我國民間不同地區不同的觀念與習俗。民間巫術在淮陽地區,每年農曆二月二日至三月三日,民間要舉行人祖廟會,屆時方圓數百裡的人相聚在一起,舉行各式各樣的祭祖活動。民間婚禮服飾習俗結婚是人們生活中的重大事件,也是中國傳統禮儀中一個非常重要的環節。
  • 春節的來歷由來及傳說故事 中國春節過年傳統習俗介紹
    春節,是農曆的歲首,也是我國古老的傳統節日。古代過「年」不是在臘月二十九日或三十日,而是在「蠟日」,即後來的「臘八」。南北朝以後,把「蜡祭」移至歲末。到了民國時 ,改用陽曆,才把陰曆年叫「春節」,因為春節一般都在「立春」前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