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到真實感,有一個案例是,拓跋率3000人攻打九原城時,這時彈幕上很多觀眾吐槽說這個陣仗密密麻麻的,看起來像是30000人。其實考慮到整個特效鏡頭的製作成本和周期,此處特效種人的數量不可能有30000人,應該就是3000人,只不過絕大多數人對龐大的人群缺乏形象的數字概念。日常生活中,我們能想像30人的概念,但是300人是一個多龐大的人群可能就比較模糊了,至於排成陣列的3000人,現代社會通常沒有這樣的機會去感知。
另一個案例是,下唐國比武場的戲實際上也是通過後期特效完成,一些觀眾在得知真相之後,感慨後期特效的偉大。事實上《九州縹緲錄》特效鏡頭有14076個,而觀眾對於特效的評價,也恰恰證明了本劇特效的「真實性」,不做作、不虛假、不留破綻、沒有電腦製作的痕跡。
在11、12集全劇第一場大規模的冷兵器戰爭場面中,大量的特效鏡頭仍然是存在在「意想不到的地方」,絕不喧賓奪主。比如騎兵縱貫而出的鏡頭,頗有氣勢。
這些特效鏡頭毫無違和感。當然,導演鏡頭的「巧妙」運用,也的確規避了後期特效的無效投入。比如在戰爭場面中以服化道較為真實的群演,對切對面軍中崩騰的騎兵衝鋒,這些真人拍攝,先渲染起足夠強烈的氣氛,再輔以中、全景,達成導演目標。實際上,特效工作是一個整體性工作,需要大量前期的溝通,在早年國產古裝劇中,缺乏經驗的導演,常常將所有的視覺效果都寄托在拍攝完成之後,仿佛綠背能夠實現所有視覺奇觀。而九州目前的完成度來看堪稱特效和導演、與製片部門的一次完美配合。
實景拍攝聽起來很美好?但其實,也會受很大限制,非常考驗整體的製作水準。比如攝影單元往往很複雜,實景空間會給機位的選擇、運動以及布光帶來很大限制,這也是諸多劇選擇棚拍的原因。開機之前,《九州縹緲錄》籌備了13個月,努力為可能會遇到的困難找到可克服的方法。一系列的拍攝經歷都在考驗著劇組的每一個人,全劇組人數最多時超過3000人,如此龐大的人數,可以想像其管理上的繁瑣。最終,3000多名工作人員歷時288天輾轉多地完成拍攝。
資料顯示,劇組轉場距離共計8207.6公裡,足跡抵達湖北南頂草原,河南刀劈山,新疆依奇克裡克、賽裡木湖、獨山子大峽谷等地。導演張曉波在一次其他媒體的採訪中,回憶起拍攝過程,也是「愛恨交加」:「戰爭戲場面大、人數多,操作難度很大,我們又要在雪天拍,難上加難。那一年趕上了暖冬,本來預計雪能下到4月份,結果剛到2月雪就開始融化,我們只能拼命搶時間。」劇組白天拍戲,晚上安排鏟雪車從其他地方運雪過來,「有個80多人的團隊負責鏟雪,交替著在晚上工作,才保證了最終拍攝順利完成」。
導演張曉波的調度能力在九州這樣的大製作裡經受住了考驗,三位主人公在南淮城初次相遇的戲份,雖然看上去非常輕快,但影視工業網認為,由於街道狹窄,其實這場戲並不好拍。依靠機器角度、群演的變化,才使得整個街道有了很豐富的變化,短短幾分鐘展現出了南淮城人們的生活狀態。在屋頂的追逐這場戲,為了達到更好的效果,採用了地面搭建的屋頂上追逐,背景用綠布替換,既保證了演員演戲過程中的安全,又營造出在房頂追逐的緊張氣氛。而街道上的場景元素更加豐富,一閃而過的功夫茶、從吵架到和好的河洛、吃驚的路人、受驚奔跑的馬、雞飛狗跳的市場等等。這種展示細節的鏡頭,一般很少出現在影視劇中,拍攝這個鏡頭對細節要求非常高。《九州縹緲錄》為了拍好這個鏡頭,已經變態到給現場的雞鴨吊威亞,所以畫面看上去雞鴨飛得特別自然。
在強大又低調的特效之外,九州較為整體性的視覺風格,也是一處加分項。開頭的北陸,蒼茫無際的雪,遼闊蔥鬱的草原,地貌奇異的沙漠,配合深色調和毛皮質感賦予的蒼涼厚重,北陸每一處都給觀眾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下唐城則靈動輕盈,既有熙熙攘攘熱鬧非凡的街市,也有蜿蜒水道與雅致迴廊相輝映的宮殿,光線和色調也偏暖色。而內景方面,呂歸塵在東陸宛如藏書閣一般的房間、蘇瞬卿房間開敞布局體現的雅致柔美,這都為布景賦予了詮釋人物性格、命運的功能。劇中盔甲的設計形制不一,各有其注重。下唐盔甲的裝飾感會比帝都弱,更注重實戰性。而離國因為不是一個富饒的國家,加上君主好戰,所以盔甲更加偏重實戰。而北陸的盔甲則增加了皮毛,還原屬於草原英雄的原始性和粗狂感。
通過建築風格、材質、場景色調等的精心打磨,九州不僅進行了高水平的視覺美感呈現,也讓畫面中的景完全融入到了故事中,讓這份史詩感能在故事中真實落地。
原著小說中,除了11、12集已經呈現的這場戰爭,還有更為宏大的「殤陽關之戰」「穿心之戰」,我們有理由相信更加宏大的殤陽關,將以強大的製作水準,再次炸裂觀眾,從早前的古裝玄幻劇,到去年的《海上牧雲記》再到《九州縹緲錄》,進步非常明顯,特效工作人員和國內劇組的配合越發熟悉,這我們對國產劇的未來抱有更多期待與信心。
認領作品添加微信:cinehello
商務合作:177102334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