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語:很多孩子的抗幹擾能力比較差,尤其是在學習的時候,稍有風吹草動,就能把孩子的注意力吸引過去。孩子抗幹擾能力差,如何引導孩子專心?
演員孫儷在一檔訪談節目裡爆料:自己當年拍《甄嬛傳》的時候,常因現場遊客認出她,還會給她打招呼,導致她遲遲不能入戲。她拍戲的那個地方屬於公共場所,不能驅趕遊客。在嘈雜的環境裡拍戲對孫儷是一大挑戰,孫儷覺得既然避免不了,那就想辦法克服。她在晚上有意打開電視看劇本背臺詞,以此鍛鍊自己的抗幹擾力,專注力。最終,孫儷成功入戲,《甄嬛傳》大獲成功。
對於演員孫儷談得這件事,小區育兒群裡大家的看法不一。多多媽是位老師,她評論說:「環境很多時候是改變不了的,只能被迫接受,去適應環境,還是那句老話:辦法總比困難多。與其被動接受不如主動改變。一旦下決心要做一件事兒,就要用積極的態度去想辦法爭取,努力的過程很重要。」
菲兒媽說:「這些聽起來很勵志,我試著講給孩子聽,但孩子聽的時候很茫然,沒有生活的閱歷,成年人世界裡的很多不易孩子還不懂。」
小區的育兒大V菁菁媽的話總是帶總結性質,她說:「孩子抗幹擾能力差,學習靜不下心來,分心導致學習效率不高,這都是孩子抗幹擾能力差,專注力欠缺的表現。需要通過訓練提升。」
原因一:抗幹擾能力差的原因大多是習慣養成問題。孩子成長環境中經常被打擾,沒有安靜的環境學習,安全感很低,對外界刺激很敏感,容易分心。
原因二:我們常常可以看到,能專注玩遊戲的孩子,學習的時候卻常常分心。那是因為電子產品中,遊戲等視聽覺高頻刺激的信息,以豐富的畫面、色彩,不間斷的刺激調動孩子的興奮系統。孩子大腦被動接受刺激,產生興奮元素,維持特定的注意力。孩子大腦結構中,由前額葉來負責加工處理這些低頻刺激的信息,前額葉發育不夠成熟的狀態下,對低頻刺激關注不足。不足的本質是孩子大腦額葉自我調節能力和反應抑制能力的滯後。
孩子在進行閱讀、寫作業等學習行為的時候,因為學習新知識需要主觀能動性高,被動感官刺激少,由此會讓孩子感覺枯燥,無法興奮起來,保持足夠的專注。如果孩子還存在多動症和注意力問題,就更不能順利完成學習行為了。這就能解釋孩子為什麼抗幹擾能力差,學習時容易受到外界的幹擾,又無法很好地進行自我控制和調整。
父母創造的家庭氛圍太活躍:當父母為孩子創造的家庭氛圍過於活躍的時候,孩子會表現得更加好動,尤其對於本就好動的孩子,一刻都不能夠安靜下來做一些精細的事情。這樣也就沒有了專注力和抗幹擾能力的培養。和諧的家庭氛圍,是幫助孩子集中注意力的最好環境。
喜歡嘮叨說教的教育方式:當父母喜歡用嘮叨式的教育方式與孩子溝通時,孩子很難集中精神,無法理解父母所要表達的內容,情緒上波動較大,無法靜下心來。心理研究表明:父母的嘮叨就是孩子最無力應對的環境幹擾,容易讓孩子產生習慣性的模糊聽覺,卻從不往心裡去。
當孩子專注遊戲或做事時輕易打擾:當孩子專注遊戲或做事時,家長輕易的打斷孩子,比如說該吃飯了,這樣很容易打擾到孩子專注的情緒。孩子喜歡重複,即便是看上去沒意義的重複,父母不理解,總是自以為是地去打斷孩子享受的過程,這反而破壞孩子的專注力,時間長了孩子抗幹擾能力就會產生缺失。
孩子的注意力集中時間是有限的。而對於學齡前5到6歲的孩子,注意力維持在15-20分鐘。7到8歲的孩子,注意力維持在20-30分鐘。9到10歲的孩子,注意力維持在30-40分鐘。11到12歲的孩子,注意力基本就可以維持40分鐘以上,所以課堂時間也就設在了40分鐘。父母明白這些,就能理解孩子注意力不集中有時不是故意的,而是孩子成長過程中的必由之路。父母唯一需要做的就是想辦法延長和加深孩子的注意力集中時間。
引導孩子快速專心,首推寓教於樂的遊戲——找不同,在玩的過程中提升孩子專注力!在一堆東西、一堆字母中,讓孩子找出某個物品或某個特定字母,有助於培養孩子集中注意力和抗幹擾的能力。引導孩子發覺完成任務的趣味性,當孩子對一件事情感興趣的時候自然會全身心投入其中,專注其中。
孩子學習要依賴自己的學習能力產生必要的興奮,來維持專心學習的效果,玩遊戲時也可以產生相對應的抑制,來控制自己娛樂的時間。孩子一般不會只對遊戲感興趣,如果孩子對數學、美術可以專心致志,學習語文、英語卻不能,那極可能是興趣出問題。父母要做的就是引導孩子發覺完成任務的趣味性,當孩子對一件事情感興趣的時候自然就會全情投入其中,專注其中。
總而言之,專注力是孩子具有的能力,只有強弱之分。在情況允許,沒有危險的情況下,父母應該孩子專心去做他感興趣的事情,不去輕易地打擾孩子,潛移默化中讓孩子的專注力自我成長提升。父母需要做好的事唯有&34;,不是急於去幫孩子做決定,讓孩子自己慢慢來,等著孩子自己長大。
我是為娃學畫,我始終堅信初生的嬰兒好似一張白紙,一方未開墾的沃土,父母唯有勤練「畫功」,才能為娃畫出一條人生坦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