願洪災後的全州一切安好!
故劍情深:比喻對結髮之妻不離不棄;結髮夫妻情意濃厚;指不喜新厭舊。出自《漢書·外戚傳上》:"公卿議更立皇后,皆心儀霍將軍女,亦未有言。上乃詔求微時故劍,大臣知指,白立許倢伃為皇后。"與之相關的詩詞有王昌齡的《行路難》,長孫佐輔《相和歌辭·宮怨》。
史上最浪漫的一道聖旨:聖旨,作為古代帝王權力的展示和象徵,無論措辭還是格式,都是嚴肅而生硬的。可是,在如此嚴謹的「紅頭文件」中,偏偏出現了一個另類:這道特殊的聖旨有著謎一樣的外表,背後卻隱藏著一段令人動容的兒女情長。
《漢書》記載:公元前72年,漢宣帝劉詢突然頒發了一道令人莫名其妙的詔書,他在詔書中說:我在貧微之時曾有一把舊劍,現在我非常懷念它啊,眾位愛卿能否為我把它找回來呢?看了聖旨後,很多大臣都是一頭霧水,不明所以。可是,善於察言觀色的大臣卻開始對漢宣帝年幼時的生活經歷展開了探究。
身為漢武帝曾孫的劉詢,出生僅幾個月就因宮內的巫蠱之禍受牽連,尚在襁褓之中就成了獄中的囚徒,後被祖母的娘家收養。長期在民間的生活,讓劉詢見識了民間的疾苦,也培養了他質樸的個性和親民的思想。直到漢武帝下詔,將劉詢收養在掖庭,劉詢的宗室地位才總算得到了確認。掖庭令張賀原是劉詢父親的老部下,他待劉詢如親生兒子一樣,不但出錢供劉詢讀書,還在劉詢長大後,為他迎娶了當地一個普通人家的女兒許平君為妻。許平君是個勤勞賢惠的女子,在劉詢最困難的日子裡,不但沒有嫌棄丈夫,反而與他相依為命,用自己的柔情讓這個落魄的王子感受到了家的溫暖和愛的力量。
公元前74年,漢昭帝死後,因其沒有子嗣,在大司馬霍光的奏議下,18歲的劉詢意外地登上了帝王的寶座。為了籠絡霍光這個左右朝政的權臣,當年他又娶了霍光的女兒。深知自己勢單力孤的劉詢,在霍光的有生之年,一直對他言聽計從,百依百順。可是,只有一件事讓霍光心裡很不痛快,也讓群臣摸不清頭腦,這就是立皇后。當時君臣為討好霍光,都紛紛上書說霍光的女兒是最佳的皇后人選,對此,劉詢不置可否,第二天,就頒發了這道「上乃召求微時故劍」的聖旨。
善於揣測上意的大臣們很快便品出了這道聖旨中的特殊意味:連貧微時用過的一把舊劍都念念不忘的人,自然也不會將陪自己相濡以沫的女人拋舍不顧,在他貴為天子、冊封皇后的關鍵時刻,怎麼能眼睜睜地看著心愛的女人屈居人後呢?醒悟過來的大臣們馬上轉變了風向,紛紛請立許平君為皇后。劉詢因此「順應」眾意,把許平君封為皇后。此後,「故劍情深」便成為了一個家喻戶曉的浪漫典故。
南園遺愛,故劍情深。後人廣為傳誦的唐玄宗與楊玉環的長恨歌與之相比不過是一場轟轟烈烈的浮華。有多少人能體會到其中的一路坎坷,與君共白頭的誓言豈是那華美虛無的賞賜與恩寵能夠代表的。貧賤不相離,富貴亦相知。故劍情深,知道這個典故的人也許並不了解隱藏在這背後的這麼多的恩怨與陰謀以及關於權利慾望中的掙扎。至於承諾,那道最浪漫的詔書,見證的是一位貧女與一位帝王最平和溫情也是最曠古絕今的愛與思念。
(上圖片地點為:永歲紫雲觀、下武家)
故劍情深」是一個成語,用來比喻結髮夫妻情意深厚,做丈夫的在榮華富貴之後不喜新厭舊、對糟糠之妻不離不棄。這個成語典故出自於《漢書·外戚傳上》:「公卿議更立皇后,皆心儀霍將軍女,亦未有言。上乃詔求微時故劍,大臣知其指,自立許婕妤為皇后。」文中的「上」是指漢宣帝劉詢,「許婕妤」則是指劉詢的結髮之妻、第一個皇后許平君。劉詢所下的那道詔書,也被後人稱之為史上最浪漫的一道詔書,而他與糟糠之妻許平君的愛情故事,則成了千百年來為世人廣為傳頌的一段佳話。
(上圖片地點為:全州民俗博物館)
(上圖片地點為:全州民俗博物館)
漢宣帝劉詢(公元前91年—前49年)是西漢的第十位皇帝,也是中國歷史上唯一在監獄裡長大的皇帝,他本名劉病已,字次卿,又字謀,即位之後才改名為劉詢。據《漢書·宣帝紀》記載,劉病已天生異相:「身足下有毛,臥居數有光耀。」也就是說,劉病已遍身都長有毛髮,就連腳底下都長著長毛,拿現在的話來說,就是一個真正的「毛孩」,更為神奇的是,凡是劉詢劉病已睡過的地方,總會發散出道道光明。《漢書·宣帝紀》還記載說,後來劉病已長大後曾遊歷過很多地方,也許非常喜歡吃燒餅,每次到賣餅的店鋪裡去買餅,被他光顧過的店子立刻變得生意火爆起來。
(上圖片地點為:全州民俗博物館)
但就是這麼神奇的一個皇帝,卻在還處於襁褓之中時就被關進了大牢!
(上圖為:白寶)
公元前91年,劉病已的爺爺、漢武帝劉徹的太子劉據因為巫蠱之禍畏罪自殺,劉據的一家大小也都跟著倒了大黴,男丁女眷被殺和自盡者不計其數。而當時劉病已才剛出生不久,但就是這麼一個正吃奶的嬰兒,也同樣被憤怒異常的漢武帝下令收監,關進了首都長安城外的監獄裡。幸虧他遇到了一個好心的監獄官邴吉,不忍心看著一個無辜的嬰兒死於非命,就找來兩個女囚趙徵卿、胡組餵養他,劉病已才得以活命。
(上圖為:鄧家埠)
然而禍不單行,等到劉詢在監獄長到五歲的時候,又一個滅頂之災降臨到他的頭上:一個星象家向他的皇曾祖父武帝劉徹進言說長安城周圍的郡縣監獄上空有天子之氣,武帝劉徹立即又下令將監獄中的所有在押人員,不論有罪沒罪、大罪小罪,一律處死。聖旨下達之後,長安城周圍其他監獄裡的犯人又幾乎被殺絕了,劉病已眼看也在劫難逃,但這回又是那個邴吉保了他一命,當武帝的聖旨下達到劉病已所在的監獄時,受到了監獄官邴吉的堅決抵制。邴吉說:「即便是罪犯、是普通草民,也不能隨意處以死罪,更何況這監獄裡還關押著皇帝親生的曾孫兒呢!」這話很快就傳到了劉徹的耳中。劉徹聽到「皇曾孫」三字,不禁感嘆說:「這也許是上天借邴吉之口提醒我吧!」於是,武帝劉徹不僅收回了原來的命令,而且又重新頒下了一條聖旨大赦天下,把劉病已也交給了他的祖母史良娣收養,劉病已從此結束了他的牢獄生活,來到了在魯地的祖母家中寄居。
(上圖為:白寶)
許平君是山東昌邑人,她的父親許廣漢年輕時處處走黴運,算是一個倒黴到家之人。許廣漢最早是在昌邑王府做事。後來武帝出遊,從長安至甘泉宮,許廣漢是隨駕人員之一,不知怎麼回事兒,竟把別人的馬鞍放在了自己的馬背上,因而被判為「從駕而盜」的大罪,本該受死刑,武帝劉徹則下詔讓他受了宮刑。於是許廣漢便成了太監,做了宦者丞。
(上圖為:白寶)
倒黴的事還不止這些,到了公元前80年,上官桀發動政變,許廣漢到上官桀府上搜捕罪犯,本來有一千多條長達數尺用於捆綁犯人的繩子用箱子封著在上官桀府上放的好好的,派許廣漢去找,許廣漢卻無論如何都找不到,而別人去找時卻偏偏很輕鬆地就找到了。於是許廣漢又以搜捕不力的罪名被判處做鬼薪,送到掖庭做苦工,後來又當上了暴室嗇夫,也就是管理染坊的小官吏。而這時,劉病已已被正式確立皇室身份,被送養到掖庭讀書,和許廣漢整天相處在一起。掖庭令張賀曾經是劉詢的祖父劉據手下的小吏,對於舊主人劉據一直念念不忘,因此對主人的孫子劉病已也就百般照顧。起初,張賀想把自己的孫女兒嫁給劉病已,卻遭到身為右將軍的弟弟張安世的堅決反對。張賀只好作罷。
(上圖為:白寶)
當時許平君也剛剛十四五歲,本來已許配給內者令歐侯氏的兒子,沒想到就在準備出嫁的時候,歐侯氏的兒子卻突然去世了。許平君的母親感覺家裡的倒黴事一個接一個,就找人給許平君算了一卦。算卦先生一看,了不得!許平君原本是大貴之人,之所以未婚喪夫,不是因為她的命苦,而是歐侯氏家的兒子不配娶她為妻。許平君的母親一聽可高興壞了。
(上圖為:雷公嶺)
張賀聽說許平君未婚喪夫的事情後,就代劉賀向許廣漢求親。在張賀的撮合之下,許廣漢不顧夫人反對同意了婚事,把端莊美麗、溫柔賢惠、知書達理的許平君嫁給了同樣倒過大黴、現在仍無依無靠的沒落王孫劉病已。兩人婚後的日子過得雖然貧窮,但一對小夫妻卻恩恩愛愛、相濡以沫。許平君對丈夫體貼入微,這讓年方十七八歲、從小就失去親人的劉病已真正嘗到了人間溫情,因而就對不嫌棄自己的妻子和嶽父感激涕零。結婚的第二年,小夫妻生下了兒子劉奭,也就是後來的漢元帝。
(上圖為:雷公嶺)
元平元年(公元前74年)四月,漢昭帝劉弗陵去世。因漢昭帝沒有兒子,於是大將軍霍光就迎立漢昭帝的侄子昌邑王劉賀為帝,霍光受遺命輔政。但劉賀繼位後荒淫無道,霍光有意廢除他。此時已經升任為光祿大夫的邴吉趁機向霍光呈遞了一份奏章,向霍光提出,劉病已是武帝劉徹嫡出長曾孫,不但血統正中,而且生長於民間,經受過磨鍊,因為老成持重,無論是為人還是學識都樣樣優秀,希望霍光能夠把劉病已召回宮中。霍光答應了下來。
(上圖為:雷公嶺)
這年七月初,劉詢平生第一次邁進了祖父生長的皇宮,前往未央宮拜見自己那年紀才十六歲,比自己還小兩歲的叔祖母、權臣霍光的外孫女、昭帝劉弗陵寡妻上官太后。一見面,上官太后便封庶人劉病已為陽武侯。
(上圖為:雷公嶺)
霍光在劉賀當皇帝還不到一個月的時候就廢掉了他,改立劉病已為皇帝,是為漢宣帝。這時我們就該改稱劉病已為劉詢了。
(上圖為:雷公嶺)
初登皇位的劉詢深知霍光的位高權重,因而對他心存忌憚,每次在霍光跟前,總感覺如有鋒芒在背。因而對霍光總是禮敬有加,凡事都交給霍光做主,對霍光的話也總是言聽計從,百依百順。當時,由於中宮後位未定,朝廷大臣為討好霍光,紛紛上奏議立霍光的小女兒霍成君為皇后,當然霍光也非常渴盼自己的女兒能成為後宮之主。但在立皇后這個問題上,劉詢卻沒有向霍光妥協。即位之初,劉詢就封許平君為婕妤。當朝臣們嚷嚷著要立霍成君為皇后時,劉詢卻下了這麼一道詔書:「朕當年寒微時的佩劍在哪裡,有誰去幫朕取來。」那些朝廷大臣沒有一個傻子,馬上就聽出來了宣帝的弦外之音,於是就異口同聲請立許平君為皇后。
(上圖為:雷公嶺)
許平君出身貧寒,從就養成了小勤儉持家、與人為善的好品質。即使當上了皇后,也依然保持著這種美德。她儘量減少身邊侍候的宮女,吃的用的都非常簡樸,對長輩也畢恭畢敬。尤其是對比自己年齡還小的昭帝劉弗陵的遺孀上官太后,她更是每五天就要去朝見一次,並且親自為上官太后抹案送菜,服侍得十分周到。因此 ,許平君在宮中很快贏得了擁護和尊重。
(上圖為:雷公嶺)
霍光雖然和他的異母哥哥霍去病一樣,對朝廷忠心耿耿,但對封后一事卻心存不快,畢竟想讓女兒當皇后的願望沒能實現。再說劉詢完全是靠了霍光才當上皇帝的,劉詢雖然沒有直接拒絕讓自己的女兒當皇后,但話再婉轉也畢竟造成了既成事實,這讓霍光感到在朝臣面前很丟面子。照慣例,皇后的父親是一定要封侯的,但劉詢要封許平君之父許廣漢侯爵之位時,霍光以許廣漢是個「刑餘之人」為理由,態度堅決地表示了反對。直到一年之後,才答應封許廣漢為次於侯爵的「昌成君」。
(上圖為:雷公嶺)
霍妻子名字叫顯,姓氏不詳,因而後人都稱之為霍顯。霍顯出身很卑賤,原來只不過是霍光原配妻子東閭氏的陪嫁婢女而已,當初被霍光納為小妾。東閭氏死後,霍光才將霍顯扶為繼室。霍顯是一個非常潑辣的悍婦,她生了幾個子女,霍成君就是她生的小女兒,霍顯本來打著如意算盤想讓女兒霍成君嫁給宣帝做皇后。誰料宣帝卻難忘糟糠之妻,讓許平君當了皇后。這讓霍顯心懷不忿。
(上圖為:雷公嶺)
公元前72年,皇后許平君又懷上了身孕。到快分娩時,許平君不慎感染了風寒。宣帝遍召御醫診治,而且召募女醫進宮裡以便朝夕看護許平君。恰好掖庭戶衛淳于賞的妻子淳于衍粗通醫理,便應召入侍。
(上圖為:雷公嶺)
淳于賞不滿於自己一直做掖庭戶衛,想讓妻子求霍顯幫忙到安池監任職。聽說妻子被選入宮,他就讓妻子趁此機會,以入宮辭行為理由,去大將軍府向霍顯辭行,求霍顯幫自己調動職務。淳于衍見到霍顯之後,霍顯將淳于衍引至密室,對她說:「你想要我代謀安池監的職位其實並不難,但我也有一事求你,只要你答應我才行」淳于衍說:「但憑夫人吩咐。」霍顯說道:「大將軍最疼愛小女兒成君,正為此事,有勞你援手。」然後交代淳于衍說:「女人產育,關係到生死。現在皇后因懷孕而得病,正好將她毒死。
(上圖為:小草不吵作品)
天子若將小女立為繼後,我們霍家與你共享富貴!」淳于衍聞聽非常害怕,藉故推諉說:「藥方必須眾醫配合,進服時也有人先嘗,此事恐怕難成。」霍顯則逼迫說:「是否成功只看你肯不肯而已,大將軍掌天下大權,即使有事誰敢多嘴?只怕你不想幹而已。」淳于衍猶豫再三,最後答應了下來。她私下將附子搗成粉末,藏在衣服裡,帶進了宮中。
(上圖為:小草不吵作品)
許平君臨盆生下一個女兒,產後虛弱,需要調理,經御醫擬定了一副藥方,淳于衍將附子末悄悄摻入藥裡。附子性熱,本無劇毒,但不宜產後服用。許平君喝下之後不久,就命喪黃泉,成了宮廷鬥爭的又一個犧牲品。
(上圖為:小草不吵作品)
宣帝劉詢痛不欲生,有人奏言皇后的暴崩與用藥有關。宣帝當即命人把所有給皇后診治的醫生都捉拿拷問。淳于衍當然也被逮入獄中。淳于衍非常清楚此事關係重大,死都不肯招供。而霍顯聽說淳于衍被拘訊到大牢之後,頓時慌了手腳,只好將實情告知霍光,霍光聞聽之後又驚又怒,但事已至此,只好想法隱瞞。
(上圖為:小草不吵作品)
於是入朝見宣帝,勸劉詢說若因皇后的崩逝而加罪所有的醫生,未免有傷仁德;再說也沒證據證實是醫生害死了皇后。剛剛21歲的劉詢權衡利弊,覺得朝政大權還都掌握在霍光手中,自己的皇位還很不穩固,況且有前廢帝劉賀的前車之鑑,就不敢再堅持,於是傳詔全部赦免了醫生。淳于衍也就此逃過一劫。霍顯酬謝淳于衍無數的金帛,而並替她營造了豪華住宅,購置許多田宅婢僕,藉此來堵住淳于衍的嘴。
(上圖為:小草不吵作品)
霍光的女兒霍成君終於如願以償地做了皇后,劉詢與她舉行了隆重的婚禮。霍成君飛揚跋扈,揮金如土,與許後提倡的節儉、賢德截然不同。劉詢雖然表面上對她很恭順,但心中早對她有所不滿。到了四年之後,劉詢仍然立了許平君生的兒子劉奭為太子。這又讓霍顯心懷怨恨,於是唆使霍皇后毒害太子。但漢宣帝劉詢早有防備,為兒子精心挑選了一名忠心耿耿的保姆,每當霍皇后給劉奭送食物時,保姆總是先提前品嘗,驗證無毒之後才敢送給太子吃,因而霍皇后母女的陰謀才未能得逞。(小草不吵作品)
(上圖為:小草不吵作品)
霍光死後,劉詢親政,先是給霍家加官進爵,給了很多賞賜,然後採用明升暗降的方式逐漸削弱霍家勢力,霍家預感不妙到霍氏被滅族,發動政變,霍顯等霍家滿族被滅。霍成君也以謀害太子之名被廢了皇后,後來不得不自殺身亡。
(上圖為:小草不吵作品)
在霍皇后被廢後,為了保證許平君兒子劉奭的太子地位,漢宣帝不立有子的寵妃為後,而選擇了一個沒有生子的王氏立為皇后,做了劉奭的養母。即使到後來,當宣帝對這個迷戀儒術的兒子極度失望時,也因為思念他早逝的母親許平君而不忍將其廢除。
(上圖為:東山分水)
許平君死後,漢宣帝劉詢追封她為「恭哀皇后」,把她葬於自己早已選好的墓地杜陵南園(也稱少陵),這又是歷史上著名的典故——「南園遺愛」。等劉詢去世之後,與許平君合葬在一起,兩人又到另一個世界重續他們的愛情去了,而霍成君死後則被葬於藍田縣昆吾亭東,成了孤魂野鬼 。
(上圖為:東山分水)
故劍情深(gù jiàn qíng shēn ):比喻結髮之妻不離不棄;結髮夫妻情意深厚;指不喜新厭舊。-- 出自《漢書·外戚傳上》:"公卿議更立皇后,皆心儀霍將軍女,亦未有言。上乃詔求微時故劍,大臣知其指,自立許婕妤為皇后。"與之相關的詩詞還有王昌齡的《行路難》以及長孫佐輔的《相和歌辭·宮怨》等。
(上圖為:寶鼎瀑布)
相關詩句:
(上圖為:東山分水)
婉兒怨戲柬敬承五首·其四
明-馮琦
婉兒怨戲柬敬承五首·其四
故劍誰相問,前魚只自悲。
轉因辭寵日,私憶合歡時。
隔牖歌桃葉,因風泣柳枝。
啼痕還自掩,羞遣侍兒知。
(上圖為:東山分水)
(上圖為:鄧家埠)
行路難
隋唐 -王昌齡
雙絲作綆系銀瓶,百尺寒泉轆轤上。
懸絲一絕不可望,似妾傾心在君掌。
人生意氣好棄捐,只重狂花不重賢。
宴罷調箏奏離鶴,回嬌轉盼泣君前。
君不見,眼前事,豈保須臾心勿異。
西山日下雨足稀,側有浮雲無所寄。
但願莫忘前者言,挫骨黃塵亦無愧。
行路難,勸君酒,莫辭煩。
美酒千鍾猶可盡,心中片愧何可論。
一聞漢主思故劍,使妾長嗟萬古魂。
(上圖為:鄧家埠)
相和歌辭·宮怨
隋唐 -長孫佐輔
窗前好樹名玫瑰,去年花落今年開。
無情春色尚識返,君心忽斷何時來。
憶昔妝成候仙仗,宮瑣玲瓏日新上。
拊心卻笑西子顰,掩鼻誰憂鄭姬謗。
草染文章衣下履,花粘甲乙床前帳。
三千玉貌休自誇,十二金釵獨相向。
盛衰傾奪欲何如,妖愛翻悲逐佞諛。
重遠豈能慚沼鵠,棄前方見泣船魚。
看籠不記燻龍腦,詠扇空曾禿鼠須。
始意類蘿新託柏,終傷如薺卻甘荼。
深院獨開還獨閉,鸚鵡驚飛苔覆地。
滿箱舊賜前日衣,漬枕新垂夜來淚。
痕多開鏡照還悲,綠髻青蛾尚未衰。
莫道新縑長絕比,猶逢故劍會相追。
(上圖為:鄧家埠)
南園遺愛,故劍情深。後人廣為傳誦的唐玄宗與楊玉環的長恨歌與之相比不過是一場轟轟烈烈的浮華。有多少人能體會到其中的一路坎坷,與君共白頭的誓言豈是那華美虛無的賞賜與恩寵能夠代表的。貧賤不相離,富貴亦相知。故劍情深,知道這個典故的人也許並不了解隱藏在這背後的這麼多的恩怨與陰謀以及關於權利慾望中的掙扎。至於承諾,那道最浪漫的詔書,見證的是一位貧女與一位帝王最平和溫情也是最曠古絕今的愛與思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