義大利新寫實主義的檢討

2020-10-04 迷影網

預計閱讀時間為: 26 分

編註:由臺灣國家電影中心(時為國家電影圖書館)發行的《電影欣賞》雜誌,曾於第25期(1987年)推出「義大利新現實電影」專題,是臺灣影迷早年認識義大利新現實的一扇重要窗口。本期放映周報特別轉錄其中一篇由電影學者Roy Armes撰寫的翻譯文章,經編輯校訂後與讀者分享。該專題其他文章篇名為:《義大利新現實主義的前前後後》、《義大利新現實主義的哲學基礎》、《義大利新現實主義者的辯白》,而在第26期還有一篇《新現實主義與現象學》,也歡迎有興趣的讀者挖寶。

真正的新現實主義,從《羅馬,不設防城市》(Roma, città aperta,1945)到《風燭淚》(Umberto D.,1952),僅僅持續了6年,然後隨著義大利自戰爭廢墟中建設成歐洲繁榮的國家之一,這個浪潮便逐漸消逝。它的消逝並不令人驚訝,因為任何一個偉大的電影運動——例如瑞典的電影浪潮、德國的表現主義、蘇俄的電影運動、法國戰前的詩意現實主義——都無法維持較長的時間。巴贊(André Bazin)指出:電影「它還太年輕,以致無法從本身的發展上做任何評估」。5年的電影發展等於文學的一代。在這短短的期間裡,新現實主義產生了真正的傑作,以及許多富進取性、不肯妥協的電影。在日後全球的電影發展上,留下了不可磨滅的標誌。正如我們所見,新現實主義依賴多方面的來源,結合了許多人的特質,從來不具有一個目標明確的宣言,也不具有能被普遍接受的美學標準。它是一個許多人不約而同的反應,從戰爭和法西斯衰退的艱苦環境中,引申出一股道德的力量,而不管他們的宗教和政治傾向為何。當環境逐漸轉變成另一階段時,這個運動就自然衰退,而道德的承諾被其他因素所取代。其中也包含了美學的因素。

新現實主義對真實的態度是非常複雜的,對許多觀點的看法也不盡相同,但是,他們卻分享一個基本信念:電影在本質上,是一個企圖去調和各種矛盾的要求。例如,純寫實的紀錄影片(並非藝術),故事性的敘述(並非真實)。在新現實主義的觀點上,並沒有使「電影是真實的再創造」這個傳統觀念失去意義。它僅是從傳統觀念中製作新的表現方式,對觀眾而言,這些新方法更令人信服、更生動。許多重要的導演,都有一個共同的信念,電影不只是簡單地紀錄真實,電影藝術家的責任,是從過時的束縛中放開自己,並且他要捕捉的不是那些老掉牙的公式和觀念,而是他周遭跳動的生命。

從電影史學家的觀點來看,新現實主義已被當成一種運動。但是參與這個運動的工作者在整體上缺乏協調一致的步調,全憑一股默契,各照各的偏好與手法,處理「真實的素材」。由這一點來看,新現實主義事實上是一種信念,促使他們面對義大利戰後急迫的問題,為社會的現況提供一個豐富的領域,以待他們開拓,但最後新現實主義走入死胡同,他們深陷其中,無法自拔。信奉社會主義新現實的導演為了掙脫這種限制,而將關注轉向南方的農業問題,結果他們又走進了另一個死胡同,忽視了城市中直接可見的工業問題。新現實主義運動健將阿爾貝託·拉圖瓦達(Alberto Lattuada)則認為,新現實主義應該開闢其他途徑:諷刺、性愛,或是對未來世界的前瞻。

再者,他們堅持這種風格的拍攝方式,使其自身在創作上受了極大的限制,他們放棄了想像力的運用,壓抑住創意,犧牲技巧性的攝影運作,只為了維持一個令人信服的現實主義的表面,以及對社會的承諾。例如在《大地在波動》(La terra trema,1948)中缺乏戲劇張力;《風燭淚》緊緊壓抑了想像力,為的只是要服膺新現實主義的格律。相反的,《戰國妖姬》(Senso,1954)一片中豐富的表現形式,比《大地在波動》更能充分地表現維斯康蒂(Luchino Visconti)的藝術人格,但同時,它也表示對新現實主義質樸簡約的突破。類似的情形還有,五零年代的導演費裡尼(Federico Fellini)和安東尼奧尼(Michelangelo Antonioni),他們出於本能的尋求視覺想像力的表現,即使這樣做使他們脫離了現實主義的信念(自由直接的現場報導),也在所不惜。像費裡尼對新現實主義就有不同的論點:「為什麼人們應該去看電影?如果電影必須經由冷靜客觀的眼睛才能顯現真實,那應在街頭上就可看到一切,而不必到戲院裡!」

儘管第一代的導演們仍忠於新現實主義,可是卻走向了一個無法避免的事實:他們開始和先前處理過的人與事漸漸脫離。電影社會學家George Huaco明確表示,新現實主義從《羅馬,不設防城市》起能繼續生存,全賴國外的支持,特別是美國方面。偉大作品如《大地在波動》和《風燭淚》,都在國外叫好又叫座,在國內票房則是奇慘無比。由此事實看出,義大利社會大眾,如果不是完全敵視就是漠不關心。我們了解,德西卡(Vittorio De Sica)能感覺出觀眾的需要,調整他的藝術標準,因此得到觀眾的喝採。一個對現實主義虔誠信奉的電影工作者,也必需要認清現實主義美學觀的缺陷。因為在一個富裕的社會中,如果仍然處理飢餓與失業的問題,已不合時宜,現在最重要的是,在一個講求功利主義的環境裡,如何達到一種充滿情感與創造性的生活目標。就上述觀點,以拉圖瓦達的反應,他感到新現實主義到後期已變成一套公式:「在維斯康蒂、羅塞裡尼(Roberto Rossellini)和德西卡等人以後,所有的處方:貧窮、百姓、苦得不得了的百姓、在鄉野中吶喊的百姓,這套慣用處方已提不起觀眾的興趣。在剛開始,觀眾看新現實主義的電影尋找一份深厚的情感,他們承認自己的問題、自己的苦悶,到了後來觀眾不再關心這些問題,就算《風燭淚》拍得再好,他們也提不起勁了。」

無論新現實主義衰退的真正原因是什麼,義大利電影工作者認為1950年是一道重要的分水嶺。新現實主義運動的發言人扎瓦蒂尼(Cesare Zavattini)在一篇研究義大利電影的文章中表示:「1950這一年值得好好思考,不僅因這一年表現得大放異彩,更因這一年結束了某些電影時代」。後來回顧新現實主義這個運動,導演朱塞佩·德·桑蒂斯(Giuseppe De Santis)指出:「在大戰結束時,每個人身上都有一種『爆發性』,因此找到新現實主義做為宣洩的方式,但是從1950年開始,新現實主義被視為危險的電影潮流。」拉圖瓦達也看出五零年代早期,義大利電影找到了新的方向,拉圖瓦達以自己的電影作為說明:「我相信從《外套》(Il cappotto,1952)這部電影開始,我們漸漸遠離了現實主義的航線,不只是在故事方面,並且在審視『真實』方面」。這個轉變,由羅塞裡尼的《羅馬,不設防城市》到《歐洲1951》(Europa 』51,1952)這兩部影片中看得出來。 1946年《羅馬,不設防城市》是羅塞裡尼第一次有電影在紐約上映,名影評人詹姆斯·艾吉(James Agee)寫了一篇熱情的評論。在評論中他表示,他能了解(當時大多數義大利人不清楚的)調整共產主義和天主教意識形態的矛盾。艾吉寫道,「在左派主義和宗教間的矛盾,我看得很少,少到無法衡量在他們和其他世界之間不能相容的情形。但是我不得不懷疑,基督教會最初和最終的經營動機;左派主義竟能被許多人接受。在這情形下,我想宗教和左派主義的觀眾,特別是宗教兼左翼份子,他們佔了義大利大部分的人口,所以有許多影片便針對著這些人口傾囊而出。」對於這部電影,義大利人不如艾吉這個外國人,明白這兩種意識形態不能相容之處。義大利當年的無知,6年後藉由羅塞裡尼所有的作品,反映出新的自覺。在《歐洲1951》這部片,以他所觀察所看到的,分析西方文明的困境,同時表現基督教與共產主義的對立性。一個聖徒只能記錄這種情形,卻無法使他們相互協調。

在新現實主義的發展上,有件事值得一提:基督教的電影以宗教信仰取代了原先的社會關懷。羅塞裡尼永遠是領導先驅,1949年他拍攝《聖方濟各之花》(Francesco, giullare di Dio)描寫聖方濟各與他11個門徒。這部片子像扎瓦蒂尼編劇的《米蘭奇蹟》(Miracolo a Milano,1951),保留了神話的色彩,以聖潔的英雄對抗邪惡的暴君。這部電影在義大利並不成功,但在法國卻受到批評家們熱烈歡迎,《聖方濟各之花》的成功,令人難忘的捕捉住真正的謙遜(humility),以及聖方濟各和門徒對宗教真理誠摯的信念。

義大利宗教類型電影的成長,反映出教會勢力的日益增強,這種現象與1948年基督教民主黨獲得壓倒性的勝利有關。隨後兩年拍攝很有名的二部影片,即是以宗教電影的趨向為例,呈現出新現實主義的式微,也反映出宗教與現實相融合的新興趨勢。奧古斯託·吉尼那(Augusto Genina)在1949年拍攝的《沼澤的藍天》(Cielo sulla palude)描述聖徒瑪利亞·葛萊蒂(Maria Goretti)的一生,全片使用真實的場景,和非職業演員。電影學家雷蒙德·博得(Raymond Borde)跟安德烈·博伊斯尼(André Bouissy)談到此片認為,「愛森斯坦式的漂亮攝影,和義大利未開發地區日常生活的描繪」。馬剌帕爾脫(Curzio Malaparte)在1950年拍攝的《被禁止的基督》(Il Cristo proibito),是一部更有趣的作品,導演把戲劇風格、象徵手法和現實主義相混合成奇妙的作品,這是一部暴力神話,男主角布魯諾(Bruno)要找將他的弟弟出賣給蓋世太保的人算帳。他在鄉間遇到一位幾近聖人的木匠,這位木匠將罪惡的擔子放在雙肩上,後來木匠逝世,他那犧牲奉獻的典範,使得布魯諾滿腔的復仇意念化成了祥和。《被禁止的基督》擁有許多令人震驚的場面,尤其是優異的演員表演和實地景觀,但在內涵上卻遠離了新現實主義的格律。

如果我們認為在《風燭淚》之後,這些遵奉新現實主義格律的作品就突然中斷,那是錯誤的判斷。因為從1956年德西卡拍的《屋頂》(Il tetto)到1963年馬裡奧·莫尼切利(Mario Monicelli)拍攝的《組織者》(I compagni)都仍是典型的新現實主義式作品。但是從1951年開始,義大利電影在風格上的確有極大的轉變。新現實電影的主要導演,他們意識到拓寬創作視野的必要,於是和好萊塢展開合作計畫,所以五零年代的許多電影,都是義大利導演執導、美國影星演出——羅塞裡尼與英格麗·褒曼(Ingrid Bergman)合作的系列作品;德西卡執導,由珍妮弗·瓊斯(Jennifer Jones)與蒙哥馬利·克利夫特(Montgomery Clift)主演的《終站》(Stazione termini,1953);維斯康蒂執導,由阿莉達·瓦利(Alida Valli)與法利·格蘭傑(Farley Granger)主演的《戰國妖姬》(Senso,1954)。同時義大利的導演也發現,他們必須在新現實主義的格律之外,另找一條管道來表達藝術創作理念:職業演員的啟用,像德西卡從《那不勒斯黃金》(The Gold of Naples ,1954)起的作品;文學與歌劇的結合,像維斯康蒂《戰國妖姬》和《豹》(Il gattopardo,1963);深入探討個人心理和社會現象,如羅塞裡尼《恐懼》(La paura,1954)和拉圖瓦達的《外套》。以上所述趨勢並非絕對的突破,他們仍融合新現實主義的格律(例如德西卡用大明星在現場實地拍攝),但是新的觀念漸漸佔了優勢。

新現實主義並未隨著第一代導演的轉變而消逝,它也培養出五零年代新的導演,如卡洛·利扎尼(Carlo Lizzani)、費裡尼、安東尼奧尼,他們三人和這個運動有極深的淵源:利扎尼和安東尼奧尼在四零年代早期,曾替《電影》(Cinema)雜誌寫影評;利扎尼和費裡尼也是新現實主義電影的編劇;安東尼奧尼雖身為紀錄片作者,但是參與拍攝一部重要的電影《悲慘的追逐》(Caccia tragica,1947)。他們對新現實主義的信念是一致的,當安東尼奧尼談到他的第一部紀錄片《波河上的人》(Gente del Po,1947),他將此片與新現實主義的基本觀念相提並論:「在同時和幾乎相同的場景,維斯康蒂正忙於拍攝第一部真正義大利新現實主義電影《沉淪》(Ossessione,1943),我可以肯定地說,我們在相同的地點、同樣的時刻,有著相同的發現。維斯康蒂拍攝劇情片,而我正拍紀錄片,我們不約而同的在思索,到底戰後義大利的電影,應該以什麼樣的方式出現?」相似的情形也發生在費裡尼和羅塞裡尼合作的《戰火》(Paisà,1946)上。當時羅塞裡尼教他「什麼是謙遜的人生」,作為一個導演,應該以「寬容的信心與各種人、各種事情溝通」,如此才能了解「導演」這個工作的意義。費裡尼堅定地認為自己是新現實主義的繼承者,並聲稱自己所有的作品「明顯有新現實主義的風格」。他對「新現實主義」的定義是:「以不帶偏見的眼光看待真實,沒有傳統的心理障礙,把自己安放在真實的面前,不帶任何先入為主的偏見」。

新現實主義在四零年代和五零年代的主題上,有明顯的關聯:費裡尼將羅塞裡尼的風格發揚光大;羅塞裡尼對社會主義的表現,一如阿爾多·韋爾加諾(Aldo Vergano)和朱塞佩·德·桑蒂斯(De Santis)有相同的政治承諾;安東尼奧尼對孤獨的探索,亦被歸於德西卡和拉圖瓦達的特殊觀念之中。但是這三位新導演,都能夠敏銳的分辨出,自己的作品和新現實主義的不同之處。例如,費裡尼在五零年代表現出寬潤的視野;「新現實主義以真誠的眼光看待事實,不應該只是社會上的真實面貌,同時也是每個人內心真實的情感」。安東尼奧尼在五零年代的作品中,對於心靈的探索有更透澈的見解:「戰後的社會在急遽轉變,現實環境非常的尖銳,因此戰後的電影,應著重於角色內心與社會相互牽連的關係,這種關係是非常重要的。並且因此創造一個『情境的電影』(a cinema of situations)。另一方面來看,在一陣風潮過後,真實已被標準化,對我而言,更有興趣去探索,角色內心的真實世界」。安東尼奧尼舉《偷自行車的人》(Ladri di biciclette,1948)為例,他指出「像這樣的電影,丟了一部單車,在今天來看似乎是不重要的⋯⋯主角的重要性遠超過單車被偷的『這件事實』。在五零年代,單車失竊不再是困擾的問題,最重要的是,丟了單車以後,他的內心仍留有戰時及戰後的經驗,以及國內發生的許多事情都影響著他,他要如何調適自己的心情」。

五零年代早期,利扎尼的《苦難情侶》(Cronache di poveri amanti,1954)、費裡尼的《浪蕩兒》(I Vitelloni,1953)和安東尼奧尼的《女朋友》(Le Amiche,1955),都顯出要超越新現實主義格律的雄心,以及拓展義大利電影領域的渴望。上述三部作品的敘事線,主要在於角色個性的描寫,為一種更複雜的電影表達方式踏出第一步。其中二部受了文學的影響,利扎尼的電影以普拉託裡尼(Pratolini)的小說為基本架構,安東尼奧尼從帕韋塞(Pavese)的故事尋找靈感。但是利扎尼的《苦難情侶》並不成功,很明顯地原著是一部豐厚有力的小說,電影卻有許多改編作品的缺點,例如:過於鋪排設計的感覺、在視覺上人物關係的表達不夠明確、多餘的情節。 利扎尼為了彌補這些缺失,在媒體上他對技術嚴格要求,在意念上強化政治訊息,以及當時盛行的反法西斯主義情緒。但是最後,這部作品並沒有真正的突破性。

費裡尼和安東尼奧尼為內省式的電影準備出路,《浪蕩兒》和《女朋友》在內涵上像羅塞裡尼的《義大利之旅》(Viaggio in Italia,1954)。在這兩部電影中,導演不再刻畫角色和社會互相牽連的關係,而將關係放在現代人追求生存的意義。例如費裡尼電影中的無業游民、安東尼奧尼電影中的社交人物,他們不只關心社會現況,更努力追求精神生活,以尋找生存的真正意義。這二部電影角色人物內心情境的表達,藉由環境景觀來暗示他們與周遭人事物的疏離。如《女朋友》荒涼的秋天海邊,《浪蕩兒》午夜風吹的廣場,都具有相同的象徵效果。這二部電影都有豐富強烈的攝影風格,由此點我們可以預見,費裡尼後來會拍新奇作品的前因,以及安東尼奧尼在場景中,對角色人物擺設的方式。這些表現都不同於新現實主義質樸的影像風格。

新現實主義的影響,一直延續到後續幾個階段,如帕索裡尼(Pier Paolo Pasolini)、埃曼諾·奧爾米(Ermanno Olmi)、埃裡奧·貝多利(Elio Petri)和維多裡奧·德賽塔(Vittorio De Seta),這批新導演在六零年代的作品,與安東尼奧尼和費裡尼過於鋪排、刻意的作品相比,又回到新現實主義在四零年代質樸的風格。這是新現實主義留下的寶貴資產,使他們發現到和社會變動相結合的重要性。他們的作品保留了社會自覺的標誌和現實主義的意圖。對他們和他們的前輩來說,讓·科克託(Jean Cocteau)純神秘主義的作品如《奧菲斯》(Orphée,1950),或是阿倫·雷乃(Alain Resnais)與阿蘭·羅布-格裡耶(Alain Robbe-Grillet)合作的《去年在馬裡昂巴德》(L』année dernière à Marienbad,1961),都是難以讓人信服的。

當義大利的現實風潮到達一個大勢所趨的全盛期,六零年代的新導演已日益成熟,帕索裡尼指出:「那個時期成長的藝術家,選擇『電影』這個媒體來表達自己,那是當時所提供最可能使他們興奮的媒體」。羅塞裡尼那一輩導演的名望是歷久不衰的,就如貝多利在1962年寫道:「許多偉大的新現實主義者,仍然有重要的理想和論點。如果我們提到,從戰後到目前對藝術文化的貢獻,和喚起義大利人自我意識的覺醒這兩件事,四零年代導演們的名字立刻浮現腦海中」。新現實主義運動就如帕索裡尼所稱是,「平日生活現實的再發現,所有社會上的真實細節,都由義大利的戰爭中浮現出來」。這個觀點對年輕的新導演,造成一個有利的影響。一些特別有才能的導演,也無可避免的醉心於其中。以德賽塔為例,或許可由他的作品證明他是四零年代電影的繼承者,其選擇的主題內容:「貧困的南方,由南到北的移民,對現代世界的種種不適應」;處理作品的手法,留下一個「特別講求真實細節的基礎」。 德賽塔的第一部作品《奧爾高索洛的強盜》(Banditi a Orgosolo,1960),是由感人的真實片段組合而成。但維斯康蒂對這部片子有另一種看法:「對我而言是不夠的,而且不再能滿足我,因為這一切我們早已經做過了」。

以六零年代主流觀點來看,德塞塔是非常重要的作者,就如安東尼奧尼和利扎尼。他們三人曾費盡心血、歷經艱難地,把他們衷心崇拜的新現實主義發揚光大。再次引用貝多利的話:「新現實主義的傳統是非常珍貴的,為人們打開了一個心靈和真實的窗子」,但是「新現實主義者的探索,必須捨去一些他們所揭發的問題,以吸收更多心靈上的活動」。以貝多利作品裡的新的主題內容為例,《來日無多》(I giorni contati,1962)是角色個性更深一層的發展:「在今天,這個『偷自行車的人』的工人,不僅要和他所賴以生存的社會互相適應,並且要調整他自己的心態」。奧爾米在《工作》(Il posto,1961)和《米蘭心事》(I fidanzati,1963)兩部影片,遵循新現實主義格律,「經由真實尋找詩意⋯⋯沒有受到象徵主義和文學的影響」。但隨著他拍攝的電影,奧爾米為自己建立新的內容:「變動的世界,變動的人們,對於擷取生活百態這個特殊的主題,我永遠不會感到厭倦」。像帕索裡尼和羅西,他們認為在四零年代和六零年代,對於製作態度與環境上,應有不同的認識,這一點是非常重要的。對於法西斯主義和地下抗暴運動的問題,帕索裡尼認為,經過了20年的轉變到今天,我們處理問題的方法,已經找到更好的表達方式,已經改變了很多事情。例如在四零年代,是一種抗議性的情緒爆發,到現在進入一種「從新現實主義的根源,引申出審慎客觀的真實過程」。

帕索裡尼認為,這種改變就如同他所說是「新現實主義」(the new realism)。事實上,新的思想絕不是年輕人的特權。自1959年開始,法西斯主義再清查的工作,由意思大利導演羅塞裡尼等人承擔下來,包括羅塞裡尼的《羅維雷將軍》(Il generale della rovere,1959)和《夜色朦朧逃脫時》(Era notte a roma,1960),利扎尼關於歷史重建的傑作《維羅納審判》(Il processo di verona,1963),還有新秀的作品如弗洛萊斯塔諾·凡奇尼(Florestano Vancini)的《1943年的長夜》(La lunga notte del 『 43,1960)和吉安法蘭寇·德波西歐(Gianfranco De Bosio)的《恐怖人物》(Il terrorista,1963)。羅西是貫穿新寫實主義運動前前後後的重要人物之一,他曾任維斯康蒂《大地在波動》的副導,他自己的兩部作品《龍頭之死》(Salvatore Giuliano,1962)和《城市上空的魔掌》(Le mani sulla città,1963),都是社會診察和控訴類型的電影中,真正有力的佳作。較之過去做了許多修正,這些修正都是在四零年代無法做到的:「我處理問題的方法和新現實主義者的不同處,主要由事件內在的不同而有所區別。在戰後義大利,最緊急的事務就是社會重建。當導演們感到,他們已經解決一些基本問題,漸漸發現當初處理問題的方式必需轉變,於是從新現實主義電影中的人物抽取較有特色的,加以具體化,並深一層探討其內心世界。」

討論到新現實主義的基本根源時,我們可從很多地方找出相互影響處,例如維斯康蒂到讓·雷諾,德西卡到卓別林(Charles Chaplin),羅伯特·弗拉哈迪(Robert Flaherty)的《怒海勇士》(Man of Aran,1934)和維斯康蒂的《大地在波動》。由此了解,新現實主義並不是義大利電影史上獨特的事件,而是在整個電影現實潮流的影響之下,發展出的電影運動。事實上,新現實主義在現實主義的主流中,已佔有一席之地,義大利電影工作者的奮鬥,不應被視為是孤立無援的。世界各地其他導演在同一時期也追求相似的創作經驗。例如黑澤明特別推崇《偷自行車的人》,《羅生門》獲獎時致詞說道:「如果我以《偷自行車的人》的手法,拍攝一部反映當今日本現況的電影,若因此而得獎,對我將更有意義,更令我高興」。

新現實主義運動對義大利以外的電影有很深的影響,因為全球年輕的電影工作者,對這股潮流非常著迷。例如法國的戈達爾(Jean-Luc Godard)和特呂弗(François Truffaut)對新現實主義的讚佩是眾所周知的;維斯康蒂和雷諾有很明顯的相似處,亦為人所知。而在較小或較落後國家的電影工作者身上,更可看出新現實主義驚人的影響力。例如希臘的米哈利斯·卡科伊亞尼斯(Michael Cacoyannis),因為缺乏本國的電影傳統,被迫找尋國外潮流,以拍攝自己的電影。西班牙的胡安·安東尼奧·巴爾登(Juan Antonio Bardem)和路易斯·加西亞·貝爾蘭加(Luis García Berlanga)導演,也陷入同樣情形,西班牙電影學家馬西雷·歐慕斯(Marcel Oms)曾指出:「佛朗哥的西班牙和法西斯的義大利非常相似,這兩種相同的背景,使兩國電影趨向同一步調」。因此受到新現實主義理論家(扎瓦蒂尼、Guido Aristarco、德·桑蒂斯、利扎尼等人)的感染,與義大利戰後電影經驗的影響,西班牙的新銳導演們,期望能以本國奮鬥史,拍攝類似義大利電影的經典作品。

受新現實主義影響的另一特殊例子,就是印度導演薩蒂亞吉特·雷伊(Satyajit Ray)。1950年他到倫敦,在那兒待了5個月,那段期間,他看了大約95部電影,包括讓·雷諾的《遊戲規則》(La Règle du jeu,1939)與弗拉哈迪許多經典作品。但是對他產生真正影響力的,還是他到倫敦那天晚上看的《偷自行車的人》。雷說:「這部電影是關於一個人,他能想到他今天要的是什麼?這部電影深深影響了我,我很高興也很意外的發現,德西卡可以在全部外景的現場拍攝,使用非職業演員。儘管錄音上有困難,但我相信在義大利能做得出來,在孟加拉也能做得好。後來我看了《米蘭奇蹟》,一開始我就很喜歡,隔了很久,我又在巴黎看到羅塞裡尼的電影和維斯康蒂的《大地在波動》。」當雷在倫敦看了《偷自行車的人》後有了信心,他決定根據新現實主義的方法,拍攝《大地之歌》(Pather Panchali,1955)。這篇文章是雷於1950年10月回到加爾各答之後寫的。

以整個世界電影發展來看,義大利新現實主義就如20年前的蘇聯電影、10年後法國的新浪潮,他們已經改變了我們電影藝術的自覺,新現實主義承受部分現實潮流的影響,結合了經濟的力量,終於打破好萊塢的攝影棚制度,現在已經形成我們電影文化的一部份。以它最廣泛的角度來看,新現實主義真正的課題,不僅只是實地拍攝的主張,使用非職業演員和即興創作,更在於它把現實主義的原則和真實的內容注入電影,建立了良好的典範。無論是維斯康蒂、羅塞裡尼、德西卡和他們的後繼者,儘管每個人有不同的藝術人格,但他們仍是真正的新現實主義者,他們對電影提出了重要的貢獻。因為一個現實主義者,並不是使用攝影機簡單的紀錄真實就一切OK。正如電影學家娜塔麗·薩洛特(Nathalie Sarraute)所說,「無論一個現實主義者花了多大的心血去愉悅他的同胞,去改造他們,去引導他們,或為了他們的掙脫桎梏而奮鬥;他必須表現真正的自我,絕不為求掩飾矛盾而抹煞真實的複雜性,盡一切所能來捕捉事物的真實本性,以它最敏銳的視覺,去挖掘呈現在他面前的真理。」

|譯:荊美光 |謄稿:謝佳錦 |圖:金馬執委會提供

相關

英國電影研究學者,作家。

No Newer Articles

相關焦點

  • 寫實主義電影和技術主義電影的區別
    自電影誕生之初,電影就彰顯出寫實主義與技術主義兩個方向,寫實主義的先驅盧米埃爾兄弟拍攝出了《火車進站》、《工廠 「大門》等捕捉真實生活場景的影片。技術主義先驅喬治梅裡埃則通過想像的故事、攝影技巧和剪輯創作出《月球旅行記》。電影藝術發展至今日,導演們已經在影片中熟練將寫實主義與技術主義相結合創造出具有風格化的藝術作品,寫實主義電影與現實主義電影已經成為相對的概念。
  • 方方和池莉奉行著兩種不同的「新寫實主義」
    文 / 餘建洲1987年,同是武漢人的池莉和方方,分別發表了《煩惱人生》和《風景》,這兩部作品同時被冠以拉開新寫實主義序幕的開山之作。這個新寫實主義,據說是與舊的寫實手法不一樣,在這裡,真實性不再摻有更多的主觀意念,不再有精心提煉和加工的痕跡,而是對於生活原生狀態的直接臨摹。
  • 從栩栩如生到纖毫畢現——寫實主義和超寫實主義的前世與今生
    在這種趨勢下,畫家庫爾貝在十九世紀的時候首先提出了寫實主義這一說法,隨即,寫實主義作為一種流派在西方首次出現。可以說,西方古典主義繪畫和寫實主義繪畫貫穿了整個歐洲藝術史,這其中的寫實主義起到了承上啟下的巨大作用和影響,它同時包含於傳統藝術和現代藝術之中,是現代藝術發展的基石。
  • 中國新寫實主義詩歌2020作品獎」徵文168號陳聖力作品展
    於2015年編選《中國新寫實主義詩歌優秀作品選》、2016年編選《中國新寫實主義詩歌精華作品賞析》、2017年編選《中國新寫實主義詩歌實力詩人作品選》;2018年編選《中國新寫實主義詩歌2018作品選》,2019年編選《中國新寫實主義詩歌2019作品選》,2020年編選《中國新寫實主義詩論》,推廣中國新寫實主義詩歌群體人員的優秀詩歌作品。
  • 中國新寫實主義詩歌2020年度「十佳作品獎」徵文003號作品展
    於2015年編選《中國新寫實主義詩歌優秀作品選》、2016年編選《中國新寫實主義詩歌精華作品賞析》、2017年編選《中國新寫實主義詩歌實力詩人作品選》;2018年編選《中國新寫實主義詩歌2018作品選》,2019年編選《中國新寫實主義詩歌2019作品選》,2020年編選《中國新寫實主義詩論》,推廣中國新寫實主義詩歌群體人員的優秀詩歌作品。
  • 中國新寫實主義詩歌2020年度「十佳作品獎」徵文004號作品展
    於2015年編選《中國新寫實主義詩歌優秀作品選》、2016年編選《中國新寫實主義詩歌精華作品賞析》、2017年編選《中國新寫實主義詩歌實力詩人作品選》;2018年編選《中國新寫實主義詩歌2018作品選》,2019年編選《中國新寫實主義詩歌2019作品選》,2020年編選《中國新寫實主義詩論》,推廣中國新寫實主義詩歌群體人員的優秀詩歌作品。
  • 中國新寫實主義詩歌2020年度「十佳作品獎」徵文041號張麗萍作品展
    於2015年編選《中國新寫實主義詩歌優秀作品選》、2016年編選《中國新寫實主義詩歌精華作品賞析》、2017年編選《中國新寫實主義詩歌實力詩人作品選》;2018年編選《中國新寫實主義詩歌2018作品選》,2019年編選《中國新寫實主義詩歌2019作品選》,2020年編選《中國新寫實主義詩論》,推廣中國新寫實主義詩歌群體人員的優秀詩歌作品。
  • 中國新寫實主義詩歌2020年度「十佳作品獎」徵文020號江湖作品展
    於2015年編選《中國新寫實主義詩歌優秀作品選》、2016年編選《中國新寫實主義詩歌精華作品賞析》、2017年編選《中國新寫實主義詩歌實力詩人作品選》;2018年編選《中國新寫實主義詩歌2018作品選》,2019年編選《中國新寫實主義詩歌2019作品選》,2020年編選《中國新寫實主義詩論》,推廣中國新寫實主義詩歌群體人員的優秀詩歌作品。
  • 中國新寫實主義詩歌 2020年度「十佳作品獎」徵文175號樊復生作品展
    中國新寫實主義詩歌2020年度「十佳作品獎」徵文啟事 一、中國新寫實主義詩歌群體活動得到了全國眾多詩友的參與和支持。於2015年編選《中國新寫實主義詩歌優秀作品選》、2016年編選《中國新寫實主義詩歌精華作品賞析》、2017年編選《中國新寫實主義詩歌實力詩人作品選》;2018年編選《中國新寫實主義詩歌2018作品選》,2019年編選《中國新寫實主義詩歌2019作品選》,2020年編選《中國新寫實主義詩論》,推廣中國新寫實主義詩歌群體人員的優秀詩歌作品。
  • 中國新寫實主義詩歌 2020年度「十佳作品獎」徵文128號祁建作品展
    於2015年編選《中國新寫實主義詩歌優秀作品選》、2016年編選《中國新寫實主義詩歌精華作品賞析》、2017年編選《中國新寫實主義詩歌實力詩人作品選》;2018年編選《中國新寫實主義詩歌2018作品選》,2019年編選《中國新寫實主義詩歌2019作品選》,2020年編選《中國新寫實主義詩論》,推廣中國新寫實主義詩歌群體人員的優秀詩歌作品。
  • 中國新寫實主義詩歌2020年度「十佳作品獎「徵文059號邱羽作品展
    中國新寫實主義詩歌2020年度「十佳作品獎」徵文啟事 一、中國新寫實主義詩歌群體活動得到了全國眾多詩友的參與和支持。於2015年編選《中國新寫實主義詩歌優秀作品選》、2016年編選《中國新寫實主義詩歌精華作品賞析》、2017年編選《中國新寫實主義詩歌實力詩人作品選》;2018年編選《中國新寫實主義詩歌2018作品選》,2019年編選《中國新寫實主義詩歌2019作品選》,2020年編選《中國新寫實主義詩論》,推廣中國新寫實主義詩歌群體人員的優秀詩歌作品。
  • 《中國新寫實主義詩歌》會員楊劍橫2021年度作品展(三)
    (註:作者為當代詩人)  中國新寫實主義詩歌2021年度「十佳作品獎」徵文啟事 一、中國新寫實主義詩歌群體活動得到了全國眾多詩友的參與和支持。社群於2015年、2016年、2017年、2018年、2019年、2020年連續組織了新寫實主義詩歌年度十佳作品評比活動;並分別組織在北京、安徽、四川等地召開了作品研討會及頒獎活動。
  • 光明之鵠的:現代性視域下的徐悲鴻寫實主義再探索
    受盧梭—康德—黑格爾—席勒—馬克思一線的啟蒙、革命思想(即「第二次現代性浪潮」)激發相關聯的五四運動是中國現代性啟蒙的真正開篇和時代強音,徐悲鴻及其同道所堅持的寫實主義即是這一時代思潮的具體體現。不從討論「寫實主義」的概念出發,而是回到歷史語境,聚焦問題意識,散點勾勒、探討了徐悲鴻寫實主義的發展過程、特點及核心要旨。
  • 義大利導演費德裡科·費裡尼如何以新寫實「望見天使」
    從整個童年到青年工作,費裡尼的法西斯時期義大利導演費德裡科·費裡尼(Federico Fellini)在訪談中甚少提及年少法西斯歲月,這完全並不是說這段時期對他來說無關緊要,而倒是一種「從何談起」的尷尬處境,一方面,費裡尼和義大利人共同承擔難以啟齒的法西斯歷史共業,而對外國人也難以用三言兩語,表示「領袖」(Duce)對義大利超過二十年的宰制影響
  • 寫實主義締造的微觀社會「浮世繪」,《一一》的高門檻很難超越
    但是為何如此的《一一》,並沒有讓臺灣新電影進入上升期?這一直都是對於臺灣電影發展史最為爭議的一點,侯孝賢和楊德昌帶給臺灣電影聲譽的巔峰,但是卻無法讓新電影運動改寫臺灣影壇。關於這一點,很多人將其歸咎於寫實主義創作手法。高門檻的《一一》,決定臺灣電影無法被《一一》改變。
  • 超寫實主義人體的纖毫畢現——墨西哥畫家奧馬爾奧爾蒂斯作品
    文| 大雨798超級寫實主義的由來寫實主義作為一種成熟的藝術流派,是從波普藝術(Popular Art,大眾化通俗藝術)演變而來的。自2000年開始,超級寫實主義作為一個獨立的藝術運動和藝術風格發展起來。▲ 約翰·拜德寫實主義作品《約翰的餐館和約翰的車》約翰·拜德(John Baeder,1938年12月24日出生)是與寫實主義運動密切相關的美國畫家。他以對美國路邊食客和餐館的詳細繪畫而聞名。
  • 啟德留學:義大利留學首推藝術設計類專業
    義大利作為文藝復興的發源地,共擁有55項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遺產,和中國並列為全球擁有有世界遺產最多的國家。義大利在藝術和時尚領域也處於世界領導地位,藝術和設計可謂深入義大利人的靈魂,在這樣一個藝術國度,藝術類專業當然也是優勢所在,深受國際學生的喜愛。
  • 以電影《偷自行車的人為例》探析義大利新現實主義電影的藝術特徵
    義大利在經歷了「二戰」以後,社會各方面都陷入了崩潰,人民經受著物質的匱乏和精神上的極度傷害,失業、貧窮、犯罪等問題困擾著整個社會。義大利電影工作者在痛恨法西斯對民族傷害的同時,也有感於現實社會的嚴峻形勢,於是也藉助於電影,用新的手法來表現社會的現狀與他們的想法,這也是義大利新現實主義潮流出現的最直接原因。
  • 義大利人到底有沒有因為新冠疫情怕中國人?我做了次「試驗」
    中國人在報導疫情時盡力採用平和的口吻,但這次義大利的電視報導是這樣的,本來前面放著一段還挺有節奏感的音樂,突然音樂一停,啪一下閃出頭條,報導中國新冠病毒怎麼怎麼著——新聞怎麼抓眼球怎麼做。這種形式挺嚇人的,對民眾了解中國疫情沒有起到良好的引導作用。
  • 美國20世紀寫實主義畫家安德魯.懷斯作品欣賞
    學會用樂觀的心態去生活,相信,一切都會安好~~美國20世紀偉大的寫實主義畫家安德魯.懷斯作品欣賞:安德魯.懷斯:(1917年7月12日~2009年1月15日),原名安德魯.奈維爾.魏斯(Andrew Nowell Wyeth),是美國當代重要的新寫實主義畫家,以水彩畫和蛋彩畫為主,以貼近平民生活的主題畫聞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