寫實主義締造的微觀社會「浮世繪」,《一一》的高門檻很難超越

2020-08-28 先驅娛樂

導語:&34;最後的溫情之作

楊德昌想用一部電影講述清楚他眼中的臺灣的全部。

但,這可能嗎?

《一一》做到了,一部電影講述清楚他眼中的臺灣全部。他告訴我們:一部電影可以解釋整個世界,一部電影也可以囊括中國社會的全部。

——賈樟柯《賈想Ⅱ》

《一一》有多可怕?從賈樟柯的高度讚美之中,我們便能夠看到站在專業人士的角度,楊德昌和《一一》到底是有多麼的成功。作為臺灣電影大師最後的電影,《一一》斬獲包含坎城、金像獎在內十一座獎盃。正是楊德昌的《一一》,最後成就臺灣新浪潮電影的高潮。這位華語電影界的大師,在生活當中和藹可親。但是一旦坐上導演椅,楊德昌便如同換了一個人似的。

由於楊德昌片場過於暴躁,許多追隨他的電影工作者,都為其冠以&34;的名號。

並且在《一一》之前的楊德昌,拍攝的作品大多是對準都市的陰暗面。大時代的小人物悲慘命運,被楊德昌拿捏得非常到位,這似乎看上去更符合他在片場的形象。一絲不苟、不近人情,這些名詞構成楊德昌電影生涯最為重要的元素。

《一一》顯然不是一個純粹的楊德昌式電影,這部片子之中流露出的溫情,無疑讓所有人感到驚訝。三個小時的時長裡,楊德昌不刻意塑造苦難,也不強調電影化的浪漫。只是靜靜的跟隨著一家臺灣家庭身後,用最質樸的手段演繹出最真實的中式家庭。但是為何如此的《一一》,並沒有讓臺灣新電影進入上升期?

《一一》當中的小男主洋洋

寫實主義斬獲多項大獎的同時,為什麼仍舊無法成就臺灣電影的興盛?這一直都是對於臺灣電影發展史最為爭議的一點,侯孝賢和楊德昌帶給臺灣電影聲譽的巔峰,但是卻無法讓新電影運動改寫臺灣影壇。關於這一點,很多人將其歸咎於寫實主義創作手法。高門檻的《一一》,決定臺灣電影無法被《一一》改變。

1、 文學和電影的完美結合,寫實主義締造的微觀社會浮世繪

基本上每一個看過《一一》的人,都會不由自主的感嘆,這是一部前所未有的&34;。從賈樟柯的話語當中,&34;,就已經能夠說明這部影片的分量和級別。締造者一切的背後,實際上和楊德昌文學化的電影敘事風格處理風格有關。很多人將《一一》比作林清玄的散文,足夠平淡也足夠擁有能量,其中的大智慧和中國式感悟是許多人一生無法達到的高度。

楊德昌和洋洋飾演者的合影

這些讚美詞之下,我們將《一一》三個小時的影片進行切割,從影片的敘事上逐步分析推演為什麼他稱得上&34;?

開篇是婚禮,結束是葬禮,單從這個出發點和落腳點的選擇,就能夠看到《一一》將囊括人生大喜大悲的敘事野心。細看片子,楊德昌的每一個鏡頭都繞著NJ一家人打轉。一家人的人物選擇下,正好契合社會各個階層不同年齡段的組合。

單從敘事結構的選擇上來分析,楊德昌突破性的全局觀視覺敘事,便稱得上&34;的名號。但這樣的敘事結構和人物視覺選擇,實際上並不讓人感到意外。近來日韓電影市場上,也有同樣足夠優秀的家族式敘事電影,試圖通過一個家庭解構出社會的樣貌。至少從口碑上來說,這些電影似乎和《一一》一樣優秀。但是仔細分析,你會發現《一一》的功力無人能夠超越。

《一一》最重要的一點,並不是在於它的敘事框架如何之大,而是在於它足夠慢。電影在工業化出產的時代,敘事邏輯和起承轉合的時間點,都已經被好萊塢的傳統製作公式規定好時間。當獵奇和緊張刺激的敘事節奏相結合,觀眾很容易達到視覺上的高潮。楊德昌的《一一》卻是一部經典的反工業電影,它不逼著劇中人做選擇。而是展現出每一個人的糾結,靜靜的看待他們慢慢處理生活的矛盾。

《一一》的經典宣傳海報

真實感,楊德昌將許多電影人追求的崇高理想,確切的用鏡頭語言拍攝出來。NJ和日本合作商的高山流水友誼,最後還是很現實的被抄襲盜版所拋棄;婷婷情竇初開的愛情,最後非常現實的被人性所擊破;從始至終保持著童真的洋洋,也在學校受到微型社會的擠壓,在最後在葬禮面前嘆息&34;這些一個個瑣碎的故事合攏在一塊,最後成就楊德昌&34;社會的願景。

2、 局部視角、窺探生活的獵奇感,成就《一一》情感節奏的把控

如果一口氣將《一一》全部看完,基本上你會對於這部片子的攝像敘事手法感到驚奇。楊德昌對於拍攝和敘事功效的結合,堪稱是前無古人後無來者的存在。對於每一種不同寓意的鏡頭,楊德昌都精準的做出不同的劃分。家庭之中始終充滿著低沉的氣氛,為配合表現出&34;的感受,基本上所有關於家庭的場景,鏡頭都被有意進行切割。看到的家,始終是一個局部的微觀視角。

《一一》酒店中拍攝的海報

楊德昌所塑造的這家中產家庭,基本上每一處表演的場景,都鋪滿家具和雜物。這些道具本身有非常重要的功能,主要的作用便是呈現出壓抑的氣氛。除去這點之外,只要敘事節奏進入到緊張的戲劇化衝突階段,鏡頭調度在劇中人的身上,無一例外都來自於飄渺空蕩的大全景鏡頭。被鏡頭擴大的空間,人物的爭吵和喧鬧,都顯示出一種刻意的無力感。並且這些鏡頭的角度,背影和側臉霸佔絕大多數的角度選擇,依舊是局部和窺探的視覺。

楊德昌有意營造出疏離感,讓觀眾在欣賞《一一》的同時,儘可能的不帶入感情和想法。只是作為一個冷漠的旁觀者,極可能的克制看待劇中人的演繹。這些鏡頭的設計融合在敘事節奏的意義,來自於對於寫實主義的高標準表達手段。楊德昌並不希望觀眾將情緒和故事本身相結合,因為他有最好的時間讓觀眾宣洩感情。

《一一》臺詞劇照截圖

三小時的觀影時長,對於任何觀眾而言都是一種漫長的等待。劇中人的大喜大悲,完全不用音樂鋪墊,給予觀眾一定的情感宣洩期。局部視覺的呈現鏡頭,一方面讓觀眾感受到視覺上十足的彆扭,一方面讓觀眾不斷有欲望窺探這家人到底還會發生什麼。楊德昌吊足觀眾的胃口,為的就是能夠在最後一刻徹底擊垮觀眾的情感防線。全片最工整的鏡頭設計,楊德昌把它用在洋洋的身上。一封告慰天堂的演講詞,卻將坐在影院之下苦等多時的觀眾徹底調動起來。落幕之後,情感臨界的爆發點突然呼之欲出。

3、 寫實主義之上,楊德昌無法被複製的精神

  • ① 楊德昌的洞察力,超出常人的水準

人到中年,對於生活大多習慣性的進行總結。對待收官之作的《一一》,楊德昌也同樣將其視為帶有自傳體色彩總結人生式的電影。不過實際上文藝電影表現出的寫實主義,實際上並不是那麼的刁鑽深刻和無法複製。相反,中國在千禧年的前後,湧現出相當多的寫實主義派文藝導演。但是每一個導演的切入點,都很難做到楊德昌的洞察力。

《一一》NJ和老婆的劇照

以中國第六代導演為例子,他們所關懷的是社會上的一小撮人。電影表述的本身,是對於邊緣人群特有的人文關懷。特定年代、特定人群,是第六代導演的作品不被主流認可的關鍵。

主流觀影人群並不認為邊緣人群能夠被納入社會的主流。共情感的缺乏,導致許多作品稱得上好作品,但無法算作好的大眾電影。楊德昌將視角拋向全社會,抓住中國人特有的痛點,成就自己電影本身的意義和價值觀。

  • 寫實主義之上,&34;的表意手法

寫實主義常見,但是將寫實主義之上的超現實主義表達清楚,實際上是許多文藝片導演無法駕馭的東西。即便是能夠表現出來意境,如果沒有深刻的理解能力,足夠的電影工業手法了解,都無法支撐完美的理解超現實主義橋段的手法。楊德昌在自己的寫實主義之上,同樣的也表現出超現實主義,單就是這個手法就堪稱大師之作。

《一一》經典的最後一幕

洋洋和《一一》中的其他人,存在著明顯的差異和區別。他不需要考慮過多的壓力,但也同樣承受著來自於孩童世界的壓力。但是他的第一反應,並不是反抗和無奈,而是以一種非現實的樂觀精神生活。

我們可以將其解釋為導演賦予的希望象徵意義,但我們也可以將他理解為洋洋本身具備的&34;闡述功能。洋洋反常理的話語,實際上更多來自於導演對於自己創作世界的參與。

結語:集大成之作,註定代表著終結而不是延續

實際上更多人認為,《一一》是臺灣新電影的集大成之作。是包含著楊德昌多年的從業經歷,人生價值觀的總報告。《一一》將社會和電影的意義解構地十分完美,楊德昌在自己的個人電影世界之中,實際上已經沒有更高層次的追求和嚮往。他已經完成自己的電影生涯使命,用最高超的技發獻上一部史書般的巨作。

《一一》完美的濃縮社會意義,將現代中國人的疏離感和家庭觀展現的恰到好處

但是完成這些之後,註定留給臺灣創作者寫實主義敘事題材已經不多。要想繼續在這條道路經營,就需要突破楊德昌架構的完美電影框架,洞察到他未觀察到的社會現象。要想擁有這樣敏銳的嗅覺,還有駕馭宏大敘事的能力,顯然是逐步走向小眾化發展的臺灣電影所欠缺的。

相關焦點

  • 【大家】浮世春夢——浮世繪中的春畫
    作為浮世繪中的春宮,春畫有枕繪、勝繪、濡繪、笑繪、秘畫、秘戲畫、偃息圖、豔畫、豔本等形形色色的別稱,以枕繪最為通俗(本文權且以此作為浮世繪春畫的通稱)。一代繪師喜多川歌麿(Utamaro Kitagawa,1753~1806年)一生創作了大量枕繪,被看成此類繪畫中的「絕品」,其中最有名的系列作品,名為《歌枕》,意為「歌麿版枕繪」。浮世繪中到底有多少春畫?
  • 浮世繪系列——鈴木春信
    講座將為大家介紹浮世繪的起源、工藝和三大題材——美人畫、歌舞伎演員像和風景花鳥畫。浮世繪最廣為人知的是美人畫,其次為歌舞伎演員畫像,還有在江戶時代後期興起的風景花鳥畫。浮世繪鮮活地表現了當時社會各階層的生活百態和流行時尚,包羅萬象,被稱為江戶時代的「百科全書」。此外,浮世繪還對19世紀末興起的法國印象派繪畫產生了重要影響,成就了東西方美術交流史上的一段佳話。
  • 梵谷為什麼痴迷浮世繪?天皇的歷史老師揭曉答案——
    參考消息網7月25日報導  如果要問梵谷那個時代的「網紅」是什麼,其中必定有浮世繪。日本浮世繪藝術曾掀起一場「世界風潮」,印象派畫家馬奈、羅特列克都在談論和臨摹浮世繪,梵谷也迅速加入了浮世繪粉絲群。仔細觀察梵谷的畫作,我們不難發現梵谷與日本的浮世繪藝術之間聯繫緊密。梵谷到底有多喜愛浮世繪呢?
  • 穿越300餘年,浮世繪名家原作空降魔都!
    」打破次元壁,跨越300餘年歷史,將百餘幅浮世繪名家原作空降魔都,締造一場絕妙的浮世繪美學盛宴。 這次也是國內第一次從歷史的視角策劃的浮世繪展覽,讓觀眾更全面、徹底地了解浮世繪藝術。
  • 穿越300餘年,浮世繪名家原作空降魔都!
    如果僅憑這點出彩的小細節是無法匹配「神仙展覽」這個稱號的,更加重要的是這個來自東方的畫展「夢回江戶——浮世繪藝術大展」打破次元壁,跨越300餘年歷史,將百餘幅浮世繪名家原作空降魔都,締造一場絕妙的浮世繪美學盛宴。
  • 浮世光陰繪不盡 樂享當下且珍惜
    浮世繪和中國明代書籍版畫又有著怎樣的血脈淵源?浮世繪巨匠葛飾北齋風靡全球的名作《神奈川衝·浪裡》何以成為日本精神的標誌性符號?究竟是怎樣的文化土壤孕育了日本浮世繪這朵豔麗之花?興起於日本江戶時代的浮世繪藝術近年來在中國的熱度一直攀升,各種關於浮世繪的展覽和書籍層出不窮。
  • @北京 |【橋舍·浮世繪】日本最大浮世繪流派——歌川派
    歌川國貞(1786-1864)歌川國貞是主導幕末晚期浮世繪界的歌川派最主要畫師,他出生江戶本所的經營渡船場之家,十多歲時就拜歌川豐國為師,成為其入門弟子,二十餘歲始發表美人畫、小說插圖及演員畫像等浮世繪版畫。他一生製作量極為龐大,據統計,大約留下了逾萬幅作品,且多為單幅美人畫和歌舞伎演員像。今天的日本浮世繪學界一般將其稱為「三代豐國」。
  • 《0.5毫米》一部老齡化社會的浮世繪
    這也直接導致了日本出現大批的「中年啃老族」,國家可以白養老年人,但不能白養年輕人啊,年輕人越來越難以投入社會,難以獨立生存,逐漸就形成了一個無解的死循環「國家養老,老人養少,那誰來養國呢?」而目測目前日本的老齡化社會程度只會越來越嚴重,依附老人而生,漸漸成為日本當下一種顯而易見的社會現象!
  • | 浮世繪傳奇
    浮世繪的產生源於日本社會政治與文化觀念的轉變。鎌倉時期,日本的繪畫深受中國南宋繪畫影響,表現題材也以皇親國戚的生活以及歌詠山水為主;至德川幕府時期,貴族階層的審美喜好開始由描繪宮廷貴族生活的畫像轉向描繪世俗社會生活場景的風俗性繪畫。這使得服務於貴族階層的畫師在繪畫表現上開始探尋一種精巧而又符合日本風俗畫的藝術語言。
  • 凡·高為何鍾情於浮世繪
    馬奈、莫奈、德加、勞特雷克這些印象派大師的作品都深受浮世繪的影響。其中,凡·高尤為鍾情於浮世繪,並從不同角度理解和接受了浮世繪的精神。凡·高畫像凡·高出生於荷蘭一個小鎮新教牧師的家庭,作品充滿激情。他的實際作畫時期並不長,但對西方現代繪畫卻產生了深遠影響。
  • | 浮世繪傳奇
    浮世繪是興起於日本江戶時代特有的一種風俗畫,其內容多為表現貴族、市民、優娼的日常生活與勞動場景,體現當時社會流行的世俗風尚。浮世繪的產生源於日本社會政治與文化觀念的轉變。鎌倉時期,日本的繪畫深受中國南宋繪畫影響,表現題材也以皇親國戚的生活以及歌詠山水為主;至德川幕府時期,貴族階層的審美喜好開始由描繪宮廷貴族生活的畫像轉向描繪世俗社會生活場景的風俗性繪畫。
  • 董雲虎參觀上海國際航運中心建設成果展和江戶浮世繪大展
    展覽由三個篇章組成,分別為「強國戰略、使命如山」「砥礪奮進、締造傳奇」「乘風破浪、駛向輝煌」,展出500餘幅圖片,30餘件貨櫃船、郵輪和飛機模型等展品,採用視頻、音頻、動畫、全息影像等方式,多角度生動展現上海國際航運中心建設的歷程和豐碩成果,並從開放發展、協同發展、創新發展、綠色智能發展等方面,展望未來發展之路。
  • 【首發】浮世繪的巔峰:葛飾的北齋,越洋的巨浪
    2018年4月,北京國際電影節上,看了英國BBC拍攝的向一代浮世繪宗師葛飾北齋致敬的傳記片《超越巨浪》。當時的出版物,多是被稱為灑落本、人情本、滑稽本的通俗讀物,內文中有大量的浮世繪插畫。尤其是草雙子本,乾脆就是繪本,市井題材,頗不乏名繪師的大手筆。行商之餘,時太郎沉湎於丹青世界,竟難自拔。十四五歲時,投靠某雕版師,取名鐵藏,學徒雕版。
  • 清代木板年畫與日本浮世繪 「異域同繪」
    近日,中國美術館主辦的「異域同繪——中國美術館藏日本浮世繪和清代木版年畫精品展」在中國美術館開展,甄選兩者代表作品一百餘件展出,為觀眾帶來一場視覺盛宴。日本浮世繪部分有「浮世繪第一人」菱川師宣,「浮世繪六大家」鈴木春信、鳥居清長、喜多川歌麿、東洲齋寫樂、葛飾北齋、歌川廣重,「最後的浮世繪大師」小林清親等重要畫師的經典作品。清代木版年畫部分選取了天津楊柳青、江蘇蘇州桃花塢、山東濰坊、四川綿竹、河北武強、福建漳州等重要年畫產地的代表性作品。
  • 魯迅收藏過的浮世繪的故事
    北京魯迅博物館保存著魯迅所收藏的第一書房版的《浮世繪版畫名作集》並於近日結集出版。圍繞這些浮世繪,還有許多有趣的故事。   技藝超群的浮世繪修復大師高見澤遠治   在魯迅生前所藏的十餘種浮世繪版畫及書籍中,可以說,第一書房版《浮世繪版畫名作集》(第二期)最有價值。
  • 日本「浮世繪」為什麼能火遍全球?
    它鮮活地表現了當時平民社會的生活百態和流行時尚,在滿足大眾文娛需求之際,也為後人留下了彌足珍貴的時代記錄,被稱為江戶時代的「百科全書」。 日本浮世繪為什麼這麼火?如果把大師們化作一個團體,冠以浮世繪之名,誰是你心中的C位大師呢?一起來「夢回江戶—浮世繪藝術大展」現場一探究竟吧!
  • 聊浮世繪-歌川派大師
    日本浮世繪藝術發展出了很多流派,其中具有代表性的就是歌川派。
  • 日本浮世繪竟然和中國的木版年畫同源
    首先,中國作為雕版印刷術的創造者,是版畫的鼻祖,而木版年畫和浮世繪都是從木版畫中細分出來的藝術,因此這兩種藝術形式有著深厚的歷史淵源和相近的製作工藝,都是以多色木版套印為主要製作工藝。其次,這兩種藝術都不是來自宮廷或者文人士大夫等社會中高階層,而是由平民大眾創造、使用和欣賞的民間藝術形式,他們都反映了人民大眾的審美需求。
  • 贈票丨提到浮世繪你只知道海浪?
    Dior高定《蝴蝶夫人》系列浮世繪是流行於日本江戶時期的民間木刻版畫,內容以表現當時平民社會的生活百態和流行時尚為主,被稱為是江戶時代的「百科全書」。浮世繪的題材細分的話多達二十種,美人畫是浮世繪最重要的主題之一,精美絕倫的和服款式和圖紋在美人畫中最為突顯,因此,江戶時代又被稱為「圖案與紋樣的時代」。
  • 淺介紹日本浮世繪
    日本浮世繪,很多人都聽說過,這種在江戶時代流行開來的古老繪畫在現在看來也毫不違和,豐富的配色與畫法更接近現代人的審美,比如下面這張著名的富嶽三十六景之《神奈川沖浪裏》,作者最為著名的浮世繪畫師——葛飾北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