魯迅收藏過的浮世繪的故事

2021-01-09 人民網

原標題:魯迅收藏過的那些浮世繪的故事

《魯迅藏浮世繪》
  北京魯迅博物館 編
  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刊行
  2016年10月

 

  魯迅先生青年時代留學日本,接觸東西洋繪畫,美術視界得到擴展深化。他在回國之後發起新興木刻運動,希望以木刻版畫來推動國內的抗日宣傳,因此對各國的版畫藝術都有所涉獵,其中就曾經收藏過一批日本浮世繪。他對自己收藏的浮世繪作品有整理的計劃,想將其作為書籍插圖,介紹給中國讀者,可惜這些計劃沒有來得及實現。

  幸運的是,新中國成立後,魯迅的藏品幾乎全部被國家的博物館、紀念館保存下來,其中就包括他的浮世繪收藏。北京魯迅博物館保存著魯迅所收藏的第一書房版的《浮世繪版畫名作集》並於近日結集出版。圍繞這些浮世繪,還有許多有趣的故事。

  技藝超群的浮世繪修復大師高見澤遠治

  在魯迅生前所藏的十餘種浮世繪版畫及書籍中,可以說,第一書房版《浮世繪版畫名作集》(第二期)最有價值。這套浮世繪在日本早已絕版,而且,目前日本國立國會圖書館及各大學圖書館,也尚未確認有藏。僅就此而言,其珍貴程度可見一斑。況且,這套浮世繪版畫並非以普通工藝印刷而成,而是根據「高見澤遠治遺版」手工複製的。

  那麼,「高見澤遠治遺版」是怎麼回事呢?簡單地講,高見澤遠治(1890-1927)是一位浮世繪修復與複製的高手,甚或說是天才,主要活躍於大正時期(1912 -1925),可惜英年早逝。「遺版」則是指其去世後遺留下來的浮世繪複製木版。高見澤遠治是個傳奇人物,但如果沒有其侄女多年走訪調查,撰寫出《一浮世繪師的遺產——高見澤遠治紀略》一書,那麼,我們還可能對他所知甚少。

  作為表現人們日常生活與情趣的藝術形式,浮世繪始終受到日本普通民眾的喜愛,在浮世繪興盛的江戶時代(1603-1867),其價格也極為低廉,買張浮世繪等同於吃碗蕎麥麵。明治維新後,浮世繪得到歐美人士,尤其是印象派畫家青睞後,身價倍增,而且被源源不斷地輸出到海外,僅林忠正等人經橫濱港運往法國銷售的浮世繪就多達十五萬六千餘幅。可以說,浮世繪是「牆內開花牆外香」的典型例證。受此影響,日本國內也出現了收藏熱。及至明治末期、大正初期,日本市面上的浮世繪古版畫已越來越少,甚至有人驚呼近於告罄。剩餘的多為保存狀況極差的次品,有的被老鼠啃咬,有的遭水浸漬,已不能作為商品看待。這種狀況,催生了浮世繪修復業並維持了其景氣。高見澤遠治正是這一行業的能工巧匠。他天資聰穎,又肯鑽研,尤其在紙質的選擇以及著色與拼接等方面,極為講究,甚至連粘貼用的糨糊都要親自熬製,一幅幅破爛不堪的古版畫,經其修整後,猶如死而復生,有的甚至比原畫還要精彩。他的修復技術堪稱一絕,也得到了浮世繪商的認可,上門求助者絡繹不絕。

  涉嫌偽造浮世繪,修復大師聲名掃地

  對於酷愛浮世繪鑑藏的遠治來說,修復浮世繪版畫既是其所好,又是賴以謀生的手段,能一舉兩得,再好不過了。不過,由於他生來固執任性,金錢意識又淡薄,嗜好飲酒與歌舞伎,常隨興之所至而揮霍無度,結婚僅三四年的時間, 妻子就拋棄他和年幼的兒子與人私奔了。此後,遠治生活的狼狽狀態便不難推知。

  就在此時,他最投入的事業也遇到了打擊。一天遠治外出時,兩名警察突然來家搜查,理由是他涉嫌偽造浮世繪版畫。後來,遠治也被司法當局傳喚。這次事件起因於浮世繪收藏大家萊特的控告。萊特(Frank Lloyd Wright,1867-1959)是美國20世紀著名的建築家,1905年起多次出入日本,尤以東京帝國飯店的建築設計著稱,他同時還是地道的浮世繪愛好者,曾收集過數量驚人的浮世繪版畫,現波士頓美術館等館藏浮世繪多與他有關。萊特發現他所購浮世繪中的偽作,來自他一向信賴的浮世繪商林某,於是將林某帶到飯店的房間裡,反鎖房門,用手槍威逼其說出事實真相。結果,林某供出的相關人員中,也有遠治的名字。原來奸商林某出於牟利目的,通過遠治的親朋好友或以直接的方式,頻繁地將有問題的版畫送到遠治那裡,請求修復或改裝,然後將這些畫事先存放在地方寺院或故家中,再帶萊特前去,以貌似新發現古畫的方式,引誘萊特購買。萊特得知真相後,一怒之下,將遠治等相關人員也 一併控告。

  後來,雖查明遠治與此事件並無直接關係,只是被浮世繪商人惡意利用而已,但偽造的惡名卻從此時時伴隨著他。而事實上,當時流入市場的一些浮世繪改造之作,確實與遠治不無關係。由於當時普通浮世繪價格一路飆升,而大膽露骨的所謂「春畫」(類似於春宮畫)卻不太受歡迎,在市場上多被「敬而遠之」 。春畫的價格也很便宜,基本上只是普通浮世繪的十分之一。遠治憑藉高超而熟練的技術,結合其對每位浮世繪師繪畫特點的感悟,不時將這類春畫進行改造,或消去露骨部分,或給裸女重新著裝,或將豔情場面中的男性移離,最後,近乎猥褻的春畫竟變成了豔麗動人的美人畫。圍繞遠治的浮世繪修復改造問題,當時的浮世繪協會中出現了今後不予承認或加以抵制的強硬論調,當然也有為他辯護的。但無論怎麼辯護,這種將春畫改造成普通美人畫的行為,終究也擺脫不了偽造之嫌。

  轉入版畫複製工作,成就可以亂真

  由於萊特事件及春畫改造等問題造成的不良影響,遠治深陷令人質疑的境地。1918年,在其弟上村益郎(上村家養子)及吉田幸三郎的建議下,他毅然關門停業,不再搞修復,轉而從事浮世繪版畫的複製工作。

  經過多年修復工作的磨鍊,遠治積累了豐富的版畫鑑賞和再現知識,加上他曾學過油畫,畫得一手好水彩,對圖案、色彩、顏料、畫具等十分敏感,為他複製浮世繪提供了有利條件。他比照自身收集的浮世繪原畫,在著色拓印上刻苦鑽研,反覆操練,精益求精,終於找到了可神奇再現古版畫的拓印方法。他複製的浮世繪版畫極為逼真,有的甚至比原畫還精美。其複製技術得到了日本美術院一些畫家的首肯,如小林古徑、前田青邨、安田靫彥等,他們主動與遠治來往,有時還出入其作坊觀摩學習。

  雖說是複製,但除畫師手繪部分之外,製作工序與江戶時期基本相同。即由雕版師依據原畫雕刻木板,再由拓印師根據雕版層層刷印。遠治家有常駐雕版師,也有拓印工。遠治除親自進行拓印之外,還負責全盤監督和指導工作。當時的複製有兩種形式,一種是再現原畫剛拓印後的色彩,另一種則是按照已不同程度褪色的原畫的現實狀況,如實地再現。

  江戶時期的浮世繪版畫,其顏料多為廉價的植物或礦物性材料,時間久了,容易褪色或發生變化,而從審美角度來講,自然褪色的版畫卻另有魅力。高見澤遠治的複製屬於後者,這也是由其審美意識決 定的。當然,這種複製技術難度也大。比如,僅就褪色而言,畫面中心部位與邊緣部位的程度就不相同,但遠治能很好地把握這種褪色狀態和色澤層次,通過重複印刷,恰到好處地呈現出自然立體的效果。因此,對浮世繪愛好者來說,通過遠治的複製品,可享受與欣賞原畫時相同的藝術美感。有的美術商甚至認為,經過一定年代後,遠治的複製品價值幾乎可與原畫匹敵。

  高見澤遠治去世後,世間對其生前的複製品更為關注,評價也越來越高。但由於當時是會員制發行,能欣賞到的人極為有限,而市場上又稀見,甚至於一畫難求。有鑑於此,第一書房捷足先登,徵得其遺族同意,得以用高見澤遠治遺版複製刊行。

  通過內山書店,魯迅購得名作集

  第一書房的複製作品取名為《浮世繪版畫名作集》,精選了30 家浮世繪師的作品各一幅,另加兩幅無名氏之作。可以看出,第一期重視的是收錄範圍,即面廣。與第一期相比,第二期更注重審美價值,故優秀作品尤多,如演劇人物畫巨匠東洲齋寫樂(7 幅)的大幅錦繪及雲母拓作品,美人畫大師鳥居清倍(6 幅)的豔麗漆繪及丹繪,鳥居清長(2幅)的大幅錦繪,石川豐信的大長幅漆繪等作品,都堪稱難得之佳作。

  這些作品原畫當時已昂貴得驚人,絕非普通人財力所能及。按當時(1930 年左右)日本的市價,第二期複製用的30 幅原畫總價高達57000 日元。尤其是稀見的寫樂畫作,一幅作品的價格不低於2000日元,大幅錦繪《梅川忠兵衛》的市價則高達7500 日元。石川豐信的漆繪《常磐津音色》的市價也是4000 日元。日本當時剛工作的小學教員月工資才四五十日元,即使工資較高的國家公務員也只有75日元。因此,可以說不管你再怎麼喜歡浮世繪,也難以購買原畫來欣賞。第一書房正是為了滿足愛好者的需求,才精心複製刊行的。

  不過,這30 幅複製品也價格不菲,徵訂時規定一次支付為100 日元,分期支付則為每期7元,還要另加郵寄費。

  也許是沒趕上第一期徵訂,魯迅所藏為第二期的30 幅作品,分別於1930年11月至翌年11月得自內山書店。每輯價格14日元至17日元不等,總價在二百二三十日元。作為一名海外讀者,魯迅能及時購買到這種複製品,實屬不易,也可以說是一種福分。鑑於目前日本主要圖書館缺乏收藏,所以對廣大讀者來講,能看到魯迅的這一收藏,也是一種福分。

  魯迅購藏浮世繪版畫及書籍,一是出於個人愛好,二是為推廣介紹,尤其是為其一向極力倡導和扶持的新興版畫運動提供有益的參考。

  他在致日本友人山本初枝的書簡中曾披露:「關於日本的浮世繪師,我年輕時喜歡北齋,現在則是廣重,其次是歌麿的人物,寫樂曾備受德國人的讚賞,我讀了二三本書,想了解他,但始終莫名其妙。然而依我看,恐怕還是北齋適合中國一般人眼光。我早想多加些插圖予以介紹,但首先按讀書界目前的狀況,就辦不到。貴友所藏浮世繪請勿寄下。我也有數十張複製品,愈上年紀人愈忙,現在連拿出來看看的機會也幾乎沒有。況且中國還沒有欣賞浮世繪的人,因此我正不知將來該把自己的東西交給誰。」

(責編:魯婧、董子龍)

相關焦點

  • 《十萬種鄉愁:川瀨巴水版畫珍品典藏》:明月何曾是兩鄉——浮世繪...
    在他的日記裡寫道:「說我們是光的畫家,這是你們對我們的不了解,說我們喜歡浮世繪是對我們的看不起,浮世繪就是我們的信仰。」 梵谷早期臨摹,後期作畫吸收和融入了很多浮世繪的繪畫技巧和理念,比如這幅唐吉老爺,人物背後就是典型的浮世繪作品。
  • 【福利】國內最大規模的「夢回江戶—浮世繪藝術大展」來魔都
    (展覽從浮世繪的發展脈絡結合名師名作的解讀以及對浮世繪版畫技藝繁衍的探索等方面,全方位地展現了浮世繪絢爛多彩的風俗人情和歷史價值。可以說應展盡展,觀眾將能夠徹底地了解浮世繪藝術。),並將對日本浮世繪文化有更形象的認知,從而真正地看懂浮世繪。
  • 浮世光陰繪不盡 樂享當下且珍惜
    鈴木春信、葛飾北齋等很多浮世繪畫師都曾學習、研究過明清版畫及文人畫、院體畫等,從作品的題材選擇、人物造型到表現手法都顯示出明清繪畫的影響。後來木版套色印刷技術臻於成熟,不僅促使中國木版年畫至清代達到鼎盛,也推動了日本浮世繪的發展。
  • 日本人曾經嫌棄的浮世繪,是怎麼火起來的?
    在繪畫博主@葛飾北齋 的粉絲列表裡,隨便說出個名字,都是世界級的。粉絲1號@梵谷絕對的重量級粉絲一枚,經常在日記中提到北齋。△ 《唐吉老爹》而在《星夜》和《絲柏》中,梵谷則使用了與北齋《神奈川沖浪裏》一樣的運筆手法。
  • 江戶時代日本民俗的「百科全書」,國內最大規模浮世繪藝術大展登陸...
    魯迅曾說:「關於日本的浮世繪師,我年輕時喜歡北齋,現在則是廣重,其次是歌麿的人物。」  他提到的三位大師——喜多川歌麿、葛飾北齋和歌川廣重,是浮世繪的主要代表人物,被稱為「浮世繪三傑」。  今天,他們的作品齊聚外灘壹號,亮相「夢回江戶——浮世繪藝術大展」。
  • 知書丨魯迅真的做過這個事情,你相信我
    借一八七八年巴黎世博會的契機,他從日本本土弄來了一大批日本藝術品,這時,這一段故事的主角:林忠正。就作為若井兼三郎的助手,登上了敘事主角的舞臺。在辦完巖井先生的這一大票之後,在接下來的二十年,林忠正的慧眼配合著他卓越的社交能力在巴黎收藏界佔據了顯赫的位置。海量的浮世繪作品經由他手為世界所熟知,且遠銷海內外。
  • 凡·高為何鍾情於浮世繪
    馬奈、莫奈、德加、勞特雷克這些印象派大師的作品都深受浮世繪的影響。其中,凡·高尤為鍾情於浮世繪,並從不同角度理解和接受了浮世繪的精神。凡·高畫像凡·高出生於荷蘭一個小鎮新教牧師的家庭,作品充滿激情。他的實際作畫時期並不長,但對西方現代繪畫卻產生了深遠影響。
  • 浮世繪,要怎麼玩才是最「浪」的?
    如果說去日本帶回來的手信,沒有一兩件是浮世繪相關的,別人會懷疑你去了一趟假日本。為什麼說不帶點浮世繪周邊回來就等於白去了一趟日本呢?因為浮世繪是日本最受歡迎的繪畫藝術表現形式,國民度槓槓的自不用說,在世界範圍內也有著很深遠的影響力。
  • 拉麵、浮世繪、懷石料理...這些日本國粹文化,原來都源自中國
    以美人圖聞名的浮世繪,第一部署名畫冊畫的卻是一群「胖男人」。哪位浮世繪畫家是魯迅最愛呢?又是哪幅浮世繪讓梵谷看後創作了《星月夜》呢?我是說書人向陽,本期《今天讀了嗎?》的說書,說的是那些源自中國傳統的日本飲食、日本繪畫。中國人發明的日本「國民飲食」拉麵首先我們可以確認,面確實是從中國傳到日本。拉麵也確實由一些在日本的中國廚師發明出來的。
  • 【大家】浮世春夢——浮世繪中的春畫
    作為浮世繪中的春宮,春畫有枕繪、勝繪、濡繪、笑繪、秘畫、秘戲畫、偃息圖、豔畫、豔本等形形色色的別稱,以枕繪最為通俗(本文權且以此作為浮世繪春畫的通稱)。一代繪師喜多川歌麿(Utamaro Kitagawa,1753~1806年)一生創作了大量枕繪,被看成此類繪畫中的「絕品」,其中最有名的系列作品,名為《歌枕》,意為「歌麿版枕繪」。浮世繪中到底有多少春畫?
  • 王馬版畫工房復刻經典浮世繪《神奈川沖浪裏 》和 《凱風快晴》
    浮世繪的圖案在中國流傳甚廣,群眾基礎很深,但大家熟悉的只是圖案,很多朋友並不知道我們熟悉的浮世繪,其實流行於日本江戶時代的木版畫,(早期浮世繪為肉筆,逐漸演變表現日本世俗生活的木版畫的代名詞)。2018年在アダチ版畫研究所
  • 為什麼日本浮世繪能火遍全球?
    這幅畫以及背後代表的日本「浮世繪」到底有什麼樣的淵源和故事?今天我們就來好好說道說道。實際上,《神奈川沖浪裏》這張畫,只是《富嶽三十六景》中的一張。到了江戶時代末期,幕府下達禁令導致浮世繪開始轉型,畫家們不再以人物(美人繪、役者繪等)為主,風景成為新的主題(即「名所繪」)。
  • 淺介紹日本浮世繪
    日本浮世繪,很多人都聽說過,這種在江戶時代流行開來的古老繪畫在現在看來也毫不違和,豐富的配色與畫法更接近現代人的審美,比如下面這張著名的富嶽三十六景之《神奈川沖浪裏》,作者最為著名的浮世繪畫師——葛飾北齋。
  • 日本浮世繪《富嶽三十六景》在湖北首展
    新華社武漢1月15日電(記者喻珮)由湖北省博物館主辦的《富嶽三十六景——浮世繪特展》15日在武漢開展。包括葛飾北齋的「巨浪」、《凱風快晴》等一套46件作品集中呈現了日本江戶時代的世俗生活百態。浮世繪是主要流行於日本江戶時代中後期(17-19世紀)描繪生活百態的繪畫,題材包括美人、風俗、風景、花鳥等,以木刻版畫為主。其中,在葛飾北齋名作《神奈川沖浪裏》中,作者仿佛將自己置身於風浪中的船上,迎難而上,畫面充滿力量。這幅畫作也使得「巨浪」成了日本的流行文化,鞏固了浮世繪獨特鮮明的藝術風格,以及其日本最著名、最典型的美術樣式。
  • 日本浮世繪來「嘉」
    原標題:日本浮世繪來「嘉」   1月16日,一場日本浮世繪特展將在嘉興博物館開展。   說起日本浮世繪,哪怕沒見過,也不會陌生。   浮世繪的藝術風格獨特鮮明,可說是最著名最典型的日本畫,主要流行於日本江戶時代中後期(17世紀至19世紀)描繪世俗生活百態的繪畫,包括美人、風俗、風景、花鳥等,有手繪與木刻版畫兩種類型,以木刻版畫為主。   特別是西方透視技法傳入日本後,風景畫(又稱「名所繪」)成為浮世繪最重要的主題。
  • 藝術 | 為什麼日本浮世繪能火遍全球?
    這幅畫以及背後代表的日本「浮世繪」到底有什麼樣的淵源和故事?今天我們就來好好說道說道。借著1867年巴黎世博會的東風,首次以國家館名義參展的日本,就面對了西方人的消費狂潮。包括浮世繪、和服、漆器、瓷器等在內的1356箱展品銷售一空。日本人呢,也完全不把浮世繪當寶貝。無論是過往的歷史,還是正在發生的明治維新,都讓全盤學習西方的日本人,忽視了隨處可見的浮世繪。
  • @北京 |【橋舍·浮世繪】日本最大浮世繪流派——歌川派
    (圖為歌川豐國浮世繪作品)進入1790年代中期(寬政年間)之後,歌川豐國的「大首繪」成為役者繪的主流。歌川國貞(1786-1864)歌川國貞是主導幕末晚期浮世繪界的歌川派最主要畫師,他出生江戶本所的經營渡船場之家,十多歲時就拜歌川豐國為師,成為其入門弟子,二十餘歲始發表美人畫、小說插圖及演員畫像等浮世繪版畫。他一生製作量極為龐大,據統計,大約留下了逾萬幅作品,且多為單幅美人畫和歌舞伎演員像。今天的日本浮世繪學界一般將其稱為「三代豐國」。
  • 清代木板年畫與日本浮世繪 「異域同繪」
    近日,中國美術館主辦的「異域同繪——中國美術館藏日本浮世繪和清代木版年畫精品展」在中國美術館開展,甄選兩者代表作品一百餘件展出,為觀眾帶來一場視覺盛宴。日本浮世繪部分有「浮世繪第一人」菱川師宣,「浮世繪六大家」鈴木春信、鳥居清長、喜多川歌麿、東洲齋寫樂、葛飾北齋、歌川廣重,「最後的浮世繪大師」小林清親等重要畫師的經典作品。清代木版年畫部分選取了天津楊柳青、江蘇蘇州桃花塢、山東濰坊、四川綿竹、河北武強、福建漳州等重要年畫產地的代表性作品。
  • 日本「浮世繪」為什麼能火遍全球?
    日本浮世繪為什麼這麼火?如果把大師們化作一個團體,冠以浮世繪之名,誰是你心中的C位大師呢?一起來「夢回江戶—浮世繪藝術大展」現場一探究竟吧!歌川廣重與上面兩位大神,被世人統稱為「浮世繪三傑」。梵谷及其他印象派大師所臨摹、收藏的他的作品,也大多出自這部作品集。
  • 看展覽|從浮世繪到寫真,日本視覺文明的開化
    正在日本江戶東京博物館舉行的「從浮世繪到照片——視覺的文明開化」(浮世絵から寫真へ視覚の文明開化)特展中以浮世繪繪畫和幕末(德川幕府統治末期)作為舶來品的照片為載體,介紹了幕末到明治時期多彩紛呈的藝術表現和日本文化近代化的變革。 展覽海報在江戶這一新興都市建立初期,繪有隅田川或寺廟風景的大幅屏風畫是主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