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書丨魯迅真的做過這個事情,你相信我

2021-02-19 讀者

如果要把這個事情扯到魯迅先生頭上,還有很長的一段路要走。如果你不耐煩了,想按個「快進」鍵,讀者君在文中貼了幾張漂亮的畫,第一張的形態神似如今風行的「皮皮蝦,我們走」,第二張人物的表情令人捧腹,第三張,按照魯迅的判斷:「適合中國一般人眼光的我想還是北齋」。

 

葛飾北齋 - 《富嶽三十六景:神奈川衝浪》

故事可以從「獨具慧眼的林忠正」開始講起。十九世紀六十到九十年代,巴黎掀起了一股「日本熱」。有了熱,就當然有「弄潮兒」,這個「弄潮兒」就叫若井兼三郎。借一八七八年巴黎世博會的契機,他從日本本土弄來了一大批日本藝術品,這時,這一段故事的主角:林忠正。就作為若井兼三郎的助手,登上了敘事主角的舞臺。在辦完巖井先生的這一大票之後,在接下來的二十年,林忠正的慧眼配合著他卓越的社交能力在巴黎收藏界佔據了顯赫的位置。海量的浮世繪作品經由他手為世界所熟知,且遠銷海內外。

 

在林忠正的長袖善舞之下,一方面日本的藝術風貌為世人所熟知(尤以浮世繪作品為甚),同時他也以極快的速度薅空了日本國內優秀浮世繪作品的庫存。乃至「日本市面上的浮世繪古版畫已越來越少,甚至有人驚呼近於告罄。剩餘的多為保存狀況極差的次品,有的被老鼠啃咬,有的遭水浸漬,已不能作為商品看待。」

林忠正

由於辦法總是能夠被逼著想出來的,在「國內浮世繪庫存告急」之後,一位名為高見澤遠治的修復高人(以及其背後潛藏的日本浮世繪修復業崛起)即將接過歷史的重擔。

 

《第一書房版<浮世繪版畫名作集>》一文如此描畫高見澤遠治君:「他天資聰穎,又肯鑽研,尤其在紙質的選擇以及著色與拼接等方面,極為講究,甚至連粘貼用的糨糊都要親自熬製,一幅幅破爛不堪的古版畫,經其修整後,猶如死而復生,有的甚至比原畫還要精彩。他的修復技術堪稱一絕,也得到了浮世繪商的認可,上門求助者絡繹不絕。」

 

這樣如此手藝高絕的天才匠人,怎麼能沒有一點生活作風問題呢?果不其然,高見澤遠治雖然掙得多,但是他花得也浪啊。在苦心修復那些浮世繪作品其它的日子裡,他貪戀杯中物,嗜好歌舞伎,「常隨興之所至而揮霍無度,結婚僅三四年的時間,妻子就拋棄他和年幼的兒子與人私奔了。」

 

按照故事發展的思路,禍不能單行。有一天,他被警方傳訊,罪名是偽造浮世繪版畫。起因在於一位愛好日本藝術的美利堅大富豪被二道販子擺了一道——花大價錢買了副假畫。大富豪很生氣,發誓要報復,這茬就牽連到了高見澤遠治君頭上。在這妻離子散,謠言纏身的當口,一個有擔當的男人,總要和過去決斷。

 

於是,高見澤遠治決定,他不搞修復了:「毅然關門停業,不再搞修復,轉而從事浮世繪版畫的複製工作」。

 

這也落得個爽利乾脆。明眼人都看得見,高見澤遠治正值壯年,手藝高超,這种放在現在中關村創業大街咖啡館裡鐵定一等一的績優股,搞個自己的公司,搞點自己的事業,那不愁沒有買家。尤其是在他「反覆操練,精益求精,終於找到了可神奇再現古版畫的拓印方法」。如此開浮世繪複製畫技術之先河之人,懂行的有錢人們那可是呼朋喚友,紛至杳來。遠治夥同弟弟益郎「成立了浮世繪保存刊行會」,哥哥做,弟弟賣。第一期刊行會會員制,150個名額,每年90元(別小看那個時候的90元)。刊行會選擇浮世繪中傑出作品,「每月複製兩幅為一回,定期頒發給會員」。會員名額很快被搶購一空,其中包括有泉鏡花、永井荷風、野口米次郎等著名人物(別問讀者君是誰,我也不都全認識,但感覺很厲害的樣子)。

 

天妒英才,1927年6月,年僅37歲的高見澤遠治因重癥結核病去世。

「什麼時候到我」

故事繼續。

 

經過一番斡旋,日本第一書房出版社拿下了這批高見澤遠治複製作品(以及後續複製的一些)的出版授權。出版後取名為《浮世繪版畫名作集》,第一批發售不公開,限定500部,售完即止。後又發一期(見好不收的出版商啊!)。要購買這些作品,一次性需支付100日元。要知道那時候日本「工資較高的國家公務員(月工資)也只有75日元」。

 

我們的魯迅先生,他登場了,他收藏了第二期的30幅作品。

 

今天,給你看其中的3幅。

一筆齋文調,生卒年不詳。本姓森,據傳為武家出身的弟子,早年曾跟從狩野派畫家石川幸元學習畫業,但畫風多受勝川春章的影響。其版畫製作的年代大致在明和三年至安永八年(1766—1779)之間,以「役者似顏繪」為主。

野口米次郎認為,鈴木春信曾有描畫裸體美人的柱判錦繪(柱形錦繪)《章魚》,一筆齋文調此圖借鑑了前者。此圖雖然沒有前者那種挑逗性的惡意淫褻感,但也並不值得稱道,應該說這是以淫邪的香氣烘託生活的那個天真幼稚時代的產物。將正月裡裝飾門庭的伊勢海老繪成小舟,讓相戀的男女乘坐其中,這明顯是新年裡出售的年畫一類。我們不清楚一筆齋文調是從何時開始創作浮世繪的,但此圖應該是模仿鈴木春信而尚未建立起自己風格特徵的早期作品之一,缺陷在於:一、缺乏鈴木春信美人畫那種抒情詩的夢幻氣息;二、不自然地誇張摹寫人物的姿態卻少有人世間味道,過分沉溺於遊戲感。當然,作為一筆齋文調早期的作品,也不失為難得一見的珍品。

關於本圖中所描寫的役者為何人,一向不甚清楚。有人說是寬政六年(1794)在河原崎座上演的《忠臣藏》中的高野師直,有人說是寬政七年在正月桐座上演的劇中人物工藤祐經,還有的說是在都博內座演出過的梶原源太景季。野口米次郎認為,反正是三者之一吧。從藝術的角度觀之,東洲齋寫樂的役者繪之最大特點,在於其毫無顧忌地描畫出人物露出牙齒的怪異形貌,猶太人式的大鼻子上面是兩隻圓圓的小眼睛。這種怪異的形貌,的確給我們留下不可思議的印象。本圖的人物表情,仿佛來自四維世界的野獸般的鬨笑,不過人物本身雖標榜其邪惡猙獰,但實質上卻是對此加以否定的。如此的結構和配色的確是大手筆,可謂東洲齋寫樂的代表作。

葛飾北齋(1760—1849),江戶時代後期浮世繪畫師,日本六大浮世繪師之一。江戶本所生人,原姓川村,幼時成為幕府御用鏡繪師中島伊勢的養子,幼名時太郎、鐵藏。作為勝川春章的門人,自安永九年(1780)以春郎為號開始發表作品,後集浮世繪乃至土佐派、狩野派、琳派等所有畫風(包括西洋畫)而卓然成就一家,確立起以表現力強而構圖大膽為特色的獨特風格,為葛飾派的鼻祖。他終生刻苦學習,其熱情實屬罕見,而尤其在版畫之風景畫、花鳥畫和手筆畫之美人畫、武者繪方面成就顯著,代表作有系列版畫「富嶽三十六景」等。

浮世繪最明顯的特徵,在於講究構圖與視角、線條與色彩。構圖上講究幾何學上的對稱與均衡,而視角則呈現出多樣化的傾向。比如,葛飾北齋「富嶽三十六景」中的《山下白雨》,從想像中的高處鳥瞰富士山的周圍景色和雲海,《神奈川沖浪裏》則從海平面較低的視野來仰視高高的浪花和飛沫,他即由此創造出近景與遠景相結合的千變萬化之獨創的構圖。本圖採取了由淺草寺東北較高處的視角,來俯瞰本願寺的屋頂與富士山的遠景,山、海、寺構成了一幅和諧的畫卷。

北京魯迅博物 編 

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2016年9月

本文選材自《魯迅藏浮世繪》一書。北京魯迅博物館編;按語為編輯所寫,資料參考《第一書房版<浮世繪版畫名作集>》、《從「日本風」到「中國熱」》、《浮世繪的故事》(科學出版社,2015年7月版本)。作者:文青;編輯:一一。

相關焦點

  • 你相信命書嗎?
    …」 這是麥家瑜Keeva時隔兩年後推出的新歌《給自己的命書》中MV開頭的兩句話。這首歌其實與連詩雅的《水星逆行》有著異曲同工之妙。那麼,假如是你呢?你又會怎麼去選擇?「太多失眠情人常常祈禱守護神 期望有個答案 我與某君可合襯 只因我為人 不懂揣測我情人 不想相信命書的女人」就算有時候心裡明知道這些事情並不完全準確甚至有時候結果是千篇一律的,人們還是寧可去相信。畢竟這樣做,比自己付出點努力去讓現狀更好要容易簡單得多。
  • 魯迅:你是小刺蝟,我是小白象
    即日起,聿斯將推出專輯《一封書信,一段軼事》,陸續為你分享有趣、或令人感動的5封中文信札,以及它背後的藝術故事。03雲中誰寄錦書來:魯迅致許廣平的花箋信魯迅和許廣平的師生戀算是個經典了,兩人之間相差17歲,但談起戀愛來卻是十分浪漫。
  • 葉怡蘭:「享樂」真的可以成為一生的職業嗎?丨初見知旅 · 知
    誰知道下一分鐘會發生什麼事情,很多你希望做到的、想要做到的,都會因為很多無常的事情而有變故。與其期待那些事情,不如,我要把每個當下,都過得很好!」但從食材選擇到所有的調味醬料,都花了很多心思,為了這個我只好開一個店: PEKOE 食品雜貨鋪,這個店說穿了其實是為了支撐我理想中的廚房而開設的。我最擅長、做最多次的是豆腐料理。所有的豆製品我都很愛。把我曾經做過的豆腐料理全列出來,說不定就可以出成一本書。
  • 摳門大師魯迅
    1926年,熱戀中的許廣平在廣州工作,魯迅被林語堂請去廈門大學教書,異地戀沒有微信,只能憑郵政通信來維繫熾熱情感,這就是著名的「兩地書」。許廣平在10月4日,寫信給魯迅說「……我收到五十九元四角……減去了公債票、國庫券、北伐慰勞捐等等,則所剩無幾……事情繁,收入少,實在為難……」#一句話,沒錢了#10月7日,許廣平又寫信「豁領子」給魯迅「廣東幾乎無日無雨,天氣潮溼……此地不似外省隨便,女人穿衣,兩三月輒換一個尺寸花頭,高低大小,千變萬化,學生又好起人綽號,所以我帶回來的衣服,都打算送給人穿,自己重新做過,不是名流,未能免俗,然私意總從儉樸省約照相
  • 那些年,我們一起做過徒勞無功的事情
    ☊在這個功利的社會,大家好像做什麼都免不了帶著點目的性。此時此刻的你,還記得小時候曾經想過要做的事情嗎?有沒有一件讓你沒有想過要計算回報,只是單純想做的事情?柯景騰:你相不相信,就算我不會log,十年後還是可以活得好好的?沈佳宜:人生有很多事本來就是徒勞無功啊。
  • 漫讀電臺丨讀者漫談《魯迅傳》
    別後,他寄給我一張照片,後面題著一首七絕詩,有「我以我血薦軒轅」之句,我也在《懷舊》文中,首先把它發表過了。現在只想從他的儀容和風度上追憶一下:魯迅的身材並不見高,額角開展,顴骨微高,雙目澄清如水精,其光炯炯而帶著幽鬱,一望而知為悲憫善感的人。兩臂矯健,時時屏氣曲舉,自己用手撫摩著;腳步輕快而有力,一望而知為神經質的人。
  • 吳俊:跨越時空的魯迅——我在日本與魯迅有關的經歷
    雖說我是以魯迅研究者的身份去日本的,但是,在東京的絕大部分時間,我卻在幹別的事。先是寫了一本有關韓非子的書——那是給臺灣一家出版社的,魯迅曾說自己中過韓非的毒,就是這個韓非子。後則主要查閱胡適的手稿影印資料。這項工作一直進行到我回國前夕。平時與日本學者的交流,如果只舉一個人的話,那當然就是丸尾常喜先生了。
  • 莫言《豐乳肥臀》停版,賈平凹的書被禁,顧彬坦言:我只看好魯迅
    比如說諾貝爾文學獎莫言的力作《豐乳肥臀》停版,賈平凹的書《廢都》被禁,都是名動一時的文學話題。相信很多之前看過並且喜歡這兩本書的書友,還不是很清楚其中細微,今天帶大家了解了解~諾貝爾文學獎莫言的《豐乳肥臀》停版。
  • 魯迅:一往無前,也瞻前顧後
    1948年,林賢治出生於粵南一個靠山臨海的村莊,青年時期在村中做過10年鄉下郎*中,特殊時期曾被打*倒,父親與姐姐等也都受到不同衝擊。2006年,林賢治在《一個人的愛與死》序言中袒露心跡:「驚恐、焦慮、屈辱和苦痛籠罩了每一天,誰能給我慰藉?教我走人生的長途?我得以在焚餘的書堆中認識那個叫魯迅的人」。
  • 先生魯迅 | 我想慢慢走近你.
    我未必無意之中,不吃了我妹子的幾片肉,現在也輪到我自己.有了四千年吃人履歷的我,當初雖然不知道,現在明白,難見真的人!「魯迅認為,後來被統治階級所利用的這樣一種思想,儒家思想,它對人有負面的作用,所以魯迅不斷地反抗這個奴性文化,這是一種。
  • 「書越來越多,到底該怎麼讀?」丨《讀書讀書》
    否則,若不讀原書,無直接印象,雖有「常談」,聽過了,看過了,考過了,隨即就會忘的。還有一類書同樣不得不讀原書,那就是「跳不過」的書籍,即你不讀原書,後面的書也就理解不透了。譬如讀文學總要先讀第一部總集《文選》,如不大略讀讀《文選》,就不知道唐以前文學從屈原《離騷》起是怎麼回事,也就看不出以後的發展。
  • 問答丨是什麼原因讓你決定做一本書?
    其中的一個編輯是當時英國非常有名的文學出版社的編輯,他做過嚴歌苓,以及其他不少中國作家。我就在書展上跟他第一次碰面,然後跟他講了這個故事,他說有興趣。但是呢,有時候我們會懷疑。我覺得這可能跟亞洲人有關,也可能是因為你作為一個版權賣家,其實是會不斷自我質疑的。你會覺得,他說有興趣是真的有興趣嗎?還是只是客氣?
  • 《大先生》魯迅變暗黑,許廣平胡適皆成「傀儡」
    「大先生」是魯迅家人對他的稱呼,而劇作家藉此劇名意圖挑戰公眾對魯迅的刻板印象,請觀者走進這個真誠的、溫暖的、狂熱的、暗黑的,一個更為鮮活,代入了當代視角的「大先生」。作家刀爾登在《大先生》的序言中寫道:「李靜寫的是李靜的魯迅,正如魯迅寫的是魯迅的中國」。李靜也坦承,自己創作劇本的過程「是『魯迅』與『我』相互附體的過程」 ,「在一個自我至上而又個性匱乏、貌似自由而又各自隔絕的時代,他以浩瀚豐饒的復調人格,提醒我對人類無條件的深情」。魯迅的話「無窮的遠方,無數的人們,都與我有關」讓她銘記於心。
  • 魯迅當年也被租房折磨過-虎嗅網
    這種情況恐怕很多朋友都經歷過,尤其今年疫情,很多家庭的孩子被迫在家上網課,甚至體育課也要上網課。這對於居家辦公的人來說,簡直就是一場災難。但租房市場中的信息不對稱是雙向的。房客是什麼背景,他會怎麼使用房子,這是房東最為頭疼的事情。比如房客是否會把房子拿去轉租,搖身一變成為「二房東」?
  • 魯迅書中描述的這六位人物,你身邊有幾個?
    魯迅的《朝花夕拾》,是短短幾個月寫成的,稱之為「一代文豪魯迅大師」一定不為過。書中提到的第一位主要人物就是長媽媽,是魯迅的保姆,從小陪伴照顧魯迅長大,對她的愛自然難以忘懷。長媽媽既讓魯迅感受到了勞動人民善良樸實的一面,卻也對她迷信愚昧表示了嘲諷。讓他更相信科學救國。在我們人人平等的現代,我覺得魯迅筆中的長媽媽更像我們的姥姥,也是那麼的樸實善良、也是那麼的封建迷信。
  • 魯迅和蔡元培:你是我恩人,我也要罵你
    當然,他自己說是看了一部震撼極大的電影,頓時感悟到學醫無用,改為習文:「醫學並非一件緊要的事情,如果中國人思想不能覺醒,不能改變精神,中國就沒有希望!」 理由轉折的很好,很高大上,讓後人由衷的敬佩。 但兩人有一件事,是不約而同的一致:髮妻放在一邊,然後和自己的女學生結了婚。
  • 她在魯迅生前謙稱是「學生」,魯迅死後她是罵魯迅最狠的人
    不但害得一般前進崇拜魯迅而其實未讀魯迅一行之書的青年,痛哭流涕,如喪考妣;便是我這樣落伍的中年,也給鬧得中心搖搖,不可終日……」在長達四千言的《與蔡孑民先生論魯迅書》中,蘇雪林破口大罵魯迅是「褊狹陰險,多疑善妒」,「色厲內荏,無廉無恥」,「玷辱士林之衣冠敗類,二十四史儒林傳所無之奸惡小人」,在文壇「興風作浪」,「含血噴人」,其雜文「一無足取」,「禍國殃民」。
  • 我真的相信你愛我,我也真的相信你會放棄我
    宮崎駿說:「如果你喜歡一個人的話你就主動多朝他走幾步,如果他看到你走過來,卻沒有要迎接你的意思,那你就停下來,因為你要懂得很多事情可以靠努力得來,唯有愛情不行。」其實,有時候想想會發現,有很多愛情真的會敗給了新鮮感。
  • 魯迅與周作人 兄弟失和的內幕
    每月,他除了留下自己的生活費外,將大部分收入寄給八道灣補貼家用。後來,周建人同曾經是紹興女子師範學校學生的王蘊如結婚,事實上與留在八道灣的羽太芳子脫離了婚姻關係。1923年7月18日,剩下的兩個兄弟也決裂了。這天,周作人給魯迅一封信,上寫:
  • 「著作品讀」「我都說了些啥呀?」——魯迅
    ——《"墳"題記》一九二六年我總覺得洋鬼子比中國人文明,貨只管排,而那品性卻很有可學的地方,這種敢於指摘自己國度的錯誤的,中國人就很少。——《兩地書之廿九》一九二五年"許多歷史的教訓,都是用極大的犧牲換來的。譬如吃東西吧,某種是毒物不能吃,我們好象全慣了,很平常了。不過,還一定是以前有多少人吃死了,才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