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要把這個事情扯到魯迅先生頭上,還有很長的一段路要走。如果你不耐煩了,想按個「快進」鍵,讀者君在文中貼了幾張漂亮的畫,第一張的形態神似如今風行的「皮皮蝦,我們走」,第二張人物的表情令人捧腹,第三張,按照魯迅的判斷:「適合中國一般人眼光的我想還是北齋」。
葛飾北齋 - 《富嶽三十六景:神奈川衝浪》
故事可以從「獨具慧眼的林忠正」開始講起。十九世紀六十到九十年代,巴黎掀起了一股「日本熱」。有了熱,就當然有「弄潮兒」,這個「弄潮兒」就叫若井兼三郎。借一八七八年巴黎世博會的契機,他從日本本土弄來了一大批日本藝術品,這時,這一段故事的主角:林忠正。就作為若井兼三郎的助手,登上了敘事主角的舞臺。在辦完巖井先生的這一大票之後,在接下來的二十年,林忠正的慧眼配合著他卓越的社交能力在巴黎收藏界佔據了顯赫的位置。海量的浮世繪作品經由他手為世界所熟知,且遠銷海內外。
在林忠正的長袖善舞之下,一方面日本的藝術風貌為世人所熟知(尤以浮世繪作品為甚),同時他也以極快的速度薅空了日本國內優秀浮世繪作品的庫存。乃至「日本市面上的浮世繪古版畫已越來越少,甚至有人驚呼近於告罄。剩餘的多為保存狀況極差的次品,有的被老鼠啃咬,有的遭水浸漬,已不能作為商品看待。」
林忠正
由於辦法總是能夠被逼著想出來的,在「國內浮世繪庫存告急」之後,一位名為高見澤遠治的修復高人(以及其背後潛藏的日本浮世繪修復業崛起)即將接過歷史的重擔。
《第一書房版<浮世繪版畫名作集>》一文如此描畫高見澤遠治君:「他天資聰穎,又肯鑽研,尤其在紙質的選擇以及著色與拼接等方面,極為講究,甚至連粘貼用的糨糊都要親自熬製,一幅幅破爛不堪的古版畫,經其修整後,猶如死而復生,有的甚至比原畫還要精彩。他的修復技術堪稱一絕,也得到了浮世繪商的認可,上門求助者絡繹不絕。」
這樣如此手藝高絕的天才匠人,怎麼能沒有一點生活作風問題呢?果不其然,高見澤遠治雖然掙得多,但是他花得也浪啊。在苦心修復那些浮世繪作品其它的日子裡,他貪戀杯中物,嗜好歌舞伎,「常隨興之所至而揮霍無度,結婚僅三四年的時間,妻子就拋棄他和年幼的兒子與人私奔了。」
按照故事發展的思路,禍不能單行。有一天,他被警方傳訊,罪名是偽造浮世繪版畫。起因在於一位愛好日本藝術的美利堅大富豪被二道販子擺了一道——花大價錢買了副假畫。大富豪很生氣,發誓要報復,這茬就牽連到了高見澤遠治君頭上。在這妻離子散,謠言纏身的當口,一個有擔當的男人,總要和過去決斷。
於是,高見澤遠治決定,他不搞修復了:「毅然關門停業,不再搞修復,轉而從事浮世繪版畫的複製工作」。
這也落得個爽利乾脆。明眼人都看得見,高見澤遠治正值壯年,手藝高超,這种放在現在中關村創業大街咖啡館裡鐵定一等一的績優股,搞個自己的公司,搞點自己的事業,那不愁沒有買家。尤其是在他「反覆操練,精益求精,終於找到了可神奇再現古版畫的拓印方法」。如此開浮世繪複製畫技術之先河之人,懂行的有錢人們那可是呼朋喚友,紛至杳來。遠治夥同弟弟益郎「成立了浮世繪保存刊行會」,哥哥做,弟弟賣。第一期刊行會會員制,150個名額,每年90元(別小看那個時候的90元)。刊行會選擇浮世繪中傑出作品,「每月複製兩幅為一回,定期頒發給會員」。會員名額很快被搶購一空,其中包括有泉鏡花、永井荷風、野口米次郎等著名人物(別問讀者君是誰,我也不都全認識,但感覺很厲害的樣子)。
天妒英才,1927年6月,年僅37歲的高見澤遠治因重癥結核病去世。
「什麼時候到我」
故事繼續。
經過一番斡旋,日本第一書房出版社拿下了這批高見澤遠治複製作品(以及後續複製的一些)的出版授權。出版後取名為《浮世繪版畫名作集》,第一批發售不公開,限定500部,售完即止。後又發一期(見好不收的出版商啊!)。要購買這些作品,一次性需支付100日元。要知道那時候日本「工資較高的國家公務員(月工資)也只有75日元」。
我們的魯迅先生,他登場了,他收藏了第二期的30幅作品。
今天,給你看其中的3幅。
一筆齋文調,生卒年不詳。本姓森,據傳為武家出身的弟子,早年曾跟從狩野派畫家石川幸元學習畫業,但畫風多受勝川春章的影響。其版畫製作的年代大致在明和三年至安永八年(1766—1779)之間,以「役者似顏繪」為主。
野口米次郎認為,鈴木春信曾有描畫裸體美人的柱判錦繪(柱形錦繪)《章魚》,一筆齋文調此圖借鑑了前者。此圖雖然沒有前者那種挑逗性的惡意淫褻感,但也並不值得稱道,應該說這是以淫邪的香氣烘託生活的那個天真幼稚時代的產物。將正月裡裝飾門庭的伊勢海老繪成小舟,讓相戀的男女乘坐其中,這明顯是新年裡出售的年畫一類。我們不清楚一筆齋文調是從何時開始創作浮世繪的,但此圖應該是模仿鈴木春信而尚未建立起自己風格特徵的早期作品之一,缺陷在於:一、缺乏鈴木春信美人畫那種抒情詩的夢幻氣息;二、不自然地誇張摹寫人物的姿態卻少有人世間味道,過分沉溺於遊戲感。當然,作為一筆齋文調早期的作品,也不失為難得一見的珍品。
關於本圖中所描寫的役者為何人,一向不甚清楚。有人說是寬政六年(1794)在河原崎座上演的《忠臣藏》中的高野師直,有人說是寬政七年在正月桐座上演的劇中人物工藤祐經,還有的說是在都博內座演出過的梶原源太景季。野口米次郎認為,反正是三者之一吧。從藝術的角度觀之,東洲齋寫樂的役者繪之最大特點,在於其毫無顧忌地描畫出人物露出牙齒的怪異形貌,猶太人式的大鼻子上面是兩隻圓圓的小眼睛。這種怪異的形貌,的確給我們留下不可思議的印象。本圖的人物表情,仿佛來自四維世界的野獸般的鬨笑,不過人物本身雖標榜其邪惡猙獰,但實質上卻是對此加以否定的。如此的結構和配色的確是大手筆,可謂東洲齋寫樂的代表作。
葛飾北齋(1760—1849),江戶時代後期浮世繪畫師,日本六大浮世繪師之一。江戶本所生人,原姓川村,幼時成為幕府御用鏡繪師中島伊勢的養子,幼名時太郎、鐵藏。作為勝川春章的門人,自安永九年(1780)以春郎為號開始發表作品,後集浮世繪乃至土佐派、狩野派、琳派等所有畫風(包括西洋畫)而卓然成就一家,確立起以表現力強而構圖大膽為特色的獨特風格,為葛飾派的鼻祖。他終生刻苦學習,其熱情實屬罕見,而尤其在版畫之風景畫、花鳥畫和手筆畫之美人畫、武者繪方面成就顯著,代表作有系列版畫「富嶽三十六景」等。
浮世繪最明顯的特徵,在於講究構圖與視角、線條與色彩。構圖上講究幾何學上的對稱與均衡,而視角則呈現出多樣化的傾向。比如,葛飾北齋「富嶽三十六景」中的《山下白雨》,從想像中的高處鳥瞰富士山的周圍景色和雲海,《神奈川沖浪裏》則從海平面較低的視野來仰視高高的浪花和飛沫,他即由此創造出近景與遠景相結合的千變萬化之獨創的構圖。本圖採取了由淺草寺東北較高處的視角,來俯瞰本願寺的屋頂與富士山的遠景,山、海、寺構成了一幅和諧的畫卷。
北京魯迅博物 編
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2016年9月
本文選材自《魯迅藏浮世繪》一書。北京魯迅博物館編;按語為編輯所寫,資料參考《第一書房版<浮世繪版畫名作集>》、《從「日本風」到「中國熱」》、《浮世繪的故事》(科學出版社,2015年7月版本)。作者:文青;編輯:一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