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在知乎看到一句話,一言以蔽之:戲曲裡,哪有什麼愛情。
答主是位在校讀研學生,讀的是戲曲專業,說道:戲曲裡總講書生與各種女人的故事。比如和有婚約的青梅竹馬,和進京趕考圖中的風塵女子,和中舉之後的相府小姐。
讀著讀著,就發現他們有相同的設定。
新婚二月,又時逢大比之年。書生離家,新婦侍奉公婆。一家子把改換門閭、光宗耀祖、封妻蔭子的希望寄托在書生身上。
書生進京趕考,途中遭遇不測,丟了盤纏。風塵女子慧眼識人,出手相救。她富而不貴,卻識得他雖無今日富,卻有明日貴。陪人賠錢,望他中舉來會,助她脫離苦海。書生風月場裡流連了月餘,繼續趕考。
戲曲裡,書生總是一舉得中。相府裡剛好有待嫁的小姐。一方要拉攏新貴,一方恐朝中無人。就這樣,入贅相府。
青梅苦等十八年,竹馬已不是當年的竹馬。當年的新婦,送走了公婆,千裡尋夫。
風塵女子等了一年,不見迴轉,開始投資下一個書生。
相府千金在某個中秋看書生愁眉不展。苦苦開解,書生才道出家中父母年邁,還有……還有新婚二月的妻。千金竟成了妾。
合書。忍不住罵。仗義每多屠狗輩,負心總是讀書人。
靜思。書生也不容易。十年寒窗無人問,一朝成名天下知。
一言以蔽之:戲曲裡,那有什麼愛情。
好好讀書才是正經事。讀書之餘該做個有趣的人。
讀罷,既對戲曲裡有些俗套的相同設定感到無可奈何,又對戲曲裡書生、新婚妻子、相府小姐、風塵女子等經典人物的人物設定、劇情走向、命運安排感到痛心失落卻又不得不如此的無奈,這幾個人物放在一起,無論是戲曲想要藉此突出的重點是書生中舉後的艱難抉擇還是批判封建習俗,好像劇情沒得選擇,只能是落入俗套的設定,並非編者無新意。
有容再細品,一言以蔽之:戲曲裡,沒有什麼愛情可言。武俠小說裡,也沒有什麼英雄可言。想到了金庸先生諸多小說中最愛的《天龍八部》,覺得蕭峰一直所向披靡,自帶主角光環,武林大會,雖謙遜但風頭盡出,落得美名。慕容復只是徒有南慕容之名,好像一直被蕭峰所壓,其實一直以來,蕭峰雖被人稱為英雄,但只有他自己知道,自己只是一個普通人都算不上的悲慘人。說是普通人是因為蕭峰並不像段譽一樣誤打誤撞學到北冥神功、凌波微步,是切切實實苦練而來。說是悲慘人是因為從出生爹娘無辜喪命,長大後養父母被仇人所殺還被嫁禍污衊,導致武林中人皆認為其不孝、弒恩人,雖有阿朱一直理解相伴,並與阿朱定終生,天不遂人願,阿朱,被蕭峰親手誤殺。一言以蔽之,蕭峰哪是什麼英雄,悲慘更多些。
以小見大,很多時候,很多情況,書本裡只有理想中的愛情、英雄罷了,當然不能由此否認它存在的意義。戲曲,國粹,文化之根源;武俠,小說,理想中的武林社會。戲曲裡雖沒有愛情,但那生、旦、淨、醜登場,戲腔一起,無論是何種戲曲,都會被文化的魅力感染,這便是戲曲存在的意義吧,武俠亦然。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