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句古話是這麼說的:「一言而可以興邦,一言而可以喪邦。」
意思就是一句話可以使國家興盛,同樣一句話也可以使國家衰亡。
為什麼古人會認為一句話就可以左右一個國家的興衰存亡呢?
這裡面其實就蘊含著很深刻的人文道理。
我們追本溯源,從其出處《論語》入手去品析。
《論語》記載,有一天魯定公問孔子「一言而可以興邦,有諸?」
也就是聽說一句話就可以使國家興盛,有這個道理嗎?
孔子回答他:「言不可以若是其幾也。」
也就是話不是這麼個說法。
緊接著孔子又舉了一句人們常說的話「為君難,為臣不易」來進行說明,這句話的意思是當君王難,當臣子也同樣不容易。
自古君王治理天下離不開臣子,而臣子也因君王有了權力地位,以及施展抱負的平臺。
但君臣一向是一對歡喜冤家,君權和臣權始終處於一個矛盾卻又不可分離的狀態,這也就衍生出了朝廷中種種的政治鬥爭。
從政治哲學的角度來看,這種鬥爭是一直存在的,不可避免的,且互相制約的。
自古國家想要興盛,必定是君權和臣權在鬥爭中達到了合理的平衡,君不壓臣,臣不犯君。
由此也就能君臣一心,共同治理國家了。
而這其中能夠起到調平作用的,其實就是孔子引用的這句「為君難,為臣不易」了。
可以說若君王和臣子能夠真正懂了這句話,君王懂得站在臣子的角度去思考問題,臣子也能夠理解君王的苦衷,那麼何患君臣不能齊心,君臣齊心國家如何能不興盛呢?
就比如老朱家的大明帝國,話說當年朱元璋得了天下,殺盡功臣,去丞相之職,將天下權力集中在皇帝一人之手。
而且為了穩固邊疆,一下冊封了七名藩王去戍守邊疆。
由此便認為大明帝國的根基已經穩如泰山一般了,於是在他傳位給孫子建文帝朱允炆時便得意的告訴他「朝中有奸臣,藩王自領兵鋤奸,你只管做個太平皇帝便可了」。
可這位建文帝真的能安心當個太平皇帝嗎?
自然是不能,他自有他的擔心,他曾問祖父朱元璋:「朝中有奸臣,藩王來除。那若是藩王發難,又該如何呢?」
當時的朱元璋並沒能夠回答的出來,或許是朱元璋認為這種事情並不會發生。
但顯然,藩王的勢力一直是建文帝的心病,畢竟那七個藩王可都是他的叔叔。
於是在繼位不久,他便雷厲風行得展開了削藩行動,一口氣搞垮了六個叔叔,唯獨剩下了燕王朱棣。
此時的他心情想來真的是非常難過的,爺爺剛去世,自己就把爺爺安排好鎮守大明邊疆的六個叔叔抓的抓、殺的殺,縱然是鐵石心腸,內心也不會毫無波瀾吧。
但沒有辦法,這就是皇帝的命,這就是君權和臣權之間必然會遇到的矛盾。
而反觀他最後一個叔叔燕王朱棣,此時看到兄弟們一個個被侄子搞掉,是真的坐不住了。
因為顯然,下一個就要輪到自己了,與其等死,倒不如索性反了。
於是燕王朱棣借來朱元璋「朝中有奸臣,藩王自領兵鋤奸」的祖詔,打著「清君側」的名號起兵直奔南京而來。
結局歷史早有定論,朱棣奪得了帝位,建文帝自焚而死。
當然也有史書說建文帝早已偷偷逃走,火中的遺骸並非朱允炆本人,但其實真相已經不重要了,因為建文帝確實下崗了。
試想,若他們叔侄都能夠明白「為君難,為臣不易」的道理,或許也不至於鬧得如此悽慘的結局。
就比如宋代的開國皇帝趙匡胤,突然間黃袍加身被捧上了龍椅。當上了皇帝以後趙匡胤態度很明確,你們既然讓我當這個皇帝,那就請配合我一下吧。
於是杯酒釋盡兵權,穩固了皇權,一起打過天下的兄弟們也都有了善終。
反觀我們的時代,領導和職工、老師和學生、父母和孩子之間之所以存在很多矛盾,其實同樣也是缺乏這種相互理解和體諒的心。
其實只要有此一心在,很多矛盾便不會激化,很多問題也就能夠被化解掉了。
這其實便是「為君難,為臣不易」這個道理的調和之功,而這又何嘗不是「一言而可以興邦」呢?
之後,魯定公又問孔子「一言而可以喪邦」的道理。
其實很多時候,一句話說出來,成敗就已經是定數了。
秦末劉邦與項羽楚漢相爭,項羽的一個謀士建議項羽要定都鹹陽,項羽聽罷一口否決,他說:「富貴不歸故鄉,如衣錦夜行,誰知之者?」
也就是有了功名富貴如果不回到故鄉去,那麼就好比穿著絲綢的衣服在夜裡走路,誰能看的見呢?
就衝這句話,項羽就打不贏劉邦。
大丈夫心不在天下,而是希望得了功名回家鄉去顯擺,好讓老鄉們看看自己多麼厲害,如此狹隘的器度,豈能成事。
其實這種觀念在當代是非常普遍的,考學、讀書不為學本事做事,反而只為了炫耀和虛名,工作總想著邀功,凡事總是希望別人投來羨慕的眼光等等。
這種虛榮的觀念其實是與項羽一般狹隘的,這一點需要我們引起重視。
之後孔子告訴定公:「如其善而莫之違也,不亦善乎?如不善而莫之違也,不幾乎一言而喪邦乎?」
意思就是如果君王說的話是對的,我們不違背,那麼結果肯定也是好的。
那如果君王說的不對,我們還是不違背,那結果豈不就是「一言而喪邦乎」?
這個道理實在是太過於普遍了,企業領導的一個決策,很多時候就決定著企業未來的發展。
這個時候一個是要考驗領導的個人實力,但最重要的一點,是看領導是否能夠積極採納別人好的建議,因為一個人再聰明,也不可能總是對的。
但現實中大部分領導其實往往礙於面子都不大願意接受別人的建議,甚至很多時候明知道自己的想法不好,還是死要面子不承認,最終影響了發展。
劉邦一介地痞,文治武功哪裡都比不過項羽,但他唯一一個優點就是善於採納別人的建議。
結果他果然仗著手下的張良、蕭何、韓信、陳平這些厲害人物戰勝了項羽。
所以,這一點領導層的人要尤為注意,不要因為面子,犯了「一言喪邦」的過錯。
家庭中其實也是一樣,家中的很多矛盾其實也都不過一句話的事。
「丈夫難,妻子亦難」,兩個人都在為了家庭承擔著責任,累了,心裡委屈抱怨幾句很正常,哄幾句,過去了也就沒事了。
若凡事都非要較個真,總把話往死路裡頂,那日子怎麼能過好呢?
綜上,這就是「一言興喪」的道理,這個道理非常深刻,在任何時代都不會過時,值得我們好好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