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前的國內戰爭片經常出現子彈不夠用的情況,尤其是當我軍被敵軍圍困的時候,打著打著就彈盡糧絕了。那麼,為什麼現在的國內戰爭片不會出現子彈不夠用的情況了呢?是不是拍的不是一個時期的?當然不是,就是同一時期的戰爭片,也不會出現子彈不夠用的情況。
可能以前的國內戰爭片導演為了表現我軍的英勇無畏,就用子彈打完了的橋段來表現血肉之軀的硬拼精神。也就是說,事實上根本沒出現子彈打完的情況,而是導演一廂情願的構思,為的是展現子彈打光的時候將士們的血拼以及大無畏精神。
當然,事實上還真的可能出現子彈不夠用的情況。紅軍長徵的時候,幾個士兵用一條槍,子彈嚴重不足,糧食供給也出現問題,和國民黨正規軍對著幹,確實有子彈用光的情況。即便打遊擊,也有子彈不夠用的時候。導演並沒有真的一廂情願去構思,而是根據事實進行了梳理。但是,到了國內革命戰爭期間,我軍實力強大,子彈、炮火已經夠用了,不是以前的缺乏狀態了,就不能再去展現武器不夠用的情況了。但那些老片子仍然沿用了早期的思路,無論地下黨戰鬥還是正規軍戰鬥都是彈藥短缺,尤其在關鍵時候,彈藥短缺會讓人喪命的。但對於表現我方黨員、將士的英勇還是很有幫助的。
也就是說,到了日本投降以後的國內革命戰爭期間,事實上我軍的戰鬥力提升得很快,已經不會出現什麼彈藥短缺的情況了。這個時期的電影再去展現我軍子彈打光的情況就屬於虛構得離譜了,也是導演不考察歷史的結果。但戰爭形勢瞬息萬變,我軍被敵軍圍困的時候,很可能會彈盡糧絕,也很可能會為了保存實力不去大量使用彈藥,這時展現子彈打光的情況還是符合事實的。
看到電視劇《鐵道遊擊隊》中我抗日軍民使用大肚子的駁殼槍,一甩手就是一梭子子彈,很是過癮,但總是擔心他們的子彈不夠用。導演總算沒有讓他們把子彈打光,算是讓電視機前的人們痛快了一回。
如果國內戰爭片總是以子彈用光的橋段來展現人物形象就會出現雷同的現象,也會引起觀眾的審美疲勞。當然,從構思方面來看,總是展現我軍子彈不夠用是不是有點抹黑的意思?難道當時就那麼慘?即便真的那麼慘也不能表現那麼慘,要表現英勇無畏,子彈多得打不完。誰說只有子彈打光了才能表現我軍將士的英勇無畏?子彈有的是,沒來得及用上,對偷襲的敵人拼刺刀,照樣可以展現英勇無畏。於是,子彈不用完就能展現英勇無畏的思路出現在了導演的腦海裡,一批批抗日神劇就被造了出來。什麼包子雷、褲襠藏雷、一拳打透鬼子、手撕鬼子、飛鏢對機槍等等,其實還是從側面反應了子彈不夠用的情況,只不過人們注意力出現了轉移,不去考慮子彈到底夠不夠用的問題而已。
即便有些大的戰爭電影也出現了彈藥足夠的情況,並非不夠用那麼簡單。也就是說,子彈夠用的戰爭並不好打,也讓劇情更加複雜,而是不會做簡單處理,讓子彈不夠用展現英勇的精神,或者作為戰敗的原因,其實並不客觀,也不符合藝術創作的規律。
現在的國內戰爭片拍得驚心動魄,比起以前的老戰爭片還是大大誇張了。投資上去了,戰爭片的陣容也就強大了。但子彈不夠用的情節大體沒有了,讓人感覺到一種視覺盛宴,尤其是大批量子彈射出時的痛快淋漓,讓人感到彈如飛蝗、彈如雨下的感覺,符合了暴力美學的特點。但是,情節卻沒多大進步,一些大電影根本就沒有展現敵方的將士,而是片面展現我方將士的英勇奮戰,以及違背常識的捐軀,是為可惜。
《八佰》如此,《金剛川》也是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