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播︱後期製作:小勺
排版:茹麗︱文字校對:瑞敏
歡迎收聽心靈驛站,我是小勺。
前幾天我無意間在OC新媒體的新浪博客上看到這樣一篇文章,名字叫「為什麼錢總是不夠用呢?」這不由得讓我好奇起來,因為很多時候連我這個70後也是會遇到這樣的「困擾」。
你不要笑哦,說錢不夠花應該不是什麼大罪哈,只是我看完之後被作者的改變而感動,也覺得是這個道理,所以就想借著在今天的節目中分享給我年輕的、90後的弟弟妹妹們聽。
作者文章中寫到,每到月末,她勢必會和爸爸發生一場家庭內戰——
「爸爸……」
「怎麼了?」
「嗯……我錢不夠用了……」
「怎麼又不夠了?都花哪兒去了 ...」
這是爸爸和我之間因為錢的問題而爆發「內戰」。
我一筆一筆跟老爸算,但是他說我是「馬後炮」——花光了才算。他不理解我,我很生氣,感覺好委屈,一個人到離家那麼遠的地方讀書,很多地方需要花錢,而且我幾乎沒有娛樂上的開支。但爸爸覺得我待在學校,除了吃飯之外,應該沒什麼開支。
想自小學畢業後,我就離開小縣城去市裡讀初中,這給家裡的經濟造成了很大負擔。所以我非常節省,整天想著怎麼省錢。
在學校,我幾乎不參加娛樂活動,例如和同學去飯館、看電影等,買衣服也是實在沒穿的了才去買。中學六年過去了,到了大學,我依舊節省,但總覺得錢不夠用,沒到月末口袋就癟了,卻好像沒買什麼東西。
每到這時都會上演開頭那一幕。
為什麼錢總是不夠用呢?這不僅是爸爸的疑問,更是我的疑問,同時也是大多數90後的疑問。
我一直在探索省錢的方法,也尋找我錢不夠用的原因。
有一天,無意中看到家裡的鞋櫃裡有很多雙妹妹的帆布鞋,我的鞋子卻只有兩雙。但是我一雙鞋的錢,可以買幾十雙妹妹的帆布鞋。妹妹說:「看看你用的東西,就知道你的錢為什麼總是不夠用了。」我恍然大悟——原來問題在這兒!但是無論怎麼努力,情況似乎都沒有好轉,我跟家人依舊為了錢的問題經常鬧矛盾。周圍有太多誘惑,心裡有太多欲望……可是當我認識到誰是錢財的主人時,改變就發生了。
讀初三時,我相信了耶穌,但是媽媽和教會老師對我很少有奉獻上的教導,我不知道奉獻的意義在哪裡,總覺得那是等我工作賺錢之後的事。到了大學,我所在的團契很重視十一奉獻。
有一次主日聚會的奉獻環節,一位叔叔分享了《詩篇24:1》的經文:「地和其中所充滿的,世界和住在其間的,都屬耶和華。」這位叔叔說:「這個世界不都是上帝創造的嗎,難道我們不奉獻,教會就不能存在下去了嗎?難道上帝需要我們的錢嗎?」是啊,我一直以為基督徒的奉獻是為了維持教會運轉,卻不曾想到,這是上帝給我的祝福。
原來,我不是錢財的主人!
當我明白上帝是錢財的主人時,我甘願成為一個忠心的「管家」。
每當奉獻,心裡感謝上帝賜下的錢財,感謝上帝給予我這麼好的生活條件和學習環境,也會反思自己花錢時不妥當的地方。態度的改變,帶來了行為的改變。每月月初拿到生活費後,先拿出十分之一奉獻給神的家。
實,奉獻的功課也使我經歷了很大的掙扎,我的生活費本來就不夠用,再拿出十分之一就更艱難了。但是想到聖經上說:「你要以財物和一切初熟的土產,尊榮耶和華。這樣,你的倉房必充滿有餘,你的酒榨有新酒盈溢。」這記載在《箴言3:9-10》節那裡,這讓我看到上帝是樂意加倍祝福甘心樂意奉獻的人。
拿出十一奉獻之後,我開始制訂這個月的消費計劃,基本生活費要多少,有哪些額外消費,額外消費應控制在多大範圍內,等等。
要當好上帝的管家真不容易,我現在偶爾還是錢不夠用,但是不再像以前那樣滿口怨言了,因為知道是自己的問題。大多數90後,從小沒吃過苦,不知道吃不飽穿不暖是什麼樣的。周圍充滿各種誘惑,看到這個想買,看到那個想吃,和這個同學出去玩一玩,和那個同學聚一聚,一個月的生活費一下子就沒了。錢總是不夠用,這都是因為我們總以為自己是錢財的主人,想怎麼花就怎麼花。
但當我們意識到錢財的主人是上帝,並且願意管理好上帝賜予的錢財時,我們就要存謙卑的心,願意在消費中培養節制的品格,花好每一筆錢,以討上帝的喜悅。
故事分享到這裡,我想到一句經文:耶和華以勒,意思就是神必預備。腓立比書4:19中也說道:「我的神必照著他榮耀的豐富,在基督耶穌裡使你們一切所需用的都充足。」
是的,神是我們的供應者,他應許供應我們每日所需,但他沒有承諾會滿足我們的欲望,在這物質充斥的社會裡,鋪天蓋地的信息都慫恿著我們要全力追求享樂和購物,以滿足欲望並且以此來尋求肯定和認同,形成了扭曲病態的價值觀。回到聖經,主耶穌清楚地說明我們要追求屬靈上的富足,並警告那些積攢財富的人,要顧念周圍的貧窮人。我們感恩神一切的供應,並且在領受了豐盛恩典之後,便要更多地回饋社會,幫助需要幫助的人。
哲學家塞內卡說的一句話:「財富是聰明人的奴僕,卻是愚蠢人的主人。」
還有一位傳道人貝格也曾經說過:「把財富放在平坦的手掌中,不要掌握在拳頭裡。」
願上帝賜福與你,心靈驛站,我們下期再見!
註:該文選自《OC愛夢想》第12期
☟閱讀原文 查看歷史消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