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產戰爭片走到現在,已經漸漸產生了疲態,不僅僅是對於戰爭本質理解上的疲態,更多的還有戰爭中的那些鮮活生命尊重的疲態,即便最近剛剛上映的電影《八佰》,也很難將那種純粹的愛國主義情懷成為一種永恆的精神傳遞。
我們一邊高喊著愛我中華,一邊卻在背地裡辱罵國家,無法想像,再過百年,當抗日戰爭或是抗美援朝等戰爭的親歷者都已作古時,那些所謂的國產戰爭片,究竟還能否真正起到愛國主義教育的意義?這絕對是一個未知數。
其實,早在36年前,導演謝晉就已經對於人們漠視戰爭的現狀給出了警示,那部至今都讓其他國產戰爭片無法企及的《高山下的花環》,就對人們面臨戰爭時最真實的人性以及嚴峻的社會環境給出了善意的提醒。
想一想,電影故事發生的時間是1979年,而電影拍攝的時間是1985年,那時候的抗日戰爭和抗美援朝戰爭才過去多久,就已經有少部分人開始在意識形態上動搖著對於國家的忠誠,所以,就更別提2020年的人了。
謝晉一針見血地把人性推到了最前面,為的就是打破和平年代戰爭不會發生的幻想,讓人們隨時都要處在居安思危的意識中,隨時都能夠從物質的安逸裡回歸到精神的重建上。
可是進入二十一世紀之後,國產戰爭片融入了科幻的元素,最後變成了類似於好萊塢的超人設定,好的不學倒是把壞的學到精髓了。最具有爭議的莫過於2011年播出的《抗日奇俠》,沒錯,就是那部手撕鬼子的電視劇。
在這部電視劇的簡介中,類型由戰爭加入了科幻,可故事背景卻並沒有離開抗日戰爭。你要是藉助一點點背景然後純科幻的內容,我們也不說什麼,可是,卻只是披著科幻皮的抗日電視劇,於是,在現實和幻想的結合中,雖然突出了我軍戰士的英勇無敵,可卻也是對於先輩用鮮血換來大好河山的極大侮辱。
後起之秀燕雙鷹更是開著蝙蝠俠同款的摩託車橫衝直撞,加特林加持的火力,以及瞬間躲避子彈的身手,在讓人們驚嘆之餘,卻給那些尚未樹立價值觀的孩子帶來了最壞的引導。讓他們以為戰爭是如此的炫酷,先輩們的犧牲也不過如此,開始出現了想要再來一場戰爭的妄想,讓自己也過一把癮。
雖然,在抗日神劇之前,也就是2005年,《亮劍》的確為國產戰爭片拉回了些印象分,還有就是2009年的《我的團長我的團》,可這之後會,還有哪部電視劇能夠取代它們呢?沒有了!電影就更別說了。
有人可能會提到《雪豹》這部電視劇,但仔細回憶一下,如果把周衛國帶領的那些士兵的衣服換成現在的,是不是覺得特熟悉。沒錯,它就是現代版的特種部隊,自帶主角光環的一路開掛,在劇情的安排下,不斷出現各種超規格的超神操作,最後完成偷敵人塔的勝利。
戰爭真的不是兒戲,要不然,我們也不會從1931年9月18日日本攻打東三省,到1937年7月7日全面侵華開始,再到1945年9月2日日本徹底投降,整整十四年的時間,如果真要算,抗日戰爭其實可以從甲午海戰開始,那時間就更久了。
所以,戰爭不是那麼簡單的,也不是說說笑笑就能夠解決的,它是政治的博弈,你死我活的角鬥,普通人的生離死別。
我並非是想長他人志氣滅自己威風,可是得承認,在戰爭題材的某些方面,我們做的確實不如國外強,可能是因為電影制度方面的不同,無法真的深入還原戰爭真相。
舉幾個國外戰爭片的例,子羅曼·波蘭斯基的《鋼琴家》,馬丁·贊裡維特的《地雷區》,史匹柏的《辛德勒的名單》。他們的關注點,不僅僅是戰爭,更是戰爭中的人,那些從來不想捲入戰爭的人。無論是軍人還是百姓,我們從他們身上,確確實實可以看到自己的影子,即便有虛構的成分,但卻從未遠離人這一主體。
電影不是為了說教而說教,而是為了能夠引起對於戰爭的重視,對於戰爭的反感,從而打心眼裡你就討厭戰爭。
回到《八佰》上,這部電影好看嗎?我的答案是好看,但總覺得有點過了。
坐在電影院,觀眾的確可以被滿滿的愛國熱情所感動所鼓舞,可是走出電影院呢?除了記住了電影裡的戰爭場面,你確定能想得起電影裡的人物嗎?然後,還從他們身上得出與自己感同身受的體驗,顯然很難。
從愛國主義的角度來說,我絕對給滿分,可從電影的角度來說,只能勉強及格。大概是因為,《戰狼》和《紅海行動》之後,難得出現一部讓人血脈噴張的愛國教育電影,自然此刻會是熱血沸騰,至於還留下了什麼,只能過段時間再來看看了。
中國百年的屈辱歷史,也是無數普通人屍骸堆砌的歷史,我們的反抗,是從一次次的退讓與忍讓中覺醒的,所以,國產戰爭片更應該從現實考慮,從中國的文化考慮,從中國普通人的角度考慮。
我們並不同於歐美國家短暫歷史中的分分合合,我們自始至終都未曾將歷史斷裂過,所以,中國人的家國情懷,大概只有在危難之際才能夠透徹表達,這也是為什麼《亮劍》裡的李雲龍,《我的團長我的團》裡炮灰團的那些人,能夠如此深入人心的原因。
因為,首先他們是人,而後才是戰士,最後,才有少部分人成為勇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