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直到導演徐浩峰拍完第三部電影《師父》並上映時,這部在2012年就早早的完成拍攝的影片仍然沒有上映的消息,有人便不免猜想是不是電影中尺度過大使過不了審,這樣的猜疑使得導演出來解釋是因為覺得還不夠火候,拿不出手。
因為電影中並沒有所謂的一線大牌明星,一直不被人重視。
但是在《師父》上映後,宋洋知名度水漲船高,導演便趁熱打鐵,等了4年的《箭士柳白猿》得以公映,並獲得了金馬獎最佳動作獎的提名。
2. 在導演徐浩峰拍攝《箭士柳白猿》和《師父》之前,在拍攝《倭寇的蹤跡》時,他的電影風格便明確了下來,決心要拍大陸的武俠片。問其原因是因為當時那個年代,諸多的武打明星都在港臺,使得哪怕是在大陸的明星都想在港臺獲得武打明星的身份。在這樣的環境下,愈發堅定了徐浩峰培養大陸本土的武打明星的信息,但是當時《倭寇的蹤跡》的票房不到40萬,正是第一部電影的入不敷出,導致了《箭士柳白猿》拖了四年之久。
3. 在《倭寇的蹤跡》之前是王家衛的《一代宗師》,之後是陳凱歌的《道士下山》。在大牌導演的襯託中,編劇徐浩峰的名氣也被越來越多人記住,在一定程度上也是宣傳了《箭士柳白猿》。影片中很多關於真實的武林場景的長鏡頭都是演員百分之一百真實還原真打的。為了達到更好的視覺效果,宋洋和趙崢兩位主演還被導演送到武術學校閉關修煉。
4. 同樣是在電影中被觀眾牢牢記住的那件冷兵器弓箭,在主演宋洋心裡也留下了不可磨滅的印象。由於使用的是蒙古式射法,而對箭術一竅不懂的宋洋為了得到最大的還原度,花了兩個多月的時間來練箭。長時間的拉弓讓手指供血不上,很長一段時間都是發紅腫脹的狀態。
在練習中,有一次因拉弦太滿牛筋斷裂,打到手上皮開肉綻。這樣的刻苦同時也打動動了導演,宋洋並不是這部電影的第一人選,起因是宋洋之前扮演的都是那種言情的港臺劇,與徐浩峰所追求的武打風格有所不同,最後宋洋用他的汗水獲得了應有的成功。
5. 本片中最精彩的片段莫過于于老的回馬槍,一挑,一翻,一刺,充分展示了中華傳統兵器的英姿颯爽。當初秦叔寶和羅成在互授武藝時。羅成保留了則是這齣其不意的回馬槍,出其不意,置死地而後生,一招回馬,反守為攻,將槍頭的衝鋒和他人的慣性相撞,威力驚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