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得知自己獲得第十一屆中國曲藝「牡丹獎」表演獎的那一刻,張怡熱淚盈眶,抑制不住地興奮和激動,她這麼多年在評書藝術道路上的追求不僅收穫了大批粉絲關注,也獲得了國家級權威獎項的認可。同時,她內心又充滿了壓力,自己一直還在「追夢」的路上。那「夢」 ,就是讓她魂牽夢繞的評書《紅樓夢》。
張怡是影視演員出身,畢業於解放軍藝術學院戲劇系,曾在八一電影製片廠工作,演過戲,配過音,主持過節目,後來到北京戲曲藝術職業學院做老師。她當了大學老師後,創辦了「評書」選修課,這在全國藝術類專業院校尚屬首例。後來學校成立曲藝系,開設鼓曲表演和評書表演兩個專業,這在全國也尚屬首次。張怡自己也說書,她選擇了自己最喜歡的一本名著《紅樓夢》 。傳統評書的文本相對比較簡單,人物黑白分明,性格較為單一。而《紅樓夢》是一部人物眾多、情節紛雜的文學作品,人物性格更加立體化、多面化,文學性也更強。很長一段時間,傳統評書演員並未將整本的《紅樓夢》呈現在舞臺上,只是挑選段落演繹。如今,受眾的文化水平普遍提升, 《紅樓夢》的文學性已經不再是影響說書人和觀眾溝通的障礙。張怡覺得應該嘗試去說這部自己心愛的大書。
但是,真的確定要說《紅樓夢》 ,她感覺到了難度。首先是沒有經驗可以借鑑,以前從沒有老先生說過現場版評書《紅樓夢》 。其次是表演難,傳統評書作品中,不論《三國演義》 《水滸傳》 ,還是《隋唐演義》 《東漢》 ,書中主要人物均是男性,所以在表演中主要借鑑老生和花臉等戲曲行當的經典表演。傳統評書鮮有女性人物出現,即使出現,也往往是一帶而過,並不是重點。《紅樓夢》裡的主要人物大多為女性,大量的花旦和青衣的角色,把她們說好才是這部書的關鍵。在人物刻畫表演中,運用傳統評書中的表演方法很難去表現,怎麼辦呢?
從評書的要求來說, 《紅樓夢》是大溫書,有人說評書聽的是熱鬧, 《紅樓夢》講的都是兒女情長、卿卿我我,沒有傳統評書打打殺殺來得熱鬧。如何讓這部書熱鬧起來,抓住觀眾的心,從而符合評書的特點,張怡一直在費心琢磨。她將傳統評書的單一矛盾衝突變成了多重矛盾衝突。多層次多線索的矛盾衝突,構成了這部書的衝突,展開人物命運波折的獨特優勢。「寶黛釵情戀」「鳳璉婚變」「東府之亂」「四大家族興衰」等等各有其矛盾衝突的多重線索。為了突出女性評書的表演特色,她嘗試以探討女性內心世界為主。她藉助《紅樓夢》本身作品優勢,用更多的詩詞歌賦代替傳統評書中的刀槍贊賦,以輕柔、秀麗、婉約的表演風格開創了女性評書的先河。在把小說《紅樓夢》改編為評書話本的過程中,她把傳統評書語彙、戲劇臺詞、戲曲念白、鼓曲鼓詞、方言俚語、網絡流行語彙等多方面語言元素結合起來。
評書的魅力在於有說有評,站在一個什麼立場對說書人來說至關重要,張怡大膽地以說書人自身的性別觀點切入,從男性站位角度變成了用女性的視角來梳情析理。於是,她選擇了獨特的女性評書風格,既要堅持傳統,強調借鑑戲曲表演對人物的刻畫,從傳統借鑑老生花臉變成了大量借鑑花旦行當的表演,來增加評書敘述的表現力,用「提腰」「擰腰」「揉腰」等技巧刻畫女性人物,將腰部「圓」的動律和韻律化在自己身上。她借鑑了很多戲曲表演中女性角色的眼神運用到評書表演中。曲藝表演中說書人靠眼睛來表達書中人物的喜怒哀樂,不同人物的心境和變化多端的情緒等,可以概括為「以神傳意」 。如《紅樓夢》中王熙鳳的眼神與林黛玉的不同處理方式。長著「丹鳳眼、吊梢眉」的王熙鳳和「兩彎似蹙非蹙罥煙眉,一雙似泣非泣含露目」的林黛玉表演方式是截然不同的。在曲藝表演中把戲曲青衣和花旦的表演融會貫通,就會實現四兩撥千斤的神似。
展現在觀眾面前的張怡版評書《紅樓夢》 ,水中月般的紅樓,沒有橫刀立馬,只有水一樣的女子。她一出場,書未開場,已是笑靨如花;她有時坐著說書,因為不需要大的身段,一方手帕,一襲旗袍,張口是「閬苑仙葩,美玉無瑕」 ;舉起的蘭花指,捏盡了人世間那點兒小心事。她說晴雯,我們就看見了女中君子;她說薛蟠,我們就瞧見了潑皮無賴。她不說天下事,只說大觀園裡的那點事。一個個人物躍然而出,一段段故事出神入化。觀眾沉醉於中,流連其中。於是,這千年的說書行當,在這個新時代,款款走來了一位女先生。觀眾喜歡上了這位說書的女先生。
觀眾第一次看張怡的評書表演,最多的結論都是:她和傳統的評書表演有些不一樣。到底什麼地方不一樣呢?從張怡這些年的演出劇照錄像中就能發現很多不一樣。十年前的張怡在演出時穿著男性的中式對襟粗布衫,五年前的張怡開始穿雙色掐牙的配色小馬夾,再到近兩年的張怡穿上了包含著明清元素、各種色調、自己設計的女式古裝。她演出的扇子從碩大的一尺扇變成了娟秀的坤扇。從傳統白扇面變成了和每套演出服搭配的彩色扇面。手絹也從最初的白毛巾變成了真絲繡花絹帕。改變的不只是表演,就連她演出的場面桌也從傳統的深色桌圍變成了恬淡色調的精美刺繡桌圍,手持道具中除了保留醒木在傳統評書中的半實物表演之外,把手帕和扇子都重新賦予了女性特色。十年來,這一切改變其實都只為了一件事,讓現場評書版《紅樓夢》更加深入人心。
張怡在線下的書館和線上的網絡直播間都有很多一直追隨的觀眾。既有旅居海外的耄耋之年的老先生,也有九〇後甚至〇〇後的時尚青年,還有在各行業打拼的職場人士。他們視張怡為偶像,甚至有的觀眾因為喜歡她的評書讓自己孩子考了張怡任教的學校。他們這麼多年來一直給張怡「挑毛病」 ,就是一個錯別字也要給她糾正出來。張怡也把觀眾當成朋友一樣相處。張怡說,最應該感謝的是觀眾的認可,觀眾對她的「嚴」其實就是對她的「愛」 。如果說是《紅樓夢》這部作品讓她改變了原有的表演風格,還有就是廣大的觀眾讓她樹立了作為一名女性評書演員的表演特色,讓她堅定了作為一個評書演員勇敢「追夢」的信心和勇氣。她還將義無反顧地在這條路上走下去,實現自己的夢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