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間為郝西旺
幸福是什麼?每個人的定義都不一樣。
對於洛陽市宜陽縣香鹿山鎮龍王村的脫貧戶李建卓來說,能靠雙手掙錢,哪怕一個月只有幾百元,他便感覺很幸福,因為「花掙來的錢,比花救濟金有氣勢!」
從房子上摔下來,李建卓雙腿殘疾已有17年,也曾萬念俱灰,不過現在一切正在好起來。談話間,李建卓手裡的小刀飛快,像削鉛筆一樣,把遊泳鏡塑料零件上的毛邊毛刺刮平。
「郝書記的鼓勵給了我希望。」李建卓最感激的人就是駐村第一書記郝西旺。他引進了泳鏡加工扶貧車間,鼓勵李建卓居家「上班」、自食其力。考慮到李建卓出行不便,村裡隔三岔五便派人上門送料、取貨。從那時起,不論寒暑,不論風雨,李建卓在輪椅上耕耘著新的生活。
「從政策託底戶到脫貧光榮戶,李建卓的幸福不僅是經濟上的獨立,更有來自精神上的滿足。」作為市委宣傳部派駐的扶貧幹部,郝西旺堅持把扶貧扶志貫穿駐村工作的全過程,他說:「精神的力量,最能鼓舞人。」
2017年年底,郝西旺「走馬上任」時,脫貧攻堅正是最吃勁的時候。他打出的「當頭炮」就是「提士氣」。俗話說,「火車跑得快,全靠車頭帶」。脫貧的成色如何,關鍵看黨組織的戰鬥力。
經過晝訪夜談、大走訪之後,郝西旺在龍王村全面推開「兩分兩選三公開」工作法,對每名黨員按特長分類、按住所分片,由黨員自主選擇聯繫服務的群眾、服務的崗位,並公開黨員信息、服務承諾和監督電話,真正把黨員模範帶頭作用發揮出來。
「脫貧攻堅是一場硬仗,在戰略上要藐視敵人、戰術上要重視敵人。」當過兵、扛過槍,郝西旺有著縝密的作戰思路:以強黨建吹響「集結號」、打起精神頭,緊接著向產業結構單一、農村環境髒亂等一個個「山頭」發起總攻。
脫貧,最緊要的是有一份穩穩的收入。龍王村耕地不少,可都是望天收。儘管鄉親們來自農業的收入佔比不高,但土地依然是命根子,依然要下大力氣「土裡掘金」。
走了許多地方,問了許多行家,郝西旺鎖定了花椒產業,「美好的生活有滋有味,花椒就是豐富餐桌上不可或缺的一種味。」如今,龍王村花椒種植面積已達到1100多畝。不僅如此,在郝西旺努力下,村裡還相繼建起了畜牧養殖場、光伏發電廠、泳鏡扶貧車間等,讓無法外出打工的鄉親們在家門口也能有一份收入。
家底厚實了,「面子」上也來了一場從「髒亂差」到「潔淨美」的美麗變革。和鄉親們細數村裡的新變化:通了硬化路,出門不再是「晴天一身灰,雨天兩腳泥」;文化廣場建起來,廣場舞扭散了麻將攤;鄉村少年宮讓孩子們的節假日也有了好去處……「郝書記是個『好書記』,辦的都是大好事。」大伙兒讚不絕口。
「我們的群眾最樸實、也最真誠,為大家辦一點事,大家都會永遠記得你。」回望駐村經歷,郝西旺感慨萬千。他說,和鄉親們為了一個夢想,想在一起、幹在一起、苦在一起,打心底裡舒坦。
「脫貧摘帽不是終點,而是新生活、新奮鬥的起點。」迎來新年,看著鄉親們熱氣騰騰、蒸蒸日上的日子,郝西旺躊躇滿志地說,龍王村要咬定青山不放鬆,腳踏實地加油幹,努力繪就鄉村振興的壯美畫卷,朝著共同富裕的目標穩步前行。(來源:洛陽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