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響深遠的察舉制,為何既是漢朝繁榮的基礎,又是其覆滅的推力?

2021-01-07 小鴨侃歷史

01引言

察舉制,這一制度單從字面意思來看,意思就是由皇帝下詔,然後進行聚攬賢才。而實施這一具體做法的便是由中央和地方的各級官員們進行。

察也就是考察,發現人才的意思;舉就是舉薦,提拔人才的意思,推薦也叫做貢賢,被薦者就被稱之為舉士。

然而所推舉的這一個人是要有地方的各級政府層層的推薦,然後進行一系列的考試和考察,在通過考試和考察之後便會被擇優錄用,然後授予官職。

這一系列的程序演進下來便是國家選拔管理的方式也就被稱之為察舉制度。然而歷代王朝的更迭起伏之中,對於選官制度等各個方面也是有所改變的。

西漢王朝的建立,是通過大規模的農民起義之後,建立起來的,當時的統治階層總結了前人的經驗和教訓,根據當時的政治以及經濟的發展狀況,就建立出了一套新的選官和用人制度。

02察舉制的萌芽以及發展

在奴隸社會的時期,所有的官吏基本上都是世襲制的,並且也是世卿世祿制。在當時的社會背景之下,官員的這個隊伍完全被那些貴族所壟斷。

這樣的局面一直到戰國的時期,當時的社會動亂不安,出於爭奪人才的需要,很多的國家便打破了這種世襲制的選官制度。

開始招攬一些賢才,並且選拔那些有能力的人來擔任官職,並且還形成了養士的風氣。而這種做法和這一風起在當時的秦國最具代表性。

當時秦國推行軍功爵制,在這種制度的建立之下,用軍功來選拔,並且任用官吏。在當時對於能夠一統天下起到了重要的作用,與此同時也使得秦朝整個王朝裡面能人賢才多了起來。

到了漢朝時期,便建立起了空前強盛的中央集權制度,並且在當時戰事也逐漸的平息了起來,國家需要休息和調整,這一時刻就需要更多的治國人才。

在這種社會背景之下,自然而然就需要建立一些新的相關制度來保證新生的王朝之中,能夠有人才可以依靠,有賢良可以去用。

"每尋前代舉人貢士,或起畎畝,不系閥閱,敷奏以言,則文章可採;明試以功,則理有異跡,文質斌斌,朕甚嘉之"。

察舉制可以追溯到高途的時期,當時初步形成於文帝定製於武帝,漢高祖在當時對於能人以及賢才是十分愛護的,這也是漢高祖能夠在當年的楚漢戰爭中稱王的一個關鍵因素。

在平定了天下,統一了天下之後,漢高祖便更加地重視起了官吏的選拔,在這樣的重視之下,不少地主階層的勢力也紛紛的崛起。

在當時漢武帝還曾經接受了董仲舒所推行的一些主張,更加的推行賢人參政。也就在這樣的情況之下,漢武帝大力的支持之下察舉制才得以逐漸地推行,也就成為了漢代主要的選官制度。

03西漢形成的察舉制雛形

西漢時期所形成的察舉制在當時看來主要分為兩大類,那就是特舉和歲舉。

當時的茶具科目有賢良方正,明經明法,秀才,孝廉等科目,在這些科目裡面主要就分為以下幾種。

一曰德行高妙,志節清白;二曰學通行修,經中博士;三曰名達法令,足以決疑;四曰剛毅多略,遭事不惑,明達以決,才任三輔令;皆有孝悌廉公之行。

第一種便是賢良方正,屬於特舉,設置的目的在當時是為中央選拔,具有那些文學才能的統治人才,但在當時多數是由皇帝親自下旨,然後讓中央大臣們去挑選的。

同時也只有丞相或者是御史以及三公九卿,包括那些諸侯王才有推舉的資格。

像第二種明經明法也都屬於特舉,但在當時是為各類專門人才或者是有專門技能的人才所設立的推舉之後,也會有相應的檢驗。

就像明經科是需要經過射箭之類的測試以及試經之類的測試。

孝廉以及秀才這兩個科目就屬於歲舉,而設置這樣的制度,在當時是為了像中央朝廷定期的貢士。

在這一方面是從那些地方上有名望的人或者是本地方的官吏中進行擇優推舉的,在當時這兩個科目是不需要經過考試就可以擔任官職的。

在這些科目之外,西漢在當時還建立了比較有效的察舉責任制。

在當時為了能夠切切實實的推行這種制度,可謂是做出了相當有效的措施,對於這種責任制而言,既可以抑制察舉制不能夠落實到位的情況,也能夠避免遺漏掉那些有才能的人。

04漢朝察舉制的實施與演進

漢朝的統治者在當時不僅重用那些學問比較高深的士人,並且還希望能夠把鄰國那些有知識有才能的人都能夠收攏過來。

為此漢朝初期有幾朝的皇帝都曾經頒發過有關於招攬賢才的詔令,在當時也推行了大規模的選拔人才制度。

為了能夠多招攬一些賢才,劉邦還曾經下詔:在上古時代能夠稱霸一方的周文王以及齊桓公他們都是依賴了有才能的人的幫助。所以現在漢朝剛剛建立不久,更加需要這些人才來幫忙治理國家參與政事。

同時希望大家能夠踴躍的站出來為國家而出力,並且國家是不會虧待你們的。

從劉邦所頒發的這道詔令來看,就能夠體會到劉邦當時對於賢才的渴望和招攬,更加說明在漢朝初期的時候,整個朝代對於人才的急需狀況。

在漢武帝的時候全面地推行這一制度,並且中央還規定了有關於這一制度的期限人數,甚至是對象。

直到東漢的時期察舉制度作為一項經常性的制度,並且長期推行。

察舉製作為兩漢時期主要的選任方式在推行以後得到了很大的效果,並且有著顯著的成效,在這樣的制度下,為剛剛建立的王朝輸送了大批的官吏,並且也輸送了大批的有才能之士。

"以射策為掌故,功次補廷尉文學卒吏,後遷任左內史",在任期間,"既治民,勸農桑,緩刑罰,理獄訟,卑體下士,務在得人心;擇用人厚土,推情於下,不求名聲,吏民大信愛之"。

但是這種制度,在當時也存在著一定的缺陷。

這是因為在當時的科目比較眾多,同時在舉辦的時候也沒有明確的時間以及數額,包括數目。

再加之以不確定的因素,就像是天災之類的,這就使得很多的科目也沒有辦法按照計劃去實施。

另一方面在當時要求不同,所以選拔人才的官員也不能夠準確的把握這個度,單單憑藉著去推舉這一方面,難免會有些不公平,並且還容易造成一些官吏,從中牟取私利。

當然這種制度的發展到最後也是情理之中的事情,因為任何一種制度在推行之後,如果一直沒有任何的變動和個性的話,難免會出現一些弊端。

05徵與闢,漢朝時又一重要的選拔官吏方式

在這察舉制度之外,徵辟也是當時政府選任管理的重要方式,而這種徵辟,那就分為徵和闢兩種形式。

所謂的徵,便是皇帝親自下令指明了去徵召那些比較有威望有聲望的人,並且進行直接的任命。然而這個被徵來的人就被稱為徵士或者是徵君。

當時這種做法還是比較人性化的,因為在被徵的這些人裡面,如果不願意參政的話,也會尊重被徵士人的意願,可以擔任官職,也可以不擔任官職。

可是這種制度在當時實際上手中所握的實權並不多,只是用這種方式來抬高自己的地位和身價。等到東漢後期的時候,這種做法便成為了君主求賢的一種裝飾,說白了也就沒有實際上的意義。

另外一種那就是闢除法,這一制度在當時選拔的面就比較寬廣一些了,在這其中丞相的權利便是最大的。

可是這樣的制度,長此以往,便會形成了朝廷之中的一些小集團,這就使得一些個人的勢力越來越膨脹,越來越龐大,從而使朝廷中的不安定因素更加多。

在國策的管理以及建議這一方面,並且還推行鼓勵上書言事。

而這種做法便是希望社會上一些有見識的人能夠向當朝的統治者或者是中央進行上述提出一些好的建議,表示出自己正確的見解。

通過這樣的做法,也可以看得出來那些上書者的品德與才能。

在漢武帝之後,還有了國立高等學府——太學。

"興太學,置明師,以養天下之士"

在這之中就大批的培養一些後備的官吏,培養一批又一批的有學問的人,這也就成為了後期國家官吏的重要來源。

漢武帝之後地方郡籍的官學也逐步的興起,雖然在當時的規模不算太大,但是也培養了一批一批的人才,並且這些人才在當時也都擔任起了相應的職位,充實到了當地的那些郡縣官吏隊伍之中。

06結語

漢代的察舉制度,在當時人才選拔等方面注重以德取人,並且還能夠以能取人,重視那些有才能有品德的人。

並且在當時實施察舉制的同時也實施了察舉責任制,這就使得察舉制能夠更加的落實到位。

雖然在當時自身的制度有著一些欠缺,但是就考試來看還是比較綜合併且靈活的。

儘管在考官的方面會有不公平的嫌疑,可是縱觀察舉制度到九品中正制,然後再到最後的科舉制這一發展歷程中。

選拔制度能不能有效的實施,包括有才能的人最終能不能被選用,在這其中最重要的並不是考試的形式以及內容,而是在這其中的薦舉形式。

除此之外,也和當時的社會背景以及政治風氣,包括統治者的重視,都有著密不可分的關係。

但是無論怎樣,在漢王朝所統治的四百年裡,察舉制所施行的選官制度為當時的漢王朝充實了不少德才兼備的有識之士,帶給了漢王朝"政治清明,經濟興盛"的繁盛時代,同時也使得漢王朝形成文治武功,盛極一時的景象。雖然後期的"朝綱混亂,奸佞當道"導致察舉制慢慢偏離了其本質,使得察舉制也受時代的局勢而愈加黑暗,最終使得其成為了漢王朝覆滅的推力之一。

參考歷史文獻:

《漢書》

《西漢會要》

《漢書·枚乘傳》

相關焦點

  • 淺析:漢朝厚葬之風的形成及影響
    縱觀歷史,大家會發現這樣一個現象:中國古代的厚葬之風,在漢朝時期尤為突出。為何會出現這樣的情況呢?今天就漢朝厚葬之風的形成、表現及對社會的影響做一個簡單的談論。一、厚葬之風的形成原因從後世發現的漢代墓穴來看,漢朝時候的厚葬之風已然形成了一種常態。私以為,會出現這種情況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兩種:一、外在原因影響。二、內在原因的影響。
  • 唐朝的繁榮,為何要說是隋文帝的功勞呢?他打下了完善制度的基礎
    都知到唐朝,是一個繁榮富強鼎盛時期,如若沒有隋煬帝多方面的制度改革,唐朝的繁榮局面會直接性地受到影響。如果隋文帝他不提倡節儉,揮霍無度用的都是金銀珠寶,那麼,大唐的繁榮的局勢,在一定程度上會受到或多或少的影響的。所以,大唐的繁榮沒有隋文帝的節儉,也許就不會走向繁榮的局面。
  • WS20和CJ1000A,誰的推力更強勁?
    若將二者相加比較,誰的推力更大?哪個發展潛力更大?事實上,這個問題並沒有這麼容易回答。這主要是因為CJ1000A的進程和參數是基本公開的,而WS20仍然是搖擺不定。但是,根據有限的信息也可以推測,權當娛樂,不必過於糾結於細節。對任何一種飛行器而言,最明顯的標誌自然就是它的推力有多大。根據推力確定飛機被安裝在多大噸位的飛機上。
  • 古典時代雅典智者教育因何繁榮?經濟是基礎,民主是支撐
    另一方面,隨著雅典對外貿易的持續繁榮,越來越多的人開始知道這個地方,並想要來此一探究竟,其中就包括不同文化環境下成長的智者們。 而發達的海上交通也給予了這些人往來的條件,更多人開始來到這裡進行學術討論與思想上的碰撞,使雅典的智者教育從一開始就有了十分深厚的基礎。
  • 漢朝「無為而治」成就文景之治,為何漢武帝「逆反」先祖,獨尊儒術?
    漢朝詩歌在《詩經》和《楚辭》的基礎上發展,朝廷的樂府收集了很多民間的詩歌,進行配樂和演唱。這個時期的繪畫、雕刻、歌舞方面都有很大的發展和改變。漢武帝時期特別推崇儒家文化,從此儒家文化對後來歷史的發展也產生重要的影響。《史記》就是在這個時期的著作。由於絲綢之路的開展,使得漢朝的服飾也傳到了世界上。
  • 馬未都:宋朝是唯一超過三百年的朝代,連漢朝都不能算
    擁有5000年悠悠歲月的中國,歷史上人才輩出,強盛的王朝比比皆是:秦王掃六合統一華夏、漢朝滅匈奴威震四方、唐朝盛名遠揚享譽全球、元朝地跨歐亞絕無僅有。為何只有一個「弱不禁風」、「偏安一隅」的宋朝挺過了300年?確實不可思議。 看完馬未都的介紹,我們或許能知道其中的原因。
  • 漢武帝走了秦始皇的老路,為何漢朝沒有土崩瓦解?
    當時漢朝西邊有個小國叫大宛,盛產汗血寶馬,漢武帝想買回來加以改良。但是大宛國王覺得漢朝距離自己很遠,而且中間的道路有鹽澤地阻擋,北面有匈奴騷擾,南邊又荒無人煙,來訪的使團還經常因為缺水少糧死傷過半,所以拒絕了購買請求。 漢武帝不願意了,區區小國哪裡有選擇的權利,如果不把大宛徵服,那麼大夏等周邊國家也都會看不起漢朝。
  • 都說「漢承秦制」,為何漢朝沒有像秦朝那樣短命而亡?
    那麼,為何秦朝如此短命,而漢朝卻又如此興盛呢?原因便在於,秦始皇畢竟是全方位的創新,其所建立的制度顯然是「試用版」,而劉邦則汲取了秦朝的歷史教訓,對這些制度在繼承的同時,也進行了修改,使用的乃是「升級版」。
  • 出師表中的靈帝,他到底是怎樣的皇帝,為何登基後不能中興大漢?
    被影視劇弱化的他究竟是怎麼樣的皇帝,得到的諡號是「靈」東漢王朝的覆滅是他的責任嗎?他從地方宗親成為皇帝,在位22年為何沒能挽救江河日下的大漢王朝?為何史上第一次宗教和農民結合的黃巾起義在他統治時發生?政治遺留 少年為帝
  • 歷史上富可敵國的八大晉商為何瞬間集體覆滅?典型國人思想所致?
    明朝初期,煤炭開始大規模的使用,促進了手工業和加工製造業的繁榮,也為商業的發展提供了良好的基礎,這就是晉商崛起的大背景。晉南地區人多地少,農業滿足不了生活需要,不少人抱團取暖,走上了外出經商的道路,主要從事北方邊境的糧鹽貿易,幾個晉商組成簡單的商業組織,即商會出現了。後來又出現股東合夥,提高了抵禦風險的能力。
  • 漢朝之前,漢人不叫「漢人」,有一個更厲害的稱呼,延續兩千年
    要說到漢族的起源,若光從字面意思上理解,漢族這個稱謂是如何來的,那就要說到漢朝的建立,漢朝是中國古代歷史上一個偉大的朝代,漢朝奠定了漢人的名字。漢朝開國皇帝劉邦本人極富傳奇性,接下來的漢文帝和漢景帝推行休養生息的國策,開創「文景之治」,漢武帝在此基礎上成就「漢武盛世」,單說這幾位皇帝的功績就足夠讓漢朝在眾多朝代中脫穎而出,尤其是漢武大帝,他在對外軍事上的功績可以稱得上是「前無古人後無來者」,面對外患匈奴的侵犯,漢武帝絲毫不慫,直接派出多位大將北伐匈奴,直到擊潰匈奴,收復多個地區,促成了「漠南無王庭」的局面,接下來又吞併降服了數個國家
  • 中國歷史朝代:漢朝至南北朝時期,持續了多久,又是為何走向滅亡
    中國歷史朝代:漢朝至南北朝時期,持續了多久,又是為何走向滅亡漢朝(公元前202年~公元8年,公元25~220年)是繼秦朝之後的大一統王朝,分為西漢、東漢時期,共歷29帝,享國四百零七年。秦末天下大亂,劉邦在推翻秦朝後被封為漢王。
  • 為何短短兩年就覆滅?
    秦朝的建立結束了自春秋戰國以來五百年來諸侯分裂割據的局面,對中國之後的歷史朝代起到了深遠的影響,但是建立秦朝的始皇帝嬴政在稱帝後十一年後,便在東巡途中病死於沙丘,中國歷史上第一個大一統的王朝開始了岌岌可危局勢。
  • 漢武帝為何不喜歡黃老之學?其獨尊儒術的決定,有何深遠影響?
    在漢武帝時期,中國一詞已經被拿來形容漢朝的廣闊疆域,這在中國歷史上是具有開創意義的。漢武帝時期,之所以會誕生出這樣的國家觀念,和當時崇奉大一統的思想氛圍,以及漢武帝積極推行的政治改革間有著十分密切的關係。在除去淮南王劉安之後,漢武帝將郡縣制推行到了中國的各個角落,這才讓大一統政府有了存在的基礎,而這一切的背後又和儒家思想的盛行息息相關。
  • 「戰鬥機器」阿瓦爾人覆滅,為何同樣「野蠻」的馬扎爾人卻「苟活...
    公元6世紀不斷崛起的突厥人,覆滅了強盛一時的柔然。殘餘的柔然部族只得西遷躲避追殺,致使多年後歐洲大陸迎來了噩夢般的柔然後裔阿瓦爾人。馬扎爾人不過阿瓦爾人生不逢時,面對的帝國都處於強盛時期,最終被武力肅清退出歷史舞臺。
  • 漢朝的徵伐,引發中亞動蕩,世界格局發生天翻地覆的變化
    在公元前兩個世紀期間,漢室從與秦、楚的戰爭中脫穎而出,這個新崛起的王朝作出了和平與和諧的承諾,但隨著漢朝的戰略從防禦轉向進攻,他們的權勢與版圖也不斷增長,深刻地影響了當時的世界格局。漢朝對外政策的轉變漢帝國從建國開始,就受外敵屢屢入侵中原的問題所困擾。初期幾位皇帝試圖和平地化解外邦威脅,以便他們專注於國內的事務。
  • 漢朝盛世比唐朝持續時間更長,為何外國人把中國人稱為「唐人」
    但我們應該注意到一點,漢朝對外交往僅僅是官方的政治經濟往來。 這一點可以從漢朝和日本交往找到答案。兩漢時期,中國文化也開始影響日本。但是,兩漢和日本列島的交往僅限於政治經濟往來。具體說來,在漢武帝徵服朝鮮半島,設置四郡後,中國文化開始影響日本。日本列島有30多個國家向漢朝上貢獻,中日之間的政治經濟交往開始起步。
  • 漢朝的太學選拔制度雖然受眾面較窄,但是仍然是巨大的社會進步
    弘奏請博士弟子,第其高下,以補郎中文學掌故。 科舉制度是我國封建歷史中的瑰寶,也是封建時代所可能採取的最公平的人才選拔形式。一般來說,科舉制度最成熟的時期首推唐宋,而隋朝被看作是首次產生科舉制度的時期,不過也有史學家認為,科舉制度其實始於漢朝,大約出現在漢武帝時期。
  • 被秦朝完爆,卻能凌駕於漢朝近百年,匈奴到底是怎樣的存在?
    秦朝為何不懼匈奴?那麼,有人問了,秦朝時期,蒙恬不是將匈奴收拾得服服帖帖嗎?一、秦國:養馬的祖宗眾所周知,匈奴的長處是擅長騎射,換句話說,他們靠速度和距離取勝。周天子為何不找別人,而選中秦人?就是看中了他們的優勢,只有秦人這樣的養馬民族,才能克制同樣是馬背民族的戎狄。這一點,在秦穆公時代得到了印證。秦穆公窮盡大半輩子,卻始終對東方的中原無可奈何,最後調轉矛頭,刺向西邊的戎狄,卻輕而易舉地得到了千裡之地。由此可見,秦人從來都是戎狄的剋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