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武帝為何不喜歡黃老之學?其獨尊儒術的決定,有何深遠影響?

2020-12-23 鈞儒說史

在湖南衛視播出紀錄片《中國》的第五集《天下》片尾部分,用極短的篇幅介紹了史學大家司馬遷的故事,而這個故事最重要的意義在於引申出了"中國"這一概念。在漢武帝時期,中國一詞已經被拿來形容漢朝的廣闊疆域,這在中國歷史上是具有開創意義的。

漢武帝時期,之所以會誕生出這樣的國家觀念,和當時崇奉大一統的思想氛圍,以及漢武帝積極推行的政治改革間有著十分密切的關係。在除去淮南王劉安之後,漢武帝將郡縣制推行到了中國的各個角落,這才讓大一統政府有了存在的基礎,而這一切的背後又和儒家思想的盛行息息相關。

我們知道在漢朝初期的時候,政府的主導思想是黃老學說,那麼漢武帝劉徹為什麼要接受董仲舒的意見,將儒家學說立為正統,這背後有著怎樣的歷史原因,對於之後的中國歷史又有著怎樣的影響呢?

上圖——漢武帝劉徹劇照

一、漢武帝不喜黃老學說的原因

在紀錄片中,有兩位黃老學說的支持者佔據了十分重要的戲份,他們是漢武帝劉徹的祖母竇氏以及淮南王劉安。他們兩個人在劉徹即位早期對政局有著極大的影響力,其中竇氏更是在建元二年的時候,直接罷免了劉徹任命的儒家名士王臧和趙綰,這基本直接宣告了劉徹新政的失敗:

而上鄉儒術,招賢良,趙綰、王臧等以文學為公卿,欲議古立明堂城南,以朝諸侯。草巡狩封禪改歷服色事未就。會竇太后治黃老言,不好儒術,使人微伺得趙綰等奸利事,召案綰、臧,綰、臧自殺,諸所興為者皆廢。

劉安當時則是勢力最為強大的諸侯王,也是黃老學說的領袖人物,他們對於劉徹政治改革的幹涉和頻頻勸阻,可能會讓劉徹對於他們尊奉的黃老學說產生負面情緒。

上圖——竇太后劇照

但這並不是劉徹打算用儒家思想代替黃老學說的根本原因,真正的問題還是出在西漢的政治問題上。紀錄片中提到了西漢名臣賈誼所寫的《治安策》,其中提出在漢文帝時期,西漢王朝面臨的問題以及隱患,這也引起了劉徹的高度注意。而其中和黃老學說有關係的主要有兩點。

上圖——賈誼塑像

第一是在國家經濟發展的背景下,越來越多的宗室和勳貴開始過起了奢靡的生活,雖然文景二帝都是生活簡樸之人,但是他們奉行的無為而治的政治路線,讓他們無法對下屬做出太多的規勸,只能夠以身作則,希望教化下面的臣民,但這顯然是不能從根本上解決問題的。這些貴族的奢靡生活不但會造成資源的浪費,也有可能引發底層人民的不滿,這對於漢王朝來說是一個不小的隱患。

第二則是秦朝的殘餘影響還沒有被完全肅清,雖然在漢朝建國之後,統治者便拋棄了秦朝時期的嚴苛政策和法家學說,但是他們在部分制度上依然沿用了秦朝的章程。黃老之學提倡守舊和無為,這讓秦朝的部分傳統一直得到了傳承,這讓法家的部分思想依然存在不小的影響力,這對於漢王朝的形象樹立存在負作用。

上圖——秦相李斯是法家的代表人物

劉徹因此知道自己如果想要解決這些問題,就必須有所作為,必須進行政治改革,而這一切的前提便是放棄黃老學說的無為而治,這需要他尋找新的政治思想。

二、劉徹對於儒家文化的尊崇

在竇太后去世之後,西漢王朝的權力終於被劉徹完全掌握。他也開始嘗試實現自己的政治理想。他所做的第一件事,便是向天下學子發出邀請,讓他們針對現在國家的局勢發表意見,提出能夠改善政局的具體方法。

上圖——董仲舒塑像

漢武帝在眾多的文章中看重了董仲舒的對策,經過和董仲舒的多次書信交流,劉徹終於接受了董仲舒提出的推明孔氏,抑黜百家"的提議,將儒家思想設立為漢朝的指導政治思想,並且開始用六經取士,這讓儒家思想成為了社會上的絕對主流。

劉徹之所以選擇儒家思想作為政治指導思想,和當時西漢帝國所處的歷史背景有直接關係。在劉即位的時候,西漢雖然在文景二帝的統治下進入了安定的盛世,但是中央政府對於過埃及的控制力其實並不強大。當時西漢採取的是郡縣和分封並行的政治制度,直接接受中央政府管轄的地區十分有限,這讓劉徹的權力受到的很大的限制,而且其統治地位也並不是十分穩固。

上圖——漢武帝劉徹畫像

董仲舒在他的對策中提出了統治者受命於天的理論,這不但可以讓劉徹的統治具有更高的合理性,更有助於改變自從春秋戰國以來,強者為尊的法家理論體系,這對於漢王朝的形象確立有著很大的作用。

另一方面,董仲舒這種理論還將統治者和他的家族完全分離開,這讓劉徹擁有了遠遠高於諸侯王的地位,這對於西漢中央政府權威的提高有著很大幫助。

上圖——孔子劇照

董仲舒在此之外,還提出了"大一統"的概念,雖然儒家理論在孔子時期是分封制度的堅定擁護者,但是經過歷代儒生的改革,其已經進化成為了一種與集權統治相適應的理論體系。董仲舒提出,如果國家想要長治久安,那麼統一的管理和思想方式是必不可少的,這就需要提升統治者的地位,並對全國進行統一的管理,這種論調無疑也是劉徹所希望看到的。

基於以上兩點,劉徹才選擇了儒家思想,並用其代替了漢朝奉行幾十年的黃老之學。在不久之後,劉徹便開始在全國實行推恩令,進一步削弱諸侯王的實力,最終將帝國的實權掌握在了自己的手中,而這也是對董仲舒政治設想的實踐。

三、劉徹統一思想界的深遠意義

那麼劉徹統一思想界的舉動,除了幫助他穩固了自己的統治地位之外,對於中國的歷史發展又有著怎樣的影響呢?

筆者認為漢武帝的這一選擇對中國發展有兩個最重要的意義,第一是其確立了文人政府的統治模式,為之後兩千年的封建政府建設提供了模板,第二則是他讓文化認同成為了超越疆域與種族的精神符號,給中華民族注入了開拓進取以及包容的特質。

首先漢武帝在將儒家設置為指導思想之後,政府在選拔人才的時候就有了明確的標準,那就是要依靠對於儒家經典的了解程度來進行挑選。

這讓全國的學子們都有了明確的學習目標,雖然這確實會對其他思想流派的發展造成打擊,但是整體上,其還是有效提升了士大夫階級的政治積極性,並確立了以儒家學子為主體的文人政府形式。這一政府形式在後面的王朝中,雖然偶有失落,但依然延續了兩千年,成為中國封建政治的根基。

上圖——古代文人官員集會

漢武帝對於思想界的統一在中華民族的塑造上也有十分重要的意義,在漢武帝確立統一思想之前,全國各個地方的文化傳統都有不小的區別,這讓西漢王朝的各個地區很難凝聚成一個整體,這也是百姓凝聚力不強的根本原因。

而自從漢武帝提升儒家學說的地位之後,他便在全國各地積極推廣儒家思想,這讓地區之間的差異逐漸消弭。

這不但是國家統一管理的基礎,更讓百姓之間產生了新的文化認同感,並逐漸成為中華民族最根本的特質。自此之後,文化認同成為了中華民族的本質特徵,凡是傾慕中原文化,並願意歸附的民族都會被同化,這讓中華民族具有了包容的性格,也促進了不同文化之間的融合。

大一統精神的廣泛傳播也讓中國這一概念深入人心,這對於集權王朝的統治以及國家的疆域的維持也都有著十分重要的意義。

上圖——儒家經典《論語》書影

四、結語

漢武帝作為中國歷史上的知名帝王,其在位時間極長,而且立下了許多輝煌的功績。其中最為人所津津樂道的自然是他擊敗匈奴,開疆拓土的壯舉,這讓他在文治方面立下的功勞被人們所忽視。實際上漢武帝在文治方面的改革,也對中國歷史的發展造成了深遠的影響。

漢武帝在位時期最重要的改革,便是將儒家思想作為了國家的統一政治思想,這讓漢朝初年奉行的黃老之學退出了歷史舞臺。在儒家文化的幫助下,漢武帝終於有了變革的勇氣和依據,他不但依靠統一的思想肅清了秦朝的思想殘餘,更將大一統思想發揚到極致,對西漢進行了徹底的郡縣化改造。

更重要的是,劉徹的這一改革,讓全國各地的思想變得統一,這不但打破了地區之間的隔閡,更讓中華民族有了相同的文化根基。這也是中華民族文化本位思想的源頭,自此之後的很長時間裡,對於儒家文化的認同成為了中華民族的最重要標籤,這種超越種族的評判標準推動了民族融合,也讓我們的文化變得包容開放。

與此同時,儒家思想地位的提升還催生了文人政府,這一由士大夫幫助皇帝治理天下的模式在中國綿延兩千年,成為封建集權社會的最根本特徵,這也是不容忽視的。

儒家思想貫穿中國封建王朝,經過歷朝歷代的演化,其中暗藏著不一樣的大智慧。下面小編為大家推薦的《儒家大智慧》一書,依據儒家義理,藉助經典故事,從正面或側對儒家大智慧作出全面理論總結和思想闡發,經典原文與延伸講解相結合,深入淺出,通俗易懂,值得一讀。

相關焦點

  • 【聲音】漢武帝為什麼「獨尊儒術」
    但是,公孫弘心思比較靈活,具有實際政務操作能力,得到漢武帝重用,官至宰相。對於比較迂闊的董仲舒,漢武帝卻是嘉許其說,而不重用其人。其次,這些官員雖然不是儒生出身,但是他們或者在道德品行上有上乘的表現,不悖於儒家的價值觀;或者努力向學,向儒家價值觀靠攏。前者如石建、石慶為人篤實,汲黯、卜式為人質直,韓安國、鄭當時為人忠厚。
  • 漢朝「無為而治」成就文景之治,為何漢武帝「逆反」先祖,獨尊儒術?
    3.漢武帝時期,大力推行儒家文化,「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由於「文景之治」使得漢朝的糧倉和財庫都充足起來,百姓也休養生息的很好。漢武帝登基之後,便想要開拓疆土,加強對朝廷的統治和對天下的治理。當時有一位著名的儒家學者便提出了《舉賢良對策》,這個對策就是把儒家文化思想和當時的社會狀況結合起來,並且吸收其它門派有利於治理天下的文化,推崇以儒家文化為核心的治理天下體系,提出實行「大一統」和「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的觀點。這位儒家學者便是董仲卿。
  • 秦始皇焚書坑儒、漢武帝獨尊儒術,後世對二人的評價為啥相差巨大
    秦始皇「焚書坑儒」、漢武帝罷黜百家、獨尊儒術,在本質都是一樣的,即:統一思想、加強封建王朝中央集權的措施。我們先看看這兩個概念的大致情況。而「罷黜百家、獨尊儒術」施行後,漢武帝不僅如願強化了統治,並且四面出擊,北伐匈奴、東平朝鮮、南平閩越,中國封建王朝達到了首個歷史高峰期。此外,兩漢前後共持續了近400年,這也是封建時代持續時間最長的王朝。
  • 漢武帝「獨尊儒術」,真的害了中國兩千年嗎?
    漢武帝將儒學推向了至尊,後人一直爭論其用意。 也有人對此進行了抨擊:正因為如此,才使得中國人的思想如此固化,學術發展受到了抑制,以至於後來大家都成了只會讀幾本書的迂腐之人。
  • 為何漢武帝不倡導「守孝三年」的儒禮?是真尊儒,還是假尊儒?
    戰國時期百家爭鳴,秦始皇焚書坑儒,三年之喪的制度肯定不會被認可。到了漢武帝時,罷黜百家獨尊儒術,儒家終於走上了輝煌的文化統治地位,三年之喪想必該成為制度固定延續下來了吧?官員的父母去世,就該離職守孝三年了吧?可是,翻閱歷史,並非如此。
  • 漢武帝走了秦始皇的老路,為何漢朝沒有土崩瓦解?
    ,向漢武帝獻上「天人三策」,提出了「獨尊儒術」、「大一統」等主張,得到了漢武帝的欣賞與採納,並逐步成為治國方略。 所謂的「獨尊儒術」並不是單純的儒家思想,而是融合了道、法、陰陽五行家等思想,最大的意義在於使全國思想統一、民眾信仰一致;而「大一統」也並非地域的統一,而是國家在政治、經濟、文化的高度集中。這對於封建時期意識形態領域的控制,促進政治上的整齊劃一,中央集權得以鞏固有著深遠的意義。
  • 曾經「黃老獨盛,壓倒百家」,還以為黃老之學只會修身養性?
    我們現代一聽到黃老之學,就很容易想到無為而治,修身養性這些的詞彙,但這其實是對這門學問的最大誤解。作為先秦時期最大的顯學之一,黃老之學的內涵極其豐富,很多大家著書立說都難以窮盡內涵,更在先秦多個諸侯及漢初作為國策實施,還對中國兩千年歷史產生持續影響。
  • 儒術與文學:漢武帝與他的文學弄臣
    其「對策」中說,「聖王之繼亂世也,掃除其跡而悉去之,復修教化而崇起之」、「漢得天下以來,常欲治而至今不可善治者,失之於當更化而不更化也」、「今陛下並有天下,莫不率服,而功不加於百姓者,殆王心未加焉」、「今吏既亡教訓於下,或不承用主上之法,暴虐百姓,與奸為市(師古曰:言小吏有為奸欺者,守令不舉,乃反與交易求利也),貧窮孤弱,冤苦失職,甚不稱陛下之意」、「繼治世者其道同,繼亂世者其道變」、
  • 漢武帝的那麼多豐功偉績,究竟是依靠什麼做到的?
    ——雨果 漢武帝劉徹,是秦始皇后面第二個擁有著卓越成就的皇帝。他的功績數不勝數,比如:鹽鐵官營提高政府財政收入、治黃河發展農業、通西域促進東西方文化經濟科技交流、推恩令加強中央集權、北擊匈奴上千裡和收服南越等等。做出這麼多影響深遠的事,依靠的不只是他一個人,但起決定作用的確是他。 他依靠的是什麼做到這一切的呢?
  • 談談「禮法結合、德主刑輔」的背後:儒家思想對西漢法律的影響
    史書記載,西漢建立的時候,就連天子的馬車也湊不齊四個顏色一樣的馬,將相就只能坐牛車了。在這種情況下,漢初的統治者一直奉行的是「無為而治、與民休息」的政策。經過文、景時期的發展,社會經濟已經很發達了,國庫裡的錢堆積到放不下,就連串錢的繩子都爛了,糧倉裡也是堆積了太多的陳糧。
  • 察舉選官,漢武帝時成為一種制度| 秦漢史話連載20
    自文景以來,「任子」制不但盛行,而且有擴大之勢。保任者已不限於「以父任「,或者「以兄任」兩種,保任的官職也不限於郎官一種。到漢武帝時期,甚至保任的人數,也不受一人之限。這些現象一方面說明任子制的變化,一方面反映任子製作為維護官僚顯貴的既得利益,使其特權世代相傳的政治工具,其內容並無實際的嚴格的限制。此外,還有以貨財入選為郎的選官途徑,稱為「貲選」。
  • 漢武帝:16登基,屢遭挫折,為何最終成就大漢輝煌?背後有怎樣歷程
    還下令對貴族子弟橫行不法者進行懲戒,削除其貴族屬籍。這些措施引起諸侯貴族不滿「毀新政日甚」,他們到竇氏周圍告狀詆毀,並上升到「無為二治」的黃老和「儒學」的意識形態的爭論上來。所謂「必重得罪」,就是皇帝要當不下去。劉徹的情商和智商極高,所缺乏的就是歷練與經驗,當年輕氣盛的他冷靜後,他馬上「恩禮」嶽母長公主和皇后阿嬌。此後他開始四處遊獵,帶著司馬相如、朱買臣、東方朔等一流文人開展學術討論,不再過問大政,並在上林練就武功騎射,「帝勇武有猛力,於上林好自擊熊、豸、驅逐野獸。司馬相如乃賦諫之。」走上了祖母喜歡的「無為而治」,最終保全了帝位。
  • 站在文景之治肩膀上的歷史巨人:千古名帝漢武帝,開疆拓土揚威名
    司馬遷生活的年代,其實更多的就是漢武帝在位時期,在漢朝看來,其實《史記》並非是一本歷史的史料記載,反而是一本誹謗的雜書。這也是為何,司馬遷會遭受到宮刑的原因。再返回劉徹本人,有關劉徹的出生年月,有一種說法是在公元前156年,另外一種說法其實相差不是太多。
  • 漢元帝時期,儒家徹底實現了其文治理想,為何大漢帝國卻走向衰落
    我們的歷史課本中,往往把漢武帝時期提倡儒術的活動,概括為罷黜百家,獨尊儒術。但是這與歷史是不符的。在漢代,直到漢武帝之後的第三位皇帝—漢元帝時期,皇帝空前崇尚儒學,儒家思想才真正佔據了核心地位。漢武帝時期實際上只是提高儒學地位,將其奉為官方的統治思想而己。在漢武帝時期,其他各種思想學派並未被完全禁止,儒家以外的學者已然可以公開教學,入仕為官。漢武帝只是想用一種有利於其施政的思想,來代替當時佔據統治地位軟弱武力的黃老之學。漢武帝真正治理國家的思想是尊儒術,重法治,兼採百家之長。
  • 千古一帝,在位54年,影響中國2000年
    具體做法,就是只讓人們讀儒家「六經」、學孔子之術,其他學說棄之不用。當年秦始皇焚書,不允許民間讀《詩》、《書》,現在漢武帝只準別人讀一種書,好像也沒差。漢武帝親政後,「尊儒」成為大漢的基本國策,此即所謂的「罷黜百家,獨尊儒術」。漢武帝是否「獨尊儒術」,在歷史上有很大爭議。
  • 從中西文明衰落和復興,聊歷史決定是造福萬世還是遺禍千秋
    任何一個文明在遇到大自然、社會內部、外部文明等壓力和挑戰時,都會採取各種措施應戰,無論個人還是國家都會做出相應決定並付諸實施。這種決定和行動都受之前文化影響,重大決定往往具有理論和系統措施,影響巨大的應戰都具有創新創造性元素。
  • 漢初七王之亂,漢武帝如何平定的?主父偃一策略影響大漢命運
    漢文帝時期,中央政權為遏制藩王勢力,著名謀臣賈誼提出:「欲天下之治安,莫若眾建諸侯而少其力。」賈誼的意思即削弱地方諸侯的實力。但是,漢文帝時期,削藩的時機還未成熟,所以漢文帝有削藩的想法和舉動,但並沒有起到多大作用。漢景帝時期,中央削藩的意願更加強烈了,著名謀臣晁錯對漢文帝說:「今削之亦反,不削亦反。削之,其反亟;不削之,其反遲,禍大。」
  • 漢武帝為何要處死太子劉據,逼死摯愛的皇后衛子夫?
    不得不說的是,漢朝從建立之初,就已經註定其不平凡的歷史。在漢朝的皇帝當中,從漢高祖爭奪天下,到後來的漢武帝的勵精圖治。整個漢朝的輝煌也就集中在了漢武帝的身上,是非功過在劉徹的身上都有所體現。尤其是在劉徹當政時期,掃清了危害整個大漢朝廷的匈奴勢力。同時在全國的政治和文化層面,不管是罷黜百家獨尊儒術還是實行推恩令來削弱諸侯的勢力,都產生了對後世極大的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