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何一個文明在遇到大自然、社會內部、外部文明等壓力和挑戰時,都會採取各種措施應戰,無論個人還是國家都會做出相應決定並付諸實施。這種決定和行動都受之前文化影響,重大決定往往具有理論和系統措施,影響巨大的應戰都具有創新創造性元素。新的理論和實踐持續產生作用,不斷完善演化為一種模式,這種模式就是新的文化,並成為以後社會活動的環境和前提條件,而後來人稱之為xx文明或xx社會的傳統文化。
後人有自己的觀點和價值觀,自己認為是「精華」就繼承或揚棄,自己認為是「糟粕」就批判或遺棄。情緒激烈者就歌頌某一歷史決定是「造福萬世」,或者判處某一歷史決定是「遺禍千秋」。講真,歷史重大決定,在決定作出之前就會有不同意見,有的意見很可能是你死我活的激烈對抗。後世基本上也不會有一致的蓋棺定論,不同的歷史時期此消彼長。一種意見最終勝出得以落實,按黑格爾的邏輯就是有其歷史的合理性。
這種現象中西社會彼此彼此,誰也不比誰更具優越性,凡是自認為比別人強,不是無知就是撒謊或者傲慢。
咱們國家被人詬病「遺禍千秋」歷史決定有∶焚書坑儒、獨尊儒術、重文輕理、科舉八股。
許多人稱讚秦始皇是「千古一帝」,馬上就會有人扔過來秦始皇的黑歷史「焚書坑儒」。燒多少書,燒的是什麼書?埋了多少知識分子,他們是方士騙子還是儒生?這個爭論不休。毛主席的觀點是「勸君少罵秦始皇,焚坑事業要商量。」不過秦始皇戴這頂帽子並不虧,反正燒書了,應該埋了400人之多。問題是,秦始皇如此做被罵為「暴君」,而項羽坑殺20萬降卒被知識分子無視,還落得一個「千古英雄」的稱號。貌似儒生是人萬不該殺,秦國降卒不是人殺死多少都無所謂,妥妥的雙標啊。被雙標的還有劉邦,勝利者,對人人性化得多,結果被知識界鄙視為無賴。
秦始皇的使命是一統天下,版圖、制度、體制都統了,本來也沒把法家以外的知識分子怎麼著。思想自由,許多人反對新制,到處宣揚周朝原有分封禮制好,擺明了要復闢。要知道,古希臘哲學家蘇格拉底,既反對斯巴達式專制也反對雅典式民主,主張言論自由和無神論,不符合當局主流意識形態,結果被雅典判處死刑。2000多年前的人類,對統治者的要求不能現代化。
「焚書坑儒」為大一統提供了思想保障,但是也開啟了專制鉗制思想自由的先河,造福和遺禍都堪稱萬歲。
輪到漢武帝和董仲舒「罷黜百家,獨尊儒術」,這就直接是思想專制了。不過,漢武帝做法不像秦始皇那樣霸道血腥。在漢代,秦朝法家底色的制度繼續使用,但嚴刑峻法給否了。道家也曾登堂入室,佛教甚至基督教都有立足之地。皇家無為而治,學術研究還是相當自由的。只是獨尊儒術以後,其它流派想當官就困難了。
在思想壟斷方面,獨尊儒術比焚書坑儒徹底,後果都是差不多的。
獨尊儒術,傳統的「重文輕理」傾向更明顯,因為儒家所長僅是「道德文章」,科技工程類一竅不通。古有大禹治水,天文、算術、工程應該頗有成就,農耕、商業、手工業都甚發達,至少有不少經驗累積。但是,從夏商周的六藝∶禮、樂、射、御、書、數,到春秋戰國的《詩》、《書》、《禮》、《樂》、《周易》、《春秋》,都是嚴重偏科,除了射箭、趕馬車和算數,其它科技和工程都不入大雅之堂。可見咱們祖先是多麼的偏廢。
這種嚴重偏科,以後不斷被獨尊儒術和科舉、八股強化。到洋務運動之前,中國的學界和官員人才庫,基本就是「文藝青年」的天下,幾乎沒有「理科男」什麼事。重文輕理的後果,文史汗牛充棟,詩詞歌賦精純,科技和工程能拿得出手的支鱗片爪,鴉片戰爭以後被人反覆蹂躪摩擦,想來這方面也是重要原因。
科舉制度可以說是古代中國的驕傲,目前通過考試仍是社會流動的主要渠道。按說一千多年下來應該是越來越進步,但是一路下來最終成了思想和科技的絞刑架。
隋朝創建科舉制度,隋唐時期學習和考試的科目內容,除了儒學太學,雖然也開設算學、醫學課,醫學也有諸多分科,但是報名就學者寥寥。因為科舉的定位是狹窄的招聘官員,居廟堂之高有幾個需要科技這「形而下」知識呀?墨家重視自然和應用科學,但墨子老祖跟儒家不對付,儒家當道墨家高手只能潛伏在「江湖之遠」了。現在科舉廢除,高考當紅,社會流動的渠道還在,不過是「重理輕文」了。
到了明朝,幾乎圍著「四書五經」轉的科舉,朝廷仍然擔心有異樣的思想火花點燃他們的朝堂,乾脆給天下學子畫個圈,在圈裡按著規定的步調套路思考,這就是毛主席當作反面案例的「八股文」。再加上清朝血腥殘酷的文字獄,中國社會的創造性真的就不能呼吸了。
西方的工業文明借鑑不少古希臘古羅馬的遺產,那麼有哪些當時或西方自己覺得很香,但在其他國家眼裡是禍害的歷史決定呢?
西方自認古希臘為文化源頭,咱們就從古希臘梭倫改革聊起,大致有公投民主、財富等級、殖民政策、一神國教。
梭倫改革的最被熱炒的是,打破貴族壟斷,奠定雅典民主政治制度。雖然「民主」不包括奴隸、婦女和外邦人,而且權利以財產明確劃分等級,財富越多權利越多,但這差不多就是現代資本主義社會穿越了。
古希臘推崇民主制度的人大概稱得上理想主義者,但是現實很骨感。小國寡民、千國林立的古希臘抵擋不住馬其頓的進攻,被納入亞歷山大帝國的版圖,民主體制消失了。
蘇格拉底和柏拉圖應該是比較清醒的,他們不贊同雅典人人當家做主的極端民主,在後來的古羅馬,因為規模巨大民主最終被帝製取代,古希臘最終沒能像中華文明同化入侵者,而是逐漸在擴散中被消融了。
雅典廣場集會一樣的「公投民主」,和財富多少決定權利大小的文化,導致川普當選和英國脫歐,導致美國階級固化、分化引發的混亂,這應該就是遺禍吧。
由於海盜精神是古希臘的精神特質,加上貧瘠的土地無法養活快速增長的人口,古希臘採行殖民政策。兄弟倆必須有一人脫離城邦謀生,欠債、失地的農民只有離家出走,政治鬥爭敗者為寇只能滾蛋,當然生意人也可能主動殖民海外。
古希臘人殖民給自己找到了活路,但是落後地區的原住民遭殃了。15世紀中後期,發現古希臘的西歐人有樣學樣,滿世界搜刮掠奪,他們挖了工業文明的第一桶金,殖民地人民卻深感水深火熱,歐美還美其名曰「地理大發現」,貌似功勞貢獻大大的。如今殖民換成金融資本的馬甲,依舊攫取後進國家財富。通過殖民工業發達,英國18世紀後半葉實施現代民主制度(不是先有民主制度然後工業發達的,這一點十分值得注意)。
西方傳承下來的還有一神教的基督教,包括天主教、東正教、新教。公元393年羅馬皇帝狄奧多西一世宣布基督教為國教,與漢武帝獨尊儒術的動機應該差不多,統一思想以利統治。基督教與儒學一樣,具有有利於統治階級的核心價值。
基督教佔統治地位,一神教理念又封閉排斥異己,最直接慘烈的禍害就是教皇發動的持續200年的「十字軍東徵」。時至今日,西方文化受一神教薰陶,心底滿滿的優越感。唯我獨尊、樹敵對抗的美國,像極羅馬帝國,還在威脅著世界的和平共榮。
對待歷史的決定,評價應該保持歷史感,實事求是,辯證分析。是造福還是遺禍千秋,非黑即白簡單化不太合適。
本文由苗子原創,喜歡就點讚,認同就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