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析:漢朝厚葬之風的形成及影響

2020-12-22 眾說春秋

縱觀歷史,大家會發現這樣一個現象:中國古代的厚葬之風,在漢朝時期尤為突出。為何會出現這樣的情況呢?今天就漢朝厚葬之風的形成、表現及對社會的影響做一個簡單的談論。

一、厚葬之風的形成原因

從後世發現的漢代墓穴來看,漢朝時候的厚葬之風已然形成了一種常態。私以為,會出現這種情況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兩種:一、外在原因影響。二、內在原因的影響。

上古神話

首先來說說何為外在原因。從上古時期開始,古人就認為人是有輪迴的,這也就是傳統意義上的靈魂不滅理論,正是因為有了這種迷信思想的影響,才會誕生出無數的鬼神故事。世人以為,人不能自行解決的問題,就可以交由鬼神來處理,而鬼神之所以會存在,就是因為人的靈魂是有輪迴和轉世的。

而這種思想到了漢朝時期,依然很受統治者和民間百姓的信任和支持。所以,為了讓亡者在「另一個世界」繼續過上富足自由的日子,厚葬就成了不可避免之事。

董仲舒畫像

其次,來探討何為內在影響。上面說到的外在影響,是指漢朝百姓受到了傳統封建思想的引導以後,而產生的行為,那麼對比之下,這內在原因自然就是受本朝思想的影響了。自漢武帝「罷黜百家、獨尊儒術」開始,儒學教育就成了國之經典,而儒家教育就最是講究孝道。這在《論語》中就多有體現:「子曰:父母在,不遠遊。遊必有方。」再比如說,《學而篇》曾子曰:「慎終追遠,民德歸厚矣。」

而儒家的孝道思想,就對漢朝的厚葬之風產生了巨大的影響。畢竟,孝順不僅僅是體現在平日的言語上,更是體現在子女們能做出的行動上。所以,上至皇室、下到黎民百姓,他們不僅在長輩在世時多加孝順,更會在長輩去世以後,厚葬長輩。而且,能做到厚葬,自然也是因為有了足夠的經濟支撐。

孔子畫像

漢初,經過春秋戰國的幾百年戰爭以後,國家經濟呈現貧困狀態,然而隨著一系列休養生息的政策推行以後,國家開始逐漸走向富裕,這就為全國上下有能力厚葬先人的人提供了穩定的物質基礎。

二、厚葬之風的表現

這裡需要指出的一點就是:雖然漢朝時期厚葬之風頗為盛行,但是也僅限於王公貴族。地方豪強或者是有錢的商賈之中,一般的貧苦百姓還是沒有能力可以做到這一點的。就皇室的行為來說,厚葬具體表現為兩點:第一、墓室修建的早。第二、陪葬品繁多。

漢武帝畫像

以漢武帝為例,漢武帝繼位的時候只有十六歲,但是漢武帝登基後的第二年就開始給自己修建陵墓,歷時五十二年才全部完成,而其中的陪葬品更是奢侈的讓人瞠目結舌。《漢書》云:金錢財物,鳥獸魚鱉牛馬虎豹生禽,凡百九十物,盡瘞臧之。其中的金銀珠寶以及其他貴族物品更是數不勝數。

除去帝王以外,其他的貴族子弟雖然沒有君主這麼富有,但是也是竭盡全力的在修建自己的陵墓。上個世紀六十年代挖掘出來的西漢中山靖王墓穴,其中的精緻玉器、陶瓷、絲織品等古文物,就多達一萬餘件,更別說還有價值連城的金縷衣,況且其他的有價值文物也不在少數。

三、厚葬之風的社會影響

就漢朝的厚葬現象來說,積極影響除卻讓後人通過陪葬品了解漢朝的社會發展以外,其他的益處幾乎是找不到。但是它的消極影響卻有一大堆。

西漢墓穴出土文物

首先來說,耗費了巨大的人力、武力。比如說《漢書》中對漢武帝修墓的記載:大興舶役,重境賦斂,徵發如雨。這樣的結局就不僅使得國庫空虛,更是讓百姓們陷入了生活不能自足自給的困境。

其次來說,造成了不良的社會風氣。有一就有二,有二就有三,有三就有萬物。為了讓自家先人走的體面些,有的家庭甚至不惜傾家蕩產也要厚葬先人,這難道不是因為受到攀比思想的影響麼?不可否認的是,尊敬先人的確是應該的,但是,亡者比生者還重要麼?為了孝敬亡者,難道就要讓生者陷入生活困境麼?這顯然是本末倒置的一種做法。

西漢墓穴出土文物

結語

當然,也不是漢朝所有的人都認同厚葬的習俗,但是因為反對的聲音不夠大、反對者的身份不夠分量,所以導致這些反對聲浪最後還是泥入大海,並沒有得到理想的效果。其實,後人都知道,厚葬先人是沒有多少益處的。就以漢朝王公貴族的墓穴來說,被盜者常常十有八九,墓穴中的金銀被拿還是小事,很多先人的遺體被毀壞可不就是大事了麼!起碼,這和當初厚葬先人的理念是相當衝突的。

相關焦點

  • 兩漢盛行厚葬,三國推崇薄葬,急速變化的原因是什麼
    兩漢時期,眾人都追求窮奢極欲的厚葬之風,僅僅過了十幾年,三國時期,卻又都刻意的執行薄葬,到底是什麼原因,導致了這種結果。說白了,厚葬必定會導致一個悲劇——盜墓。厚葬,即是人死後,將大量的金銀珠寶同主人一起,埋葬於墳墓之中。對於財產的追求,自然會引起貪財的覬覦之心。實際上,漢朝、三國時期,盜墓行為非常的猖狂。
  • 厚養敬葬和薄養厚葬哪個更重要!
    這就是延續中國幾千年的厚葬制度,那麼關於中國喪葬制度歷經了幾個階段你知道嗎?喪葬制度的起源在原始社會的時候,由於對逝者的哀思就逐漸地形成了一種宗教文化。認為逝者靈魂不死,然後產生了埋葬親人的習俗。在這個原始的母系社會中,對於埋葬並沒有什麼規定,也沒有厚葬和薄葬的區分。在半坡遺址墓碑中,埋葬的死人多是頭朝西,表示靈魂寄託西方的意思。這只是一種宗教信仰和祖先崇拜。
  • 兩漢時期厚葬的表現及原因?魏晉時期的薄葬及其原因?
    在這種經濟基礎上,逐漸形成了厚葬之風,亦是社會發展的表現;但到了魏晉時期,經歷多年的軍閥混戰,社會經濟極為蕭條,民不聊生,在統治階級的提倡下,逐漸形成了薄葬之習。在漢制向晉制的轉變的過程中,在葬俗上的表現為厚葬向薄葬的轉變。一、兩漢時期厚葬的表現與原因。秦亡漢興,西漢統治者採取與民休息等一系列政策和措施,使封建的生產力和經濟,得到了空前的發展。
  • 青磚黃土,瓦棺紙衣:後周皇陵薄葬之風的原因及其影響
    五代繼承唐代遺風,儘管社會動亂,厚葬風氣仍積習難改,但後周太祖郭威卻「頂風逆行」,帶頭提倡「青磚黃土、瓦棺紙衣」的薄葬之風,奠定了後周皇室的薄葬傳統,也對宋朝喪葬習俗產生了積極影響。儘管宋朝經濟發達、社會富裕,但宋朝沒有恢復唐朝的厚葬習俗,反而從上到下形成一股比較節儉的喪葬風氣,這主要得益於宋朝在改進喪葬習俗方面採取了以下三個方面措施,而這些措施都深受後周薄葬之風的影響。1、皇室率先垂範,帝王陵墓普遍崇尚節儉。宋代皇帝普遍比較節儉,這一點應該受宋太祖趙匡胤影響,而趙匡胤則受郭威和柴榮影響。
  • 江西發現西漢海昏侯墓,出土黃金超115公斤,漢朝海量黃金去處引人深思
    難道漢朝遍地是黃金,直接生活在小康社會? 漢朝的確多黃金,但海昏侯墓能有如此之多的陪葬品,卻是與西漢鼎盛的「孝道文化」有關。說到這裡你一定很詫異,那麼繼續往下看,必能解你心中之惑。
  • 漢服就是漢朝服飾嗎?淺析漢朝女子服飾的樣式和特點
    漢朝是繼秦朝之後的大統一王朝,其中漢朝又被分為西漢和東漢兩個時期,是中華五千年歷史中輝煌的一筆,對後世的影響也很深遠。但是漢朝同時的獨尊儒術的思想同時也是中國封建思想的開端,使得在繼漢朝之後的朝代都在儒學思想中誕生和衰亡。
  • 姚俊甫淺析禪意書法與茶文化
    之後隨著時代變遷,到魏晉六朝時期後,書隸的工作得到了進一步發展,但由於當時社會環境及人們性格特徵的的影響,書寫的字體格式並沒有明確的標註和規範說明,所以該時期內的字體就從原有的隸書體向真書、草書的形式轉化,體現了當時朝代不拘一格的人物特徵。待到了唐宋時期後,佛法得到了廣泛重視和快速傳播,對於抄經的書寫體也進行了一定的規範,並產生了較多著名的書法作品,如《敦煌寫經》。
  • 魏晉南北朝時期薄葬之風為何盛行於世?
    戰亂與動蕩,別說遵循漢代喪葬之禮的隆重,很多時候人們甚至來不及為逝者準備喪服。但到了魏晉南北朝中晚期,厚葬的回潮之風又颳了回來。曹操早期的薄葬之風盛行,還與人們追求死後永恆安寧有關。為避免豐厚陪葬品引來後人打擾,從曹操到晉初的帝王、官員士大夫們,都在積極提倡薄葬,引起社會響應。這裡面要記住一個人,即開創魏晉南北朝薄葬先河之人——曹丕。
  • 再度淺析:藍色性格形成的原因
    上一篇文章我們有認真地分析了藍色性格的特徵,那麼今天我們將再從原生家庭的角度淺析一下藍色性格形成的因素。在蘇珊·福沃德的著作《原生家庭》中說到:一個人的性格誕生於他的原生家庭。
  • 影響深遠的察舉制,為何既是漢朝繁榮的基礎,又是其覆滅的推力?
    開始招攬一些賢才,並且選拔那些有能力的人來擔任官職,並且還形成了養士的風氣。而這種做法和這一風起在當時的秦國最具代表性。當時秦國推行軍功爵制,在這種制度的建立之下,用軍功來選拔,並且任用官吏。在當時對於能夠一統天下起到了重要的作用,與此同時也使得秦朝整個王朝裡面能人賢才多了起來。
  • 對漢朝歷史一些看法
    漢高祖劉邦斬白蛇起義,最終建立西漢,鑄就了漢族宏大的氣象,影響千年。漢儒與其他朝代的儒家不同。氣象宏大,簡易練達。易經上說,乾以易知,坤以簡能。易則易知,簡則簡從。乾知大始,坤作成物。就如鑄造模具,模具不一樣,器就不一樣。漢朝的建立,是經過大難的。削平大難。秦末農民戰爭,生民傷亡極大。前秦諸侯爭霸,生民傷亡前所未有。白骨露於野,千裡無雞鳴。生民百遺遺一,念之斷人腸。天下思治。
  • 漢朝:漢服就是漢朝服飾?NO!
    全金髮:最近時尚圈颳起了一股漢服風,這事你知道嗎?韓寶駒:漢服不是流行好久了嗎?就是那個什麼漢朝的服裝,你看我說的對不對?那些個小姑娘都個頂個愛穿,我正打算給我們七妹置辦兩身。全金髮:沒想到你也只會跟風罷了,漢服怎麼能偏指漢朝服飾呢?
  • 魏晉喪葬習俗:順應時代的發展,薄葬制度的推廣與影響
    然而經過幾千年的發展,隨著奴隸制社會的途觀瓦解,封建社會的接踵而至這種用人去陪葬的制度逐漸的被廢除,可是這種厚葬去世之人的習俗,卻一代一代的流傳了下來。在魏晉時期,有關山裡的習俗也是沿襲著前朝的,但是這裡面卻發生了很大的變化,那就是從原來的厚葬變成了薄葬,並且薄葬之氣息蔚然成風。
  • 到底是什麼在操控著風?風的形成,大自然的奇妙反應
    我們現在知道風其實就是空氣流動,只要我們揮揮手,讓空氣動起來,就可以感受到風。那麼大自然又是誰在哪裡扇風呢?答案可能會出乎意料。在大自然中,風的形成是因為太陽輻射熱。太陽光照射大地,把熱量也帶來,陽光所到之處的溫度都會上升。地表的溫度上升,地表附近範圍的空氣的溫度也隨之上升。空氣受熱會膨脹變輕,往向天空飄。當離地表越遠,溫度就越低。
  • 白玉杯:素樸優雅美天成 見證曹魏薄葬風(洛陽珍寶檔案)
    它雖然沒有任何裝飾,卻給人天然之美的強烈感受,是曹魏時期玉器由等級化向世俗化轉變以及厚葬向薄葬轉變的重要見證。  玉質上乘年代確切  1956年,蘇聯援建洛陽礦山機器廠項目在澗西搞基建時,考古專家發掘了一座古代墓葬。隨著發掘工作的展開,墓道、前甬道、前堂、耳室、後甬道、後室逐一顯現。
  • 漢朝「無為而治」成就文景之治,為何漢武帝「逆反」先祖,獨尊儒術?
    漢朝詩歌在《詩經》和《楚辭》的基礎上發展,朝廷的樂府收集了很多民間的詩歌,進行配樂和演唱。這個時期的繪畫、雕刻、歌舞方面都有很大的發展和改變。漢武帝時期特別推崇儒家文化,從此儒家文化對後來歷史的發展也產生重要的影響。《史記》就是在這個時期的著作。由於絲綢之路的開展,使得漢朝的服飾也傳到了世界上。
  • 淺析對白登之圍的認識
    前言白登之圍的發生對漢朝來說是一件大事,因為他們的皇帝被圍困,自此以後,漢朝對匈奴的政策主要是和平相處。所以劉邦從白登之圍當中,看到了匈奴人的強大,也看到了自己的莽撞和無奈。但是白登之圍卻不是由匈奴引起的,而是由漢朝內部引起的,那麼這件事是如何發生的?劉邦又是如何陷入匈奴的包圍圈的呢?
  • 淺析踐行厲行節約的重大影響和長遠意義
    淺析踐行厲行節約的重大影響和長遠意義 來源:​中國電力新聞網 2020-09-29
  • 『勢力淺析-黃巾之亂 張角』
    三國志11威力加強版公眾號 每天為您帶來原創攻略和趣味淺析點擊題目下方藍字關注 ID:sanguozhi311
  • 風這種自然現象是怎麼形成的,為什麼四季的風特點都不同?
    我們對風的自然現象並不陌生,如春風的魅力,冬風的狂暴,秋風的蕭瑟,夏風的急促。我國春天多有大風,因為我國屬於季風氣候區。冬季受西伯利亞冷高壓影響,多偏北風;夏季受太平洋熱帶暖高壓影響,多偏南風。春季是冬夏季風交替的時期。冷空氣和暖溼氣流相互變化,互不相讓。特別是在中國北方,春季每隔一段時間就會有冷空氣入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