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沒有發現,有人的25歲,爬會樓梯、騎單車就會覺得膝蓋疼、腿酸,回家只想葛優癱...
也有人的52歲,跑步、登山、腿腳好的不似老年人..
而支撐你不斷前行力量的正是膝蓋,膝蓋護不好,哪都去不了!
在人的一生中 ,保養膝蓋是一件必須做的事情,相對於男性而言,女性的膝關節更脆弱。
孕育生命後臨盆時,女性全身的骨節都會放鬆,一不留神,沒保養好就容易出現膝無力、怕冷、酸痛的情況,疼痛將會陪伴你很久。
到了30歲,骨齡經過峰值後,會導致骨量流失、骨密度下降,髕前痛(膝關節前方) ,上樓下蹲都有疼痛感。
在瑜伽練習時,你肯定聽到過老師在教體式時會說:「膝蓋不要超過腳尖」,目的就是為了保護膝蓋,以免引起疼痛。有時候動作的不到位和不好的習慣也會造成膝關節的損傷,比如在蓮花式中,如果你不做髖部的外旋練習,而是過度的掰小腿,想要做到「看起來」正確的位置,那就已經在損害你的膝蓋了。
有人會說要預防膝蓋損傷,讓它多用幾十年,不鍛鍊就好了唄?錯!預防膝蓋損傷 ≠ 不運動
膝蓋是我們保健的基礎, 一把菜刀放著長時間不用,就會生鏽,變得很鈍, 我們的膝蓋也是如此。
如何讓膝蓋保持健康呢?可以通過一些針對性的訓練,強化腿部和膝蓋周圍的肌肉群,減少膝蓋磨損,延長我們的膝蓋壽命~
1、靠牆小腿拉伸
做法:面對牆壁,右腳彎曲,腳跟置於與牆壁垂直的地板上。腳趾抬起,腳跟仍然留在地面上,腿繃直,身體往前腿方向傾,盡最大可能、最大的角度保持這個姿勢。保持5秒鐘,然後放鬆換腿。
每隻腿重複拉伸五次。目標是每條腿拉伸10-15次——或者更多,前提是如果你還感覺緊繃的話。
2、曲棍球小腿滾壓
做法:坐在地板上,右腿蜷至臀部,膝蓋繃直。把曲棍球(或者瑜伽/按摩球)放在右膝蓋下,像夾三明治一樣,夾在小腿和股後肌群中間。
把脛骨拉向自己,製造「壓力」,然後旋轉腳做兩個方向的圓周運動,這樣可以在膝關節處形成空間。繼續堅持,直到你感覺這些部位的緊繃感緩解,然後換腿。
3、半屈膝股四頭肌拉伸
做法:一隻膝蓋跪下(底下墊一條毛巾或墊子),另一隻腳平放在身前,保持90度。身體往前腿傾,拉伸前臀。然後,握住前腿腳踝,往臀部拉,從而拉伸前腿的股四頭肌和臀部。前後拉伸10—15次。
4、泡沫軸股四頭肌拉伸
經常跑步的人股四頭肌常常是緊繃的。為了讓這一大組肌肉群恢復最初的功能,建議用泡沫軸。
做法:面朝下躺著,泡沫軸置於左腿股四頭肌下。把身體大部分的重量放在腿上,慢慢滾動泡沫軸。不要只是簡單地滾上滾下,也要從腿的一側滾至另一側,尤其是那些緊繃的肌肉。換腿,繼續滾動泡沫軸,直至不再感覺到緊繃。
如果還感覺疼(因為有些跑步者確實如此),那就至少做上5分鐘。
5、腿後腱拉伸
我們的腿後腱肌肉對膝蓋影響更大,這一部分緊繃往往導致膝蓋不適。
做法:面朝上平躺,左腿平放在地板上,腳彎曲。右腿靠牆或者桌子支撐起來,或者用一條阻力帶。
這種拉伸自膝蓋處,輻射至腿的後部。一旦找到拉伸的極點,五秒後換腿,同時收縮和放鬆右腳踝。如果你靈活性更好,使勁把右腳踝拉向自己。每次5秒鐘,做10—15次,如果還緊繃的話,那就繼續。左腿重複此拉伸。
6、直腿抬高
難度小的拉伸練習,比如直腿抬高,對膝蓋壓力較小,但能刺激並拉伸四頭肌。
做法:面朝上平躺,一膝蓋彎曲,另一條腿放在身前。直腿抬高一尺左右,向外旋轉腳(整條腿旋轉,所以腳趾指向天花板的對角線,而不是正對著)。做10-15次,做3組,換腿。
隨著膝蓋變得越加強健,可以在腳踝處負重10磅(4.5公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