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億年前太陽理應更暗,但地球溫度更高,太陽或受未知力量調節

2020-11-24 華箋流香

地球上目前幾乎所有的化石能源,煤炭、石油、天然氣等,最開始的來源都是太陽的能量。

按照主流科學理論,煤是遠古時期的森林深埋在地下形成的,而石油和天然氣是遠古時期沉澱在海洋裡的古生物屍體,經過漫長的地質時間慢慢形成的。

》植物的光合作用把陽光的能量轉化為化學能量,儲藏在糖和澱粉中。

人類的糧食完全依賴於太陽,食草動物吃植物,而食肉動物又吃食草動物,高等動物的身體裡的能量本質上也來自太陽的光芒。

●陽光不僅是生命能量的總源頭,也控制著地球的氣候。

1815年印度尼西亞坦博拉火山爆發,火山灰遮蔽了部分陽光,造成全球氣溫下降,糧食大幅度的減產。那一年很多地方沒有夏天,史稱無夏之年。

地球赤道面和地球圍繞太陽運行的黃道面,有一個23.5度的夾角。

正是因為這個夾角,造成了太陽光輻射強度的變化,一年四季因此而誕生。

》根據現有的科學理論,遠古時期的太陽應該比現在暗淡。

這和太陽發光的原因有關,太陽全部的能量來源集中在其內部的核心反應區。

●太陽的核心反應區只佔了太陽體積的2%。

太陽核反應生成能量的來源是4個氫原子,合成一個氦原子,但是這個反應過程卻不是一步完成的。因為原子核只佔原子體積的1/10億,每一個原子核相當於足球場中間的螞蟻,4個螞蟻隨機運動同時碰在一起是不可能的。

太陽的核反應要經過若干步,最後才會形成氦原子,而最後一步是放出能量最大的一步。

隨著時間的推移,太陽會越燒越熱。太陽每10億年亮度會增加10%。

》倒推回去30億年,地球上第1個單細胞生物剛剛誕生的時期。

太陽照射到地球表面的輻射強度會降低30%。

那時,宜居帶的正中央接近於金星,而地球正在宜居帶的邊緣,而火星在宜居帶的外面。

所以理論上說,那個時候的地球應該是一個很寒冷的大雪球。

但是根據科學家的研究,發現那個時候的地球並不寒冷。

當然,有一種說法是遠古時期地球中的二氧化碳濃度很高,而二氧化碳帶來的溫室效應讓地球保持了相當高的溫度,所以才會誕生了最原始的生命。

然而這個理論卻有一個缺陷,因為在遠古時期並不是所有的時候二氧化碳濃度都很高。

》目前,地球上的二氧化碳濃度是0.04%,氧氣的濃度是21%。

但是在3.5億年前的時候,地球上的植物曾經瘋狂的增長,把幾乎所有的二氧化碳都吸光了。那個時候地球上的氧氣的濃度比現在高1.5倍達到了31%的程度,所以,那個時候昆蟲會長得非常巨大,這就是石炭紀。

●昆蟲的身體大小完全控制在氧氣濃度手裡,石炭紀蜻蜓翼展有1米。

那麼,按照太陽輻射理論,那個時候地球上的溫度應該較低。

但是,實際上石炭紀溫度比現在還要高一點點,氣溫可以達到20度左右。2019全球的平均氣溫只有15度。

如果我們承認天體物理學對太陽理論的研究,而且這種研究是有相當嚴密的科學證據。

》那麼,我們就不得不考慮是否有額外的神秘力量介入主導了地球氣溫的變化。

這種原因只可能有兩個,第一是二氧化碳的溫室氣體效應;第二是太陽的輻射強度,也就是太陽的亮度。

相比於3.5億年前,地球的二氧化碳是增加的,但是氣溫卻沒有超過以前的水平。

剩下唯一的因素就是太陽的亮度。也許是某一個神秘的力量在微調太陽的輻射強度,使太陽一直維持在一個穩定的亮度。

那麼我們說這種神秘力量是什麼?前一段時間,太陽遠鏡發現在太陽表面有巨大的物體正在吮吸太陽的能量。單從影像上看,相當於地球直徑的數倍。

●巨大的球形物體正在從太陽表面吸收能量。

由於二氧化碳等溫室氣體並不主動發熱,在地球升溫過程中扮演什麼樣的角色,有很多不同的理論。但是不管什麼理論,太陽都是地球能量的直接來源。只有把太陽亮度的秘密徹底揭開,才能夠了解地球溫度變化的根本原因。

相關焦點

  • 地球上有什麼物質能靠近太陽而不融化,甚至隔離太陽的熱量?
    它的熔點比金屬鎢還要高一些,可以達到3850±50℃,同樣這個溫度也遠低於太陽表面的溫度。因此,無論是金屬鎢還是石墨,拿到太陽附近,也會被太陽熔化。那有沒有比石墨熔點更高的物質呢?我們可以在眾多的化合物中去尋找,地球上熔點最高的物質是鉿合金(Ta4HfC5),它的熔點溫度達到了熔點高達4215℃。這個溫度要比石墨的熔點高一些,但依然是遠低於太陽表面的溫度,因此,即便是拿著地球熔點最高的鉿合金靠近太陽,也避免不了被熔化的結果。
  • 人造太陽核心溫度上億,用什麼材料能隔絕熱量而自身不會融化?
    我們可以在眾多的化合物中去尋找,地球上熔點最高的物質是鉿合金(Ta4HfC5),它的熔點溫度達到了熔點高達4215℃。這個溫度要比石墨的熔點高一些,但依然是遠低於太陽表面的溫度,因此,即便是拿著地球熔點最高的鉿合金靠近太陽,也避免不了被熔化的結果。
  • 人造太陽高達1億度,是太陽的7倍,地球為何沒有被「燒穿」?
    有沒有想過中國「人造太陽」,運行溫度高達1億攝氏度,是太陽核心溫度的7倍,那麼地球上有什麼物質能靠近太陽不融化,甚至隔離太陽熱量?
  • 月亮圍著地球轉,地球圍著太陽轉,太陽和更大的天體結構怎麼轉?
    愛因斯坦場論從根本上解決了引力場與不同時空的變化問題,修正了牛頓經典力學的一些誤差,讓人們對世界的認識更加精準,是在牛頓萬有引力理論之上更高一個層次的理論,由此大大推動了人類文明的進步。太陽是銀河系裡的一份子,銀河系質量約2100億個太陽質量,直徑約20萬光年,擁有恆星約4000億顆,太陽只是其中一顆黃矮星,質量為1.9891*10^30kg。黃矮星就是指發出的光譜主要為G型,質量以太陽為準,一般在太陽質量0.8~1.4倍之間的恆星。黃矮星在所有恆星中並不算大,只是一種中等偏小的恆星。
  • 太陽正在變亮,10億年後地球不宜居,人類能夠度過這一劫嗎?
    太陽還有約50億年的壽命,是依據宇宙觀測和科學測算,像我們太陽這樣質量的黃矮星主序星壽命約100億年,現在年齡已經約46億歲了,因此大概就還有五六十億年,就將壽終正寢。太陽死亡前,會有一個紅巨星過程,這個時間沒有多久,外圍物質會飄散到太空,只剩下中心一個緻密的核心,那就是太陽的屍骸,叫「白矮星」。
  • 假如太陽是一個不發熱的天體,地球的溫度會達到多少?絕對零度?
    太陽系是地球所在的家園,它的中心是一顆不斷發光發熱的恆星太陽。地球能夠成為生命星球,能夠演化出人類,跟太陽有著直接的關係。生命的誕生需要滿足很多條件,不僅是地球外部一個穩定的星系環境,更重要的還是需要星球表面需要一個適宜的溫度。地球表面的溫度是如何來的?
  • 地球繞太陽一圈要1年,太陽繞銀河系一圈要多久?對我們影響巨大
    地球繞太陽一圈要1年,太陽繞銀河系一圈要多久?我們都知道,地球是繞著太陽在旋轉的,而太陽系是繞著銀河系中央在旋轉的。地球繞著太陽系公轉一周,就是我們所說的一年四季,但是太陽系繞著銀河系轉一周會有什麼變化呢?是不是給地球的司機室差不多的呢?大家可以回想一下,侏羅紀時代是在大約2.5億年前結束的,那這與太陽系繞銀河系轉有什麼關係呢?
  • 體積是太陽100億倍,地球1.3億億倍!宇宙最大恆星有多大?
    太陽其實就已經很大了,它給地球提供了光和熱,1.5億千米以外的地球都能感到熱浪滾滾!太陽的直徑大約在140萬千米左右,它的體積能裝下130萬個地球,儘管在銀河系中太陽屬於那10%以內比較大的一類恆星,但它在最大恆星的排行榜上,那是要名落孫山了!
  • 太陽若是發生氦閃,地球將是何下場?
    相較於氫核聚變,氦核聚變所釋放的能量何止狂暴百倍,在氦閃發生的一瞬間,恆星釋放的能量相當於數百萬年氫核聚變所釋放能量的總和,當真無情啊!我們的太陽會發生氦閃嗎?地球又會否受到影響?氦閃是恆星演化的必然階段,太陽也終究有一天會發生氦閃。
  • 太陽的壽命還剩50億年,火星才是希望
    想必大家對太陽都不陌生,太陽孕育了生命,給我們提供了光、水、溫度等良好的生存環境;當然也離不開地球大氣層的保護,有了地球大氣層的保護,才能留住太陽帶來的熱量,讓地球上的平均溫度保持在17℃左右,給我們帶來良好的生存環境。
  • 地球圍繞太陽運轉,太陽圍繞星系中心運轉,銀河系圍繞的是什麼?
    地球自轉以外,地球繞太陽公轉一周,以一年為周期繞太陽公轉,導致太陽東升西落。然而,在更大的宇宙尺度上,地球繞太陽一周的軌道並非像我們通常認為的那樣封閉。太陽外有上千億顆恆星和大量的星雲,它們在引力的作用下組成了一個巨大的星系,星系盤的直徑估計在17萬到20萬光年之間,平均厚度在2000光年左右。
  • 文明的起源:22.太陽圍著地球轉還是地球圍著太陽轉
    文明的起源:22.太陽圍著地球轉嗎?還是地球圍著太陽轉?正如之前的文明史提到的,中世紀勢力強大的教會不容許任何人挑戰它的權威,甚至在地球處於宇宙什麼位置這樣的問題,它都堅守著一個不容更改的答案:上帝創造了人類,人類的所在就是宇宙的中心。
  • 太陽距離死亡還有多久?10億年,留給人類的時間已經不多了
    我們都知道太空是真空環境的,任何的熱量都會在太空中很快散開,因此除了地球之外,即便有太陽照射的地方也會很冷。正是因為有了太陽和地球的「保溫」能力,才有現在的綠意盎然,生命的誕生和存在都是得益於太陽的。
  • 太陽留給人類的時間不多了,只剩10億年,人類的希望在4光年外?
    距今46億年前,在太陽星雲的中心,大量的氫、氦氣體雲通過引力結合在一起,形成了太陽。在強大引力的擠壓下,太陽核心有足夠的壓力和溫度來進行氫核聚變,產生能量,所以太陽自身可以不斷發光發熱。在太陽形成大約6000萬年後,地球從太陽星雲的殘餘物中形成。再過幾億年,地球經過持續冷卻之後,出現了由液態水組成的海洋。在海洋中,意外地進化出了生命。
  • 太陽是地球能量的來源,為何太陽能夠散發光和熱?
    我們生活在太陽系中的地球上,而地球上的一切,幾乎都來源於太陽。 植物通過太陽光進行光合作用,生產出獨特的食物,動物通過植物間接攝取到太陽的能量,而肉食動物則通過其他動物,更加間接地攝取太陽的能量。
  • 50億年後太陽毀滅世界!地球命運將會怎樣?專家一席話讓人心驚
    作為太陽系的老大哥,太陽已經燃燒了足足45.7億年了!眾所周知,恆星也是有生命的,當一顆恆星生命走到盡頭的時候,它將會變成一顆白矮星,體積也會變大許多,這時它就會吞併周邊的行星,我們的太陽也是如此,再過50億年左右,太陽將徹底死亡,到那時地球也將會被吞沒,但是人類卻一點都不用擔心!
  • 如何摧毀太陽,然後帶著地球流浪
    以太陽的質量來看,顯然躲不過氦閃,但氦閃並不是地球人需要擔心的。因為氦閃發生在紅巨星階段末期,在氦閃之前,長達10億年的紅巨星階段就已經把地球折騰黃了。總而言之,以氦閃作為帶地球流浪的理由,不夠科學。地幔溫度下降後,地核的熱量就會加速向外傳遞,計算地球重新穩定後的溫度分布,要用到《數理方法》,這門課是大學物理的四大天書之一,瞧瞧球坐標下的導熱微分方程:本僧看著公式掐指一猜,假設軟流圈徹底凝固,則地球整體溫度下降50度,釋放的熱量折合1000億億噸標準煤。
  • 金星早已被太陽烤乾,水星距離太陽更近,為什麼還有千億噸冰?
    ,水星距離更近,表面溫度卻只有430℃,但非常詭異的是,如此高溫的水星上還存在千億噸冰!水星比金星更靠近太陽,為什麼金星溫度更高?很多朋友可能會有這個疑問,金星距離太陽大約1.1億千米,水星距離太陽大約5800萬千米,幾乎近一半,按理來說水星應該更熱,為什麼會是金星更熱呢?
  • 太陽上的物質來到地球要經歷多少磨難?
    在太陽中心1500萬度的核反應區,每秒鐘有6億噸的氫發生氫彈那樣的核聚變反應,相當於約1億頭非洲大象;反應區向外釋放的各種電磁輻射和粒子流,被外圈的輻射區吸收放射、被對流層物質交換,最終達到5700開氏溫度的太陽表面,也就是人們常說的「6千度」溫度的太陽光球層,在這之上是發光、透明的太陽大氣。我們的主角在這些能量的鼓舞下,飛得更快,也想飛得更高。
  • 《流浪地球》中的科學,太陽何時吞併地球?科學家們已經給出時間表
    文:王琰天秋相信大家最近在朋友圈和微博都被刷屏了,刷屏的內容不是其他,正是中國第一部史詩級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