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州是一座充滿了歷史又不缺乏現代感的城市。現代與古典的相融合滿足了人們對於世間美好的想像。蘇州就是這樣一個地方。煙雨江南,夢幻,安逸,清新。我想蘇州正是江南最為璀璨的明珠吧。然而蘇州不光有園林,不光有刺繡,不光有現代化的生活,更是有非物質文化遺產蘇劇。早在2006年就已經被國務院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蘇劇,是地方戲曲劇種之一。它起源於江蘇蘇州地區的曲藝「蘇灘」,又名對白南詞,俗稱「打山頭」,是一種圍坐清唱的曲藝形式),蘇灘在清代乾隆年間就已在江浙一帶盛行。蘇劇是蘇灘在發展過程中與崑曲合流而形成的一種地方戲曲,主要流傳於蘇南和浙北地區。
音樂唱腔
蘇劇的音樂唱腔主要有崑曲曲牌、南詞和灘簧曲調。因深受崑腔影響,所以蘇劇的音樂風格婉轉清麗,細膩動人。伴奏以二胡為主樂器,兼用江南絲竹。常用的傳統曲調有太平調、弦索調、挑袍調等數十種,另外還有源自崑曲的曲頭、一江風、點絳唇,朝元歌等以及蘇州一帶流傳的民歌小曲。
角色行當
蘇州的角色行當與崑曲基本相同,現有老僕、老生、副末、冠生、巾生、雉尾生、窮生、老旦、正旦、作旦、四旦、五旦、六旦、淨、副、醜等行當,演員往往一人兼飾幾行。
傳統劇目
蘇劇的傳統劇目分為前灘和後灘兩大類。絕大部分前灘劇目源於崑曲,《西廂記》《牡丹亭》《紅梨記》《爛刻山》等為其代表性劇目。後灘劇目有從崑曲等劇種和曲藝種改編移植過來的內容,也有由醜獨唱的時調小曲和時事段子等,如《嵩壽》《探親鄉罵》《賣草圍》《打齋飯》等劇目。
」蘇「」昆「之爭
蘇劇對崑曲劇本的移植似乎是比較機械的。就是說,蘇劇劇本相對於崑曲劇本而言,除了將崑曲的一些唱詞做部分改動外,在結構方面一般都不變,有的蘇劇劇目整個本子甚至與崑曲的舞臺本全部相同,包括故事流程、表演流程。以及人物表現、人物與故事的結局等等。其實,從藝術的發展角度說,這樣兩個劇種同時履行幾乎相同的表演範式,是會影響藝術發展步伐的,會影響蘇劇的個性彰顯,因為蘇劇的地方性更強。尤其是上個世紀50年代,蘇劇從上海遷回蘇州後,除了蘇州,其他地方已經沒有蘇劇了,真正成了「天下第一團」,那麼,它必須保留自己的個性才可能長久地生存下去。但事物還有另外一面,就是,在與崑曲的共生共長過程中,由於藉助了崑曲的力量,蘇劇也從藝術等多方面具備了快速向前發展的步伐。因此,據統計,從1956年江蘇省蘇崑劇團建團開始,到80年代初期,上演的蘇劇劇目總數約14()個。主要劇目類型為:搬演自崑劇的、移植改編其它兄弟劇種的劇目、自己創作的劇目,即新編蘇劇。這140出蘇劇.看似不多,卻實在是一個頗為可觀的數字。因為「繼」、 「承」字輩崑曲演員從「傳」字輩老藝術家那裡繼承下來的崑劇總共為307出。蘇劇劇目又有很多是從崑劇劇目中來,「既
昆又蘇」的蘇崑劇團演員們,能夠演出如此數目的崑劇、蘇劇,實屬不易;如此數目的崑劇、蘇劇,實屬不易。而這些劇目也是當時維持蘇崑劇團生存的根本。當年「經濟上以蘇養昆」的說法,正源於這些久演未衰的蘇劇。
天下第一蘇
蘇劇在促進其他劇種的發展中也曾經發揮過非常重要的作用,具有不可替代的地位。比如滬劇、錫劇等地方劇種,在發展過程中就吸收了蘇劇的許多優秀唱腔,而在崑曲發展歷程裡,蘇劇更是發揮過「救其生死於一線」的作用。當年國風蘇劇團創辦之時,崑曲一度面臨消亡的危險,許多崑曲藝人走投無路,朱國樑在本劇團尚難維持溫飽的情況下,收留了一批崑曲「傳」字輩藝人,為崑曲保留了「活下去的火種」,並在經濟上給予支持,使得後來「一齣戲救活一個劇種」(指崑曲《十五貫》的誕生)的崑曲重生奇蹟,成為可能。
蘇劇在吸收崑曲舞臺表演經驗的同時,也對崑曲有一定的影響,比如崑曲的一些細膩唱法就曾有蘇劇唱腔的痕跡。中國戲劇「梅花獎」「二度」得主、江蘇省蘇州崑劇院的王芳曾坦言自己在演唱崑曲時,有時會融入一些蘇劇的小腔,如角腔、口罕腔等。著名崑曲表演藝術家張繼青的演唱獨具一格,可以明顯感覺到她演唱時小腔多,聽起來腔調更婉轉,韻味更醇厚,而這些恰恰與她當年的蘇劇基礎密切相關,因此她的演唱與眾不同。可以說,鑑於蘇劇本身的藝術特色及其對傳統戲曲所做的貢獻,同時鑑於蘇劇「天下第一」的特性,保護、傳承蘇劇勢在必行。
蘇州是江南水鄉最美的地方,那的美如煙如霧,如詩如畫。而蘇劇作為蘇州地方特色的典型藝術代表,更是不能失傳了。蘇州城遍地是橋,小橋,流水邊吟唱,使人心曠神怡。江南色彩便更加濃厚了。人間天上無雙不二的蘇州與天下第一的蘇劇的契合,才是最完美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