斷舍離有它的工作機制,就像人們的新陳代謝,首先就是「出」。而「出」就是從扔東西開始。
知曉斷舍離的工作機制,明白捨棄東西的效果,更新對待事物價值的觀念,只有這樣,身體才能覺醒,我們才會自覺地做出行動。 ---山下英子
如何扔東西,需要合理的方法。
在對居所雜物進行斷舍離的同時,腦中也要進行斷舍離的作業,即進行思想觀念的整理。這樣可以對我們自身進行「體質改善」,改變我們無法放手,總是囤積貨物的毛病。---山下英子
比方我們減肥,需要控制飲食,多排毒,但是長時間進行減肥的話,就需要搞清楚「該吃什麼東西」,「怎麼吃」,「正確的方式應該是怎樣的」等等。斷舍離也一樣。
首先我們需要觀念上的斷舍離:
1、認識現狀:當我們決定斷舍離作業開始,首先需要摒除讓自己士氣低落的舊思維和舊觀念,我們需要清楚知道現在空間的現狀是如何的,物品凌亂的情況,過量的情況,堆積的情況等等,我們需要開始對空間現狀變得極其敏感,需要迫切改變的欲望,通過物品的量來了解空間的質,對現狀有一個立體的認識。
2、停止自我否定:不再自我否定,必須激發斷舍離的欲望,需要激發改變現狀的急迫性。
3.、描繪家的具體構想:我們每個人都有自己完美家居空間的期望,有的希望簡約式,有的希望民族風格,有的希望流行風格,功能性為主,人文性為主等等,每個人都希望擁有健康舒適的居住空間,但現實無情的破滅了這些美好的理想願望,那麼現在此刻,請把它們撿起來變成你的動力吧。
其次是物質上的斷舍離:
1、拿出雜物,俯瞰:把雜物全部拿出來,擺在平面位置,然後對它們進行俯瞰。拿出來以後我們可以對空間物品的"體"進行理解,平常我們只看到放置的物品的「面」,而忽略了裡面的「體」,全部拿出來,心中一目如新。在開始實踐斷舍離時,要從少量的,小單位的著手,不要一下子從大傢伙下手,這樣可以避免「受打擊」。
2、扔掉「怎麼看都是垃圾」「廢品」的東西:顧名思義,廢品,不能用的東西是斷舍離的第一選擇,這裡還有一樣是「忘卻物」,它們無處不在,存在放固定空間,是被遺忘的物品存在,我們居住的空間,有80%是忘卻物,在使用的東西只佔了20%。就像商業上的「二八定律」,斷舍離把這些忘卻物比喻成「忘卻的大叔」,它們無處不在。很現實的畫面就是當你發現它時,就像此刻的提問:你還記得我嗎?
3、以自我·時間為判斷基準,考慮自身與物品的關聯度,再進行取捨:此雜物篩選遵循以下原則,對現在的自己非常重要的東西,是否是現在的我喜歡並且想用,物品與現在自己的關聯度是否是必要性為前提。物品與自己的關聯度會隨著時間而變化,同一件物品在不同人中會有不同的評判,也有不同的關聯度,我們需要領會並逐漸樹立正確的「人事物三者關係網」。
4、以必要·合適·愉快為標準進行取捨:對現在的我來說,那些「不需要·不合適·不愉快」的東西應該處理掉。不需要的東西,丟了也不發愁;不合適的東西,對現在的我不合適;不愉快的東西,使用會有違和感和不愉快的情緒。此類物品與「忘卻物」差生鮮明對比,我們稱之為「留戀物」。留戀物的特徵:以前和未來都有用,但是現在無用。以此標準進行雜物篩選,坦然面對自己的感覺,有意識地進行取捨,有助於提升「斷舍離EQ」。
5、收納在雜物最適化之後進行:在斷舍離的前提之下,收納與傳統打掃的區別就是扔東西和移動東西的區別。只有經過前面的篩選扔出過程,空間才會壓縮至合適的空間,然後利用正確的收納法進行收納。收納的原則:合理分類,751空間佔比規則(看不見的空間如關閉的櫥櫃物品7成,看得見的空間如碗筷櫃物品5成,展示性的空間如玄關1成),先出後進循環原則等。
斷舍離分別從物質和精神兩個方面進行,兩者同步才能形成一個良性循環,思維方式也逐步更新,當物品數量減少到最適量時,再進行收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