醬紫FM出品
值班主播 | 羊城晚報記者 鄭紫薇
這麼想一下,我咀得更慢了。單是洗這麼多種類的菜,然後一樣一樣細細切絲,切好小塊的豆乾要先炸過,雞蛋先煎成蛋餅,再切成絲,還得把所有內餡都先炒熟,才開始分別以餅皮包適量的餡,過後放進鍋裡油炸。吃的人倘若不小小口細細咀嚼、慢慢品味,怎麼對得起忙碌了一整天的朋友?
朋友笑容更可掬了:「通常,我花兩天來做,內裡的餡料是前一天做好,收在冰箱,第二天才包薄餅。」哦,我知道了。用心做出來的食物,要用心品味。
在南洋吃了好多年的春卷,認識中國朋友以後,才知春卷之名源自古代民間風俗。據晉朝人周處《風土記》記載,「元旦造五辛盤」,說的是將麵粉製成的薄餅攤盤中,加上五種辛味的蔬菜食用。這個被稱為「春盤」的春天美食,不只在立春日食用,春遊時也帶著當野餐食物。應該就是方便吧,菜都卷在餅裡頭了。唐朝杜甫的「春日春盤細生菜」,宋朝陸遊的「春日春盤節物新」,一前一後在詩句裡反映了當時人民的生活習俗。
「春盤」跟隨時代不斷產生變化,到了元代,才有油炸春卷的記錄。元代的記錄「卷煎餅」:「攤薄煎餅,以胡桃仁、松仁、桃仁、榛仁、嫩蓮肉、幹柿、熟藕、銀杏、熟慄、芭欖仁,以上除慄黃片切外皆細切,用蜜、糖霜和,加碎羊肉、薑末、鹽、蔥調和作餡,捲入煎餅,油焯過。」這看起來似甜似鹹的油炸煎餅,內餡超過十種,單是想都要叫人垂涎三尺。清代《燕京歲時記·打春》說立春吃春盤又叫咬春。把春天咬在口裡了。所有的春卷說法歸類起來,都寓意吉祥並含有迎春的意思。
一到泉州,華僑歷史博物館的年輕人凱東帶我到西街,給我買了薄餅,但他不叫這一卷以麵皮包高麗菜絲、荷蘭豆絲、胡蘿蔔絲、豆乾絲、韮菜絲、大蔥絲、雞蛋絲、香菇絲、豬肉絲、豆芽、香菜絲、蒜苗絲等聽起來像是蔬菜絲大雜燴的圓筒餅「春卷」或「薄餅」,他說這是泉州最出名的「西街潤餅」。泉州的潤餅故事是這樣的:「據說太平天國時,兵荒馬亂,遇到清明節,人們沒有時間好好準備祭品,但祭祖在閩南卻是重要大事,有聰明人想出一個好辦法,將所有的食物都卷進麵皮裡,用來祭拜祖先。」原來潤餅、薄餅都是同門兄弟。
不管叫「薄餅」或「春卷」,都是很好吃的傳統小吃。一想到「把春天捲起來」,薄餅的味道似乎更添美味。寫到這裡,好想即刻就把春天捲起來吃呀。
來源 | 《羊城晚報》2019年05月05日A07版
文字 | 朵拉
圖片 | 視覺中國
編輯 | Addie、Hanna(實習)
校對 | 梁正杰
審核 | 魯釔山
籤發 | 區健妍
看起來是很好吃的樣子,你想不想嘗一嘗呢?點一個「在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