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麗麗教授光解水產生氫氣用於癌症治療研究成果發表

2020-12-24 青島農業大學新聞網

王麗麗教授光解水產生氫氣用於癌症治療研究成果發表

時間:2020-05-21 來源:理學與信息科學學院

近日,青島農業大學理學與信息科學學院王麗麗教授在國際材料類學術期刊ACS Applied Material & Interfaces(《ACS應用材料與界面》)發表了題為「近紅外光碟機動分解水產氫納米平臺實現氫氣介導的級聯放大協同腫瘤治療(NIR-Driven Water Splitting H2 Production Nanoplatform for H2-Mediated Cascade-Amplifying Synergetic Cancer Therapy)」的研究論文。該期刊5年期影響因子為8.694,中科院JCR分區為材料科學大類一區。本研究由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山東省自然科學基金、青島農業大學高層次人才科研基金資助完成。研究生王琦為論文的第一作者,王麗麗教授為通訊作者。

近年來,癌症的發病率和死亡率都呈明顯上升的趨勢,癌症正逐漸取代心血管疾病成為威脅人類健康的頭號殺手,探索更有效、更安全的治療方法和模式意義重大。自1998年諾貝爾生理醫學獎授予一氧化氮在心血管中信息的傳導作用的發現以來,氣體療法逐漸開始興起,其中氫氣的治療作用和機制近年來受到了研究者的廣泛關注。理論上,如果可以在癌症部位控制氫氣的持續產生和強力釋放,治療效果將大大提高。

受到可再生能源領域水分解制氫的啟發,王麗麗教授等人將半導體材料引入腫瘤部位通過分解水直接產生氫氣,克服了氫氣在腫瘤組織中溶解度低及擴散速度過快的問題。該項工作設計合成了以葉酸改性的ZIF-8為殼,NaGdF4:Yb,Tm/g-C3N4/Cu3P複合材料為核的核殼納米顆粒用於腫瘤治療,結果表明通過ZIF-8酸性靶向、葉酸受體靶向及EPR效應,該納米平臺能被腫瘤細胞有效地選擇性攝取,並在980 nm雷射照射下產生活性氧,同時材料具有極好的光熱轉換能力,實現了氫氣介導的級聯放大協同腫瘤治療,這一研究成果為探索開發新的癌症治療模式提供了思路和借鑑。

王麗麗是我校2010級研究生,2016年在韓國釜慶國立大學取得博士學位,同年進入我校理信學院物理教研室,是理信學院首個第三層次特聘教授,現為學院光電功能材料實驗室負責人,主持山東省自然科學基金一項、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青年基金一項、學校高層次人才啟動基金一項,已發表SCI收錄學術論文四十餘篇。

論文連結:https://pubs.acs.org/doi/abs/10.1021/acsami.0c03852

荷瘤小鼠經靜脈注射給藥治療九天後腫瘤相對體積變化、體重曲線、腫瘤組織切片染色、不同治療組腫瘤組織β-肌動蛋白和caspase-3的Western印跡分析、活體螢光圖像

編輯:薛春燕    閱讀:0

相關焦點

  • 長徵醫院泌尿外科王林輝教授團隊發表腎臟腫瘤治療重要研究成果
    長徵醫院泌尿外科王林輝教授團隊發表腎臟腫瘤治療重要研究成果 2020-12-14 16:56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接近100%的光解水催化劑!氫能源替代石油,能源革命開始了?
    石油能源在5月27號,日本東京大學有一項完美到幾乎令人驚訝的研究成果。研究人員發現了一種神奇的催化劑,在這種催化劑的作用下,用光來分解水,產生氫氣和氧氣的效率可以達到幾乎100%。氫氣,是下一代能源的重要候選人之一。以往類似的讓光分解水產生氫氣的研究,反應效率通常都在10%以下。這一次直接把效率提高到了理論上的最大值,也就是接近100%。
  • 「氫氣控癌」在臺灣(一)耳目一新的議題:冷凍消融聯合吸氫
    臺灣,是他「真實世界研究」(Real world study, RWS)的首站。隨後他又親赴新疆、河北、山東、北京、上海……一個一個訪問病人。2019年6月,他完成了被譽為「癌症康復顛覆性探索」的新書《氫氣控癌:理論與實踐》。
  • 美國癌症學會:2019年癌症研究大事記
    而且,從事的運動量越大,患上這些癌症的風險就越低。對於那些已經被診斷患有乳腺癌、結直腸癌或前列腺癌的人來說,經常鍛鍊有助於降低癌症復發的機率。  如果你不是一個那麼活躍的成年人,那也無妨。5月,美國喬治亞大學的研究人員發表在《美國預防醫學雜誌》上的研究成果顯示,即使用輕度的體力活動(如做家務、步行去購物)來代替久坐,也能幫助你活得更長。
  • 中國抗體全球首創SM03於EULAR年會發表研究成果
    年會』)進行題為『重組抗人CD22單克隆抗體SM03對中國類風溼關節炎患者的療效及安全性:II期隨機雙盲多劑量安慰劑對照研究』的口頭陳述,並由北京協和醫院內科學系主任張奉春教授是SM03 II期臨床試驗的主要研究者(『principal investigator』或 『PI』),作為本次口頭陳述的主講嘉賓,介紹II期臨床研究成果。
  • 研究揭示前列腺癌對抗雄激素治療產生耐藥的機制
    研究揭示前列腺癌對抗雄激素治療產生耐藥的機制 作者:小柯機器人 發布時間:2020/7/17 17:30:03 美國斯隆·凱特琳紀念癌症中心Charles L.
  • 三陰性乳腺癌重要研究成果解讀!
    本文中,小編整理了近期科學家們在三陰性乳腺癌研究領域取得的重要研究成果,與大家一起學習!最近,一項刊登在國際雜誌Science Translational Medicine上的研究報告中,來自Vanderbilt-Ingram癌症中心的研究人員發現MYCN蛋白在三陰性乳腺癌(TNBC)中扮演了重要角色,並確定了可能的幹預措施,可用於進一步的臨床研究。
  • 光熱響應型單線態氧載體用於乏氧腫瘤持續光療|黃維院士和趙強教授...
    01 研究背景光動力治療(Photodynamic therapy,PDT)因具有較小的侵入性和較高的空間與時間精確度等特點,已經成為了一種新興的癌症治療手段。光動力治療通過光敏劑被特定波長的光敏化後在病灶組織內產生具有細胞毒性的活性氧物種,從而達到治療目的。
  • 新型催化劑提高氫氣的生產效率
    氫氣是一種可持續的清潔能源,在運輸、發電、金屬製造等領域都有很好的應用前景。但傳統的氫氣儲存和運輸成本高,而且比較容易受到汙染。因此,研究人員正在尋找可靠、低成本和簡單的替代技術。更高效的氫氣輸送系統將使許多應用受益。
  • 我院神經外科張弩教授團隊研究成果在線發表於國際知名學術期刊...
    近日,我院神經外科張弩教授團隊研究成果「An Upstream Open Reading Frame in Phosphatase andTensin Homolog (PTEN) Encodes A Circuit Breaker of Lactate Metabolism」在線發表於國際知名學術期刊
  • 新型免疫療法可有效治療癌症
    在最近一項研究中,莫納什大學和Lava Therapeutics公司合作詳細介紹了一種新的免疫腫瘤學方法,可用於潛在的癌症治療。這項共同研究的作者是來自阿姆斯特丹UMC的Roeland Lameris博士等人。
  • Nature Genetics在線發表武漢理工大學教授團隊最新研究成果
    未來網高校頻道4月3日訊(記者 楊子健 通訊員 熊盛武 袁景凌)近日,武漢理工大學計算機科學與技術學院袁曉輝教授團隊與廣州大學孔凡江教授、劉寶輝教授團隊,中科院遺傳發育所田誌喜研究員團隊及澳大利亞塔斯馬尼亞大學James Weller教授團隊協作,以該校為通訊單位在國際遺傳學頂級期刊
  • 【Nature子刊】布朗大學研究:藥物治療可提高癌症免疫療法有效性
    ,儘管它已給全球各地的人們帶來希望,但在很多癌症患者中失敗了。這徹底改變了傳統的癌症治療方法,對多種先前難治的腫瘤產生了顯著反應。然而,接受免疫治療的患者產生的耐藥性仍然是主要挑戰。除了原發性耐藥之外,另一個挑戰是疾病過度進展(HPD)的現象,即接受免疫治療的患者腫瘤生長加速。
  • 以色列科學家研究「大麻」於癌症治療之功效
    以色列科學家研究「大麻」於癌症治療之功效 來源:TechNews   發布者:左麗媛   日期:2017-06-16   今日/總瀏覽:3/3469
  • 重磅級文章解讀近期癌症轉移研究新進展!
    這些發現表明AKAP8通過幹擾促進癌細胞轉移的蛋白產生來抑制乳腺癌轉移,這有助於人們在未來開發出治療轉移性癌症的新策略。相關研究結果於2020年1月24日發表在Nature Communications期刊上研究者表示,我們的實驗室研究了調節乳腺癌轉移的細胞機制。
  • 多篇重要成果解讀腫瘤微環境研究新進展!
    本文中,小編對近年來科學家們在腫瘤微環境研究領域取得的新成果進行整理,分享給大家!這項研究於近日發表在《PLOS Pathogens》上,該研究表明卡波西肉瘤相關的皰疹病毒能夠霸佔宿主細胞用於輸送物質到周圍環境的包裹系統。這些包裹叫做細胞外囊泡(或者外泌體),其中包含的物質可以引起周圍細胞發送信號的方式、移動方式以及其他效應的改變。研究者表示,我們的研究表明卡波西肉瘤相關的皰疹病毒使用外泌體對腫瘤周圍的環境進行了重塑;這種病毒可以在不感染細胞的情況下完成這個過程。
  • 多篇文章解析類器官研究新成果!
    類器官是一類三維的微器官,其與來源組織和器官高度相似,能夠在實驗室中培養完成,如今研究人員能夠利用類器官來理解機體的發育,同時還能幫助治療多種人類疾病。本文中,小編整理了近年來科學家們在類器官領域的重要研究成果,與大家一起學習!
  • 德克薩斯州A&M研究人員使用納米片治療癌細胞
    德州農工大學生物醫學工程系的科學家們正在開發新的方法來推進再生醫學和癌症治療領域。他們正在開發一種2D納米片,它比一束頭髮要小1,000倍。近來,由於它們的光響應能力,已經研究了一些納米片用於生物醫學應用。儘管潛力巨大,但Gaharwar的研究正在進入新的領域,因為很少有研究調查它們的細胞相容性,而沒有研究探討其利用光調節細胞功能的能力。為了探索通過光控制細胞反應的可能性,Gaharwar的研究小組合成了一種原子薄的納米片,可以吸收NIR光並將其轉化為熱量。
  • 歷時7年,幹細胞研究揭示帕金森病治療新靶點
    最近,有研究人員通過幹細胞研究,為帕金森治療提供了一個新靶點。該研究於9月11日發表於《Science Translationa Medicine》,題為:「A patient-based model of RNA mis-splicing uncovers treatment targets in Parkinson’s disease」。
  • 陳功教授:日本 iPACS 研究最新成果解讀
    此次大會可謂群星璀璨,來自各國的專家學者就消化系統腫瘤領域內的多項最新研究成果和前沿訊息進行了精彩豐富的分享與交流。本屆大會上,來自日本國立癌症中心的 Yukihide Kanemitsu 教授帶來了關於JCOG1007(iPACS)研究結果的口頭報告1,表明在合併同時性轉移的結直腸癌(CRC)患者中,原發灶切除並不能帶來生存獲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