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演員蘇珊·薩蘭登曾說過,「演戲的真諦就是把人生當成一場實驗,在一次次的幕起幕落之間探究人生的千奇百怪和悲歡離合。」電影是一場光影藝術,它以視聽語言、蒙太奇手法記錄著時代盛衰、人生起伏。一部好的電影作品一定具有時代意義和教育意義,這3部愛國題材老電影,一定可以給孩子們帶來深深的啟示。
位於保定市和滄州市交界的白洋澱,美麗富饒,也曾遭受過戰爭的侵襲。《小兵張嘎》的故事就是發生在這片水域。
調皮莽撞的少年張嘎目睹奶奶為掩護八路軍撤退被日寇殺害後,隻身來到縣城要找到遊擊隊排長羅金寶,好讓他幫忙為奶奶報仇,他結識了幾個同齡朋友,與鬼子鬥智鬥勇,最後他成長為真正的八路軍偵察兵。
敢愛敢恨、富有正義感、勤勞勇敢、聰明伶俐的「嘎小子」成為熒幕經典,是幾代中國人難以忘懷的童年記憶。這部愛國教育電影十分適合孩子觀看。
這部電影的故事背景發生在紅軍長徵離開後的江西蘇區。少年潘冬子的父親參加紅軍抗擊敵軍,只剩母子二人相依為命。母親也是積極抗敵分子,11的潘冬子耳濡目染立志長大也要參加紅軍。
一天,反動地主胡漢三前來捉拿東子的母親,眼看形勢危急,冬子媽決定留下來掩護其他群眾撤退。在連扔兩枚手榴彈砸死多名敵人後,冬子媽英勇就義。目睹了媽媽被敵人殺害的慘況,冬子決心用自己的力量為母親報仇。後來他暗中幫當地的遊擊隊送鹽送信,在與敵人的鬥爭中逐漸成長,也終於等來了為母報仇的機會。
影片的主題曲、由李雙江演唱的《紅星照我去戰鬥》十分經典。電影裡潘東子坐在竹排上,李雙江渾厚的嗓音唱著「小小竹排江中遊,巍巍青山兩岸走」,歌美畫面也美,兩者融為一體,令人心馳神往。最後一句「砸碎萬惡的舊世界,萬裡江山披錦繡」鏗鏘有力,比起單純的口號歌曲更為感動人心。
抗日戰爭時期,華北根據地龍門村有趙姓父子兩人,父親是民兵隊中隊長,12歲的兒子海娃則是兒童團團長。某天,趙父讓海娃給八路軍送一封有關攻打日軍炮樓的雞毛信,海娃裝扮成放羊娃趕著一群羊攜信上路,送信過程中與敵人鬥智鬥勇。這是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第一部反映中國少年兒童在抗戰時期對敵鬥爭的兒童影片。
優秀的愛國主義題材影片具有振奮人心、催人進取的力量。國慶節陪孩子看幾部小英雄愛國影片,帶孩子回憶新中國成立前的艱苦歲月,有利於從小培養孩子愛國情感和面對困難時堅忍不拔的毅力。想獲取電影資源,歡迎私信小編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