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微博多名影視娛樂博主爆出資訊:因審批、集長等原因,原定於東方衛視、江蘇衛視跨年古裝大劇《如懿傳》延後播出。兩臺跨年劇改播鍾漢良、江疏影、炎亞綸主演的都市劇《一路繁花相送》。
下午時分,《如懿傳》官方微博出來回應,稱目前處於正常的後期製作和送審階段,播出時間未確定,不存在挪檔之說。
雖然「延期」的說法被官方否認了,但是從目前情況來看,《如懿傳》在跨年檔播出的可能性是非常小的。
作為清宮宮鬥大戲《甄嬛傳》的續集,《如懿傳》這一年的聲勢可謂浩大。周迅、霍建華主演,張鈞甯、董潔、辛芷蕾、李沁等加盟,卡司陣容很強大。單集版權費900萬,網臺版權費合計13.5億,《如懿傳》可以說是頭部中的頭部。
但同時,針對《如懿傳》的質疑聲也沒有斷過,兩位主角1.5億天價片酬引爭議、原著《後宮如懿傳》繼《後宮甄嬛傳》後,再陷「抄襲門」,網絡上反抄襲的討伐聲至今未止。在版權意識逐漸提升的當下,抄襲事件對《如懿傳》和其背後的出品方新麗傳媒來說,都不是件好事。
審查之路一波三折
再剪是因三觀不正還是劇情注水?
為何《如懿傳》的審查之路一波三折?據微博博主@傳媒江湖事的評論稱,《如懿傳》是因內容較敏感,所以送審三次都沒有過。
《如懿傳》的故事發生在甄嬛的兒媳婦如懿身上,所以也被稱為《甄嬛傳》的續集。電視劇根據小說《後宮如懿傳》改編,講述了如懿與乾隆皇帝從恩愛相知到迷失破滅的故事。雖然號稱是古裝愛情劇,但清宮劇中愛情的本質仍是充斥著陰謀與權謀的宮鬥戲,爾虞我詐,你死我活。
在晉江文學城網友交流區的論壇中,很多網友就延播提出猜疑,有人認為是小說中「文字獄」、「專制」等情節的展現「黑了乾隆」。
有人認為《如懿傳》的敏感內容可能不在乾隆,而是一些價值觀不正確的劇情和宮鬥情節。在豆瓣原著的評論和微博討論中,就有不少網友稱原著《後宮如懿傳》三觀不正。
對於有人提出同為宮鬥劇的《甄嬛傳》一些情節沒有被刪減,為何到《如懿傳》這裡就不行了的質疑?評論區有網友稱:「甄嬛是六年前的劇,十年前涉案劇穿越劇還可以直接上星呢,古裝劇隨便播,現在行嗎?」
確實,今年以來,廣電的審查是越發嚴格了。就今年廣電下發的《網絡視聽節目內容審核通則》來看,網絡視聽節目要「弘揚真善美,傳播正能量」、「不能宣揚消極、頹廢的人生觀、世界觀和價值觀」等等。
《如懿傳》本質上是部宮鬥劇,劇情比起遵循歷史史實,更多的是小說的藝術再加工,除了會在一定程度上歪曲歷史,比如黑化令妃,也將宮廷鬥爭放大化,比如過度展現嬪妃競爭、陰謀殺人文化、人性黑暗等橋段。如果《如懿傳》在影視化中沒有對原著「尺度」進行處理,或許會導致過審難。
而除了尺度的問題,據微博博主@影視觀察生稱,《如懿傳》此次再審,100集的體量可能也面臨拆解或者裁剪。從廣電備案的80集到現在的100集,《如懿傳》似有注水嫌疑。
《人民日報》此前就曾批評影視行業的潛規則「注水」,稱近幾年電視劇產業化追求商業利益,作品大多存在人為拉長「湊集數」等問題,而廣電總局也轉發了《人民日報》這篇評論。
從《大唐榮耀》分為兩部播出開始,廣電似乎已經開始管理影視劇「注水」現象,此外,集數太長的劇也會被分為上下兩部播放,比如此前的《軍師聯盟》。
但分為上下兩部播放是有風險的,《大唐榮耀》第二部收視率就直線下降。對於《如懿傳》來說,如果劇集質量過硬,可能還可以支撐分開播放,如果質量不過硬,可能會重蹈《大唐榮耀》的覆轍。
原著作者再陷「抄襲門」
輿論討伐或成播出阻力
除了網友對價值觀導向的質疑,《如懿傳》還陷入到了原著抄襲風波中,關於《後宮如懿傳》抄襲的討論聲到現在還沒有消停,這也導致網絡上「反抄襲」網民對《如懿傳》電視劇的抵制聲一浪接一浪。
微博博主@娛樂圈博主稱:「如懿傳審查出了點問題,之前網絡上鬧的有點兇,現在劇方在四處跑,極力補救。」
其實,早在2006年,《後宮·甄嬛傳(上卷)》還在連載、並未賣出影視版權前便已陷入抄襲風波。網上更是做出了《甄嬛傳》抄襲的調色盤,被抄襲的作品包括《斛珠夫人》《寂寞空庭春欲晚》《冷月如霜》《雙成》《春衫薄》《冷宮》等多部小說。
雖然流瀲紫堅稱絕大部分都是自己的創作,否認抄襲。但晉江論壇在經過對比查證之後,認為抄襲事實存在,判定流瀲紫對抄襲者道歉。後來《甄嬛傳》影視化,反抄襲的聲音也有,但沒形成大勢。
而今年8月,作家匪我思存在微博公開手撕流瀲紫《如懿傳》,使其再陷抄襲門,匪我思存列出抄襲證據,稱《如懿傳》連自己的錯別字和記錯的詩句也一併抄了去。「雙鬟鴉雛色」中,雙鬟應該是雙鬢,兩者所錯一樣,「桃花蘸水」,均寫成「桃花敷水」。當流瀲紫粉絲斥責只抄了一點不算抄襲時,匪我思存表示並未列出全部證據,並稱《如懿傳》中如懿這個人的整個人設,都是抄襲的某位作者的某文。
很多「反抄襲」網友選擇為原創發聲,站在維權者這一邊。在微博討論上,#如懿傳抄襲#話題閱讀2.3億、討論15.1萬,可見輿論討伐聲之大。而網友@夢黑木崖任大小姐也整理出來《如懿傳》抄襲的調色盤,調色盤中,涉嫌被《如懿傳》抄襲包括《宮女談往錄》《寂寞空庭春欲晚》《柔福帝姬》《妻妾成群》等。
近年來,隨著影視行業IP熱,大量網絡文學作品被改編為電影、電視劇、動漫、甚至網遊,IP的版權價也在被不斷捧高。出售作品版權的網絡作家,除了紙質書版稅、還可以通過遊戲和影視版權收益獲利。但產生了更大經濟利益的同時,作品受到了很大關注,由原著涉嫌抄襲而惹來的風波也是一波未平一波又起。
此前唐七公子的多本書被指責抄襲,《三生三世十裡桃花》電視劇版和影視版的播出更是將討伐聲推上了高峰。受此影響,曾買了唐七《華胥引》版權的寰亞影視的《鮫珠傳》上映時,被認為是由《華胥引》改編的,反抄襲大隊在豆瓣大量刷一星抵制抄襲,寰亞不得已出來澄清《鮫珠傳》為原創,撇清關係。
IP名聲越大,影視作品主演咖位越高,一旦涉嫌抄襲,爭議聲也就越大。《人民日報》的文藝評論《以「零容忍」扭轉抄襲風》就曾點名了《甄嬛傳》和《如懿傳》的抄襲。網絡的討伐聲能給一部影視劇帶來多大影響?看《鮫珠傳》就知道,如果《如懿傳》的網絡討伐聲浩大,匪我思存等作者站出來打官司,波及的可能不光是流瀲紫,還會有《如懿傳》背後的出品方和版權購買方。
作者和觀眾版權意識都在提升
影視公司要規避「IP抄襲」帶來的風險
據云和娛樂數據整理,最近一周,《如懿傳》的微博話題累計上榜271次,其中#如懿傳抄襲#就達到了35次。
對於《如懿傳》背後的出品方新麗傳媒而言,《如懿傳》是3億成本巨製的古裝頭部大劇,承擔著新麗傳媒的IPO壓力。而同時,對將《如懿傳》作為開年大戲的江蘇、東方衛視,和8.1億買斷獨家網播權的騰訊來說,版權費回本壓力也很大。所以,《如懿傳》可以說不得有太大差池。但如果原著被起訴抄襲,幾方多少都會受到波及,有的可能還會捲入官司中。
瓊瑤《梅花烙》著作權維權案就曾起訴了於正和相關出品方。瓊瑤勝訴後,於正被判公開道歉,並停止傳播《宮鎖連城》,5家出品方被告共計賠償500萬元。雖然500萬對於已經賣出版權費的製作方來說並不高,但無論哪家影視公司,都經不起作品口碑的一再消耗。
今年,楊冪趙又廷領銜主演的華策開年大戲《三世三生十裡桃花》熱播時,原著抄襲大風颳過《桃花債》的討論便達到了前所未有的熱度。很多網友在都豆瓣怒打一星:「兩個面癱演的抄襲爛片祝撲街」;「對這種抄襲的東西,一星都多餘」;「我愛天仙,可我更恨抄襲」此類評論在短評中比比皆是,由此可見唐七抄襲事件對電視劇帶來的負面影響。
近幾年,隨著國家相關部門對反盜版、反侵權的政策加緊,以及付費時代的到來,不管是內容產出者還是普通大眾,版權意識都在不斷提升,而版權維權雖然仍然艱難,但抄襲勝訴的也不是沒有,維權之路上的人越來越多。
唐嫣的《錦繡未央》同名原著就曾被起訴,原告方證據中顯示《錦繡未央》抄襲作品達20多部,具體細節達2000多萬字。《錦繡未央》一案,可以說是在抄襲、注水等亂象頻生的網文界中,有史以來規模最大的一場侵權維權。
在這種情況下,影視製作公司需要謹慎追逐IP。近幾年,不光是新麗傳媒,慈文,華策、華錄百納、歡瑞世紀、唐人影視等一大把影視製作公司可以說都狂奔在「IP+明星」劇的道路上。
影視製作公司只看IP紅不紅,改編後有沒有市場價值,而不會深究作品是否抄襲。但投資方和影視公司確實不知道IP涉嫌抄襲嗎?未必。在急功近利的市場環境下,大多只是置若罔聞。但隨著觀眾的抵制隊伍逐漸變大,整個行業版權意識不斷上升,影視公司不能再渾水摸魚了。
要規避產權風險,就要在拍攝前做好背景調查,確認原IP是否「清白」,畢竟改編一個IP要投入巨大的資金和精力,被「抄襲門」所累得不償失。從《錦繡未央》到《三生三世》,深陷熱播劇版權泥潭的華策就曾在《此間的少年》開拍前尋找金庸確認江南是否拿到了版權,結果是沒有,江南被金庸起訴,而華策也成功避開了糾紛。
不過,最重要的仍是不要盲目追求IP。隨著IP市場的擴大,暴露的問題越來越多,好IP不等於好作品,轉化失敗的不在少數,《誅仙》《幻城》等就是例子。就此次的《如懿傳》來說,作為《甄嬛傳》的續集,不管是製作方砸重金還是版權方砸重金,顯然是押寶其能成為下一個爆款。但值得注意的是,《後宮甄嬛傳》原著在豆瓣上幾部評分均分在8分之上,而《後宮如懿傳》原著僅有7.1分。
部分閱讀過原著的網友表示,《如懿傳》完成度遠沒有《甄嬛傳》高,人物塑造很是粗糙,在《甄嬛傳》中,不管是皇后、華妃、安陵容、還是甄嬛,每個人物都可恨,也可憐,但在《如懿傳》中,人物被吐槽太神經病,只是為虐而虐。且《甄嬛傳》播出已經6年了,經過這麼多宮鬥題材的消耗,《如懿傳》能否複製《甄嬛傳》的成功?難說!
本文首發:鏡像娛樂(ID:jingxiangyule)
原創文章,轉載請標註來源和作者,違者必究
━━ 已入駐平臺 ━━
商務合作、加群、投稿、應聘可添加微信:
ID1:love-travis
ID2:CourserLe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