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評*手冊訪談:《夜以繼日》是去年最好的日本電影嗎?

2021-02-22 風影電影

今天和大家聊聊去年最熱門,同時也引發了最多爭議的日本電影之一。

《夜以繼日》


它入圍了第71屆坎城電影節的主競賽單元,自首映後,「狗血」的罵聲與「傑作」的誇讚不絕於耳。

 

這部電影的情節在大部分時間就像我們的主角朝子一樣,看起來溫柔靜好。在初戀消失之後,她來到東京的一家咖啡館工作,遇到了與麥有著一樣臉龐的男子亮平。他們就像普通情侶一樣戀愛結婚,但麥的突然出現又打破了一切。

 

對於朝子在兩人中的「搖擺不定」在我看來她的內心並沒有真正「搖擺」,她的每一次選擇似乎都有著戲劇性的果斷,溫柔而堅定。兩次轉折,離開亮平選擇前男友麥,又選擇回到亮平身邊,至此,電影中所有的劇情與人物,都開始被朝子一個人拖拽著前進。她的每個決定就像地震般影響著周圍的事物。這與她在電影中所呈現的性格並不相符,她是一個非常典型的日本傳統女孩的形象,但她的背叛在導演的處理下,變得與「女權式的反抗」毫無關係,這只是她自己的決定。

 


《夜以繼日》中所有生活的日常和打破日常的過程,都被拍得溫柔似水。最初的甜蜜和最後的背叛,在濱口龍介的鏡頭下,都是那麼自然地發生自然地結束。朝子與亮平二人的親密關係,其實佔了不少篇幅,兩人最初的曖昧,一起回老家,喬遷新居,可所有的劇情似乎都被壓縮在了麥出現之後。與生活一樣,日常雖然佔著很大的人生比重,而真正留下回憶的是生活中打破日常的部分。

 

令人印象最深刻的場景是朝子離開麥以後,獨自站在海邊,一度以為電影將會以她跳海自殺結束。離開了丈夫又離開了麥,這是全片為數不多的,她的獨處時刻。但就像訪談中說到,朝子這個人物時刻與周遭保持著距離,即便眾叛親離,她似乎也沒有巨大的情感波動。

 


觀眾與朝子之間形成了一個「互相觀察」的關係。她幾乎與外界是零情感互動,她獨自活在懷念消失的愛人的小世界,可最後卻又離開了心心念念的麥。她的種種行為可以說是「反邏輯」的,無論是背叛丈夫(逃離日常),還是離開麥(逃離非日常),都是令人琢磨不透的決定。而這可能正是導演想表達的——為什麼人必須被日常親朋好友所牽絆,為什麼人必須被自己內心的情感和欲望所牽絆? 除了穩定的社會關係和內心的欲望,到底還有什麼東西,是我們作出重大決定的原因呢? 

 

最終,一個看似平靜的結局到來,可就像鏡頭裡密布的烏雲一樣,似乎預示著「山雨欲來風滿樓」。朝子對亮平的追逐,求原諒,在我看來都沒有多少情感的爆發力,反而亮平對朝子再次的接受,讓感情噴薄而出。與朝子相反,亮平就是一個非常正常,非常有情感邏輯的人,無論是戀愛、結婚,再次接受朝子,他都是被自己的情感所操縱著。

《夜以繼日》看似是一部平淡無奇並有點狗血的愛情電影,然而這種「狗血」,或許正是打破日常的機關。正是因為這部電影的「反邏輯」,才讓觀眾在偶爾摸不清頭腦之時,在普通的情節中生出解讀的縫隙。



電影手冊 × 濱口龍介 - 採訪

採訪者:Nicolas Elliott

翻譯:鮫人河

-請問您是怎麼接觸到《夜以繼日》的原著小說的?

柴崎友香的《夜以繼日》(寢ても覚めても)在日本是一部非常有名的小說。我的影迷朋友們曾給我推薦了一些柴崎的作品,其中我最喜歡這一本。兩個完全不同的人,卻有著相同的面孔,小說女主角朝子對事物看的法與選擇的突變,也令我非常著迷。雖然我從沒接觸過「雙重性人物」的主題,但在我的電影中,人物的想法總是會突然改變。我想借改編這部小說的機會,做出一些新的嘗試,並探索這個主題,雖然有不少挑戰,但我會勇於面對的。

 

-女主角朝子似乎是個非常被動的人,會讓人覺得她是生活的旁觀者。對此您怎麼看待呢?

在原著小說中,她就是這麼一個形象。柴崎友香即便是在以第一人稱寫作時,也會讓讀者覺得與主角有著很大的距離感,這就是她的風格。朝子對於周圍的人事保持著一種冷靜觀看的狀態,她的人生中似乎只有兩次她真正做出選擇與反應的時候:跟著前男友麥逃跑,和離開麥重新回到亮平的身邊。朝子是個有點「慢半拍」的人物,所以讀者對於她突然的決定必然出乎意料,我覺得這是非常有意思的一點,所以我在電影中我也保留了這個元素。

因為小說是以第一人稱敘述的,所以我不想加入太多的對白,但觀眾可能比較難以理解小說中朝子的情感。我想通過電影中別的角色,去襯託朝子的情感,這讓觀眾們能更容易理解她,我的本意並不是讓她變得難以捉摸。

 


-朝子或許並不是一個令人感到迷離的角色,但就像是您的前作《歡樂時光》中的女性角色一樣,她看起來神神秘秘的,對於外界她似乎總是保留著什麼。 對此您如何看待?


說得很對。她沒有什麼見不得人的秘密,而是她對自我熟視無睹的一種狀態,她試圖去遮掩這種感情。我電影中的主角們總是有這種共同點,但說到底,作為他們生活旁觀者的觀眾們,不也是有秘密的嗎?在這部電影將近四分之三的時間裡,朝子都扮演著一個充滿神秘感的角色,直到後半程她才對這個世界作出了反應。但這並不代表她赤裸裸地展現了自己的內心,但至少她的形象看起來具象化了不少,她把自身的情感暴露了出來。所有這些心路歷程,自身與世界的關係,還有一個人物形象逐漸清晰的過程,我都覺得非常有意思。

 

-我想再深入地問一下,對於您所說朝子試圖掩蓋的秘密,是她難以言說的內心情感,而不是她對麥的情感嗎?


當然是她內心深處的情感,她對自我的麻木與無視,但她不願意去正視它,所以選擇隱藏起來。這種感覺我認為大多數觀眾也會有,這是一種不可控的東西。而電影正是一種能讓人直面自我的武器,很可能在觀影過程中人們才會意識到這一點。是電影讓我的自我逐漸清晰起來,這也是我拍電影的理由,為了喚醒更多的人。

 


-在您的電影中,朝子的內心似乎是在兩種情感之間擺動,一邊是自己對麥難以抑制的愛,另一邊是與亮平更穩定更合適的關係。 對此您怎麼看待呢?


這種人物的兩面性,在原著小說中就有,這也是令我最感興趣的一點。麥是一個不食人間煙火的,看起來不存在於世間的人物,與此同時,亮平是一個非常真實的實體,就像我們身邊任何一個普通人一樣。但每一個人物也有他自身的兩面性。首先麥就像是一個只存在於想像中的人物,他的名字「Baku」會令人想起日本神話中專吃人的夢境的妖怪「貘」。但對於朝子來說,特別是在小說中尤甚,麥是一個真實存在的人物。至於亮平,他的突然出現也會令觀眾覺得,這一切只是朝子的想像。總之麥與亮平是兩個現實性與虛幻性並存的兩個角色。

 

-亮平是女生的夢中情人這種說法很有趣。相比於《歡樂時光》中男性角色的薄弱,亮平是一個認真上進,幾乎完美的男人,對妻子也有求必應。由此看來,這是一個幻想中的,完美的人。對此您如何看待?


是的,特別是到最後他接受了朝子和她內心的隱秘情感,這一點讓他看起來更加完美,但這是不現實的。即便亮平接受了朝子,也不過是自欺欺人,就像最後他說的一樣,他知道她還是會離開的。為了讓朝子留在身邊,他活在一個謊言的世界裡。朝子的背叛與離開也揭露了亮平的消極面,他也是一個複雜的人啊。

 


-這部電影也可以看作逐漸接受現實的過程。在這種虛幻與現實並存的兩面性裡,朝子最終還是選擇了現實。您對此怎麼看待?


我不想拍攝一些展示夢境的場景,這部電影中所有場景都發生在現實中。然而,我們可以把這稱之為日常與非日常的雙面性。比如說電影中的大地震在日常中並不常見。而在日常中,無論是今天,當下,還是明日,我們的生活總是大同小異的,但大地震是一場我們不可預知的意外事件,這讓我想起了2011日本發生的災難性海嘯。這一天,就與那些過去的日日夜夜相比,顯得不同了。在當今日本人們總試圖讓每一天過得相似又太平。而這場意外也成了日常與非日常的交界點。

 

-電影中的地震在小說中就有提及嗎?


並不,小說是2010年出版的,但柴崎友香的確挺喜歡描寫日常生活和日本的社會事件。她的小說中也不乏很多關於毀滅的元素,多是通過回憶戰爭來敘述的。在電影中我採用了不同的手法,去表現這種日常的毀滅。

外國的觀眾們,可能對電影中不同地點的遠近距離沒什麼概念, 故事的一開始是發生在大阪,女主朝子之後又去了東京,而地震的事發地是在東北地區,相距約500千米。對於2011年那場災難,在東京地區傷亡並不算嚴重,但在東北地區,福島方向,死傷無數。所以不少東京市民出於負罪感前往福島參與救援,就像電影中朝子和亮平一樣。而朝子也正是因為這種負罪感,在災難發生的那一天,她選擇了亮平,並確認了關係。

 


-請問您是根據什麼去調度去導演的呢?


根據故事,當然也根據我的經驗。比如在朝子的朋友——Maya家的那場戲,其中一共出現了四個人物。當他們在討論易卜生的一齣戲劇時,朝子一直處於後景,在拍攝過程中我本能地選擇了這種人物站位。當時朝子是想跟亮平保持距離,甚至想逃離那個地方,所以她一直站在廚房的吧檯後面,想以此作為一個「避難所」,從而與亮平產生距離。在整場戲中,朝子一直是作為一個旁觀者,看著一切發生。

當然在另一場戲中,我們也能看到出現了相同的配置,當朝子和亮平接待東京來的朋友時,朝子也總是躲在廚房的吧檯後面。我這麼拍可不是為了表現女主人的賢惠!更多的是為了表現她的尷尬不適,想跟亮平保持距離。

此外,我很喜歡認準一個主題拍攝人物的臉,把人物單獨從環境中隔離出來,就像在電影中我就是這麼來拍朝子的,想表現她跟周圍人和環境的某種距離感。

 

-在電影的第一部分有不少很浪漫抒情的場景,比如您用慢鏡頭去拍朝子和麥的初見,還加入了煙火。您對此有什麼看法呢?


在電影中,麥其實出現得並不多,在長達2個小時的電影裡,他大概就出現了20來分鐘吧。然而在朝子眼裡,麥是非常重要的,甚至比亮平更重要。所以我想用一個慢鏡頭去表現兩個人的初遇,然而在後期剪輯時,我對於這種此前從來沒用過的手法,感覺不太合適。但當我收到電影的原創配樂時,我突然覺得,加個慢鏡頭也不錯。

 


-在電影中引用契訶夫與易卜生,是導演您的自己的意願嗎?


是的,我對戲劇其實並不了解,特別是一些古典戲劇,但我的確看過契訶夫與易卜生的作品。在原著小說中,Maya這個人物是個專門演當代戲劇的演員。為了讓觀眾更容易理解什麼是戲劇,所以我在電影中加了兩齣我最喜歡的戲:《三姐妹》(契訶夫)和《野鴨》(易卜生)。

 

-對契訶夫戲劇的引用非常有意思,因為在他的戲劇中,人物總是為不同的選擇而感到糾結痛苦。這同時強調了電影中的第二條故事線,我們能看出來Maya是對亮平有好感的,我很想知道他們之間有沒有什麼電影中沒有呈現的故事呢?


我非常高興您看明白了這條故事中的暗線,,在電影中我想給予配角更多的情感。Maya邀請亮平去她家,就是因為她喜歡他,但是很明顯朝子與亮平是彼此吸引的,所以她才放棄了。顯然Maya作出了一個錯誤的選擇,她嫁給了並沒有那麼喜歡的人。正是因此,在朝子拋棄亮平與麥走的時候,Maya是那麼生氣,她認為朝子只是因為亮平跟麥長得想像,才與他在一起的。

 


-最後一個問題,聽說您很喜歡 ·格萊米永的電影?


是的,我非常喜歡他的作品,在電影《拖船》(Remorques,1941) 中,讓·伽本飾演的那個角色,就很像本片中的朝子。他結婚後卻愛上了另一個女人,就像朝子一樣,被一種不可控的情感所驅使。這就是這兩部電影的共同之處。

風影電影系頭條號籤約作者

相關閱讀

《綠皮書》是一部好電影嗎?

「手冊訪談」阿里·阿巴西年度詭異之作

相關焦點

  • 夏爾·泰松談「從影」四十年:從《電影手冊》到坎城影評人周
    「誰是夏爾·泰松」是貫穿訪談的線索:曾經的《電影手冊》影評人、主編,亞洲電影的研究者、大學電影教授,坎城電影節影評人周單元的藝術總監;訪談的方法則從「個人史—影迷史—電影史」角度逐步進階,因為這種方式也許能夠獲得更多的真實性。他自然是一個四十年來電影史的見證者,箇中的啟示,也希望能夠通過他個人的微觀角度得以放大。夏爾·泰松(Charles Tesson)。
  • 法國《電影手冊》公布2021年十佳電影!
    ▲《電影手冊》11月封面每到年底這個時候,影迷開始進入狂歡的時刻,五花八門的年度電影榜單如雪花一樣翩然而至。經歷了去年疫情嚴重打擊,今年算是電影業復甦的一年。歐洲三大電影節恢復正常舉辦,尤其是坎城,去年因疫情取消後,今年以全新面貌迎接影迷觀眾,結果更是讓人驚喜連連。面對不可知的未來,電影人一如既往地保持創作力,源源不絕地為我們奉上精彩的作品。今日,法國《電影手冊》公布了2021年十佳電影,作為今年第一份重要的電影榜單,上榜的影片不僅反映出專業影評人的口味,還多少反映出後疫情時代的風貌,值得細細品嘗。
  • 《電影手冊》時代終結,是誰殺死了影評人?
    影評人們紛紛轉向創作,形成知行合一的獨特風潮,成為世界影史影響最深遠的一次美學運動。早期《電影手冊》就有主張獨立電影、激進政治的傾向。就在08年美國《電影評論》的那場研討會上,《電影手冊》前主編艾曼努埃爾·布爾多就承認雜誌面臨重大危機:「《世界報》接手《電影手冊》時,每年負債10萬歐元,到了2007年,每年負債達到70萬歐元。《電影手冊》的品牌、人才、歷史可能還有價值,但作為一個公司已經分文不值了。
  • 《夜以繼日》這部在坎城引起爭議的電影真的「狗血」嗎?
    約翰·卡薩維蒂1958年拍攝了自己的處女作《影子》,這部電影中演員自然的即興表演和手持攝影作為使其成為新好萊塢電影的先驅者。這部電影講述有色少女在愛情中尋找自我認同的故事。而其的代表作《受影響的女人》(1974)展現了工業化壓力的中產階級家庭中妻子的精神分裂。(這與安東尼奧尼《紅色沙漠》的情感又何嘗不相似呢?)
  • 肥內 | 參透《夜以繼日》的秘密
    Sama君:師父,上面這段是我正在寫的一篇關於《夜以繼日》的影評文章的開頭,不過……我不知道該怎麼接下去了……我:嗯?那你就不要這樣寫啊,既然無法接下去。話說,怎麼又突然要寫這部片?不過,我後來想,用貓狗來類比人還是簡化,再說,《夜以繼日》中根本沒有出現一條狗嘛!不過,後來再想想,如果濱口真的也就這樣簡化他的人物也不是不可能,所以觀眾要這樣解讀也就無可厚非。Sama君:這也算幫雷乃平反嗎?
  • 這是去年日本電影第三名
    去年日本《電影旬報》評出的年度十佳中,獲三四名的兩部影片恰好都選在2018年9月1日這一天公映。
  • 或許它才是去年最好的日本電影
    萬福村村民 看電影雜誌去年的日本電影,我們聊得太多了。從[火口的兩人]到[從宮本到你]再到[人間失格],喪的,燃的,溫情的,大尺度的,都有。[側顏](A Girl Missing)去年《日本旬報》評選的「年度十佳」中,[側顏]排在了第四。誠然從話題性以及和現實的聯繫,[側顏]與前三的電影相比([火口的兩人][半世界][從宮本到你]),都顯得太過小眾了,可它有種讓人後背發涼,渾身打顫的後勁。
  • 重磅大訪談!《電影手冊》重訪讓-呂克·戈達爾
    即便隨意翻閱手冊,也必然會察覺到這次對話異乎尋常的鄭重:在戈達爾專訪十三頁的篇幅之後,緊隨著的就是整整兩篇《影像之書》的評論文章,其後則是製片人Nicole Brenez、剪輯師Fabrice Aragno、展映策展人Philippe Quesne各自的專訪。《影像之書》在去年的坎城電影節完成首映,但彼時尚未來到廣大法國觀眾的面前。
  • 《去年冬天與你分手》日本電影對人性的探討總是很深刻
    時隔許久又有了想要寫影評的衝動,電影中的角色名字太難記了,我就按照我記憶中的角色名字來談一談。以下內容涉及劇透男主,就像電影中呈現的,男主一直以來平淡甚至失敗的人生中,他的愛人盲女對他來說就像是人生的救贖,是他的靈魂伴侶,所以他很愛盲女,以至於怕失去對方,跟蹤對方上班。他對盲女的愛、他對工作的熱情和他對任何事情的執著,我認為這些都為他之後的復仇行為初步埋下伏筆。
  • 《電影手冊》的戰鬥簡史:從作者政治、紅色浪潮,到集體辭職
    以下的近萬字內容是一次對這冊雜誌歷史有偏頗的整理的嘗試,但毫無疑問的是,《手冊》遠遠不只是股東眼中一個「品牌」,它是幾個時代的「迷影」精神的產物,它在歷史中不斷地變化,它也是探索電影藝術與現實世界之間分分合合的複雜關係的最好縮影。
  • 情感電影《夜以繼日》剖析
    日本情感類電影《夜以繼日》講述的是一個女生小朝和兩位男人的愛情故事,這兩位男人容貌相近,但性格卻截然不同,一個人充滿著狂野、玩世不恭、我行我素的生活態度,在眾人眼中是個十足的登徒浪子,但是這種男人對小女生有著很強的吸引力
  • 推薦 2015年最好的十本華文電影書
    這套牛津世界電影史的原版出版時間是1996年,當時是為了紀念1995年電影誕生100年而編撰的,待到紀念電影誕生120周年之際才出了中文版。中文版分為三卷,總計1600多頁,可以分拆也可以成套購買。
  • 面容、幽魂,即興表演,一篇非典型影評
    日本導演諏訪敦彥對於影迷群體來說不算是太冷門,他為較多人知的作品有充滿「法國新浪潮」意味的《獅子今夜死亡》,以及成為當年《電影手冊》十佳的《現代離婚故事》。諏訪敦彥新作《風的電話》在今年年初的柏林電影節亮相,也在年中的上海電影節進行過展映。
  • 為什麼《電影手冊》選擇了這十部電影?
    岸邊之旅導演: 黑澤清製片國家/地區: 日本 / 法國由於坎城巨大影響力,在中生代日本作者導演中,以調度溫情的日常生活而犀利觀察著當代日本社會的是枝裕和與極富異國情調的女性導演河瀨直美,堪稱坎城嫡系日本雙星。相比之下,黑澤清的位置則尷尬得多,雖早在世紀初便入圍過主競賽單元,但隨後便失寵坎城,僅出入於「一種關注」單元,並兩次贏得榮譽。
  • 或許它才是去年最好的日本電影!
    《側顏》去年《日本旬報》評選的「年度十佳」中,《側顏》排在了第四。
  • 去年最好的日本電影就是這十部了!
    權威日本電影雜誌《電影旬報》昨日公布了2017年度十佳本土電影與十佳外國電影。《電影旬報》是日本資歷最老的電影雜誌之一,創刊於1919年。從1924年開始,編輯們開始投票選出當年的年度十佳影片。也就是說,這個評選已經有了96年的歷史,「旬報十佳」被視為日本電影的最高榮譽。
  • 結局未知的黑色神秘電影:《哭聲》影評及導演訪談
    從日本演員國村隼說起,他演技經歷有35年,出演過80餘部電影,這次出演《哭聲》是他首次拍攝韓國電影。這位老戲骨卻表示,拍攝得並不輕鬆。起初讀了劇本覺得劇本很好,然後羅導又親自跑去日本見他,他也覺得角色很合適,於是就決定了出演。
  • 青年電影手冊2018年度華語十佳提名出爐
    由青年電影手冊編輯部以及臺灣影評人鄭秉泓、製片人王耿瑜,香港影評人陳志華、影評人何故,共同推選的2018「年度華語十佳「公布提名名單。今年共有20部華語影片入圍。除了推選出2018年度華語十佳影片,還將推選出2009—2018青年電影手冊「十年十佳」華語電影。十年激勵,十年陪伴,華語電影,依然令人期待!
  • 「夜以繼日的濱口時光」南京站
    「後窗放映的,發起人是衛西諦、高達、水怪和楊城,我們為藝術電影拓展影院放映空間,為青年導演提供更多的交流平臺,讓「看電影」的意義也不僅僅在於看到電影,而是與一群人的相遇,那種通過電影完成的相識或認同,是電影給我們的珍貴饋贈之一。 後窗放映 028
  • 電影頻道《今日影評》:用熱品鑑與冷思考引領電影評論思潮
    在國內龐大的電影消費需求推動下,中國電影市場呈現爆發式增長,電影產業迎來了美好的發展前景。2013年中國就已經超越日本,成為全球第二大電影市場。然而與如火如荼的電影產業相比,電影評論的聲音卻相對偏弱,不能與之匹配。「文藝批評是文藝創作的一面鏡子、一劑良藥,是引導創作、多出精品、提高審美、引領風尚的重要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