睡前聊一會兒,夢中有世界。大家好,我是黨報評論君。今天,我們來聊聊動物表演的那些事兒。
看動物表演,是不少人童年的美好回憶。記得小時候,每隔一段時間,就會有外地的馬戲團,開一輛搭篷卡車,停在集市門口,用高音喇叭反覆喊:「今晚*點,在**有動物表演」。附近不少街坊,尤其是小孩,往往會被精彩的宣傳海報、動感的音樂所吸引,向家長討要零錢買票。猴子踩高蹺、熊踩平衡板……在缺少娛樂節目的年代,偶爾光臨小城的馬戲團,為平淡的生活增添了幾分光彩。
過足眼癮後,評論君心裡卻總會莫名其妙地有些難受。現在想來,可能就是對那些聽話的動物,是否能填飽肚子,會不會被人虐待的擔心。這不,最近遼寧營口一馬戲團的老虎,因為演出頻繁,出現暴躁情緒,在表演時突然發威,將馴獸師撲倒在地。雖然沒有造成人員死亡,但動物的反抗,還是激起了網友的同情,以及對嚴苛訓練的譴責。
馴化動物,往往需要採用一些「特殊」的方式,來改變他們原有的行為習慣。上海有個年輕人,拍過一部揭露泰國大象表演和體驗項目黑幕的短紀錄片。在影片中,馴象人為了讓象做出指定動作,強迫幼年小象與母親分離,並用尖銳的刺鉤刺痛它們,只為儘快促其形成恐懼記憶。類似的訓練場景,在全世界各地的馬戲團、動物園中,或多或少都曾出現,甚至至今仍在延續。如何保障動物,尤其是野生動物的生存權利,讓它們免受肉體和精神傷害,值得我們思考,也理應成為與動物和諧相處的基本共識。
可能有藝人會說,動物是他們養家餬口的命根子,假如被打傷,還得花錢治,誰捨得虐待它們?然而,即便是悉心照顧,也無法掩蓋禁錮,乃至改變動物天性的事實。幾年前,北京的一所幼兒園排演了一出有關馬戲團的兒童劇,主題是減少動物表演。每次排練時,蹲在籠子裡扮演小熊的小朋友都會大哭。孩子們通過這種換位體驗,多少感受到了被關動物的恐懼和壓力,而這,正是在動物表演問題上的思考盲點。
對動物表演的反思,其實是現代文明演進的伴生品。恰如救助流浪貓、流浪狗,改善圈養的雞鴨、豬牛的生存環境,限制象牙等野生動物製品的販賣,都是權利意識、福利意識從人向動物的投射。應該說,這樣的意識,基於人類本有的同情心、同理心,未嘗不是一種進步。中國古代典籍《孟子》中就曾說,國王看到牛被殺之前發抖的樣子而不忍心,是行仁政的心理起點。
改變依賴動物表演的謀生方式,或許有一定難度,但只要敢於突破和嘗試,總能觸摸到行業的未來。比如著名的加拿大太陽馬戲團,在創辦之初就不搞動物表演,更多地將小丑、雜耍、舞蹈、雜技甚至體操等高難度的表演項目進行綜合編排。而一些馬戲團通過融合音樂、戲劇、高科技等元素,也創造出新的市場空間。「我們重塑馬戲」,正如一廣受歡迎的馬戲巡演節目所倡導的,在娛樂分眾化時代,找到觀眾的興趣點,賦予節目新的內涵與藝術表達方式,相信沒有了動物表演的馬戲,依然能煥發新的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