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泉友們對於什麼時候康熙羅漢錢展開了激烈的討論,核心觀點集中在以下方面。
羅漢錢與羅漢式(或者叫羅漢手)沒有什麼關係,羅漢錢的「熙」字必須沒有那一「豎」或者「撇」?
羅漢式與羅漢錢不能同日而語,羅漢式中一定沒有羅漢錢?
用「熙「字寫法界定羅漢錢似乎百試百靈,真的是這樣嗎?
如果不懂我上面說的是啥,看下面三圖。
圖1,普通康熙通寶。
圖2,康熙通寶羅漢式
圖3,康熙通寶羅漢錢
三種都是康熙通寶,但卻都不一樣,圖1那種普通的幾十塊錢、圖二那種羅漢式百八十塊錢、圖3那種羅漢錢千八百塊錢。
下面強調幾個重要概念,都是泉友們公認的理論。
1、康熙通寶羅漢式與康熙通寶羅漢錢文法相近,「康」、「通「兩個字的寫法類似,都與普通版不同,康字下面的「水「寫成點狀、通字是一點通。
2、「熙」字有所不同,羅漢式「熙「字多一「豎「,羅漢錢沒有豎,而普通版「熙」字左邊是一「撇「。
3、羅漢式和羅漢錢字體渾圓,類似卡通字。
這三點理論究竟對不對?能不能一概而論?
下面到了重要部分,觀點不清之處,還請各位海涵。
羅漢錢概念
所謂康熙通寶羅漢錢,錢譜上沒有記載,所以沒有概念,公認的理論認為「熙」字不帶多餘偏旁的就是羅漢錢。
據成書於清代道光年間的《制錢通考》記載,羅漢錢除錢文不同之外,還有重要一點:銅質俱佳,明亮而有寶光。
像上圖這樣,黃亮,均勻,明潤。
這一點很重要,重要到這也是一種可用於鑑定羅漢錢的方法。
羅漢錢出處
目前說法很多,但可靠的不多,一說羅漢錢是融寺廟內銅佛像所鑄;二說道光年間於寺廟內銅像下面翻得。
小弟認為無記載即為訛傳,回顧清代鑄幣史,像這樣的羅漢錢,極大可能還是一種紀念幣,其用途類似花錢。
經過翻閱資料,小弟有不成熟的認識,與大家一同討論。
1、羅漢錢並非只有一種文法,羅漢式(或者叫羅漢手)中有一部分銅質優良者,也可為羅漢錢。
2、文法完全正確,但銅質不佳,也可能並非羅漢錢。
3、羅漢錢主要鑑定標準為銅質,至於說裡面到底含不含金,那都是扯淡,銅質好說明它純,能不計成本的多次提純,說明一定另有用途,這符合前面所說的概念。
4、羅漢錢一定出自寶泉局,這一點非常肯定,其他局的羅漢錢應為仿品。
基於以上四點,開篇的三個問題似乎都有了答案,看文法,尤其是「熙」字寫法,不應作為判斷羅漢錢的主要依據。
這可能顛覆了很多人的看法,但真理往往是討論出來的,小弟有這樣的質疑,偏巧如果讀到這篇文章的您也一樣。
那麼,離事實真相就越來越近了,歡迎留言討論,本篇就到這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