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古代,那個還沒有電燈電視手機的時代,若漫漫長夜一不小心失眠了,恐怕除了躺在床上屬羊,也就只能起來抬頭仰望星空了吧。所以自古詠月詩詞俯拾皆是,其中不乏佳作,大概在寂靜夜空下,天地間只餘月與人,更容易抒發心中所想吧。
月亮與星空亙古不變,那麼其中承載的情感是否能像月亮一樣跨越千年,擊中我們的內心呢?下面讓我們一起來看看古人在星空下,都在想些什麼吧。
01以月亮寄託相思之情
從前車馬慢,若與相愛之人分別,相思之情無處訴說,只能以月寄相思。月亮有圓有缺,月圓如盤,月殘如鉤,在這一圓一缺之間,很容易引發人們的聯想。離家在外的人,在星空下仰望月亮,會想起同樣沐浴在月光下的故鄉、親人、朋友,何時才能相見團圓。
李白的「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是在思念家鄉;杜甫的「露從今夜白,月是故鄉明」是在思鄉;孟浩然的「野曠天低樹,江清月近人」是在思鄉;李益的「回樂峰前沙似雪,受降城外月如霜。不知何處吹蘆管,一夜徵人盡望鄉」是在思鄉;蘇軾的「但願人長久,千裡共嬋娟」也是在思鄉懷人……
他們離家的理由各不相同,所處的環境也天差地別,但望著天上這一輪明月,他們不約而同地想到了家鄉,想到了家裡的親朋好友,家永遠是心中最深的眷戀。
望著天上這圓月也好,殘月也罷,除了思念家鄉,有人也在深深地思念心中的那個姑娘,詩經的《月出》便描繪了這樣一幅美好的畫卷。
月出皎兮。佼人僚兮。舒窈糾兮。勞心悄兮。月出皓兮。佼人懰兮。舒憂受兮。勞心慅兮。月出照兮。佼人燎兮。舒夭紹兮。勞心慘兮。
柔美的月光下,詩人想起了意中人的面容,想起了她的身姿,多麼美好呀,可是越想越惆悵,月色如水,心上人仿佛就在月光下站著,可是看不真切,似乎又離得很遠,詩人心紛亂如麻,她是否也在苦苦思念著我?
02於月夜愈感孤獨
我們晚上睡不著覺,容易感慨孤單寂寞冷,於是瘋狂購物撫慰自己孤獨的心靈。古人若在寂靜黑夜望著天上一輪孤月,恐怕孤獨之感更勝於我們吧。
張繼的《楓橋夜泊》「月落烏啼霜滿天,江楓漁火對愁眠。姑蘇城外寒山寺,夜半鐘聲到客船。」
月落夜深,繁霜暗凝,天空灰濛濛的, 棲烏啼鳴,江邊若隱若現的樹影,遠處星星點點的漁火,所有的這些都觸發了詩人遠遊的孤獨, 深夜侵肌砭骨的寒意襲來,詩人長夜不眠,愈感孤獨。
長夜不眠的不只有江邊的遊子,還有月下獨酌的詩人。
李白的《月下獨酌》「 花間一壺酒,獨酌無相親。 舉杯邀明月,對影成三人。 月既不解飲,影徒隨我身。 暫伴月將影,行樂須及春。 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亂。 醒時相交歡,醉後各分散。 永結無情遊,相期邈雲漢。」
表面上看來是描寫的詩人在花下,與月、與影相伴、相飲、相舞的美好畫卷,但其實詩人是用這樣的美好來反襯內心的孤獨。但李白並不會因這孤獨而苦澀,在這孤獨中他自得其樂,邀約共飲,與影共舞,即便失意,他依然是樂觀曠達、豪放不羈的。
王維的《竹裡館》描寫的孤獨則恬靜了許多,「獨坐幽篁裡,彈琴復長嘯。深林人不知,明月來相照。」
王維晚年隱居山林,月下自彈自唱,明月似解人意,趕來相照,一副清幽寧靜的畫卷,王維享受著這樣的孤獨、寧靜、閒適的生活。
03在山月間看到了永恆
懸於空中的明月也常常引發詩人們的哲思,明月亙古不變,相比之下,人類多麼渺小,在詩歌中月亮成了世事變遷的永恆見證。
張若虛的《春江花月夜》「江畔何人初見月?江月何年初照人?人生代代無窮已,江月年年望相似。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見長江送流水。」
月亮夜夜皎潔,永遠年輕,可是人呢?卻不知早已更迭了多少代。這是月的寂寞,還是人的悲哀?
李白的《把酒問月》「今人不見古時月,今月曾經照古人。古人今人若流水,共看明月皆如此。」
古人今人如流水般逝去,天上明月卻亙古如斯。這與「人生代代無窮已,江月年年望相似。」所表達的感情一樣,宇宙浩瀚無際,明月亙古不變,人生卻短暫渺小,稍縱即逝。
《把酒問月》最後詩人感慨「唯願當歌對酒時,月光長照金樽裡。」人生既如此短暫,我們該當好好珍惜,及時行樂。
浩瀚如煙的歷史長河中,無數詩人吟詠過這一輪明月,詩人將自己的萬種情感融入到月光中,使月亮變得更加璀璨奪目。如今社會飛速發展,人們的生活方式也發生了極大的變化,但天上的月亮不曾變過,璀璨的星空不曾變過,我們依然可以像古人一樣抬頭望月,仰望星空,體會那份穿越千年的哀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