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月幾時有」「雁字回時,月滿西樓」……與古人共賞「山東明月」

2021-01-09 海報新聞

清風明月,浩朗星空,文人雅士自然要吟詩作賦。在山東這片土地上,數千年來出現了不少吟詠秋月的佳篇。其中人們皆知的「明月幾時有」「雁字回時,月滿西樓」等句子,均是詩人筆下的山東月亮。

駱賓王:除了白鵝,他還有圓月

七歲時,駱賓王做了一首清新明媚的小詩《鵝》。大概因為這首詩流傳度實在太廣,以至於多數人都只記住了七歲的男孩駱賓王。駱賓王雖然祖籍不是山東,孩童時代卻是跟隨在當時青州博昌縣(今山東省博興縣)做縣令的父親在山東度過。青少年時期,父親去世後他曾到京城謀生計,未果,又回到山東過了一段耕種的日子。駱賓王的一首《秋晨同淄川毛司馬秋九詠·秋月》,雖然沒有記錄具體創造時間,卻可以肯定的是這首詩作於某年秋天的淄川。

「雲披玉繩淨,月滿鏡輪圓。裛露珠暉冷,凌霜桂影寒。漏彩含疏薄,浮光漾急瀾。西園徒自賞,南飛終未安。」從詩作來看,這天駱賓王可能是終夜未眠直到黎明,和淄川的這名毛司馬共賞秋月。圓月猶如明鏡般掛在天空,桂影搖曳,晨露微微。然而,詩人的心情卻不是那般愉悅。「西園徒自賞,南飛終未安。」這是不是意味著詩人曾經追求更廣闊的世界卻屢屢碰壁,只能孤芳自賞?駱賓王在淄川看到的這輪秋日圓月,滲透了他幾多不如意的心事。

李白:

離別時,他也對月惆悵

盛唐第一詩人李白的詩作中有兩個關鍵詞:酒和月。這兩個意象反覆出現在他的詩作中,寄託著詩人豪放灑脫的情懷,也彰顯著盛唐氣象。說到李白的月,人們一定能想到「床前明月光」「舉杯邀明月」「我寄愁心與明月」等。在山東,李白寫過單父(今山東單縣)的月亮。

唐玄宗天寶三載(744年),李白被唐玄宗「賜金放還」,離開長安後在各地漫遊。次年秋天,李白來到山東單縣,恰逢其本家兄弟李沈也從鹹陽來到此地。兄弟相見分外歡喜,李白、李沈、李凝兄弟三人歡聚、遊獵。不日,李沈要回秦地,李白和李凝在東樓上為他餞行。在這樣的背景下,李白寫下了雜言詩《單父東樓秋夜送族弟沈之秦》。「捲簾見月清興來,疑是山陰夜中雪。明日鬥酒別,惆悵清路塵。遙望長安日,不見長安人。」皓月的清輝撒在即將離別的詩人身上,猶如夜雪一般清亮。即便豪放如李白,面對離別,筆下的圓月也多了幾分離別的不舍和惆悵。

曾鞏:

遠行千裡,齊州月一路相伴

在唐宋八大家中,濟南人最熟悉和最有感情的是曾經當過齊州父母官的江西人曾鞏。公元1071年至1073年,曾鞏在齊州興修水利,振興教育,整肅治安。據說曾鞏調離齊州時,百姓為了挽留他而關閉城門,曾鞏只能在夜晚悄然離去。離開齊州的曾鞏也仍然對這方水土念念不忘,他寫下了《離齊州後五首》《寄齊州同音》等詩作懷念濟南的那輪秋月。

「好在西湖波上月,酒醒還到紙窗明。」「千裡相隨是明月,水西亭上一般明。」「從此七橋風與月,夢魂長到木蘭舟。」「誰對七橋今夜月,有情千裡不相忘。」在這些詩作中,曾鞏反覆吟詠著齊州的月亮,反覆回味這座有水有泉有月的城市:即便是已經離開,伴隨著我繼續遠行千裡的還是齊州的明月吧?不知道現在大明湖畔的夜月照耀的又是誰呢?我已經離開,但願和這座城市「千裡不相忘」!

蘇軾:

密州的中秋月千古第一

千古第一詠中秋月的詩作來了。

「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蘇軾的這首《水調歌頭》一出,所有詠月詩詞都黯然失色,此詞歷來被看做中秋詞之冠。這首詞正是寫在山東。從宋神宗熙寧七年(1074年)到熙寧十年(1077年),蘇軾在密州(今山東濰坊諸城)任知州。

寫這首詞時蘇軾四十一歲,當時弟弟蘇轍正在濟南任齊州掌書記。兄弟兩人同在山東,相距大約三百公裡依然難以見面。1076年的中秋,身在密州的蘇東坡「歡飲達旦,大醉」,寫下《水調歌頭》以懷念弟弟。蘇軾了不起的地方在於,就在所有文人因為離別而對月傷懷時,他一轉頹喪低迷的詩風,吟出了「千裡共嬋娟」這樣樂觀積極的語調。這也是千古以來這首詞格外被人們鍾愛的原因。

李清照:

寄給丈夫一輪「相思月」

「紅藕香殘玉簟秋,輕解羅裳,獨上蘭舟。雲中誰寄錦書來?雁字回時,月滿西樓。」讀到李清照的這首《一剪梅》,很多人都能隨著柔緩的曲調輕輕哼唱起來。濟南土生土長的千古第一才女李清照,在她的詞中不遺餘力地描繪著這片充滿靈氣的土地。

十八歲時李清照嫁給趙明誠,婚後伉儷之情甚篤,兩人一度生活在汴京。後來因其父李格非在黨爭中蒙冤,李清照受到牽連被迫還鄉,與丈夫時有別離。這首《一剪梅》就是作於和丈夫分離之時,她獨自泛舟湖上,盼著丈夫的書信快點傳來。不知不覺到了夜晚,抬頭看見月光灑滿西樓。據說,李清照把這首詞寫在錦帕上送給丈夫。想來她送給丈夫的不只是一塊相思帕,也是一輪浸滿了相思的明月吧。

除了相思之外,李清照筆下的月亮有時還頗有幾分雅趣。一首《浣溪沙·閨情》,寫的是一名女子和心上人約會時的場景,月亮也知人心事,它悄悄地攀上枝頭又若隱若現。「月移花影約重來」,在這樣的月下約會,一定別具幾分情調了。女子筆下的月亮也和柔情似水的她一樣,多了幾分嫵媚和可愛。

張養浩:

穿越千年,雲莊月最懂他

元代文人張養浩是濟南人,官至「禮部尚書」,後來因為直言敢諫獲罪遭貶謫,以至晚年棄官歸隱濟南城西北之雲莊,在山水間過了一段閒散的生活。他在《雲莊記》中說,自己的家鄉多名山名泉,城北十數裡的地方,就是自家的先塋,自己在先塋旁構築了雲莊居住。這首《折桂令·中秋》就是他隱居雲莊時所作。

「一輪飛鏡誰磨?照徹乾坤,印透山河。玉露泠泠,洗秋空銀漢無波,比常夜清光更多,盡無礙桂影婆娑。老子高歌,為問嫦娥,良夜懨懨,不醉如何?」那一輪高飛在天空的明鏡,是誰磨製出來的呀?它照遍了整個山河。秋月、銀河、桂樹,詩人忍不住要問問嫦娥仙子,在這美好的夜晚,怎麼能不圖一醉呢?在這個寧靜的中秋之夜,張養浩暫時忘記了外面還有戰亂和飢餓的世界,忘記了屢屢諫言而遭到鞭撻的官場,只是盡情地欣賞這輪屬於他的明月。

如今,雲莊的遺蹟已經漸行漸遠,只有張養浩的墓葬還靜靜地守望著這座古老的城市。月圓之時,張養浩看到過的那輪秋月又會照在他的墓葬上,穿過了千年的滄桑。

相關焦點

  • 每日一譜丨古琴譜《鴻雁》演奏:廖妮妮--雁字回時,月滿西樓
    雲中誰寄錦書來,雁字回時,月滿西樓。——宋 · 李清照《一剪梅》 雁聲遠過瀟湘去,十二樓中月自明。——唐 · 溫庭筠《瑤瑟怨》 雁盡書難寄,愁多夢不成。當我們身在他鄉,聽到《鴻雁》之時,不難產生共鳴。曲調悠遠蜿蜒,直抵內心。《鴻雁》裡有著一種淡淡的鄉愁,家鄉永遠是每個人心底最柔軟最美好的繾綣。家鄉的那個人還好嗎?一個人,一壺酒,憑欄獨酌,想一想曾經的過往,在似醉非醉之間,雁字回時, 月滿西樓。古琴譜庫你還在到處求古琴譜嗎?
  • 用「月滿西樓」寫首詩 不限形式看看您能寫幾首?
    在老街的小圈子裡,作詩不為爭什麼高低上下,只要參與就一定有收穫。一、月滿西樓古人的用法月滿西樓是古詩中常見的意境,最熟悉的就是李清照《一剪梅·紅藕香殘玉蕈秋》紅藕香殘玉蕈秋,輕解羅裳,獨上蘭舟。雲中誰寄錦書來?雁字回時,月滿西樓。花自飄零水自流。一種相思,兩處閒愁。此情無計可消除。才下眉頭,卻上心頭。
  • 李清照的「雁字回時,月滿西樓」,這個「回」字是不是錯了呢?
    李清照有一首詞,裡面有一句我們時不時會說到,那就是「才下眉頭,又上心頭」了。不過原詞可不是「又上心頭」,而是「卻上心頭」。這首詞詞牌名叫《一剪梅》,因為太多人寫過這個詞牌名,所以要給它加個後續了。詞是這樣:紅藕香殘玉簟秋。輕解羅裳,獨上蘭舟。雲中誰寄錦書來,雁字回時,月滿西樓。
  • 李清照的「雁字回時,月滿西樓」,明清幾位文人認為「西」字多餘
    李清照有一首千古名句,名字叫《一剪梅》,是這個詞牌下難得的經典。我們先來讀一讀:紅藕香殘玉簟秋,輕解羅裳,獨上蘭舟。雲中誰寄錦書來?雁字回時,月滿西樓。花自飄零水自流,一種相思,兩處閒愁。此情無計可消除,才下眉頭,卻上心頭。這是李清照婚後不久寫的一首詞,意境有多美咱們且不說,咱們就來數一數由它誕生的幾個千古名句。
  • 蘇軾詞《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賞析
    字子瞻,號東坡居士,世稱蘇東坡。眉州眉山(今屬四川)人。出身於有文化教養的寒門地主家庭。祖父蘇序是詩人,父蘇洵長於策論,母程氏親授以書。嘉佑二年(1057)參加禮部考試,中第二名。仁宗殿試時,與其弟蘇轍同科進士及第。因母喪回蜀。嘉佑六年(1061)經歐陽修推薦,應中制科第三等,被任命為大理評事籤書鳳翔府判官。任期滿後值父喪歸裡。
  • 明月幾時有 (2017)
    類型: 劇情 / 歷史 / 戰爭製片國家/地區: 中國大陸 / 中國香港語言: 粵語 / 漢語普通話 / 日語上映日期: 2017-07-01(中國大陸) / 2017-06-18(上海電影節)片長: 130分鐘又名: Our Time Will Come豆瓣評分6.9明月幾時有的劇情簡介 · · · · · ·
  • 雁字回時,月滿西樓——看《四個春天》
    燕子有來有去,恰似所有生命形式;時間也在父母的歌聲中溫柔地流轉,繚繞出一個中國式知識分子家庭富有情趣的生活狀態圖景。初聞該紀錄片,就深覺有一種詩意氤氳在裡面,或來源於觀者本人對拍攝地貴州之鄉土人情執著的嚮往,或是導演細碎的剪輯形式。
  • 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
    水調歌頭·丙辰中秋 /蘇軾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不知天上宮闕,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風歸去,又恐瓊樓玉宇,高處不勝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間?不應有恨,何事長向別時圓?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此事古難全。但願人長久,千裡共嬋娟。
  • 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
    蘇軾是一位性格豪放、氣質浪漫的文學家,當他抬頭遙望中秋明月時,其思想情感猶如長上了翅膀,天上人間自由翱翔。反映到詞裡,遂形成了一種豪放灑脫的風格。     此詞上片望月,既懷超宜興致,高接混茫,而又腳踏實地,自具雅量。一開始就提出一個問題:明月是從什麼時候開始有的「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把酒問天這一細節與屈原的《天問》和李白的《把酒問月》有相似之處。
  • 經典詠流傳:蘇軾《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
    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 不知天上宮闕,今夕是何年? 我欲乘風歸去,又恐瓊樓玉宇, 高處不勝寒。 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間! 轉朱閣,低綺戶,照無眠。 不應有恨,何事長向別時圓? 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 此事古難全。 但願人長久,千裡共嬋娟。
  • 詩詞賞析《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
    《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作者:蘇軾朗讀者:張其勝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不知天上宮闕,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風歸去,又恐瓊樓玉宇,高處不勝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間。轉朱閣,低綺戶,照無眠。不應有恨,何事長向別時圓?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此事古難全。但願人長久,千裡共嬋娟。
  • 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
    蘇軾是一位性格豪放、氣質浪漫的詩人,當他抬頭遙望中秋明月時,其思想情感猶如長上了翅膀,天上人間自由翱翔。反映到詞裡,遂形成了一種豪放灑脫的風格。上片望月,既懷逸興壯思,高接混茫,而又腳踏實地,自具雅量高致。一開始就提出一個問題:明月是從什麼時候開始有的——「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把酒問天這一細節與屈原的《天問》和李白的《把酒問月》有相似之處。
  • 「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蘇軾的這句詞,原來是「抄」李白的
    李白有一首望月詩,首句就是問句,千古稱奇,連日本學者讀了都說好,大文豪蘇軾更是從這一句中得到啟發,寫下「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的千古名句。這首詩就是李太白的《把酒問月》。今人不見古時月,今月曾經照古人。古人今人若流水,共看明月皆如此。唯願當歌對酒時,月光長照金樽裡。
  • 【線上講座】「焦老師講詩詞」 :《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
    今天我和大家一起來一次穿越,穿越到宋神宗熙寧九年的那個中秋夜晚,與東坡居士也就是蘇軾一起共賞那晚皎潔的明月。《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 蘇軾丙辰中秋,歡飲達旦,大醉。作此篇,兼懷子由。          「 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不知天上宮闕,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風歸去,又恐瓊樓玉宇,高處不勝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間!
  • 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的全詩是 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全文怎麼寫
    「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這句詩大家一定在很多地方都聽到過,在很多的歌裡面也有這句詩。那麼除了這兩句之外,大家還知不知道它的其它內容呢?它的全文又是什麼呢?趕緊跟著小編一起來看看吧。
  • 蘇軾+王菲=明月幾時有
    作此篇,兼懷子由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不知天上宮闕,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風歸去,又恐瓊樓玉宇,高處不勝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間。轉朱閣,低綺戶,照無眠。不應有恨,何事長向別時圓。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此事古難全。但願人長久,千裡共嬋娟。
  • 蘇軾《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的賞析
    蘇軾的《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是其在中秋之夜所作的詞。當時蘇軾因為與當權的變法者王安石等人政見不同,輾轉在各地為官。因此在宋神宗熙寧九年的中秋,詩人依舊不能與胞弟蘇轍團聚。詞人面對一輪明月,心潮起伏,於是乘酒興正酣,揮筆寫下了這首名篇。
  • 又是月滿西樓,中國古典詩詞中為何多用「西樓」
    而且,許多大家,留下的詩句,還很經典,例如李煜《相見歡》中的「無言獨上西樓,月如鉤,寂寞梧桐深院鎖清秋」,李清照《一剪梅》中的「雲中誰寄錦書來,雁字回時,月滿西樓」,張養浩《殿前歡》中的「可憐秋,一簾疏雨暗西樓」,許渾《謝亭送別》中的「日暮酒醒人已去,滿天風雨下西樓」,等等。這些詩句,都已經成為千古絕唱。
  • 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王菲演唱
  • 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20首經典的月夜抒懷詩詞,值得收藏
    蘇軾在中秋月夜,開懷暢飲,發出「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的無限感慨;張九齡望著海上明月,揮筆寫下千年名句「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時」;「詩仙」李白望著同一輪永恆的明月,回想著人類世世代代更替,可貴的生命倏忽即逝,更是發出了「青天有月來幾時,我今停杯一問之」的追問……當你仰望夜空時,是否也曾因月,產生過幾多情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