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蘇軾的這句詞,原來是「抄」李白的

2020-12-19 古典文學與詩詞

提起蘇軾的名句,「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一定會榜上有名。

這句詞作為《水調歌頭》的首句,氣勢不凡。可是,你知道嗎?這句詞是「抄襲」李白的。

李白有一首望月詩,首句就是問句,千古稱奇,連日本學者讀了都說好,大文豪蘇軾更是從這一句中得到啟發,寫下「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的千古名句。

這首詩就是李太白的《把酒問月》。

《把酒問月》

故人賈淳令予問之。

青天有月來幾時?我今停杯一問之。

人攀明月不可得,月行卻與人相隨。

皎如飛鏡臨丹闕,綠煙滅盡清輝發。

但見宵從海上來,寧知曉向雲間沒?

白兔搗藥秋復春,嫦娥孤棲與誰鄰?

今人不見古時月,今月曾經照古人。

古人今人若流水,共看明月皆如此。

唯願當歌對酒時,月光長照金樽裡。

李白是我國最偉大的浪漫主義詩人,他想像力豐富,多有驚人之作。

自然萬物,在李白筆下,都是可以對話的對象。

這首《把酒問月》,根據詩前小序來看,應是作者應友人之請而作。

我們來試著翻譯下這首詩:

青天上的明月呀,你是何時出現的呀?我今天暫且停下酒杯,來問你一問。

對於明月,人類自不可得,可月亮行走卻與人緊緊相隨。

明月皎潔如飛空的鏡子,照著宮闕,雲靄散盡時,就發出清冷的光輝。

只看見夜晚時它從海上升起,誰能知道早晨它在雲間隱沒。

月亮裡的白兔,從春到秋的搗藥,嫦娥孤單地住在月亮上,誰是她的鄰居?

現在的人,沒有看過古時的月亮,今天月亮曾照耀過古人。

現在的人和過去的人都像流水一樣,看到的月亮都是一樣的。

只希望對著酒杯放歌之時,月光能長久地照在酒杯裡。

這首《把酒問月》,是李白對月亮的疑問,更是對歲月,對人生的疑問。

全詩從酒寫到月,從月歸到酒;從空間感受寫到時間感受。其中將人與月反反覆覆加以對照,又穿插以景物描繪與神話傳說,用行雲流水般的抒情方式,將明月與人生反覆對照,在時間和空間的主觀感受中,表達了對宇宙和人生哲理的深層思索。

李白這首詩,上承屈原《天問》,下啟蘇軾的《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就是因為詩中對明月的疑問表達。

屈原在《天問》中,向蒼穹發問,向日月星辰等自然現象發問。李白在此處「問明月」的靈感可能來自屈原。

對於李白的問月,日本近藤元粹《李太白詩醇》:奇想自天外來。圓活自在,可謂筆端有舌矣。(「但見宵從」二句下)。

屈原啟發了李白,李白啟發了蘇軾。

面對著悠悠萬世懸於天空的明月,李白浪漫風神發揮到極致,他說:青天有月來幾時?我今停杯一問之。

天上的明月,你是何時出現的呀?我今天放下酒杯,且問你一問!

面對人生離合,蘇軾在《水調歌頭》中,起首說: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

明月從什麼時候才開始出現?我端起酒杯遙問蒼天。

李白和蘇軾的「問月」何其相似。鄭文焯評《東坡樂府》:發端從太白仙心脫化,頓成奇逸之筆。

在李白心裡,明月不是高高在上的,而像他的一個朋友一樣,他且停杯一問之。那麼親切,那麼可愛。

李白停杯問明月,蘇軾舉杯問青天,兩位大文學家,在詩中神會。

「青天有月來幾時?我今停杯一問之」和「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有異曲同工之妙。

在《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中,蘇軾自己也設想前生是月中人,因而起 「乘風歸去」之想。他想乘風飛向月宮,又怕那裡的瓊樓玉宇太高了,受不住那兒的寒冷。

這樣奇逸想像力,在李白面前也不遑多讓,唐人稱李白為「謫仙」,黃庭堅則稱蘇軾與李白為「兩謫仙」。

在詩的最後,李白說:唯願當歌對酒時,月光長照金樽裡。

他希望月光能長久的映照在酒杯裡,這和蘇軾詞的結尾「但願人長久,千裡共嬋娟」的意思也頗為相似。

千百年來,文人墨客仰望月亮,吟詠月亮,感慨它超越時光的永恆存在。

唐代詩人張若虛在《春江花月夜》中說:江畔何人初見月,江月何年初照人。

從屈原到張若虛,從李白到蘇軾,我們可見中國文學的傳承。

古人們,對自然,對人生,有太多的疑問和感悟,徘徊在心間,傾吐在筆端,而留下這一篇篇的佳作,成為文學史上的財富。

相關焦點

  • [一日一籤]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
    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宋代:蘇軾丙辰中秋,歡飲達旦,大醉,作此篇,兼懷子由。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不知天上宮闕,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風歸去,又恐瓊樓玉宇,高處不勝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間?轉朱閣,低綺戶,照無眠。不應有恨,何事長向別時圓?
  • 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
    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不知天上宮闕,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風歸去,又恐瓊樓玉宇,高處不勝寒。
  • 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的全詩是 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全文怎麼寫
    「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這句詩大家一定在很多地方都聽到過,在很多的歌裡面也有這句詩。那麼除了這兩句之外,大家還知不知道它的其它內容呢?它的全文又是什麼呢?趕緊跟著小編一起來看看吧。
  • 蘇軾流芳千古的詩詞: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
    作品有《東坡七集》《東坡易傳》《東坡樂府》《瀟湘竹石圖卷》《古木怪石圖卷》等。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宋代:蘇軾丙辰中秋,歡飲達旦,大醉,作此篇,兼懷子由。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不知天上宮闕,今夕是何年。
  • 「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水調歌頭》試講稿
    前言《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被選入初中語文教材,是宋代大文學家蘇軾所作。這首詞以月起興,與其弟蘇轍七年未見之情為基礎,圍繞中秋明月展開想像和思考,把人世間的悲歡離合之情納入對宇宙人生的哲理性追尋之中,反映了作者複雜而又矛盾的思想感情,又表現出作者熱愛生活與積極向上的樂觀精神。
  • 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20首經典的月夜抒懷詩詞,值得收藏
    蘇軾在中秋月夜,開懷暢飲,發出「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的無限感慨;張九齡望著海上明月,揮筆寫下千年名句「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時」;「詩仙」李白望著同一輪永恆的明月,回想著人類世世代代更替,可貴的生命倏忽即逝,更是發出了「青天有月來幾時,我今停杯一問之」的追問……當你仰望夜空時,是否也曾因月,產生過幾多情愫?
  • 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 聽故事 學唐詩NO.36
    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蘇軾【宋】丙辰中秋,歡飲達旦,大醉,作此篇,兼懷子由。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不知天上宮闕,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風歸去,又恐瓊樓玉宇,高處不勝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間?轉朱閣,低綺戶,照無眠。
  • 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
    水調歌頭·丙辰中秋 /蘇軾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不知天上宮闕,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風歸去,又恐瓊樓玉宇,高處不勝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間?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此事古難全。但願人長久,千裡共嬋娟。
  • 蘇軾的《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為何這麼有魅力?
    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不知天上宮闕,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風歸去,又恐瓊樓玉宇,高處不勝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間?轉朱閣,低綺戶,照無眠。不應有恨,何事長向別時圓?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此事古難全。但願人長久,千裡共嬋娟。
  • 一天一首古詩詞 I 蘇軾《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
    上片一開始就提出一個問題:明月是從什麼時候開始有的--「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蘇軾把青天當做自己的朋友,把酒相問,顯示了他豪放的性格和不凡的氣魄。這兩句是從李白的《把酒問月》中脫化而來的,李白的詩說:「青天有月來幾時?我今停杯一問之。」不過李白這裡的語氣比較舒緩,蘇軾因為是想飛往月宮,所以語氣更關注、更迫切。「明月幾時有?」
  • 蘇軾《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賞析
    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不知天上宮闕,今夕是何年。這首詞圍繞明月展開想像,表現了詩人極其複雜的思想感情;但不管怎樣複雜,其熱愛親人、熱愛友朋與熱愛生活的樂觀精神是永遠不變的。二、再解釋詞中的部分詞語。1.丙辰:指公元1076年(宋神宗熙寧九年)。這一年蘇軾在密州任太守。2.子由:蘇軾的弟弟名轍,字子由。3.把酒:端起酒杯。把,這裡是動詞,可譯作「拿」或「端起」。
  • 經典詠流傳:蘇軾《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
    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 不知天上宮闕,今夕是何年? 我欲乘風歸去,又恐瓊樓玉宇, 高處不勝寒。 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間! 轉朱閣,低綺戶,照無眠。 不應有恨,何事長向別時圓? 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 此事古難全。 但願人長久,千裡共嬋娟。
  • 宋詞三百首丨72蘇軾《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
    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不知天上宮闕,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風歸去,又恐瓊樓玉宇,高處不勝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間。在月亮這一意象上集中了人類無限美好的憧憬和理想。蘇軾是一位性格豪放、氣質浪漫的文學家,當他抬頭遙望中秋明月時,其思想情感猶如長上了翅膀,天上人間自由翱翔。反映到詞裡,遂形成了一種豪放灑脫的風格。   此詞上片望月,既懷超宜興致,高接混茫,而又腳踏實地,自具雅量。一開始就提出一個問題:明月是從什麼時候開始有的「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
  • 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2000萬嘉人與任嘉倫千裡共嬋娟
    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2000萬嘉人與任嘉倫千裡共嬋娟。 西安嘉人:聽秋風說,你來過,又揮別了西安的雲朵 100個人心中,就有100個西安。都說西安美,最美是秋天。西安的秋天是五彩斑斕的。 千年古都,魅力西安。
  • 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2000萬嘉人與任嘉倫千裡共嬋娟
    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2000萬嘉人與任嘉倫千裡共嬋娟。西安「嘉人」:聽秋風說,你來過,又揮別了西安的雲朵100個人心中,就有100個西安。都說西安美,最美是秋天。西安的秋天是五彩斑斕的。千年古都,魅力西安。這裡有明清的古城牆,漢唐的長安城,威嚴的兵馬俑。
  • 蘇軾《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的賞析
    蘇軾的《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是其在中秋之夜所作的詞。當時蘇軾因為與當權的變法者王安石等人政見不同,輾轉在各地為官。因此在宋神宗熙寧九年的中秋,詩人依舊不能與胞弟蘇轍團聚。詞人面對一輪明月,心潮起伏,於是乘酒興正酣,揮筆寫下了這首名篇。
  • 蘇軾詞《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賞析
    起句奇崛異常,詞人用李白「青天有月來幾時,我今停杯一問之」(《把酒問月》)詩意,用一問句把讀者引入時間、空間這一帶有哲理意味的廣闊世界。詞人的提問,似乎是在追溯明月的起源、宇宙的伊始,又好象是在讚嘆中秋的美景、造化的巧妙。其中蘊涵了詞人對明月的讚美和嚮往之情。   作者之所以要化用李白詩意,一是李白的詠月詩流傳甚廣,二是蘇軾經常以李白自比,這裡也暗含此意。
  • 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
    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不知天上宮闕,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風歸去,又恐瓊樓玉宇,高處不勝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間?
  • 為什麼蘇軾《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在中國優秀詩詞之中排首位
    01覺成觀點中國最優秀的詩詞之一,是北宋時期蘇軾的《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曾在《人民日報》評選40首最受喜愛的詩詞活動中,排在首位。02原文賞析1、《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北宋蘇軾丙辰中秋,歡飲達旦,大醉,作此篇,兼懷子由。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不知天上宮闕,今夕是何年。
  • 《經典詠流傳》:趙照演唱的《把酒問月》,可謂是治癒系的民謠
    北宋大文豪蘇軾曾寫過一首《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詞中寫道:「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不知天上宮闕,今夕是何年?」我們曾設想,蘇軾寫這首詞的時候,應該是參照了李白的這首《把酒問月》,兩首作品都有異曲同工之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