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古典詩詞中,「西樓」這一意象,出現的頻率相當高。
而且,許多大家,留下的詩句,還很經典,例如李煜《相見歡》中的「無言獨上西樓,月如鉤,寂寞梧桐深院鎖清秋」,李清照《一剪梅》中的「雲中誰寄錦書來,雁字回時,月滿西樓」,張養浩《殿前歡》中的「可憐秋,一簾疏雨暗西樓」,許渾《謝亭送別》中的「日暮酒醒人已去,滿天風雨下西樓」,等等。這些詩句,都已經成為千古絕唱。
百度一下「關於西樓的詩句」,在「詩詞名句網」,可以查詢到462條詩句。其中,南北朝1條,唐89條, 宋300條,金1條,元34條,明28條,清3條,近代4條,當代1條。
那麼,中國古代的詩人、詞人,為何多用「西樓」這一意象,而不是「北樓」「東樓」或「南樓」呢?
關於這點,已經有不少的專家、學者或詩句愛好者,不僅提出來,而且還進行了研討、解答。
但是,我感覺,那些解答,或太簡潔或太淺近,讀著,還是不得要領。
有研究者就這樣解釋到,西樓常和月的意象聯繫在一起,因為西邊方位,可以方便看到月亮,尤其是下沉之月、深夜之月;西樓主人,多半是年青女性,這是因為,《周易》中,西方為兌卦,兌為少女,所以,古人常按風水原理,讓年輕女性住在西樓,這就是天人合一;月在中國文學中是相思的意象,所以西樓多半和閨思有關,而在西樓方便見到的又是深夜之月,以此可見睹月之人思念之深,無法入眠。
還有人解釋道,西,在五行中為金,於季節為秋,金主蕭殺,秋者為愁,西又是太陽落去的方向,在古典文化裡,多蘊含著黯然衰敗之象,所以在詩詞裡,西樓就成為一個抒發憂愁的意象。
其實,關於方位的解釋,也無須雕琢。在中國古代,大家宅院,一般為四合院。尤其是能夠建設樓房的家族,宅院的布局絕對中規中矩,不會有多少馬虎或創意。能夠將宅院布局設計的奇奇怪怪的,恐怕除了劉伯溫家的蘇州定園,天下不多。四合院的北面往往為上房、正堂,主要是少長主人住西東的臥房;四合院的東廂房或樓,一般住晚輩的男子,中國古代出現的東床快婿、東宮太子,就是傳統習慣的反映;四合院的西廂房或樓,就是晚輩的女子或客居的女子居住為主。所以,西樓,多是多愁善感之地、之處,是文化傳統、風俗習慣決定或浸染的。
尤其是,古代的官宦家眷,大多不準隨官員任職。大凡能夠居住樓閣的,一定是大家閨秀或名門貴婦。這些女子,生命、生活中的大部分時間,要用來獨守空房,翹首以盼放職外任的良人,「去來江口守空樓,繞樓月明江水寒」,是常有的事、長期的事!
所以,這樣一來,西樓,也就帶有了一種感傷女性的色彩。寫到、說到西樓,就給人一種,懷春的少女、思念丈夫的良人、感嘆韶華易逝的千金,長夜難眠,獨對月亮的陰晴圓缺,獨自啜飲孤獨、寂寞難耐的感覺。自然,西樓,就成為中國古代的詩人、詞人鍾情的地方,被賦予了濃鬱的情感色彩,成為了古典詩詞中的典型意象。
另外,因寫月夜思人或深夜愁緒,都用「西樓」,漸漸地,「西樓」還成為一個象徵性的概念,不僅指閨房,還指曾經聚會之所,或指孤獨寂寞的居所,或指登高望月懷遠的地點。於是,西樓,也就泛指排遣憂傷或遙望故國、愛人、友人的處所,「西樓」也就演變成了一種相思與愁緒的代名詞,懷才不遇、壯志難酬、落魄失意、羈旅客居,都可以和西樓相關了。於是,西樓就如古詩詞中的「柳枝」一樣,成為一種具有普遍意義的典型意象。
仔細琢磨一下,很多古典詩詞中的西樓,確實很難分清,是與男子還是和女子有關,到底寄寓的是男子情懷還是女子愁緒。例如,李煜《相見歡》中的「無言獨上西樓」,誰能夠說清到底是寫得皇帝李煜還是思婦、怨婦上西樓;李清照《一剪梅·紅藕香殘玉簟秋》中的「雁字回時,月滿西樓」,到底是「月滿眼前人的西樓」還是「月滿寫信人的西樓」?
又是月滿西樓後
又是夜半涼初透
又是瑞腦銷金獸
翠環珠簾
金風玉露
寂寞窗外夜如晝……
又是月滿西樓後
又是夜半人醒後
又是濃睡不消殘酒
古卷青燈
凋蟬弱柳
相思月下銷眉頭……
又是月滿西樓後
又是別恨繞離愁
又是寒山一帶橫碧流
風月一般仍風月
西樓一般還西樓……
誰人與共話西樓
夜已瘦
月已鉤
斯人黃花愁永晝
欲說還休
欲說還休………
聲明:圖片及視頻來自網絡,若涉及版權,敬請聯繫刪除,特此聲明並致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