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見歡•無言獨上西樓》李煜

2021-02-23 古詩詞文欣賞

相見歡

李煜

無言獨上西樓,月如鉤。

寂寞梧桐深院鎖清秋。

剪不斷,理還亂,是離愁。

別是一般滋味在心頭。

「人生自是有情痴,此恨不關風和月」!喜馬拉雅的聽眾朋友們,大家好!歡迎您和我一起共同品讀千古最美情詩。

公元975年的冬天,金陵城破,南唐亡國。從此,那個身為君王的 「千古詞帝」李煜,開始過上他的囚徒生活。那一年的冬天,他肉袒(肉袒出降,是說投降時一隻袖子不穿露出胳膊來,以表示臣服,認罪。)出降,然後告別了他熱愛的金陵城、繁華的金陵城,來到汴京,來到汴梁。雖得以不死,且被封「違命侯」,卻開始了一段屈辱的囚徒生活。

在這段屈辱的囚徒生活中,李煜開始用他的悲劇人生,去改寫整部「詞史」——開始變伶工之詞為士大夫之詞。雖然他這時候創作的大多數也都是小令,但卻感慨深重、境界深邃,真如王國維先生所說:「仿佛如基督、佛陀那樣,用一人的心路歷程,寫盡世間的悲歡離合。」今天我們就來賞讀這樣的一首小令《烏夜啼》,或雲《相見歡·無言獨上西樓》。詞云:「無言獨上西樓,月如鉤。寂寞梧桐深院鎖清秋。剪不斷,理還亂,是離愁。別是一般滋味在心頭。」

其實每次讀到這首《烏夜啼》——這首《相見歡》,我腦海裡浮現出來的不僅有李後主的形象,還有我個人非常喜歡的鄧麗君的形象。腦海裡馬上就會盤旋出一種仿佛深刻入骨的曲調,那是一種多麼深情而經典的演繹呀!(唱這首歌)哎呀,唱完覺得整個人、整個心靈都醉在這種旋律裡了。

鄧麗君當年的這首歌的名字叫《獨上西樓》,取了第一句的最後四個字。請注意,它既不叫《烏夜啼》,也不叫《相見歡》,而是叫《獨上西樓》。那麼我們為什麼說它既叫《烏夜啼》,又叫《相見歡》呢?這兩個詞牌它到底是不是一回事兒?

一般我們看到詩詞注本,會把它題寫為「相見歡」,又名「烏夜啼」。但其實李煜的詞集裡,總共有三首《烏夜啼》,但其中一首是雙調四十七字的《烏夜啼》:「昨夜風兼雨,簾幃颯颯秋聲。燭殘漏斷頻欹枕,起坐不能平。世事漫隨流水,算來一夢浮生。醉鄉路穩宜頻到,此外不堪行。」而另兩首《烏夜啼》則是最有名的,是雙調三十六字《烏夜啼》,一是我們這一首「無言獨上西樓」,另外一首也非常有名,就是:「林花謝了春紅,太匆匆。無奈朝來寒雨晚來風。胭脂淚,相留醉,幾時重。自是人生長恨水長東。」

那麼這兩種《烏夜啼》為什麼都書「烏夜啼」的詞牌卻寫來大不相同呢?而且就詞作內容來看,《烏夜啼》傷感備至,它為什麼又叫作《相見歡》呢?這個內容我們放下暫時不說,最後再解答,留一個「草蛇灰線」(草蛇:一條蛇從草叢穿過,不會留下腳印,但蛇有體重,還是會留下一些不明顯卻仍存在的痕跡。灰線:拿一條縫衣服的線,在燒柴後的爐灰裡拖一下,由於線特別輕,留下的痕跡也是很恍惚的。出處為《花月痕》第五回回評:「寫秋痕,採秋,則更用暗中之明,明中之暗……草蛇灰線,馬跡蛛絲,隱於不言,細入無間。」在文學作品的寫法中:「草蛇灰線,伏延於千裡之外」屬於埋伏筆的方法,埋伏筆使小說環環相扣,前後呼應),去伏延到「千裡之外」的最後。

我們先來看看詩作內容本身,鄧麗君的深情的通俗歌曲演繹,題目叫《獨上西樓》。「上西樓」好像很正常,在古詩詞裡頭,也經常會寫到西樓。那麼為什麼是西樓?不是東樓、南樓、北樓?在詩詞裡為什麼獨獨是「西樓」的意象,與傷感、傷悲緊密相連呢?像王實甫《西廂記》裡說:「到晚來悶把西樓倚,見了些夕陽古道,衰柳長堤。」像李清照的《一剪梅》說:「雲中誰寄錦書來,雁字回時,月滿西樓。」(紅藕香殘玉簟秋。輕解羅裳,獨上蘭舟。雲中誰寄錦書來,雁字回時,月滿西樓。花自飄零水自流。一種相思,兩處閒愁。此情無計可消除,才下眉頭,卻上心頭。)這是因為啊,中國傳統文化是一種全息對應的文化(易經的全息對應理論與技術告訴我們,宇宙的萬事萬物,都是具有聯繫的,宇宙間不存獨立孤立的事物,他們之間不但有聯繫,而且這種聯繫具有一定的規律性。),西方白虎,屬金、屬秋、屬肅殺之氣。所以西樓本自悲涼,更何況前面還有一個「獨上」和「無言」!一句「無言獨上西樓」,惟見弦月如鉤,真是萬千感慨,仿佛要滿溢而出。但「無言」兩字,又生生地將一切封堵。那種悽涼、那種愁悶、那種踟躕、那種孤獨,在荒涼的人世間,在漫長而起伏的人生旅途裡,誰不曾體味過,誰不曾經歷過?所以一句「無言獨上西樓,月如鉤」,真是一句喚醒人世間最普遍的哀愁。

可李煜李後主的哀愁,與我們又不一樣。他以「南唐國主」的身份,歷經喧囂與繁華,如今卻破國亡家,淪為囚徒。他眼中的所見與心中的所念,該是形成了多大的反差啊!此刻他獨上西樓,眼前所見是「寂寞梧桐深院」,可他心中所念、他當年所見,卻是「玉樹瓊枝煙蘿」,卻是「鳳閣龍樓霄漢」(《破陣子》李煜 四十年來家國,三千裡地山河。鳳閣龍樓連霄漢,玉樹瓊枝作煙蘿。幾曾識幹戈?一旦歸為臣虜,沈腰潘鬢消磨。最是倉皇辭廟日,教坊猶奏別離歌。垂淚對宮娥)。

此處的「梧桐」便如「西樓」一般,在古詩詞中,常與悽涼悲切的秋天息息相連。因為梧桐葉落而天下秋,李易安說:「梧桐落。又還秋色,又還寂寞。」(《憶秦娥》李清照 臨高閣。亂山平野煙光薄。煙光薄。棲鴉歸後,暮天聞角。斷香殘酒情懷惡。西風催襯梧桐落。梧桐落。又還秋色,又還寂寞。)而溫庭筠則說:「梧桐樹,三更雨,不道離情正苦。」(出自唐代溫庭筠的《更漏子·玉爐香》玉爐香,紅蠟淚,偏照畫堂秋思。眉翠薄,鬢雲殘,夜長衾枕寒。梧桐樹,三更雨,不道離情正苦。一葉葉,一聲聲,空階滴到明。)所以所謂「寂寞梧桐」,其實寂寞的不是梧桐,而是詩人那顆孤獨悽苦的心靈。已然如此寂寞、如此悽苦,可一個「鎖」字,「鎖清秋」的「鎖」字,卻突然倍增了巨大的分量。因為「鎖」,所以「無言」、所以「獨上西樓」、所以「寂寞深院」、所以「清秋」。請注意,雖然詞裡說的是「寂寞梧桐深院鎖清秋」,可是真正殘酷的現實卻是「寂寞梧桐深院鎖『清囚』」,「囚徒」的「囚」。這是一個怎樣清澈的囚徒啊!其實歷史上有無數的後主,但李後主卻毫無疑問是最獨特的一個。就是因為他是獨一無二的天地一「清囚」。我個人覺得用「清囚」二字去體悟李煜的生命狀態是最為貼切的。

通觀李煜的一生,我們就可以看出,他最大的性格特點,就是「無」和「有」,有、無之間,有「三無」,也有「三有」。「三無」是什麼呢?無主見、無能力和無判斷。作為一個一國之君主,這「三無」幾乎是致命的,也是他亡國破家的根本原因所在。因為無主見、無能力、無判斷,所以不辨忠奸、枉殺忠良,殺了忠心耿耿的林仁肇,(林仁肇原是閩國將領,後歸南唐,救援壽州,並在正陽橋一役中逆風舉火焚橋,力阻周軍進擊,被任命為鎮海節度使,又改鎮武昌。北宋建立後,林仁肇力勸唐後主,請求收復淮南,未被採納,改任南都留守。開寶五年(972年),唐後主中了宋太祖的反間計,將林仁肇殺害。不久,南唐滅亡。)自毀長城,還殺了他的好友潘佑。(潘佑,本幽州人,徙居金陵。生年不詳,約卒於宋太祖開寶八年以前不久,年三十六歲。少介僻,杜門讀書,不交人事。及長,善於論議,尤喜老、莊家言。貌甚陋。韓熙載、徐鉉薦於李璟,授秘書省正字,值崇文館。李煜嗣位,為虞部官員外,史館修撰,知制誥,中書舍人。嘗建議復井田,依周禮置牛籍。事行,百姓大反對,未幾即罷。煜初甚重之,時呼以潘卿。因累疏極論時政,詞激觸怒,遣使收之。遂自殺。佑著有《榮陽集》十卷(《文獻通考》)傳於世。)反之對一些小人和姦臣卻寬容、縱容得很,甚至對北宋派來的間諜「小長老」,任其亂政與消耗國力,也唯命是從、毫不懷疑。(李煜在位期間,重文佞佛。當時宋朝開國皇帝趙匡胤一統中原,對江南虎視眈眈,他選派一個年輕而有口才的人,南下渡江謁見李煜,談論性命之說。李煜十分信從,稱其為「小長老」,從此不再將治理國家、守衛邊疆放在心上。但實際上,小長老是一個宋國間諜,他將南唐許多情報,秘密送給宋國。)

本來憑南唐的國力可以放手一搏,但李煜沒主見和躲避的性格讓他步步退讓,忍辱偷安。到最後退無可退的時候,既然下定決心要拼個「寧為玉碎,不為瓦全」,可又昏招迭出,屢屢被奸佞蒙在鼓裡。甚至宋兵兵臨城下,李煜還惘然不知。等到城破之際,本來下定了舉火自焚的決心,但旁人一言,李煜便全盤作罷。這樣沒主見、沒能力、沒判斷的性格,導致其亡國、亡家,確實也有其必然。

但反過來,李煜性格中又有另一面,則是能促使他成為「千古詞帝」的更重要性格特點,那就是「三有」。有真情、有自尊、有堅持。他的 「真」自不待言,即使是在與大、小周后之間的戀情裡,他的那種像孩子一樣的童真,也處處顯露無疑。事實上,他之所以在無奈的現實面前,躲進愛情、躲進詩詞、躲進藝術之中,那種躲避的性格其實也源於他那種「不失赤字之心」的童真。所以有「真」而後才有「善」與「美」,才有自尊。

李煜,之所以說是他是所有亡國後主中最為獨特的一個,不是說他的經歷最悲慘,而是說他的心態最自尊。後主劉禪亡國之後,在洛陽生活得就很開心。司馬昭請他吃飯,而且席間讓演奏蜀地的樂舞,問他想不想家,他卻回答說:「此間樂,不思蜀。」所謂「樂不思蜀」,正是劉後主的生存狀態、生活面貌。當然劉禪到底是真的那麼沒心沒肺,還是演得那麼沒心沒肺,我們不得而知。事實上劉禪,這個扶不起來的「阿鬥」,在位總共時間長達40多年,是三國時期在位時間最長的一個君主。不論是不是因為有諸葛亮的輔佐,劉禪本人也未必全然是「扶不起來的阿鬥」。但不論怎樣,至少在亡國之後,在樂不思蜀中,他演得非常好。

跟李煜同時代的,也是被趙匡胤滅國之後抓到汴京來的南漢皇帝劉鋹,當年表現的好像比李煜還要強硬。可是亡國之後便迅速轉換姿態,放下自尊,想盡一切辦法,像一個小丑一樣討好趙匡胤與趙光義。而吳越國主錢弘俶,則在亡國之前就迅速地放下了姿態、放下了自尊,甚至明知唇亡齒寒,也要跟宋軍聯手攻打南唐。唯獨李煜,即便身為階下囚,他也不知道要明哲保身,要轉換姿態,他也不能掩飾他的愁苦與哀思。這一切都是因為,他放不下他的自尊,他內心的、對自我的那種真、那種善、那種美的堅持。在因沒有主見、能力和判斷而導致的亡國命運中,他還不能放下心中的真情、自尊與堅持,不能行屍走肉、自欺欺人的生活。於是他這樣清囚的命運,便可想而知了。

所以下片說:「剪不斷,理還亂,是離愁。別是一般滋味在心頭。」首先還是一個「還」字的讀音,這裡讀「理還(huán)亂」,很多人會感覺非常彆扭。因為「理還(hái)亂」,實在是太符合我們現代漢語的口語習慣了。鄧麗君的歌裡唱的也是「理還(hái)亂」。我們在前此的很多詩詞裡講過,因為古音、古代只有「huán」這個音。當然還有通假的時候讀「xuán」。因為還(huán)本來是個實詞,是「回到」的意思。「還者,復也」,又引申為「又」,也就有了副詞的功能。到了白話文,就是現代漢語裡頭,「新文化」運動之後,還(huán)字它作為副詞的功用就放大了。

因為白話文和古文不同,古文特別著重的是漢語字詞的它實詞的作用。而到了白話文,其實是受英語啊這些綜合性語言的影響,講究語法規範,講究虛詞的作用,虛詞的作用,被放大得很大。所以還(huán)作為副詞,它在現代漢語,就白話文中的功能,一下子被放得很大。於是作為副詞的它就需要一個新的讀音啦!比如我生活裡常說「你還(hái)想怎麼樣啊?」「你還(hái)吃不吃啊?」「我這樣說,你還(hái)不明白呀?」漢語本來就有分別注音的習慣。像古代同為實詞,一個字作動詞、作名詞,往往就有兩個音,不同的音。比如說我們講過,這個「思念」的「思」,做動詞,就是平聲,但作名詞,很多地方要讀「sì」,入聲字,所以要讀《天淨沙·秋思(sì)》。「長幹(gān)行」的「幹」,作名詞「gān」,如作動詞就是幹「gàn」。這樣的例子其實有很多,這也是漢語音韻的一個特點——「多音字」,從字音的區別以區分其字義,也在功能上做出區別。

另一個要注意的就是最後那一句「別是一般滋味在心頭」。毫無疑問,這是最初的版本。那麼我們聽到鄧麗君唱的是「別是一番滋味在心頭」,這個版本也是因為要符合口語化的特點發展出來的一種傳播後的版本。因為「別是一番」,或者「別有一番」,比「別是一般」,更加口語化、更加通俗化。

「剪不斷,理還亂」說的是什麼?是絲線啊。而古人最喜歡以「絲」來喻「思念」的「思」,就像用「憐」來說 「愛」一樣。心中的思念、心中的牽掛,才是「剪不斷,理還亂」。那種離愁別緒之所以永遠纏繞在心頭,就是因為那種因自尊、因堅持而生的真摯的情感、真摯的思念,是李煜李重光這個亡國之君永遠不肯放下的生命中難以承受之輕。甚至這種不肯放下的思戀,還有一點點痴念的成分,所以才說「別是一般滋味在心頭」。

那麼,這其中的滋味有哪些呢?當然首先是醉生夢死的愁苦。你看他說,另一首《相見歡》裡就說:「林花謝了春紅,太匆匆。」「林花」不是一朵兩朵,是大片的林花。記憶中眼前是何等繁茂的春景!可這樣曾經無比絢爛的美麗,在轉瞬間便迎來凋零敗謝的命運,一切「太匆匆」。是因為命運的無奈,是因為「朝來寒雨晚來風」。和那林花一樣,曾經無比美麗的你呀,你的「胭脂淚,相留醉,幾時重」。那美麗的胭脂淚仿佛不是從那美麗的女子眼中滴落,仿佛是從這首小詞中直接滴落了下來。就像那滿林凋落的、著雨的花。這樣的離別與留別、這樣的淚水、這樣的「胭脂淚」,便如同那醉人的酒啊,讓人不禁在醉中痴念,幾時才能與那過去的美好、與昔日重逢?不能夠啊,不能夠,只是痴念罷了。因為命運如此,「自是人生長恨水長東」。

這是李煜的無奈,更是人生的無奈,更是普遍命運的無奈。李煜是用一顆心的哀嘆,寫盡了千萬顆心的哀嘆。「無奈朝來寒雨晚來風」,還只是李煜的「清囚」生活,可是「自是人生長恨水長東」,卻是人世間最普遍、最無奈的感慨。除了醉,就是夢了。「簾外雨潺潺,春意闌珊,羅衾不耐五更寒。夢裡不知身是客,一晌貪歡。」(李煜《浪淘沙》簾外雨潺潺,春意闌珊,羅衾不耐五更寒。夢裡不知身是客,一晌貪歡。獨自莫 憑闌!無限江山,別時容易見時難。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間。)只有在夢裡,只有在醉裡,才能重回過去的美好吧。

所以他的另一首雙調四十七字的《烏夜啼》裡,下片說:「世事漫隨流水,算來一夢浮生。醉鄉路穩宜頻到,此外不堪行。」除了夢,除了醉,除了醉生夢死,「此外不堪行」啊!所以「別是一般滋味」,大概首先是「相留醉」的滋味,是「夢裡不知身是客,一晌貪歡」的滋味。但夢與醉總要醒,醒來「無言獨上西樓」, 見「月如鉤」,見「寂寞梧桐深院」,這個被鎖的清囚他心中除了愁苦、除了醉與夢,還有什麼其他的滋味嗎?

這就要說到這個《烏夜啼》的詞牌了。說到我們一起開始留下的那個疑問,為什麼李煜留下來的三首《烏夜啼》,同一個詞牌,李煜寫來彼此之間卻大有不同?為什麼《烏夜啼》這樣悲苦之調,又名《相見歡》?對於李煜這樣一個「寂寞梧桐」深院被鎖的清囚,他又何來「相見歡」呢?而李煜的三首《烏夜啼》,在《詞譜》中分布也不相同。在《詞譜中》卷六的《烏夜啼》詞調下,只有他那首「昨夜風兼雨」的《烏夜啼》,而另外兩首則出現在卷三的《相見歡》的詞調下。那麼《詞譜》中這樣分布又用意何在呢?

其實這就要說到這個詞牌的來歷。首先根據詞牌大多來自於曲牌的這個規律,很多人會想,《烏夜啼》應該是來自於唐代的教坊曲。而唐代的教坊曲確實有《烏夜啼引》的曲牌。但是其實早在《樂府詩歌》中,早就有《烏夜啼》的舊曲。也就是說《烏夜啼》的這個曲牌有兩個來源,一是「樂府詩」,一是唐代的教坊曲。

郭茂倩的《樂府詩集》引述《教坊記》(《教坊記》,唐代中國俗樂(歌舞百戲)論著。是記述唐代教坊制度和軼聞的筆記,計1卷,崔令欽撰。),還有引述《唐書·樂志》的記載,說到「烏夜啼」的來歷,說南朝的臨川王劉義慶,也就是著名的《世說新語》的作者,他因為同情彭城王劉義康,被宋文帝劉義隆所怨責,其侍妾「聞烏夜啼聲」而猜測「明日應有赦」,應有赦免,後來果然如此。

而李勉的《琴說》則記載說《烏夜啼》最早是「琴曲」,是說何宴的女兒所創作。何宴剛開始被下獄中,其女聞「烏夜啼聲,遂撰此曲」。後來唐代的張籍作《烏夜啼引》,其中明確說:「少婦起聽夜啼烏,知是官家有赦書,」(秦烏啼啞啞,夜啼長安吏人家。吏人得罪囚在獄,傾家賣產將自贖。少婦起聽夜啼烏,知是官家有赦書。下床心喜不重寐,未明上堂賀舅姑。少婦語啼烏,汝啼慎勿虛。借汝庭樹作高巢,年年不令傷爾雛。)

所以這裡的「烏」很重要。一般很多人會把它想成烏鴉之類的夜中啼叫,聲音哀苦。但其實它講的是「烏鵲」,「烏鵲南飛」的那個「烏」。那麼烏鵲夜中啼叫,古人就認為是應該有好兆頭,尤其是家中有罪之人當有赦免。那麼赦免之後,與親人團聚,故而有「相見之歡」。所以這種樂府中的記載到了唐代就發展出來了唐代的教坊曲,比琴曲更為短小緊湊,也就是後來的小令的《相見歡》。

所以嚴格說起來《烏夜啼》有兩個來源,一是「樂府詩」的來源,一是唐代「教坊曲」的來源。「樂府詩」的來源就應該導致了詞中雙調四十七字的《烏夜啼》的出現。而 「教坊曲」的來源,其實就導致了雙調三十六字,也就是李煜這兩首《相見歡》、《烏夜啼》的出現。雖然《烏夜啼引》這個琴曲的、它的音樂特點是「吳調哀弦聲楚楚」啊(出自元稹《聽瘐及之彈烏夜啼引》),是其聲纏綿哀怨。但到了唐代教坊曲中的《相見歡》、《烏夜啼》它其實表現的除了柔情、除了哀怨,更有一份痴念在其中。

所以李煜用《烏夜啼》,寫他「寂寞梧桐深院鎖『清囚』」的生活,說「別是一般滋味在心頭」,那種滋味可以想見,除了醉生與夢死,就是他甚至還有一點點放不下的痴念,一種重回故國、昔日重來的痴念。當然理性的分析,李煜也知道這不可能。可他就是放不下,就如同他放不下他的真情,他放不下他的自尊,他放不下他的堅持,他的這份痴心妄想的痴念。而這份痴念,不能說、不可說,所以只能「無言獨上西樓」,可又放不下,所以「剪不斷,理還亂」,所以這樣痛、這樣痴的李煜,才「別是一般滋味在心頭」。

這個天地之間,被歲月、被命運深鎖的清囚啊,到了如今這個地步,他還是放不下,他還要悔恨,他還要痴心妄想,還有一片痴念。他還不知道,以他如今清囚的身份,這种放不下的真情、自尊、堅持與痴念,會給他帶來殺身之禍。於是,在這一種「別是一般滋味」的醉與夢、與痴情痴念中,李煜終於等來了他的殺身之禍,也終於泣血書寫了《烏夜啼》、《相見歡》、《破陣子》、《浪淘沙》和《虞美人》,終於完成了「將伶工之詞變為士大夫之詞」的「千古詞帝」的使命。

可是,我們回頭去看這首《相見歡》,這首《烏夜啼》,我們不禁要問,這個被天地、被歲月、被命運深鎖的清囚,他為什麼是「無言獨上西樓」呢?他深情的愛人又在哪裡?為什麼不陪他一起佇倚危樓?不陪他「寂寞梧桐深院鎖清秋」?那些美麗的生命啊、美麗的情感、美麗的過往、美麗的歲月,只有留待《虞美人》裡再相見。

《滕王閣序》王勃

魯迅最空靈的散文:《秋夜》

《秋思》張籍

《秋聲賦》歐陽修

《子夜吳歌•秋歌》李白

《秋夕》 杜牧

《秋風辭》漢武帝劉徹

《秋色賦》峻青

《故都的秋》鬱達夫(12版朗誦)

《秋夜寄邱員外 》韋應物

《燕歌行》曹丕

圖文來源於網絡,音頻來自學而思大語文,若有侵權,請聯繫刪除。

相關焦點

  • 相見歡李煜 《相見歡•無言獨上西樓》李煜
    相見歡李煜無言獨上西樓,月如鉤。寂寞梧桐深院鎖清秋。剪不斷,理還亂,是離愁。別是一般滋味在心頭。「人生自是有情痴,此恨不關風和月」!喜馬拉雅的聽眾朋友們,大家好!歡迎您和我一起共同品讀千古最美情詩。今天我們就來賞讀這樣的一首小令《烏夜啼》,或雲《相見歡·無言獨上西樓》。詞云:「無言獨上西樓,月如鉤。寂寞梧桐深院鎖清秋。剪不斷,理還亂,是離愁。別是一般滋味在心頭。」其實每次讀到這首《烏夜啼》——這首《相見歡》,我腦海裡浮現出來的不僅有李後主的形象,還有我個人非常喜歡的鄧麗君的形象。腦海裡馬上就會盤旋出一種仿佛深刻入骨的曲調,那是一種多麼深情而經典的演繹呀!
  • 愛唐宋詞:藏在「無言獨上西樓,月如鉤」裡的蒼涼
    (張愛玲畫像)無獨有偶,畫家豐子愷先生有多幅題為「無言獨上西樓,月如鉤」的畫作,我們看他的畫作,所體味的,也是這種飽經世事,無以言說的「蒼涼」,沒有經歷的人,沒有「翻過跟鬥」的人是畫不出這樣的畫兒的相見歡,詞牌名,原是唐教坊曲名,又名「烏夜啼」、「憶真妃」、「月上瓜州」等。《相見歡》最有名的代表作就是李煜的《林花謝了春紅》和《無言獨上西樓》。
  • 鄧麗君《獨上西樓》的經典、美妙、絕妙
    耳畔,忽然縈繞起鄧麗君的《獨上西樓》。鄧麗君這首《獨上西樓》,唱法似乎簡單,聽起來似乎輕鬆,演唱得空靈、簡潔。但是,這恰恰是這首歌曲,能夠成為絕唱的絕妙之處!這樣的唱法,既完美演繹了李煜原詞《相見歡》的絕美,也顯現出臺灣著名音樂人劉家昌作曲的造詣,更表現出鄧麗君駕馭樂曲、演唱歌曲的深厚功力。
  • 高考必背64篇之李煜《相見歡》
    相見歡(無言獨上西樓)  (唐)李煜 無言獨上西樓
  • 【獨上西樓】鄧麗君經典懷舊歌曲(唯美.傷感薩克斯音樂)
    《獨上西樓》是由鄧麗君演唱的一首歌,收錄在專輯《淡淡幽情》中。
  • 古詩文每日一讀:《相見歡·無言獨上西樓》
    李煜的創作對後來的『婉約派」也產生了一定的影響。有人把李煜的詞與「婉約派」中姜夔、周邦彥的詞做了一番比較,認為前者是從心裡流出來的,而後者則是做出來的,前者是「神品」,後者是『『極品」。    「無言獨上西樓」將人物引入畫面。「無言」二字活畫出詞人的愁苦神態,「獨上」二字勾勒出作者孤身登樓的身影,孤獨的詞人默默無語,獨自登上西樓。神態與動作的描寫,揭示了詞人內心深處隱寓的很多不能傾訴的孤寂與悽婉。 「月如鉤,寂寞梧桐深院,鎖清秋」,寥寥12個字,形象地描繪出了詞人登樓所見之景。仰視天空,缺月如鉤。
  • 無言獨上西樓,十首「相顧無言」的古詩詞
    ▐《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記夢》【宋代】蘇軾十年生死兩茫茫。不思量。自難忘。當時,天色已晚,暮雨瀟瀟,灑遍江天,千裡無垠。其中「雨」字,「灑」字,和「洗」字,三個上聲,循聲高誦,定覺素秋清爽,無與倫比。
  • 獨上西樓,月倚清秋
    ▐《相見歡·無言獨上西樓》【五代】李煜無言獨上西樓,月如鉤。斜陽獨倚西樓,遙山恰對簾鉤。人面不知何處,綠波依舊東流。》【宋代】晏幾道西樓月下當時見,淚粉偷勻,歌罷還顰,恨隔爐煙看未真。】蘇軾墨雲拖雨過西樓。
  • 《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時了》成就了李煜的盛名,造成了李煜的悲慘
    今天我給大家分享一下李煜的一些小故事。李煜的大哥是李弘冀的最大特點是氣量小,生性多疑。他被立為太子之後,他總是感覺其他皇子會搶他的太子之位。他總是感覺李煜會搶他的太子之位,便處處針對李煜。即使李煜表現得很平淡,沉醉於詩詞歌賦,但是仍舊不能讓李弘冀放心。這使李煜的生活一度不怎麼好。
  • 又是月滿西樓,中國古典詩詞中為何多用「西樓」
    而且,許多大家,留下的詩句,還很經典,例如李煜《相見歡》中的「無言獨上西樓,月如鉤,寂寞梧桐深院鎖清秋」,李清照《一剪梅》中的「雲中誰寄錦書來,雁字回時,月滿西樓」,張養浩《殿前歡》中的「可憐秋,一簾疏雨暗西樓」,許渾《謝亭送別》中的「日暮酒醒人已去,滿天風雨下西樓」,等等。這些詩句,都已經成為千古絕唱。
  • 李煜一首封神之作!千年來從未被超越,開頭6個字便讓人拍手叫絕
    說起南唐後主李煜,他算得上歷史上的一位傳奇人物!他不想做國主,卻又貪戀奢侈的生活;他才華橫溢,卻終日舞文弄墨不理朝政。他寬厚待人、施善於民,卻無力保住自己的國家。李煜是一位失敗的皇帝,卻是一位偉大的詞人。
  • 《萌學園番外》無言獨上西樓,你不在(無言、陰森女公爵)
    其實謎亞星說的也沒錯,自己為什麼會選擇回到萌學園呢,只是因為保健室來了一個男護理師麼,難道是想他了麼,陰森坐在辦公室裡翻著同學們的作業,卻心不在焉的,批不進去,只好在校園裡散步,走著走著卻走到了保健室,這時候的保健室沒有學生,只有那個叫麓言的護理師在記著什麼東西,看到陰森進來便站起來問「這位老師,您有什麼事情麼,還是什麼地方不舒服」,這個麓言也喜歡藍色的護理服,這樣的麓言卻又讓陰森想起了無言
  • 李煜這詞600多年無人敢仿,納蘭性德睡不著仿一首,多年難分高下
    李煜這詞600多年無人敢仿,納蘭性德睡不著仿一首,多年難分高下在我國悠久的歷史上有四大有才的皇帝:李隆基善譜樂,宋徽宗的書法,朱由校的木工,還有就是李煜的詞。這些都堪稱是經典。有一句話這樣形容李煜:「李煜雖有愧於國,是歷史上的亡國之君;但不愧於才,是文學藝術史上一位出色的詞人。」
  • 李煜最經典的一首詩詞,只有四句話,美得讓人窒息!
    李煜,五代十國南唐的最後一位君主,但他是所有末代皇帝裡面最有才華的皇帝。李煜精通書法和繪畫,通曉音律,尤其在詩詞方面的成就最高。李煜的詩詞語言明快、形象生動、用情真摯,風格鮮明,獨樹一幟,所以後人尊李煜為「千古詞帝」!
  • 李煜短短4句「寫愁」詞,寫出王國維的「無我境界」,被世人盛讚
    「無言獨上西樓」是我們熟悉的句子,出自李煜的《相見歡》,「無言」是李煜真的無話可說嗎?還是他心中有話卻不願與人訴說呢?無言獨上西樓,月如鉤。寂寞梧桐深院鎖清秋。孤獨的、無言的李煜登上西樓,「西樓」這個意象在古詩中有特殊的象徵意義。
  • 李煜最經典的一首古詞,悽婉動人,堪稱千古佳作
    李煜初名從嘉,字重光,號白蓮居士,自稱鍾峰、鍾峰隱居,徐州人,李璟第六子,璟死嗣立為南唐國主,史稱「李後主」,都金陵今南京。工書畫,洞曉音律,能詩文,尤擅於作詞。《相見歡·無言獨上西樓》是一首寫離愁的詞。宋太祖開寶八年金陵城陷落,後主李煜肉袒出降,被封違命侯。
  • 李煜這首詞用9個字總結悲痛一生:人生最傷痛,莫過於無能為力
    南唐亡國之後的李煜,不單承受著國破家亡的悲痛,更成為了「階下囚」。可以說,往後的詞作,都是他和著血淚寫下的,字字句句間,都可見深沉的悲痛。透過這些經典詞作,可以看見多年以前那個天天空對故國、以淚洗面的李後主。
  • 人世再無李後主:42歲生日時,李煜留下一生驚豔詞作,流傳千古
    人世再無李後主:42歲生日時,李煜留下一生驚豔詞作,流傳千古比起皇帝,他更適合當一個詞人,可惜站錯了位置。如今人們想起他,除了他驚才豔豔的詩篇,只剩下他奢靡昏庸的事跡。他就是南唐後主——李煜。開寶八年(公元975年),宋朝滅南唐,李煜肉袒出降,被囚禁於汴京,從此淪為趙家兄弟的階下囚。
  • 詩詞丨李煜8首詞,說盡了一生!
    本文轉載自【微信公眾號:詩詞天地,ID:shicitiandi】經微信公眾號授權轉載,如需轉載與原文作者聯繫文章原來題目是:詩詞丨李煜這8首詞,說盡了一生,美到極致!南唐後主李煜,實在是一位傳奇人物!三十八歲之前,他當皇帝,混後宮,風花雪月,紈絝浪蕩,幾乎沒幹過什麼有價值的事,除了寫寫詞。
  • 亡國之君李煜,20首古今絕唱經典之作,千古詞帝可悲可嘆
    李煜,五代十國時南唐國君,961年-975年在位,字重光,初名從嘉,號鍾隱、蓮峰居士。史稱李後主。開寶八年,宋軍破南唐都城,李煜降宋,被俘至汴京,封為右千牛衛上將軍、違命侯。李煜雖不通政治,但其藝術才華卻非凡。精書法,善繪畫,通音律,詩和文均有一定造詣,尤以詞的成就最高。千古傑作《虞美人》、《浪淘沙》、《烏夜啼》等詞。在政治上失敗的李煜,卻在詞壇上留下了不朽的篇章,被稱為「千古詞帝」。一生可悲可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