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芝加哥七君子審判》
導演: 艾倫·索金
編劇: 艾倫·索
《芝加哥七君子審判》的陣容的足以匹配的上它的尺度,
製片人,史蒂文·史匹柏,
好萊塢最賣座的導演,沒有之一。
編劇,艾倫·索金,曾編劇過《社交網絡》《賈伯斯》《新聞編輯部》……
如果看過以上這些作品的小夥伴應該都知道,他的作品有一個很顯著的風格,
往往充滿著密集的臺詞和快嘴的發言。
所以看他的作品,你不能用倍速!
演員, 奧斯卡影帝「小雀斑」埃迪·雷德梅尼來主演
而且還有「囧瑟夫」約瑟夫·高登-萊維特、「波拉特」薩莎·拜倫·科恩、麥可·基頓等實力派演員共同助陣。
這麼狠,
不用說衝著奧斯卡去的,但相比於奧斯卡,
《芝加哥七君子審判》這部作品還有更重要的意義。
1968年,美國大舉徵兵,每月的徵兵需求從17000人增加到35000人,43000人,51000人……一批又一批的年輕人被送上越南戰場。
與此同時,國內暗殺事件也層出不窮,
羅伯特·甘迺迪和馬丁·路德·金先後遇刺身亡。
局勢動蕩,經濟消沉,作為大選之年的1968,註定不會平靜。
全國的反戰情緒空前高漲,
各個民間團體齊聚芝加哥,決定在民主黨代表大會舉行期間表達自身的訴求。
本來是一場和平遊行,
但結果,他們與當地的警察發生了激烈的衝突。
於是,「芝加哥七君子」就這樣登上了歷史的舞臺。
作為反戰代表的他們,被帶到了警察局。
不過俗話說的好,自由美利堅,衝突每一天。
像這樣的遊行嘛,警察局已經見慣不慣了!
於是,代表們紛紛獲釋,各回各家。
所以這件事就這樣結束了?
恰恰這是他們噩夢的開始,1968年,白宮更換門庭的肖像,新總統尼克森正式上任!
新官上任三把火!
而尼克森就把這把火發洩在了這七個人上。
於是,在一年後,政府以「密謀跨越州界煽動暴力」罪對七君子予以起訴。
但細心的你,可能會發現,明明是七君子,可照片上卻有八個人?
這個額外多出來的人選是黑豹黨的首領鮑比·西爾,
他根本就沒有參加反戰的示威活動。
把他抓過來,只是因為政府想利用他的特殊身份,來抹黑這個黨羽的形象。
簡而言之,大家都知道,這是一場滿含著陰謀和謊言的政治秀,目的就是殺雞儆猴。
連庭審中的檢察官在事前,都忍不住吐露真言:
事實上,去年夏天的事情不違背任何聯邦法律。
可,能怎麼辦?人家也說的很清楚了。
理察也說出了一個關鍵的問題:
這次暴力行動的始作俑者是誰?是警察呢,還是抗議者?
雖然對方沒答出來,但是……審判還是開始了。
明明是一場審判,主角們硬生生走出了紅毯的感覺。
兩位嬉皮士,本片的笑點擔當。
口吐金句,身體力行地用全身搞笑。
面對法官的極力劃清界限。
艾比直接一個父親大人,充滿反諷。
甚至倆人直接給他上演了一個服裝秀。
這可把法官氣的不輕,恨不得說:給我拖下去 斬了!
但一旦認真地表達自己的觀點和立場時,他們也能讓我們肅然凝神:
在表達時,他們也毫不畏懼:
還有,高級教育學生代表。
演技代表小雀斑飾演的學生代表,內斂且低調,但一旦爆發,是充滿著力量的小獅子。
連細小的眼神,都帶著足量的戲。
面對這場審判,他最初的態度是,儘快結束這場審判。
自己好去做一些真正有意義的事情。
還有的是,坐在了庭審上仍不知道自己過來是幹啥。
一臉蒙圈,但還有點小驕傲。
就這樣,一個話語轟炸式的庭審現場被導演展現在我們面前。
艾倫·索金,用他一貫的風格,再現了那段令人拍案叫絕的歷史現場。
本來是自以為地強調「法律和秩序」。
庭審現場直接被幾位反戰勇士當作是觀點發表的舞臺,用他們特有的方式控訴這個司法體系的荒誕。
回到開頭那個問題,這場暴力行動是由誰引發的呢?
雖然政府一直想把責任推到這8人頭上,可事實上經過民眾的證實,是警察先動手的。
他們只是參加了這場民運活動。
在劍拔弩張的氛圍和人群的混亂中,當一個人喊起「衝啊」的時候,其實根本分不清楚聲音的來源。
但最後八人成了政治陰謀下的替罪羊。
在參加抗議之前,他們只是想表達自己反戰的觀點,並未想到事情會往不可控制的局面發展。
從而忘記了最初開始的目標和真正的目的。
影片的最後湯姆·海登作被告代表總結陳詞。他念出每一位越戰陣亡士兵姓名表明他們是反越戰遊行而不是陰謀煽動暴亂。旁聽出席者紛紛鼓掌認同,輿論倒向了七君子。大法官朱利葉·霍夫曼極力想控制法庭秩序無奈已經失控。您可能會認為七君子已經勝利,實際上法官朱利葉·霍夫曼還是最終以陰謀煽動暴亂罪判決了七君子5年有期徒刑。美國聯邦第七巡迴上訴法院推翻了該判決下令重新審判,但是聯邦檢察官拒絕重審此案。
紀實電影背後往往隱藏著各種無法言說值得玩味的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