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8月29日刊|總第2247期
8月28日,北京國際電影節·第27屆大學生電影節國際電影學術論壇「堅守與開拓:新時代中國電影的新徵程」如期舉辦。
本次論壇由資深電影節目主持人瑤淼主持,來自電影行業的青年創作者們,圍繞著「類型探索」和「文藝表達」兩大議題展開了深入探討,分享他們的創作經驗與文化思考。
類型探索不應受限,熱愛更能打動觀眾
對於青年創作者而言,在類型創作不斷進步的今天,他們類型電影的創作意識、理念和技巧,也有了更多思考。主題沙龍第一單元便圍繞「類型探索」進行了探討。
青年編劇董潤年表示,「類型片是電影與觀眾之間形成的契約,不同類型的契約,所代表的是不同的類型電影。」同時,他也表示,在這種契約之下,他贊同類型電影在已有的基礎上進行改進與調整,但基礎的創作規律,依舊是創作者們必須去正視和研究的。
董潤年
「每一種類型片都經過了長時間的發展,經過了商業市場的檢驗,我們必須去正視和尊重這個規律,這是類型片創作的命門。」
青年導演李霄峰的看法則不同。在他看來,創作之初就過度在意電影類型,反而束縛了創作者的發揮。尤其對於中國類型電影而言,它還面臨著本土化的問題。在這種情況之下,他更強調的是題材對創作者的觸動,並在尋找觸動點的過程中,逐漸接近類型化的表達方式。
李霄峰
演員李治廷對此觀點表示認同,「類型僅僅是作品和觀眾最基本的溝通,越給創作者建造框架,就越束縛他們的創作。」他認為,在這個觀眾包容性強、胃口大的時代,創作者們不應被類型所束縛,只要拍好故事、戲演到位,觀眾都會接受。
導演王冉則進一步陳述了各類型片之間的聯繫。在他看來,類型化發展正在逐漸由單一類型向多元化進階,二者的邊界也日漸模糊,單一類型中也可能容納了多種元素。在這一語境下,對於如何拍好類型片這一問題,他的回答分為兩點,「第一點,講一個誰都沒有聽過的故事,不出錯地把它呈現出來;第二點,講一個大家都聽過的故事,用不同尋常的手法呈現出來。」
王冉
而對於青年動畫導演趙霽來說,他的體驗與其他青年導演完全不同。據他介紹,類型是在好萊塢工業化、商業化體系下誕生的概念,動畫作為一種表現方式並不適合被歸入「類型」中。因此,相比於盲目追隨類型化的創作,他更青睞的創作方式,是從自己熱愛、擅長的內容出發,「我覺得作為創作者,必須要先能打動自己才可以打動觀眾。」
趙霽
藝術表達落地現實,人文關懷必不可少
主題沙龍第二單元則聚焦於「藝術表達」議題。
近年來,隨著觀眾審美水平的提高,以及網際網路廣泛的傳播效應,曾經是小眾代名詞的藝術片,正在逐漸走入大眾的視野。與此同時,在創作過程中,藝術片仍面臨著類型創新、內容落地、藝術性和商業化平衡等問題。對此,創作者們也有著頗多感觸。
導演韓傑率先發言。據他介紹,作為科班出身的導演,他的第一部長片便遵循著類型片的創作方式,但同時在原創性、藝術性上也花了很大功夫,他想要完成「商業性」與「藝術性」的兼容。而經過這些年的探索,他對於優秀的藝術片有了更準確的定義,「在內涵上具有作者性和探索性,外在上則使用了不同於類型片的結構方法。」
韓傑
相對而言,編劇白雪對於藝術片的理解則更為純粹,即讓現實在電影中得到藝術化呈現。相比於天馬行空的想像,她青睞的創作方式是和時代互相觸碰、了解,並「用眼睛拍攝紀錄片」,在現實生活中挖掘真實的動人瞬間。
但從現實當中去挖掘到動人的內容之後,怎麼樣把它拍成電影是另外一件事。在她看來,電影是與觀眾交流感受的途徑和工具,而不是現實生活的複讀機。「我覺得電影要營造的是真實感,而不是去複製現實的生活。」
白雪
導演鵬飛和來自日本的青年紀錄片導演竹內亮兩人觀點頗為相似。他們共同強調的一點是,創作的核心在於對問題的呈現、對思想的傳達和對觀眾的啟發,藝術片、類型片並無分別,出發點都是現實生活。竹內亮表示:「因為每個片子的創作者都有自己的創作思維和想表達的東西,只是表達的方法不一樣而已。」
竹內亮
因此,在創作過程中,他們都希望能夠去真看、真聽、真感受,「因為我覺得憑空想出來的跟現實生活中的差很遠,那些驚喜、那些感動、那些笑、那些幽默我覺得是空想不出來的。」鵬飛說。
鵬飛
導演霍猛認為這也是藝術電影所應該承擔的責任之一。電影的豐富首先是關注視點的豐富。了解不同群體的生存狀況,對他們的精神世界達成認同,會讓創作者、觀眾的眼光和情感世界更加寬闊。
霍猛
「可能在此之前大部分人都不知道有這樣一類人存在,我們通過電影讓觀眾知道了另一種生活。這是電影很重要的一個功能,讓不同的人溝通,對生活的分歧變得更加包容。」
【文/石榴】
責編|久酒 主編|鐵皮小鼓 監製|李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