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思涵
編輯 | 阿蒙
隨著人工智慧技術的飛速發展,AI進入到音樂領域已經在人們的認知視野中變得不再稀奇。從1982年開始,世界上第一首由電腦演唱的歌曲《Stanley Kubrick》的誕生,到近年來層出不窮的AI音樂創作工具,AI正不斷深入到音樂領域的創作核心部分。
而在音樂中,AI所扮演的角色也隨著技術的發展不斷在改變。對於音樂領域中每一個現有的角色,從藝術內容產出者到藝術內容接受者,AI於他們來說有著怎樣的影響?作為人類精神世界載體的藝術,又該如何在AI音樂不斷發展的時代進行定義?我們又該如何與AI共處?
12月13日,網易在 「2020 網易未來大會」上正式發布了AI生成歌曲《醒來》。值得注意的是,這是一首作詞、作曲、編曲、演唱全部由AI完成的歌曲。相比之前的AI音樂,大多是音樂創作者以合作的方式與AI完成一首歌,人工智慧負責音樂的其中某個部分,剩下的部分,則由創作者來完成,亦或者,AI軟體作為人類音樂創意的輔助軟體,幫助音樂的生成。
例如,2016年,索尼公司使用一種名為「Flow Machines」的軟體,創作了一首披頭四(Beatles)風格的旋律,作曲家Benoit Carre進而將其製作成一首完整的流行歌曲《Daddy 『s Car》;2017年,歌手Taryn Southern與AI作曲公司Amper Music開發的工具共同創作出《Break Free》;2020年,國內外的音樂人朱婧汐、Grimes等先後和AI合作發布了歌曲;英國音樂製作人Alexa Da Kid利用IBM沃森認知計算平臺中的機器學習音樂生成算法創作出單曲《Not Easy》......
△《Break Free》
隨著技術的發展,AI參與音樂創作的部分逐步增加,直到完全包攬音樂作品的所有部分。我們所探討的問題因此從試探性的將AI置於某個音樂部分進行創作,逐漸轉移到AI作為一個獨立的音樂創作者而產出「作品」。
在原本作為「藝術創作的輔助工具」的基礎屬性上,人工智慧音樂開始逐漸具有「產出作品」的屬性。而在這種轉變下,作為人類的音樂創作者,必然最先受到影響。
據網易科技的報導,網易雷火自研的編曲算法能在15-30秒內生成一首對標人編1-1.5萬元左右的出版級編曲,已具有工業化大批量生產的能力。
拋開人工智慧算法的生產速度不談,其本身所擁有的「對標人編1-1.5萬元左右的出版級編曲」能力,即可成為進入音樂市場的標準,幫助聽眾們從音樂市場中淘汰一批編曲質量不達標的編曲者。
一方面,這種趨勢提高了音樂創作在音樂行業內的門檻,當無需人力資源的人工智慧成為音樂創作者的又一競爭對象時,能夠進入市場的音樂作品質量將得到極大的保障。音樂創作者本身的素質,也將隨著人工智慧產出作品質量的升級,在這種良性的競爭環境下不斷提升。
另一方面,在創作過程中,如何不被人工智慧代替,與人工智慧和諧共存,也是音樂工作者在AI音樂迅速發展的時代中,需要思考的問題。
我們認為,作為藝術的生產者,人類本身與作為機器的人工智慧有著本質上的區別,從人類擁有的情感感受能力,是無可代替的。在音樂創作技術迅速發展的時代,作曲家們對音樂的關注已經從音樂的創作技法,轉向對新音色的探索中。音色於每個人的聽感都會產生不同的感受。而這與機器所接收到的無偏差的聲波有著極大的差異,這種差異來自於人耳所感受到的偏差,偏差所造就的不同感受,才是音樂於創作者來說最珍貴的東西。
守住這份作為人類本身所擁有的無可代替的部分,也是我們在音樂創作中能夠與AI音樂創作共存的資本。
而僅以人工智慧的創作工具屬性來看,人工智慧的技術提升,也能夠幫助音樂人更好的創作音樂。以網易雷火自研的編曲算法生產速度為例,當音樂人與AI共同創作時,音樂作品的發行速度要遠比純人工創作發行快得多。
這能夠為音樂創作者爭取到更多時間,以投入到自己專攻的音樂部分中。而在合作創作過程中,歌曲的版權將變得更加難以分割,AI所創作的音樂到底又歸誰所有?也是值得從業者認真思考的問題。
即使有了更先進的技術,AI音樂的發行所面向的受眾本體始終是「人」。人唯一了解的智能是人本身的智能,人類對於自身情感,智能的探索至今仍是有限的,而對構成人的智能的必要元素必然也無法面面俱到。
因此,人工智慧很難能夠捕捉人類的全部情緒,並且僅以目前的科學發展水品來看,人工智慧更無法與人類感同身受。
我們有理由懷疑,AI音樂是否能夠完全的抓住人類的情感,去創作屬於人類精神世界需要的音樂,從而獲得聽眾的共鳴。
在網易AI音樂歌曲《醒來》發行之後,我們很難在評論區尋找到一條通過歌曲獲得共鳴的評論,而對於歌曲的評論,大部分限於對於AI音樂的討論,以及歌曲旋律和音色的可聽性。
也有部分評論提到,「總覺得缺了點什麼」,我們認為,這種「缺憾」是人們對於人類之外的物種所產生的排斥,由於完全不同的生存環境和背景,人類很難與其他物種進行共情,更何況是沒有情感的人工智慧機器。在對於AI音樂的固有認知中,也許,人們始終無法相信那些沒有相同經歷和情感體驗的作品。
那麼,AI真的能創造藝術嗎?
在我們現有的認知範圍中,藝術是用形象來反應典型現實的社會意識形態。它是人類情感,思想的載體,是具有生命的活力的,音樂也如此。基於此,一首完全由人工智慧創作的AI音樂,又是否能夠被算作藝術呢?
人工智慧獨立創作AI音樂本身並不帶有任何屬於人類的情感和思想,但藝術卻是屬於人類的。因此,在我們看來,AI音樂並不屬於現有概念的「藝術」。
因此,人工智慧本身作為工具,目的並非為了取代,而是幫助音樂創作者更好的創作音樂。這有利於音樂人們尋找新的創作風格和創作方法,也幫助音樂人們在創作中獲得更多的自由。
人工智慧的發展正在慢慢改變藝術家在創作中的思考模式。而對於整個行業而言,人工智慧也能夠幫助創作者提供更高效且精簡的操作。
2019年,谷歌的「Magenta」和「PAIR」團隊創作了一個谷歌塗鴉來慶祝著名音樂家約翰·塞巴斯蒂安·巴赫的333歲生日。這個塗鴉讓用戶通過機器學習來創作自己的音樂。它分析了巴赫的306首原始音樂作品,然後使用用戶提供的音符來創作出一首樂曲。
一方面,這讓創作者的創作有了更廣闊的發揮空間,另一方面,這也縮短了聽眾與作曲家之間的距離,讓音樂以更自由的形態存在於人們的生活中。
隨著人工智慧行業的持續發展,音樂行業對於人工智慧的接納度也越來越高。如何看待人工智慧在音樂創作中的角色,如何創造一個作曲家與人工智慧合作的環境,觀眾又該對AI音樂作何理解,都是音樂行業從業者需要思考的問題。
但無論如何,人工智慧始終誕生於人類之手,讓人類所創造的「工具」發揮出最大的價值,才能更好的促進音樂質量的提升,幫助音樂行業前進與發展。
商業 | AI初創公司與環球音樂合作,用音樂延緩大腦衰老
此次合作將為澳大利亞的養老院和退休社區居民捐贈5,000個MMH的會員資格
商業 | 網易斥資150萬歐元,投資AI音樂公司AIVA
作為領先的音樂娛樂公司,TME的命運與音樂行業緊密聯繫在一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