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深入藝術創作領域,音樂該何去何從?

2020-12-21 騰訊網

文 | 思涵

編輯 | 阿蒙

隨著人工智慧技術的飛速發展,AI進入到音樂領域已經在人們的認知視野中變得不再稀奇。從1982年開始,世界上第一首由電腦演唱的歌曲《Stanley Kubrick》的誕生,到近年來層出不窮的AI音樂創作工具,AI正不斷深入到音樂領域的創作核心部分。

而在音樂中,AI所扮演的角色也隨著技術的發展不斷在改變。對於音樂領域中每一個現有的角色,從藝術內容產出者到藝術內容接受者,AI於他們來說有著怎樣的影響?作為人類精神世界載體的藝術,又該如何在AI音樂不斷發展的時代進行定義?我們又該如何與AI共處?

12月13日,網易在 「2020 網易未來大會」上正式發布了AI生成歌曲《醒來》。值得注意的是,這是一首作詞、作曲、編曲、演唱全部由AI完成的歌曲。相比之前的AI音樂,大多是音樂創作者以合作的方式與AI完成一首歌,人工智慧負責音樂的其中某個部分,剩下的部分,則由創作者來完成,亦或者,AI軟體作為人類音樂創意的輔助軟體,幫助音樂的生成。

例如,2016年,索尼公司使用一種名為「Flow Machines」的軟體,創作了一首披頭四(Beatles)風格的旋律,作曲家Benoit Carre進而將其製作成一首完整的流行歌曲《Daddy 『s Car》;2017年,歌手Taryn Southern與AI作曲公司Amper Music開發的工具共同創作出《Break Free》;2020年,國內外的音樂人朱婧汐、Grimes等先後和AI合作發布了歌曲;英國音樂製作人Alexa Da Kid利用IBM沃森認知計算平臺中的機器學習音樂生成算法創作出單曲《Not Easy》......

△《Break Free》

隨著技術的發展,AI參與音樂創作的部分逐步增加,直到完全包攬音樂作品的所有部分。我們所探討的問題因此從試探性的將AI置於某個音樂部分進行創作,逐漸轉移到AI作為一個獨立的音樂創作者而產出「作品」。

在原本作為「藝術創作的輔助工具」的基礎屬性上,人工智慧音樂開始逐漸具有「產出作品」的屬性。而在這種轉變下,作為人類的音樂創作者,必然最先受到影響。

據網易科技的報導,網易雷火自研的編曲算法能在15-30秒內生成一首對標人編1-1.5萬元左右的出版級編曲,已具有工業化大批量生產的能力。

拋開人工智慧算法的生產速度不談,其本身所擁有的「對標人編1-1.5萬元左右的出版級編曲」能力,即可成為進入音樂市場的標準,幫助聽眾們從音樂市場中淘汰一批編曲質量不達標的編曲者。

一方面,這種趨勢提高了音樂創作在音樂行業內的門檻,當無需人力資源的人工智慧成為音樂創作者的又一競爭對象時,能夠進入市場的音樂作品質量將得到極大的保障。音樂創作者本身的素質,也將隨著人工智慧產出作品質量的升級,在這種良性的競爭環境下不斷提升

另一方面,在創作過程中,如何不被人工智慧代替,與人工智慧和諧共存,也是音樂工作者在AI音樂迅速發展的時代中,需要思考的問題。

我們認為,作為藝術的生產者,人類本身與作為機器的人工智慧有著本質上的區別,從人類擁有的情感感受能力,是無可代替的。在音樂創作技術迅速發展的時代,作曲家們對音樂的關注已經從音樂的創作技法,轉向對新音色的探索中。音色於每個人的聽感都會產生不同的感受。而這與機器所接收到的無偏差的聲波有著極大的差異,這種差異來自於人耳所感受到的偏差,偏差所造就的不同感受,才是音樂於創作者來說最珍貴的東西

守住這份作為人類本身所擁有的無可代替的部分,也是我們在音樂創作中能夠與AI音樂創作共存的資本。

而僅以人工智慧的創作工具屬性來看,人工智慧的技術提升,也能夠幫助音樂人更好的創作音樂。以網易雷火自研的編曲算法生產速度為例,當音樂人與AI共同創作時,音樂作品的發行速度要遠比純人工創作發行快得多。

這能夠為音樂創作者爭取到更多時間,以投入到自己專攻的音樂部分中。而在合作創作過程中,歌曲的版權將變得更加難以分割,AI所創作的音樂到底又歸誰所有?也是值得從業者認真思考的問題。

即使有了更先進的技術,AI音樂的發行所面向的受眾本體始終是「人」。人唯一了解的智能是人本身的智能,人類對於自身情感,智能的探索至今仍是有限的,而對構成人的智能的必要元素必然也無法面面俱到。

因此,人工智慧很難能夠捕捉人類的全部情緒,並且僅以目前的科學發展水品來看,人工智慧更無法與人類感同身受。

我們有理由懷疑,AI音樂是否能夠完全的抓住人類的情感,去創作屬於人類精神世界需要的音樂,從而獲得聽眾的共鳴。

在網易AI音樂歌曲《醒來》發行之後,我們很難在評論區尋找到一條通過歌曲獲得共鳴的評論,而對於歌曲的評論,大部分限於對於AI音樂的討論,以及歌曲旋律和音色的可聽性。

也有部分評論提到,「總覺得缺了點什麼」,我們認為,這種「缺憾」是人們對於人類之外的物種所產生的排斥,由於完全不同的生存環境和背景,人類很難與其他物種進行共情,更何況是沒有情感的人工智慧機器。在對於AI音樂的固有認知中,也許,人們始終無法相信那些沒有相同經歷和情感體驗的作品。

那麼,AI真的能創造藝術嗎?

在我們現有的認知範圍中,藝術是用形象來反應典型現實的社會意識形態。它是人類情感,思想的載體,是具有生命的活力的,音樂也如此。基於此,一首完全由人工智慧創作的AI音樂,又是否能夠被算作藝術呢?

人工智慧獨立創作AI音樂本身並不帶有任何屬於人類的情感和思想,但藝術卻是屬於人類的。因此,在我們看來,AI音樂並不屬於現有概念的「藝術」。

因此,人工智慧本身作為工具,目的並非為了取代,而是幫助音樂創作者更好的創作音樂。這有利於音樂人們尋找新的創作風格和創作方法,也幫助音樂人們在創作中獲得更多的自由。

人工智慧的發展正在慢慢改變藝術家在創作中的思考模式。而對於整個行業而言,人工智慧也能夠幫助創作者提供更高效且精簡的操作。

2019年,谷歌的「Magenta」和「PAIR」團隊創作了一個谷歌塗鴉來慶祝著名音樂家約翰·塞巴斯蒂安·巴赫的333歲生日。這個塗鴉讓用戶通過機器學習來創作自己的音樂。它分析了巴赫的306首原始音樂作品,然後使用用戶提供的音符來創作出一首樂曲。

一方面,這讓創作者的創作有了更廣闊的發揮空間,另一方面,這也縮短了聽眾與作曲家之間的距離,讓音樂以更自由的形態存在於人們的生活中。

隨著人工智慧行業的持續發展,音樂行業對於人工智慧的接納度也越來越高。如何看待人工智慧在音樂創作中的角色,如何創造一個作曲家與人工智慧合作的環境,觀眾又該對AI音樂作何理解,都是音樂行業從業者需要思考的問題。

但無論如何,人工智慧始終誕生於人類之手,讓人類所創造的「工具」發揮出最大的價值,才能更好的促進音樂質量的提升,幫助音樂行業前進與發展。

商業 | AI初創公司與環球音樂合作,用音樂延緩大腦衰老

此次合作將為澳大利亞的養老院和退休社區居民捐贈5,000個MMH的會員資格

商業 | 網易斥資150萬歐元,投資AI音樂公司AIVA

作為領先的音樂娛樂公司,TME的命運與音樂行業緊密聯繫在一起。

相關焦點

  • AI作曲幫助人類創作普及音樂教育
    隨著人工智慧技術的不斷發展,其在各行各業的應用層出不窮,從早年的寫詩、繪畫、當主持人,到最近化身「音樂人」,以小冰為代表的人工智慧正不斷介入到文藝創作領域,給大眾帶來新奇的體驗。      音樂學院的特殊「畢業生」   今年年初,上海音樂學院迎來了一位特殊的學生——人工智慧小冰。
  • 「受聘」上海大劇院音樂製作人並創作演出季主題曲,AI小冰展現內容...
    人工智慧的價值,不僅局限於幫助用戶開燈關燈、告訴用戶「下個路口左轉」,也正在藝術創作、內容產業領域發揮著能量。今日,由人工智慧小冰與著名唱作歌手、電子音樂製作人朱婧汐共同創作的上海大劇院20/ 20 演出季主題曲《HOPE》正式發布。主題曲意境空靈脫俗,賦予上海大劇院演出季別樣的全新氣質。為感謝小冰的卓越創作,上海大劇院授予小冰「榮譽音樂製作人」稱謂。
  • 漫談藝術家深入生活與藝術創作的關係
    是生活,沒有生活,藝術家的靈感創作源泉就會枯竭,藝術家就失去了創作的動力。但是生活不是藝術,生活要經過藝術家精心觀察、體驗、提煉、鍛造、升華成藝術家的情感,變成藝術家的直覺感應的物象表現,它才成為藝術。
  • MC熱狗躺槍,神作《差不多先生》被封殺,嘻哈說唱該何去何從?
    早在2018年的時候,隨著《中國新說唱》和《中國有嘻哈》兩檔音樂娛樂節目的播出,嘻哈說唱音樂再次被眾人喜歡和認可,成為當下流行音樂裡面不可缺少的音樂元素。被封殺後的嘻哈說唱音樂沉寂了一段時間之後,似乎慢慢退出了大眾的視野。不過這幾天嘻哈說唱音樂再次引起了網友的關注,因為MC熱狗的神作《差不多先生》被封殺下架,再次把嘻哈說唱音樂推上了輿論的焦點,被封殺後的嘻哈說唱音樂該何去何從?
  • 音樂藝術君享,一首目地誕生,淺談如何創作音樂作品
    音樂創作(外文名musical creation)是指作曲家創造具有音樂美的樂曲的複雜精神生產勞動。音樂創作是一種藝術實踐,通常可分為相互交織又可適當分離的三個環節,即感受、創意與塑形。或許更深入一步的是生活中的某種意境、神韻以及對生活的本質的感受和理解等方面,這是由於音樂難以直接表現具體形象而帶來的創作特點(現實生活及思想、概念往往只通過比擬、隱喻、象徵、概括、抽象等手法而被間接反映在音樂之中)。作曲家也有可能通過間接的生活體驗取得創作的衝動,只要這些藝術所反映的生活形象、氣韻及其本質等以及由它們所引起的感情與體會是作曲家比較熟悉的。
  • TME騰訊音樂藝術計劃:音樂與藝術融合的「溫度試驗」, 音樂創作與創新宣發的全新模式
    北京的藝術生活正逐漸復甦,一場音樂、藝術與公益的跨界展覽浮出水面,引來媒體的關注。音樂平臺方+公益組織+音樂創作方,類似的跨界合作模式還將持續,這是一次公益性的「溫度跨界試驗」,首次嘗試打通了新作品的創作與宣發,助力藝術性獨立音樂的跨圈與破圈。
  • 《萬物:與動物相遇》音樂藝術展開幕 TME騰訊音樂藝術計劃發布
    藉由全新的音樂藝術計劃,TME將從音樂創作靈感激發、音樂藝術創新融合宣發,到沉澱兼具思想與審美佳作,與合作夥伴一同打造具有價值與生命力的經典音樂作品,並以藝術欣賞帶動行動,一同創造更美好的音樂產業與人類未來。
  • 徐沛東:音樂創作是藝術不是說教
    ---徐沛東的創作題材多樣、體裁廣泛,除了歌劇、影視音樂、舞劇、雜技劇外,最多且最為突出的要數聲樂作品的創作。他的聲樂作品富有優美的旋律、大氣而不失細膩,給聽眾以美的享受,具有美的品格,具有強烈的藝術價值和魅力,感染著億萬觀眾。
  • 曾佔據音樂霸主地位,如今被阿里放棄,蝦米音樂該何去何從?
    微博認證用戶,前華納音樂、環球音樂中國區市場總監相徵,11月29日發布微博,「江湖傳聞,蝦米音樂將於明年1月關閉。」而用戶果殼放大燈稱,蝦米音樂主編和運營總監在北京開會,回去要執行人員變動,蝦米音樂很可能將要解散。
  • AI音樂的「原創」激辯
    自己的AI軟體生成的其他模仿音樂也並沒有被刪除,那麼,他想搞清楚這個視頻對於原作版權的模仿借鑑,到底在多少程度是對原創版本的侵權呢?到底何種程度又能算作是真正的原作作品呢?AI創作音樂的性質該如何界定?你認為他是一種和人創作的作品一樣獨特藝術品,還只是對人類作品的一種拙劣模仿?在AI音樂越來越大行其道的今天,AI音樂的版權和侵權問題該如何解決,成為擺在音樂產業面前的現實難題。
  • AI創作「說話成歌」,音樂創作零門檻的菠蘿BOLO從0到1
    菠蘿BOLO APP無疑以一己之力開啟了零門檻音樂創作的時代,也為自身贏得了增量空間。但是,從定位精確到變成一門好生意之間往往還有許多關卡。對菠蘿BOLO APP而言,至少還需要把好這三道關,或者說,回答好這三個問題。1、零門檻產生的音樂作品能不能成為爆款?
  • AI音樂算不算「原創」?
    自己的AI軟體生成的其他模仿音樂也並沒有被刪除,那麼,他想搞清楚這個視頻對於原作版權的模仿借鑑,到底在多少程度是對原創版本的侵權呢?到底何種程度又能算作是真正的原作作品呢?AI創作音樂的性質該如何界定?你認為他是一種和人創作的作品一樣獨特藝術品,還只是對人類作品的一種拙劣模仿?在AI音樂越來越大行其道的今天,AI音樂的版權和侵權問題該如何解決,成為擺在音樂產業面前的現實難題。
  • 藝術創作的未來,會屬於能畫能寫可演奏的人工智慧嗎?
    AI+藝術的背後是怎樣的數據體系?藝術創作的靈感,AI也會擁有嗎?帶著種種問題,一場在美術館館長、藝術家以及高科技人員之間進行的「AI與藝術創造力的未來」主題跨界討論由此展開。2020世界人工智慧大會雲端峰會期間,在上海報業集團、上海新華發行集團與科大訊飛的戰略合作框架下,上海明珠美術館與科大訊飛開啟了面向未來藝術與人工智慧領域的交流合作。
  • AI會是藝術的未來嗎?
    ,更準確地說叫神經網絡藝術,是一種使用算法進行創作的新形式。巴拉特在17歲時便使用完全相同類型的神經網絡和相同的數據集創作了自己的藝術項目,「在人工智慧和藝術領域,沒有人真的認為他們是藝術家——他們更像是營銷人員。」他說。
  • Human Brain Mapping:不同藝術創作活動的共同大腦機制
    創造性具有領域一般性還是領域特異性一直是學界爭議的話題。持領域一般性觀點的研究者認為不同領域的創造性活動具有共通的創造性認知和神經基礎,而持領域特異性觀點的研究者認為不同領域的創造性活動更依賴於知識經驗和技能,創造性認知能力較難在領域間遷移。
  • 上音畢業生AI小冰 攜手朱婧汐創作上海大劇院演出季主題曲《HOPE》
    小冰的創作在雲端進行,一首三分鐘左右的完整歌曲的創作時間均在兩分鐘之內。目前,小冰已掌握流行、民謠和古風等多種風格的音樂創作。自創辦以來,上海大劇院一貫秉持「一流的藝術作品,一流的藝術體驗,一流的藝術教育」的宗旨,為觀眾提供世界級藝術作品的展示平臺、國際性藝術活動的交流平臺。
  • 藝術領域都有哪些尖端的「黑科技」?
    ,麻省理工媒體實驗室一直致力打破學科建制,涉獵科技、多媒體、科學、藝術和設計等多個領域,跨界混搭是它最擅長的手法。 基於呼吸的音樂療法 ZKM位於德國卡爾斯魯厄,是一家跨學科的藝術博物館和新媒體研究機構。自1997年開放後,該機構已成為現代藝術和新興媒體技術創作和展示的一個重要平臺。ZKM由2所博物館、2家研究所、1家圖書館和1家實驗室組成。憑藉它們的資源,ZKM在探索跨學科項目和國際合作方面擁有寬廣的可能性。它將藝術與媒體的產出、研究、展覽、活動、協調和記錄納於一身。
  • 德勒茲論音樂、繪畫和藝術
    《德勒茲論音樂、繪畫和藝術》是首部深入研究德勒茲的音樂和繪畫著作的作品,而這又是他所有哲學文本種大膽而深具挑釁性的部分。對任何音樂、繪畫和藝術理論愛好者,這都是必讀書。至於音樂和繪畫,他在《千高原》中曾論及,並在《弗朗西斯·培根:感覺的邏輯》(1981)中,通過對培根藝術的細緻考察,概述了繪畫的一般理論與歷史。 雖然文學和電影是德勒茲用最多篇幅談論的藝術,但是音樂和繪畫在他的思想中佔據著重要地位。在論及藝術的不同領域時,他通常以音樂和繪畫為重點,時常對比音樂和繪畫各自的優勢和局限。在《什麼是哲學?》
  • 音樂素養課程—走進劇場活動:《早安·南美》藝術創作工作坊
    ,為大家帶來了一場【美術+歌唱+律動+打擊樂】的藝術創作工作坊,並欣賞了智利生態旅行劇《早安!——部分圖片採用華採劇劇公眾號    藝術學習離不開身臨其境的藝術體驗。音樂素養的培養不能只停留在課堂,更需要走進音樂廳和劇場,欣賞高質量的演出。
  • 國家大劇院古典音樂頻道上線 網絡讓藝術深入生活
    崑曲演員肖先生也很喜歡用手機、網絡等新媒體設備聽古典音樂、戲曲。但一直苦於國內古典音樂、戲劇等高雅藝術的網絡資源太少,高質量的更加鳳毛麟角。筆者在採訪中發現,有這樣想法的人不在少數。 去年12月26日,國家大劇院的古典音樂頻道正式上線,這種由藝術機構創建,以網絡集中傳播高雅藝術的形式在國內還是首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