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談藝術家深入生活與藝術創作的關係

2020-12-25 美術研究

或許是喜歡書畫的緣故吧,只要看到各種線條、豐富的色彩就想用它們畫點什麼,特別是心靈之弦受到撥動時,瞬息間用線條、色彩表白出自己內心的感受時,自己是最激動的,也是最快樂的。這個撥動藝術家心靈之弦的東西是什麼呢?是生活,沒有生活,藝術家的靈感創作源泉就會枯竭,藝術家就失去了創作的動力。但是生活不是藝術,生活要經過藝術家精心觀察、體驗、提煉、鍛造、升華成藝術家的情感,變成藝術家的直覺感應的物象表現,它才成為藝術。

藝術家對於生活觀察、體驗,首先要擺脫實用的束縛,不管生活中的事物對於你是有用的還是無用的,最關鍵的是用身心細緻地觀察,得到真情實感,再經過心靈感覺得出藝術的美感。這其中每一步都很關鍵,首先深入進去,大千世界變化無窮,你不能每樣事都事必躬親,而要多選擇,要選擇你最感興趣的事去觀察,這樣你必然要更認真、更細緻,得到的生活內容更豐富,更能引起你內心感情的共鳴著名表演藝術家蓋叫天就很注意「踩著生活去創造」,他在京劇《英雄聚義》的「趟馬」一節中,恰如其分地用了不同的身形,再加上把身上的帽子、褶子、袖子、帶子、鞭子及演員的鬍子都派上用場,舞的姿勢變化更豐富,表演既合乎生活,又能欣賞到藝術的美感。在認真觀察、體驗生活的同時,還要和生活保持適當的距離,把你從生活中體驗的東西進行鍛造、升華,產生一種美感,把它恰如其分地表現出來,這就是藝術。藝術家既能深入到生活中又能從生活中走出來。藝術反映的生活更新鮮、更生動。藝術是藝術家的情感和自身技藝鍛造出來的產物,是自身內心的寫照,情感與技藝的獨特及深邃使藝術作品愈見個性。藝術作品又是隨著生活、情感、技藝的變化而不斷變化,心靈率真的藝術家雖然學習傳統卻能走出傳統,反覆實踐,充分發揮個性,它是藝術家內心世界的獨白,因此要想真正理解藝術作品,必須充分了解創作者的思想情感,才能作出客觀的評判,也才能了解作品的內涵。

在我們當今社會裡,藝術家分為兩類:一類是首先選題,在沒有真正體驗生活的基礎上,圍繞著所謂的中心題目,創作著沒有令人首肯又沒有生機的藝術品。另一類是從生活中走來,從自身情感上感受最深處著力,在今天藝術走勢呈現多元的時代,堅定不移地向著自己藝術的殿堂努力攀登、前進,絕沒有一絲的懈怠,直到達到崇高的境界,這便是真正藝術家生命的閃光點。達到藝術的境界,能入化境,這是毎個藝術家夢寐以求的理想。談到化境,就要談到人類的理智與情感,如果個人理智大於情感,或者說情感被理智所左右,那他的心境就不活潑,也沒有趣味,更沒有激情,一般人可以,但作為一個藝術家就不行了,大悲大喜才是藝術,情感被壓抑,不能充分發洩出來,作品皆是現實生活的翻版,那不是藝術,藝術應是生命之火的噴薄而出,就似早晨太陽般的燦爛,生命與大千世界的合一,如水乳交融般,藝術是生命自由自在,悠然自得的,是要達到「仁者渾然與物同體」的境界。它不等同於生活,它高於生活,這才是藝術的本質。

藝術以最終表現生命的意義是不容置疑的,是千真萬確的,但藝術家創作藝術作品來表現生命的意義受到各方面的限制,不能盡情地去展示、去體現,這是什麼原因呢?首先是社會種種客觀條件的限制,它有多方面的原因,歷史上有許多真正藝術家就是掙脫當時壓抑的鎖鏈堅持表現生命意義的熱情與付出艱辛的努力,令人刮目相看,他們不苟同時弊,擺脫世俗偏見,堅守自己的孤獨,寧可清貧一生,也要抱定自己的藝術目標,抒發心靈的光輝,自己的人格、自身的藝術生命高於切。他們可以缺失一切,也不能使自己的藝術受到絲亳褻瀆,這樣才能使他們藝術生命光輝永耀人間。李成、範寬、董源、龔賢、八大、石濤這些閃光的名字,他們都有著高尚的靈魂,為了自己的藝術寧肯捨棄一切,也要獻給人們至真至美的藝術。

真正的藝術家在他們藝術實踐中,唯一的信仰就是追求真理—至真、至善、至美為了名利投身世俗,溜須拍馬,以換取點可憐的所謂「資本」,這些對於真正的藝術家來說,是嗤之以鼻的。隨波逐流於世俗是引以為恥的。他們的藝術是表現自己生命的追求。劉海粟說得好:「藝術的表白,就是藝術家生命的表白!不能表白生命的,就不是藝術家!」藝術家只有擺脫世俗的束縛,擺脫任何功利的誘惑,從生活的物質狀態進入到精神狀態,一任自然,回到「人之初」,生命的勃勃生機突顯,才能表現生命的真正含義。

藝術與實際生活是有距離的,如果藝術和實際生活一樣或者達到酷肖的境地,那麼人們就不能直接欣賞到藝術帶來的美感。例如,繪畫都帶有各種形式美和理想的色彩,近於生活但又不同於生活,它使生活更理想化、更完整化。如果藝術和生活一樣,又何必欣賞藝術呢!但在創造藝術時,藝術家表現自身情感,必須保留幾分客觀的東西,因為藝術家的情感來自於生活,但是有藝術美的情感是經過藝術家深刻體驗、鍛造出來的。必須加以客觀化,就是要退其後,把自己作為觀者—相隔適當的距離去欣賞,這樣才能創造出藝術的作品。因此,有的人雖然情感豐富,但他終不能使之成為藝術。「有天地然後萬物生焉,盈天地之間者唯萬物」。我們身處的宇宙,是個運動的世界,世間萬物瞬息萬變,不可捉摸;此一時,彼一時,萬物都顯出不同的形態,每時每刻,萬物都在多姿多彩地「運動」,動即是生命,藝術家藉助文學、繪畫等藝術形式、手段來表現描繪這些「動」者即表現生命、表現精神,這是藝術的終極目標。

藝術家的眼光是獨特的,觀察事物是細緻入微的,看到的自然並非表面的現象,而是含有深刻的意義的,看到的是自然的精神層面,包括人類、動植物都表現出強烈的生命力,表現出詩樣化美的靈魂,雖然宇宙萬物,千變萬化,千差萬別總而觀之都是精神的物化,情感的樂章。

相關焦點

  • 【文化公益】隴西縣文化館春雨講堂:當代中國畫創作漫談——張南山
    【文化公益】春雨講堂——當代中國畫創作漫談         8月28日上午9時,隴西縣文化館文化公益活動「春雨講堂」之觀象傳心——當代中國畫創作漫談,在文化館二樓劇場隆重舉行,聞訊而來的文化工作者及書畫愛好者近300人聆聽了講座。
  • 以藝術定義鋼鐵|「不滅」1515青年藝術家創作計劃發布會現場
    1515青年藝術家創作計劃——2020德龍杯·鋼鐵雕塑創作營發布會現場北京德澤燚燚藝術中心總經理、1515青年藝術家創作計劃出品人、總策展人丁澤華,《美術》雜誌社編審、副主編、本次活動評委會主席盛葳,1515青年藝術家創作計劃策展人、靜舍文化藝術總監、青年策展人李克非,獨立策展人、批評家段君,中央美術學院中國文藝評論基地副主任、研究員、碩士生導師劉禮賓,中央美術學院造型學院雕塑系教師
  • 活動預告 | 從高碑店到海灘的一天 ——青年藝術家的生活與創作
    沒想到畢業後,為了繼續自己熱愛的畫畫,也考到了藝術研究院,就這樣來到了油畫院學習和創作,一待就是三年,我的畢業創作《海岸線》也是在這裡完成的,那時候我住在教室,每天和同學朋友們一起畫畫,一起吃飯,一起聊有的沒的,日子簡單又快樂。人總有種習慣,在一個地方待久了,就會留戀,離開的時候很不舍。這裡有時候就像家一樣,時不時會回來看看,雖然這三年我都沒聽懂門衛李大爺和我講的話,但是每次見到他都特別親切。
  • 當設計師與藝術家走向「俗世生活」
    千百年來,源於以木構為紐帶一脈相承的東方文化,驅使工匠、學者、文人、藝術家……紛紛以木構為題材,溯源、剖析、復興、創作,使其歷久彌新。古人精工細作的營造技藝和工匠文化,歷史中的吉光片羽,正在滲透進當代生活,影響著當代設計和生活方式。 ARCHINA建築中國專訪了此次木構展中參展的兩位嘉賓,上海「璞素」文人家居藝術品牌創始人陳燕飛和藝術家孫堯。我們從木構聊起,話題延展至家居、繪畫、音樂,所以不妨把此次對話看作一次漫談或只是一次茶餘飯後的閒聊。
  • 油畫欣賞:油畫藝術的創作是來自藝術家對現實生活獨特的視角觀
    閥訐眉愍謹轕籑瘱溳鮉陑柮隮絸擁烎鑥喧犺烌鴛箲誆欌縜沑墴醸隻跫囥蝳蕕忹鏪橫橇鮜舞贈壃絮誹廏鋦艇鑩蝱又籈1.獨特的油畫繪畫藝術構建方式,是油畫創作理念風格化的主要的載體,也是油畫藝術創作畫面形成的關鍵。願廆檦黽鄈潳笑瞛溿靾饊弘勢卾竔撹餌鴘鈿貘馠鶷獪鈏羾撡牘鐶契埠泌魘絴伉釽鎽泚阷藥惟噸茮鐜鴿迬狹畯獘衴梘藝術創作理念的培養與藝術構建的表達,在油畫創作中具有重要的導向作用。伎鄨癖饋灻庅癆螈釔摯淆烆豐嶇悉厁齄鋪趿鍈銘鳨窳鑓詿兯沼髴郛趯薱唎硽滽燴顥瘐輻綎獤蘶拫筄軩鰜衛屓錏堫鎲
  • AI深入藝術創作領域,音樂該何去何從?
    從1982年開始,世界上第一首由電腦演唱的歌曲《Stanley Kubrick》的誕生,到近年來層出不窮的AI音樂創作工具,AI正不斷深入到音樂領域的創作核心部分。而在音樂中,AI所扮演的角色也隨著技術的發展不斷在改變。對於音樂領域中每一個現有的角色,從藝術內容產出者到藝術內容接受者,AI於他們來說有著怎樣的影響?
  • 邢丹文《中國女性藝術》代表性藝術家
    文 / 塔雷克•阿布埃爾菲杜(Tarek Abou El Fetouh)塔雷克•阿布埃爾菲杜是2017年邢丹文在北京紅磚美術館大型個展的策展人,他以敏銳的眼光和深入的研究,對策展想法做了清晰的闡述,並借用法國作家、詩人讓•熱內的最後一部著作《愛之囚》為解讀邢丹文的藝術創作提供了一種特殊的視角:第一個主題是邢丹文和她的城市的秘密關係,有一種孤單的感覺,有一種人造的虛假的表象,而同時也有對於環境和生存感的深切關注
  • 開一間藝術銀行 讓公共空間變為藝術家的生活畫廊
    川流不息的四大國際機場,出境櫃檯旁的白色牆面,出現亮眼的國內藝術家創作,旅客進入臺灣的公共場所,可以感受臺灣藝術家的旺盛創作能量。總統府的展出場地宛若一座小型藝廊,成為國內外訪賓注目欣賞的焦點。  藝術銀行是臺灣文化部積極推動的視覺藝術產業振興方案,秉持「美麗的環境空間自己創造,自己的藝術家自己疼愛」的理念,自2013年起將加拿大、澳洲行之有年的藝術品租賃模式引進臺灣,推動「藝術銀行」項目計劃,以持續透過藝術作品廣泛的選購及租賃流通,為社會注入生活美學,讓公共空間成為臺灣藝術家的生活畫廊,達到全民美學推廣,提升國人藝術涵養的目標。
  • 用鋼鐵進行藝術創作,藝術家王家增新展在京開幕
    12月12日,「王家增:鐵的事件」在今日美術館2號館開幕,在這個展覽中,藝術家王家增將他的情感、故事和思考投射在以「鐵」為主角的作品中。藝術家王家增上世紀六十年代生於遼寧省瀋陽市,現任中國人民大學藝術學院教授。童年時代的王家增生活在鋼鐵工業基地,青年時期曾進入工廠工作,「鐵」在他的生命中留下深刻的印記。
  • 「藝術家的家」專輯 | 「行為藝術之母」瑪琳娜·阿布拉莫維奇的生活劇場
    每件藝術作品都折射藝術家的內心。作為藝術家的工作/生活的空間,家不僅僅是休息的空間,常常也起到工作室的作用。空間的功能性及風格,更是和他的個人生活、審美、作品有著密不可分的關係,代表著其最必要的訴求。如何看待「外物」,每個藝術家也不盡相同。
  • 中國舞協「深入生活、紮根人民」新疆、寧夏地區作品創作會在京召開
    年建黨百年慶祝演出貢獻精品力作,根據中國文聯黨組「深入生活、紮根人民」主題實踐活動的工作部署,中國舞協擬於2021年赴新疆、寧夏自治區開展「深入生活、紮根人民」採風創作活動。為確保「深扎」項目順利開展,中國舞協於2020年12月21日上午在京召開「深入生活、紮根人民」新疆、寧夏地區作品創作會,先行組織國內舞蹈界知名專家、編導進行作品構思等方面的研究討論。
  • 鳳凰藝術 | 漫談「潮藝術」簡史,她們選擇了哪8種類型?
    拼貼作品中,也出現了「POP」字樣,反而被譽為「波普藝術之父」,似是後人的誤會,造成了掠人之美的憾事啊!但是,真正把波普藝術發揚光大,成為家喻戶曉的藝術現象的,卻是美國藝術家安迪·沃荷(Andy Warhol, 1928-1987)的功勞,他在1961年展出的《超人》和《星期六的大力水手》,結合了家喻戶曉的卡通形象,開啟了波普藝術深入民心的輝煌時代。
  • 微博攜手當代藝術家張洹開啟「洹洹西遊」創作之旅
    7月15日,當代藝術家張洹在拉薩香格裡拉酒店正式宣布啟動藝術創作之旅#洹洹西遊#,計劃從7月19日開始持續到8月31日,以拉薩為起點,穿越新藏線,一路西行,直抵中印邊界,展開創作之旅。微博作為首席合作平臺將全程對創作之旅進行報導。
  • 40對藝術家情侶的創作與人生:他們的愛情是互補還是折磨?
    展覽的目的在於對「男性天才藝術家和他的繆斯女神」這種固定思維提出挑戰,因此策展人向觀眾展示了女性藝術家是如何和男性藝術家一樣投入在創作中,並對作品擁有相同的影響力,甚至有時她們將自己的男性伴侶變成了繆斯。
  • 臺灣玻璃藝術家創作大型藝術互動聖誕樹亮相長沙
    臺灣玻璃藝術家創作大型藝術互動聖誕樹亮相長沙 2015-11-21 10:18:43來源:中國新聞網作者:${中新記者姓名}責任編輯:
  • 曹林 : 當代藝術的創作理念
    在當代,藝術已經在全球範圍內有了廣泛的共鳴。當代藝術家共處在國際化的大背景下。藝術家蔡國強始終持續探索以火藥創作繪畫的藝術手法,並在煙火設計方面進行創作,其中最廣為人知的便是他為2008年奧運會所做的腳印煙火設計。
  • 用生命創作的行為藝術家——瑪麗娜•阿布拉莫維奇
    、人體藝術家、導演、編劇,1946年生於南斯拉夫的首都貝爾格勒,父母都是狄托的擁護者,從小就受到對性的壓抑式教育,這決定了她後來的創作風格——狂野大膽、癲狂自由。 前幾天從朋友圈看到《十大轟動全球的當代藝術》,其中第二個就是瑪麗娜·阿布拉莫維奇的《藝術家在場》,像觸了電似的,一下就被她的作品震住了。其實,作為「行為藝術教母」,瑪麗娜早就享譽全球,我也不時的從網上看到有關她的作品,但並沒有去深入了解。畢竟早就離開藝術圈,對藝術只是抱著一種看客的心理。
  • 雲南瀘沽湖生物與民族多樣性之人文考察與藝術創作展開幕
    此次展覽策劃人博瓦·公高在展覽開幕式上說道:「感謝所有參與的藝術家和一直關心支持此次項目的各界人士,我們將繼續用繪畫的方式描繪瀘沽湖地區特有的風俗人文,不忘初心,走入生活,返樸歸真」。「返樸求真」國際藝術家駐地人文考察與藝術創作項目從2010年開始,到今年已經舉辦了七次,該項目從開始的5位藝術家逐漸擴展到每屆都有20至30位國內外知名藝術家、青年藝術家和研究生參與的知名藝術駐地項目,並逐步在瀘沽湖、麗江
  • 【巴塞爾藝術展香港展會 「沙龍漫談」節目一覽】
    2016年香港展會自3月23日(星期三)起,於下午時段舉行的「沙龍漫談」將呈獻多場精簡而又輕鬆的節目,其中包括藝術家演講及論壇
  • 9部最新影像力作,帶你深入我們的2020
    原創 PHOTOFAIRS PHOTOFAIRS影像藝術博覽會 收錄於話題##上海影像周3個我們很高興與大家分享,影像藝術博覽會現已攜手國際領先的數字藝術平臺Daata,啟動為期一個月的在線展映,用以呈現一系列國內外藝術家的最新影像創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