或許是喜歡書畫的緣故吧,只要看到各種線條、豐富的色彩就想用它們畫點什麼,特別是心靈之弦受到撥動時,瞬息間用線條、色彩表白出自己內心的感受時,自己是最激動的,也是最快樂的。這個撥動藝術家心靈之弦的東西是什麼呢?是生活,沒有生活,藝術家的靈感創作源泉就會枯竭,藝術家就失去了創作的動力。但是生活不是藝術,生活要經過藝術家精心觀察、體驗、提煉、鍛造、升華成藝術家的情感,變成藝術家的直覺感應的物象表現,它才成為藝術。
藝術家對於生活觀察、體驗,首先要擺脫實用的束縛,不管生活中的事物對於你是有用的還是無用的,最關鍵的是用身心細緻地觀察,得到真情實感,再經過心靈感覺得出藝術的美感。這其中每一步都很關鍵,首先深入進去,大千世界變化無窮,你不能每樣事都事必躬親,而要多選擇,要選擇你最感興趣的事去觀察,這樣你必然要更認真、更細緻,得到的生活內容更豐富,更能引起你內心感情的共鳴著名表演藝術家蓋叫天就很注意「踩著生活去創造」,他在京劇《英雄聚義》的「趟馬」一節中,恰如其分地用了不同的身形,再加上把身上的帽子、褶子、袖子、帶子、鞭子及演員的鬍子都派上用場,舞的姿勢變化更豐富,表演既合乎生活,又能欣賞到藝術的美感。在認真觀察、體驗生活的同時,還要和生活保持適當的距離,把你從生活中體驗的東西進行鍛造、升華,產生一種美感,把它恰如其分地表現出來,這就是藝術。藝術家既能深入到生活中又能從生活中走出來。藝術反映的生活更新鮮、更生動。藝術是藝術家的情感和自身技藝鍛造出來的產物,是自身內心的寫照,情感與技藝的獨特及深邃使藝術作品愈見個性。藝術作品又是隨著生活、情感、技藝的變化而不斷變化,心靈率真的藝術家雖然學習傳統卻能走出傳統,反覆實踐,充分發揮個性,它是藝術家內心世界的獨白,因此要想真正理解藝術作品,必須充分了解創作者的思想情感,才能作出客觀的評判,也才能了解作品的內涵。
在我們當今社會裡,藝術家分為兩類:一類是首先選題,在沒有真正體驗生活的基礎上,圍繞著所謂的中心題目,創作著沒有令人首肯又沒有生機的藝術品。另一類是從生活中走來,從自身情感上感受最深處著力,在今天藝術走勢呈現多元的時代,堅定不移地向著自己藝術的殿堂努力攀登、前進,絕沒有一絲的懈怠,直到達到崇高的境界,這便是真正藝術家生命的閃光點。達到藝術的境界,能入化境,這是毎個藝術家夢寐以求的理想。談到化境,就要談到人類的理智與情感,如果個人理智大於情感,或者說情感被理智所左右,那他的心境就不活潑,也沒有趣味,更沒有激情,一般人可以,但作為一個藝術家就不行了,大悲大喜才是藝術,情感被壓抑,不能充分發洩出來,作品皆是現實生活的翻版,那不是藝術,藝術應是生命之火的噴薄而出,就似早晨太陽般的燦爛,生命與大千世界的合一,如水乳交融般,藝術是生命自由自在,悠然自得的,是要達到「仁者渾然與物同體」的境界。它不等同於生活,它高於生活,這才是藝術的本質。
藝術以最終表現生命的意義是不容置疑的,是千真萬確的,但藝術家創作藝術作品來表現生命的意義受到各方面的限制,不能盡情地去展示、去體現,這是什麼原因呢?首先是社會種種客觀條件的限制,它有多方面的原因,歷史上有許多真正藝術家就是掙脫當時壓抑的鎖鏈堅持表現生命意義的熱情與付出艱辛的努力,令人刮目相看,他們不苟同時弊,擺脫世俗偏見,堅守自己的孤獨,寧可清貧一生,也要抱定自己的藝術目標,抒發心靈的光輝,自己的人格、自身的藝術生命高於切。他們可以缺失一切,也不能使自己的藝術受到絲亳褻瀆,這樣才能使他們藝術生命光輝永耀人間。李成、範寬、董源、龔賢、八大、石濤這些閃光的名字,他們都有著高尚的靈魂,為了自己的藝術寧肯捨棄一切,也要獻給人們至真至美的藝術。
真正的藝術家在他們藝術實踐中,唯一的信仰就是追求真理—至真、至善、至美為了名利投身世俗,溜須拍馬,以換取點可憐的所謂「資本」,這些對於真正的藝術家來說,是嗤之以鼻的。隨波逐流於世俗是引以為恥的。他們的藝術是表現自己生命的追求。劉海粟說得好:「藝術的表白,就是藝術家生命的表白!不能表白生命的,就不是藝術家!」藝術家只有擺脫世俗的束縛,擺脫任何功利的誘惑,從生活的物質狀態進入到精神狀態,一任自然,回到「人之初」,生命的勃勃生機突顯,才能表現生命的真正含義。
藝術與實際生活是有距離的,如果藝術和實際生活一樣或者達到酷肖的境地,那麼人們就不能直接欣賞到藝術帶來的美感。例如,繪畫都帶有各種形式美和理想的色彩,近於生活但又不同於生活,它使生活更理想化、更完整化。如果藝術和生活一樣,又何必欣賞藝術呢!但在創造藝術時,藝術家表現自身情感,必須保留幾分客觀的東西,因為藝術家的情感來自於生活,但是有藝術美的情感是經過藝術家深刻體驗、鍛造出來的。必須加以客觀化,就是要退其後,把自己作為觀者—相隔適當的距離去欣賞,這樣才能創造出藝術的作品。因此,有的人雖然情感豐富,但他終不能使之成為藝術。「有天地然後萬物生焉,盈天地之間者唯萬物」。我們身處的宇宙,是個運動的世界,世間萬物瞬息萬變,不可捉摸;此一時,彼一時,萬物都顯出不同的形態,每時每刻,萬物都在多姿多彩地「運動」,動即是生命,藝術家藉助文學、繪畫等藝術形式、手段來表現描繪這些「動」者即表現生命、表現精神,這是藝術的終極目標。
藝術家的眼光是獨特的,觀察事物是細緻入微的,看到的自然並非表面的現象,而是含有深刻的意義的,看到的是自然的精神層面,包括人類、動植物都表現出強烈的生命力,表現出詩樣化美的靈魂,雖然宇宙萬物,千變萬化,千差萬別總而觀之都是精神的物化,情感的樂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