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生命創作的行為藝術家——瑪麗娜•阿布拉莫維奇

2021-02-19 使徒DISCIPLE

瑪麗娜·阿布拉莫維奇,塞爾維亞行為藝術家、人體藝術家、導演、編劇,1946年生於南斯拉夫的首都貝爾格勒,父母都是狄托的擁護者,從小就受到對性的壓抑式教育,這決定了她後來的創作風格——狂野大膽、癲狂自由。她戲稱自己為「行為藝術的老奶奶」,大家尊稱她為「行為藝術之母」,長期居無定所,先後旅居德國、荷蘭、巴西、美國等地,是標準的「國際公民」。她從20世紀70年代開始其在行為藝術上的實踐,被認為是20世紀最偉大的行為藝術家。

 

前幾天從朋友圈看到《十大轟動全球的當代藝術》,其中第二個就是瑪麗娜·阿布拉莫維奇的《藝術家在場》,像觸了電似的,一下就被她的作品震住了。其實,作為「行為藝術教母」,瑪麗娜早就享譽全球,我也不時的從網上看到有關她的作品,但並沒有去深入了解。畢竟早就離開藝術圈,對藝術只是抱著一種看客的心理。後來無意間跟一個朋友又談到瑪麗娜,他說他也很喜歡瑪麗娜的作品,跟我的看法比較一致,都覺得她的作品關乎信仰。這麼一聊,更激起我寫她的衝動。

 

巧的是,聽說以前在北京東村一起的女藝術家段英梅1998年去德國後曾經跟瑪麗娜學習行為藝術,如今段英梅已經成為國際知名女藝術家,曾兩次參加威尼斯雙年展、德國卡塞爾藝術展等眾多的國際展覽。在感嘆「名師出高徒」的同時,我對阿布的興趣也越來越濃。

 

為了這篇文章,為了對阿布其人其事有更多的了解,我與老朋友、藝術家段英梅又取得了聯繫,聽她聊當年向瑪麗娜學習行為藝術的往事。

 

段英梅2000年開始在德國布倫瑞克造型藝術學院向瑪麗娜·阿布拉莫維奇學習行為藝術,2005年,獲得布倫瑞克造型藝術學院自由藝術專業碩士學位。在這幾年時間裡,她曾多次參與瑪麗娜的行為藝術表演,與瑪麗娜有比較多的接觸。儘管2005年後,瑪麗娜因為創作的需要,旅居世界各地,段英梅與瑪麗娜見面的時間少了,但至今仍保持著聯繫。在瑪麗娜的影響下,曾經從事架上繪畫的段英梅開始轉向行為藝術的創作與研究,並探索出一條屬於自己的行為藝術道路,最終成為一名國際知名女藝術家。儘管如此,她仍然沒有忘記恩師對自己的影響,用她的話說:「沒有瑪麗娜,就沒有自己的今天。」

 

因此,在這裡,特別感謝藝術家段英梅對我這篇文章所提供的信息與無私的幫助!

 

阿布從事行為藝術創作已經有四十多年,創作了很多傑出的作品,這裡僅著重選擇三個我認為最具代表性的作品進行解讀,即1974年的作品《節奏0》《情人—長城》和2010年的《藝術家在場》。從這三件作品可以大致了解阿布的創作脈絡。

 

在創作《韻律0》時,瑪麗娜只有28歲,卻經歷了人生中最驚險的一幕,差點為藝術獻出了自己的生命。她在展覽的房間貼出告示,準許觀眾隨意挑選桌上的72種物件與藝術家進行強迫性身體接觸。這72件物品中,有玫瑰、蜂蜜、水、羽毛等令人愉快的東西,也有剪刀、匕首、十字弓、灌腸器等危險性的器具,甚至還有一把裝有一顆子彈的手槍。在整個表演過程中,瑪麗娜把自己麻醉後靜坐,讓觀眾掌握所有權力,並聲明一切後果由瑪麗娜自己承擔。

 

表演歷時6小時,在這個過程中,一開始觀眾還表現出了善意,有的人遞給她水喝,有的人給她玫瑰。當觀眾發現瑪麗娜真的對任何舉動都毫無抵抗能力時,便漸漸大膽起來:有人用剪刀將藝術家的衣服全部剪碎;有人用匕首在她身上劃下口子;有人將玫瑰上的刺猛然刺入她的腹部;有女人提議讓男人去強姦她;有位觀眾甚至拿起那上了一顆子彈的手槍,放入她的嘴裡,意欲扣下扳機,直到另一位觀眾驚恐不已地將手槍奪走……眼看著自己被施暴的過程,藝術家心中充滿了恐懼,眼中充滿了淚水,然而她的身體無法做出任何反應。

 

麻醉結束後,瑪麗娜從椅子上站起,渾身累累傷痕,雙目含淚,她緩緩走向觀眾,用目光對他們進行無聲的控訴。面對藝術家那憤怒悲傷的眼睛,現場觀眾開始恐懼,他們紛紛後退,開始四散逃跑。

 

這樣的結果,估計連阿布本人和現場觀眾都沒有預料到吧。事實就是這樣的殘酷!瑪麗娜用自己的生命做代價,考驗了人性的底線。

 

在通常情況下,因社會道德規範、法律、名譽、地位等等的制約,人還能表現出一定程度的「善」,一旦沒有了制約,那隱藏的「惡」就顯露了出來,這種「惡」就是「罪」的源頭。這種「罪與惡」在通常情況下我們是意識不到的,都覺得自己是善的,而把「惡」的矛頭指向別人。

 

聖經《約翰福音》裡有這樣一個場景:文士和法利賽人帶著一個行淫時被拿的婦人來,叫她站在耶穌面前說:「夫子,這婦人是正行淫之時被拿的。摩西在律法上吩咐我們把這樣的婦人用石頭打死。你說該把她怎麼樣呢?」 ……他們還是不住地問他,耶穌就直起腰來,對他們說:「你們中間誰是沒有罪的,誰就可以先拿石頭打她。」 ……他們聽見這話,就從老到少,一個一個地都出去了……

 

文士和法利賽人在舊約時代是嚴格遵守律法的人,他們都覺得自己最聖潔,恨不得將那些沒有守住律法的人都置於死地,但耶穌的一句話將他們的驕傲和自以為是都打碎了。「你們中間誰是沒有罪的?」耶穌不只是向文士和法利賽人發問,而是向全人類發問。面對這句震耳發聵的話,有誰能站得住腳呢!?

 

阿布用行為藝術的表現形式向人們提出了這個殘酷而又深刻的問題。所以,在《節奏0》結束後的訪談中她說道:「這次經歷讓我發現,如果將全部決定權交給公眾,那麼你離死也就不遠了。」

 

1976年,瑪麗娜在荷蘭阿姆斯特丹遇到了她的靈魂伴侶——藝術家烏雷,兩人在一起生活的點滴都成了他們藝術創作的素材。「他人即地獄」,如果說阿布在之前的表演裡對自己身體的傷害更為激烈和徹底,那麼兩人互相傷害時的痛苦來得更為悲愴,前者只是決意,後者還包含了從信任裡分裂出的誤解、懷疑、恨意。由於烏雷長期酗酒、吸毒、對瑪麗娜不忠,甚至會在意見產生分歧時打瑪麗娜,瑪麗娜也和烏雷的朋友出軌以報復烏雷。

 

在12年同生共死的生活與表演生涯之後,阿布與烏雷的感情在1988年走到盡頭。他們決定以浪漫主義的方式來結束這段關係。瑪麗娜和烏雷來到中國長城,瑪麗娜從渤海之濱的山海關出發自東向西,烏雷自戈壁灘的嘉峪關由西向東前行,他們一點點走近彼此,而心卻漸行漸遠。歷時3個月,兩人最終在二郎山會合,完成了最後一件合作作品《情人—長城》。他們各自行了2500公裡,在中間相遇,然後揮手告別。

 

與烏雷分手,瑪麗娜經歷一段非常痛苦的時期後,她的表演主題從兩性轉向了對於故土、戰爭、政治、精神和能量的探索。她出生於一個激烈的年代,父母都是南斯拉夫的軍人,從小在軍事化的管理下長大,在軍人母親的撫養下,生活中的一切都講究紀律和限制,她從未感受到過母愛的溫柔。另一方面,她的曾祖父是一位東正教教主,祖母又是一個虔誠的東正教教徒,經常帶她去教堂做禮拜,這又讓她能夠接觸到人性的另一面。一邊是宗教,一邊是政治,這種兩級化的意識形態交織、碰撞,成就了不一樣的瑪麗娜,也讓瑪麗娜在後期通過政治和宗教的作品重新審視自己。

 

所以,凝視或者對視,是阿布後期作品的主要特徵。最有影響力的就是2010年的《藝術家在場》。如果說《節奏0》深刻地表現了藝術家對「人性惡」的控訴的話,作品《藝術家在場》則達成了與這個世界的「和解」。

 

這兩個行為作品相距三十六年,這三十六年時間,阿布的行為藝術由身體所能忍受的極限開始轉向心理的極限,即由外向內的探索,刺激性的行為越來越少,卻越做越直指人心。

 

在2010年5月31日的紐約現代藝術博物館(MOMA)的作品《藝術家在場》中,長髮長裙的瑪麗娜·阿布拉莫維奇在長達716小時中,接受了1500個陌生人與之對視的挑戰。眾多名人慕名而來,其中包括莎朗·斯通、艾倫·裡克曼等。

 

在藝術現場持續的過程中,瑪麗娜不是簡單地坐在那邊直視觀眾,她常常會做一個關鍵性的動作:每當一個新觀眾上場時,她會抬頭睜開眼睛,與對方對視,直到對方下場。我通過視頻仔細看了瑪麗娜的眼睛,她的眼神就像一面能洞察人心的鏡子,讓人看到自己的心靈史,任何人碰到這雙眼睛都很難保持鎮靜。許多觀眾在幾分鐘裡便失控流淚,有一個體驗完的小男孩在下場以後驚訝地說不出話來,還有一個女生走到瑪麗娜面前脫掉了自己的衣服,最後被保安架走了。

 

整個藝術現場的高潮——分手多年的烏雷也在瑪麗娜低頭的時刻悄悄坐到了她的對面,瑪麗娜抬頭睜眼看到是烏雷,一開始還比較平靜,不一會兒便情不自禁淚流滿面,隨後瑪麗娜微笑著主動伸出雙手,烏雷也伸出雙手與瑪麗娜緊緊相握。這意料之外的場面也震動了現場觀眾,現場響起了熱烈的掌聲。在經歷了一系列人生的激蕩起伏、愛恨情仇後,兩人最終達成了和解。當年兩人以行為藝術的方式分手,二十多年後又以行為藝術方式相聚、和解。

 

作為一名藝術家,阿布無疑是偉大的;但作為一個人,她當然有自己的局限。進入21世紀後,功成名就的阿布開始頻繁出現在攝像機前、雜誌封面,甚至是秀場前排的觀眾席。而且她成名之後,每次大型展覽,都會請工作室的表演者代替她在展覽現場表演她的那些成名作。她開始遭到人們的批評。

 

瑪麗娜的麻煩事還不止這些。儘管所有人都看到了她和烏雷在紐約個展上的動人一面,但烏雷還是為了兩人作品的版權問題,在2016年和瑪麗娜對簿公堂。結果是瑪麗娜敗訴了,賠了烏雷不少錢。

 

再動人的愛情也有結束的那一天,唯有耶穌的愛長存!耶穌說:我不再紀念你們的罪愆與過犯!

 

作者:文秀 | 圖 MIKELUN

 轉載請後臺授權



與您一起暢談,

文學,藝術,信仰

互動微信

wenxiu13670047377

 

相關焦點

  • 阿布拉莫維奇昔日戀人藝術家烏雷去世 享年76歲
    瑪麗娜和烏雷全身裸體,從相距20米的地方起步,朝對方小跑,簡單擦過,重新回到原地,一次次更加激烈地衝擊碰撞,半小時後,阿布拉莫維奇被撞倒在地。他們用自己的身體,通過行為藝術把男女間情感的跌宕起伏以及他們性別的差異性表現得淋漓盡致。為了碰撞時產生更好的效果,肉體相撞時的聲音通過揚聲器放送。
  • 09、10、節奏0-瑪麗娜阿布拉莫維奇
    談及行為藝術,我們總會想到裸露、自殘、受虐、血腥,藝術家們異於常人的忍受能力和挑戰極限的行為方式甚至被簡單粗暴地跟精神不正常掛鈎在一起
  • 行為藝術之母—阿布拉莫維奇
    2012年,作為知名跨界藝術家,瑪麗亞·阿布拉莫維奇當選為第69屆威尼斯電影節評委人物介紹瑪麗娜·阿布拉莫維奇(Marina Abramović),塞爾維亞行為藝術、人體藝術家、導演、編劇,1946年生於南斯拉夫的首都貝爾格勒,[4][2][3]父母都是狄托的擁護者,從小就受到對性的壓抑式教育,這決定了她後來的創作風格——狂野大膽
  • 【artchina 現場】瑪麗娜•阿布拉莫維奇:觀眾在現場
    這是個取消語言溝通的地方,當我帶著耳機走進展覽大廳時,我與人群暫時斬斷了關係,我成為了我自己,孤獨的個體。這個個體,進入了《512小時》。第一個空間裡,在屋子的中央有一些木板,四周圍繞著一些空椅子。阿布拉莫維奇微笑著,拉著一個觀眾的手,牽著她讓她站到了木板上。她用雙手指指眼睛,示意讓她閉目站立。那位穿著黑衣的金髮女士閉上了眼睛,站在了屋子的中央,專注,美麗,仿佛一尊神聖的雕像。
  • 在行為藝術裡,一切都是真的:以身體跨越恐懼的阿布拉莫維奇|致敬勇氣 V
    在觀眾的注視下,跪在白紙上的阿布拉莫維奇開始用第一把尖刀在左手張開的五指間快速移動,同時第一臺錄音機開始錄音。據悉,展覽不僅將通過「再現表演者」們(re-performer)重現阿布拉莫維奇的經典行為藝術,還將呈現藝術家的新作。阿布拉莫維奇在2019年年底透露了新作的部分細節:「我想消失在光裡;因為我認為死亡不是走向黑暗,而是走向光明。」
  • 阿布拉莫維奇 | 她的身體是任人魚肉的原罪
    ,泰特美術館館藏作品;1974年於義大利那不勒斯莫拉美術館展演,時間:下午8時至凌晨2時 瑪麗娜·阿布拉莫維奇(Marina Abramovic)20世紀最偉大的行為藝術家之一。一開始觀眾們還處於熱戀期,放不開,只敢用帶刺的玫瑰扎扎瑪麗娜,用口紅在她身上塗鴉;當發現她真的零反抗時,他們膽子開始變大,於是,有人變成了母夜叉,捏她的肉,刺她的皮,把她脫個精光;善良一點的看不過眼,上去幫她擦眼淚;最後,一把上了膛的槍,抵住了瑪麗娜的額頭,千鈞一髮之間,其他觀眾救了她。
  • 阿布拉莫維奇的靈魂伴侶烏雷Ulay去世|曾感動無數人的世紀愛情落幕
    2020年下半年,瑪麗娜·阿布拉莫維奇將在英國皇家藝術研究院迎接首場英國大展,烏雷則將在荷蘭阿姆斯特丹市立博物館上演自己的行為藝術「獨奏」。阿布拉莫維奇曾說過:「藝術家不應該愛上另一個藝術家。」她愛了,這段維持12年的愛情刻骨銘心。1975年,阿布拉莫維奇在荷蘭阿姆斯特丹遇到了她的靈魂伴侶——來自西德的行為藝術家烏雷,兩人同月同日生。
  • 戴立忍被換,《六弄咖啡館》被刪,《平安島》撤檔,從趙薇事件到阿布拉莫維奇的行為藝術
    南斯拉夫的著名行為藝術家瑪麗娜·阿布拉莫維奇1974年的時候,曾經在義大利的那不勒斯表演過一場名為「韻律0」的行為藝術,這個行為藝術是一個實驗,馬麗娜承諾在6個小時的時間內,將自己的一切做人的權力都放棄,完全交給陌生的觀眾
  • 【藝術專題】向超越死亡的藝術青春致敬-"行為藝術之母"瑪麗娜·阿布拉莫維奇
    1965年至1970年她在貝爾格勒美術學院學習繪畫藝術,後來又在德國漢堡和巴黎美術學院深造,期間她參與了很多藝術團體。後來,她對藝術的思維不只局限於在兩維空間的架上繪畫表達上,而是嘗試著用裝置藝術和行為藝術來進一步表現她的想法。
  • 明日開放 | 電子情人、調情郵件、一場來自床上的行為,這場展覽教會你的不只是愛
    愛的藝術:親密 全球影像大展四位藝術女王小野洋子、瑪麗娜•阿布拉莫維奇、草間彌生與翠西•艾敏的珍貴影像將首次在同一展覽展出,同時呈現aaajiao、程然、郭楚夕、侯子超、蔣志、劉唱、劉詩園、黃炳等八位中國藝術家關於「愛」的作品,引領大家通過藝術,發現愛,探索愛,喚醒愛。
  • 對話阿布拉莫維奇:人性、烏雷和行為藝術
    2020清華美院藝術管理論壇閉幕講座地邀請到了著名國際藝術家瑪麗娜·阿布拉莫維奇帶來題為「藝術家在線——共拾希望」的講座。主持人Eric Shiner 和藝術家 Marina Abramovic因為這次講座是面對公眾開放的,小印有幸可以參加這次講座,親耳聽到被人們稱為「行為藝術之母」的阿布拉莫維奇為大家講述自己的藝術理念及觀點,感覺受益匪淺。
  • 世界十大:讓人難以理解的「行為藝術」!奇葩本葩
    美國紐約一家畫廊上演一場原始且血淋淋的行為藝術表演,美國紐約行為藝術家瑪尼·科塔克打算在紐約一家畫廊直播自己生孩子的過程,以表現她眼中最美好的藝術品——生命。一個叫馬克的英國行為藝術家決定爬行88.5公裡,找到自己的夢中情人。2005年12月,馬克把這個荒誕的想法付諸行動,開始了漫長的爬行。當天,他在背上用繩子綁了一個標語:「你能愛我嗎?」
  • 「藝術家的家」專輯 | 「行為藝術之母」瑪琳娜·阿布拉莫維奇的生活劇場
    行為藝術成熟的過程中,湧現出大量的新星藝術家,然而,有一位藝術家不容小覷也無法忽視,她就是行為藝術之母—瑪琳娜·阿布拉莫維奇(Marina Abramovic)。瑪琳娜·阿布拉莫維奇出生於南斯拉夫貝爾格勒,自1970年開始以行為藝術家的身份活躍至今,現任巴德學院講師。阿布拉莫維奇著重探討表演者與觀眾之間的微妙關係,以及身體的極限與想像的各種可能性。
  • 行為藝術之母阿布拉莫維奇 :為碩大的愛而熱淚盈眶 | 文周LIVE
    《訪談》(2017):基於一部劇本創作而成,將藝術家王韜程自己的浪漫幻想、跨文化和跨性別的聯想投射到在哈勒姆的弗蘭斯·哈爾斯美術館的歷史性情境中。紀錄片《當我在夜裡想起德國》在67屆柏林電影節首映,這是著名電影導演、製片人羅姆阿德·卡馬卡關於電子樂的第四部作品,聚焦五位視工作為生命的電子樂先驅。
  • 美女行為藝術家將身體麻醉6小時,任人擺布,還沒清醒就後悔了
    作為一種不被常人理解的藝術形態,行為藝術通常用直接的視覺效果震撼著觀眾,同時也會使人們感到困惑。因為在很多人的眼中,行為藝術家們的行為簡直就是超出了常人的理解範圍,這也是為何他們遭受到了人們的質疑。在歷史上,不管是中國還是世界範圍內,都出現了許多傑出的行為藝術家,他們的作品引起了人們的深思和反省,也贏得了廣泛的關注。例如我國的行為藝術家何雲昌,將自己的肋骨取出一根,製作成了項鍊,送給了自己的妻子。他還將自己的一隻手,澆鑄在了水泥中24小時,來表現《莊子》中的寓言:「尾生與女子期於梁下,女子不來,水至不去,抱梁柱而死。」
  • Banksy、大衛·霍克尼又創高價,阿布拉莫維奇作品成為首個上拍的虛擬實境藝術
    .,1993年作值得關注的是,這一場中,行為藝術教母瑪麗娜‧阿布拉莫維奇(Marina Abramović)的一件虛擬實境的作品上拍,這是第一次在二級市場出現此類的作品。這件名叫《生命》的作品是一項19分鐘的行為藝術,通過嶄新的目鏡和創意製作技術,可將藝術家活現眼前:觀賞者眼前會出現藝術家的全息影像,藝術家會在直徑五米的範圍內走動,最後消失於空氣中。
  • 備受爭議的「行為藝術之母」瑪莉娜的溫暖與驚險時刻
    在行為藝術史上,有一位繞不開的女神,被稱為「行為藝術之母」,來自已經不存在的國家「前南斯拉夫」行為藝術家瑪莉娜·阿布拉莫維奇(Marina Abramović)。在阿布拉莫維奇和烏雷的雙人組合作品裡,他們用自己的身體,通過行為藝術,把男女間情感的跌宕起伏,以及他們性別的差異性,表現得淋漓盡致。
  • 【行為藝術】阿布拉莫維奇《節奏0》:在恐懼中解放自己
    瑪莉娜·阿布拉莫維奇(塞爾維亞語: Марина Абрамовић,Marina Abramović,1946年11月30日-),出生於南斯拉夫貝爾格勒,是位行為藝術家自1970年代開始活躍至今,從事行為藝術40年,被人稱為「行為藝術之祖母」(英語:grandmother of performance art)。現任巴德學院講師。瑪莉娜的表演探討著表演者與觀眾間的微妙關係、身體的極限與想像的各種可能性。阿布拉莫維奇《節奏零》是瑪莉娜在1974年於義大利拿坡裡展演的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