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9、10、節奏0-瑪麗娜阿布拉莫維奇

2021-02-08 藝術島嶼

談及行為藝術,我們總會想到裸露、自殘、受虐、血腥,藝術家們異於常人的忍受能力和挑戰極限的行為方式甚至被簡單粗暴地跟精神不正常掛鈎在一起。

我們本能地拒絕去想他們為什麼要這麼做。到底是什麼促成了我們如此大的偏見?

寧願用精神病歸納他們來麻痺自己,也不願意去直面內心的恐懼呢?

寧願相信他們是譁眾取寵的行為,也不願意敞開心胸去擁抱多元文化呢?

 

瑪麗娜阿布拉莫維奇,談行為藝術始終無法繞開的一位藝術家,儘管她現在被詬病太過商業化,失去了藝術家的神秘感。但她將行為藝術這種相對來說比較邊緣化的一個門類,推到了大眾面前,讓公眾開始關注,也讓公眾開始產生了對其思考的想法。在這點來說她無疑是偉大的。

 

在瑪麗娜早期的行為中,她將自己完全獻身藝術,不斷地挑戰身體的極限,全身心投入到表演的行為之中,她的每一次行為都讓人為之震撼。

最撼動我心的是她的《節奏0》(rhythm0),也是節奏系列的最後一次行為。

這次行為於1974年的義大利進行。

瑪麗娜首先在長桌子上擺放了多件物品,有水、口紅、玫瑰、安全套、灌腸器、匕首、以及子彈、手槍等等,既有平常用品也有危險的物品,觀眾可以隨意挑選其中的物品來與藝術家互動。桌上還有一行現場觀眾的免責聲明說:「瑪麗娜本人同屬於一件任人擺布的物品,參與行為的觀眾可以對她做任何事情,包括殺了她,不用負任何責任。」

 

整個表演過程從晚上8:00開始至凌晨2:00,持續整整6個小時,她將自己全程麻醉,且保留了十分清醒的意識,讓觀眾掌握絕對的權力。

起初人們小心翼翼,餵她水喝,做一些善意的舉動,試探她是否毫無知覺,但當人們發現她真的毫無反抗能力時,擁有絕對權力的觀眾慢慢開始對她施暴了。

有人撕碎她的衣服,用口紅在她身上寫下侮辱的話語,並拍照留念;

有人用帶刺的玫瑰劃破她的皮膚,當場猥褻她;

有人用刀割傷她的喉嚨,並且吸她的血;

有人將她放在桌子上,試圖強姦她,(之所以沒有這樣做,是因為畢竟還是在一個公共空間裡面,公眾還是有受到道德約束)並且在她的雙腿間插上了一把刀。

人們越來越失控,也越來越興奮。

現場的觀眾在強大的權力下享受著極致的狂歡,所有人都發狂了似的對她施暴,與最初的彬彬有禮截然不同。權力讓他們漲紅了雙眼,也讓這些人越來越失控。

直到有人拿起那把上了膛的槍,頂住她的喉嚨,準備扣動那命懸一線的扳機時,被工作人員及時制止。發了瘋的男人們廝打在一起,最終被工作人員拖離了現場。

在經歷了漫長的6小時之後,瑪麗娜漸漸恢復了知覺。

她拖著疲憊破爛的身體慢慢走向人群,人們四散逃離,他們無法面對正常狀態下的瑪麗娜,也無法面對在6小時裡失控的自己,恐懼直面他們內心肆無忌憚的的一面。

他們是真的在逃離瑪麗娜嗎?

還是只是在逃避過去6小時裡不小心露出的真實的自己呢?

又或者說,害怕一旦暴露真實面目後所要承擔的後果呢?

 

這不禁讓我想起了米爾格倫的電擊實驗。同樣是考量著人性,只不過「節奏0」和「米爾格倫實驗」的不同之處在於,權力的下達者變成了每個參與者自己,而非來自上級的命令。

這恰恰是細思極恐的地方,一旦每個人都擁有了脫韁的權力之時,那種滋生出的力量感和控制感,將會使人們無法不享受這種力量,即使有著強烈的道德不安和明辨是非能力的人,權力還是像磁鐵一樣吸引你進入無盡的黑洞。

 

就像每一個初入社會的年輕人都極力反對著酒桌文化,但如今位於這種文化頂端的中年人,又何嘗不是上一代試圖反抗的年輕人呢?

人們對於自己良知的了解未必就真的很清晰。本能使然或許比服從有悖人性的命令更值得讓人警惕和深思。

 

這是瑪麗娜第一次和觀眾互動的作品,至少我們看到了剖析至深處人性中真正隱藏的東西,「性本善和性本惡」這種懸而未決的討論,我想,你心裡已經有了自己的答案。

(Rhythm0 部分現場記錄)

▼掃一掃,關注我▼

帶你解鎖更多藝術知識

相關焦點

  • 阿布拉莫維奇 | 她的身體是任人魚肉的原罪
    桌子後,69張幻燈片一幀幀放映,瑪麗娜美麗堅強的臉在牆上一閃一閃,我馬上意識到,眼前這件,就是大名鼎鼎的《節奏0》。美術館裡展覽的《節奏0》《節奏0》是瑪麗娜作死系列「節奏」的終篇,在場觀眾可以拿起桌上72件物品中的任意一件,對站在旁邊赤裸的她做任何事情,而且她有免責聲明——你們愛怎麼玩就怎麼玩。
  • 用生命創作的行為藝術家——瑪麗娜•阿布拉莫維奇
    在這幾年時間裡,她曾多次參與瑪麗娜的行為藝術表演,與瑪麗娜有比較多的接觸。儘管2005年後,瑪麗娜因為創作的需要,旅居世界各地,段英梅與瑪麗娜見面的時間少了,但至今仍保持著聯繫。在瑪麗娜的影響下,曾經從事架上繪畫的段英梅開始轉向行為藝術的創作與研究,並探索出一條屬於自己的行為藝術道路,最終成為一名國際知名女藝術家。
  • 【artchina 現場】瑪麗娜•阿布拉莫維奇:觀眾在現場
    在阿布拉莫維奇的牽引下,一個又一個的觀眾站到了屋子的中央,閉上眼睛,體會安靜和神秘。四周的空椅子上漸漸坐滿了觀眾,他們靜靜觀賞著站在眼前的他人,一會兒也閉上了眼睛,進入了這個房間瀰漫的劇場氣息。阿布拉莫維奇讓這個空間屬於每個觀眾,讓每個人同時成為表演者和觀眾,在兩種身份之間遊走切換,毫無困難,充滿信任。
  • 【行為藝術】阿布拉莫維奇《節奏0》:在恐懼中解放自己
    阿布拉莫維奇《節奏零》是瑪莉娜在1974年於義大利拿坡裡展演的作品。年僅23歲的少女,創作出一個由信賴、脆弱與連結創造而成的藝術。表演現場是一個密閉空間,她站立在中間,而桌上有76個物件,根據人的意志代表取悅與折磨。
  • 在行為藝術裡,一切都是真的:以身體跨越恐懼的阿布拉莫維奇|致敬勇氣 V
    這件名為《節奏10》(Rhythm 10)的作品是被廣泛譽為「行為藝術之祖母」的瑪麗娜瑪麗娜·阿布拉莫維奇,《節奏10》,1973年在《節奏10》裡,阿布拉莫維奇第一次感受到了觀眾的強大力量。為了實驗,同一年中阿布拉莫維奇還先後表演了《節奏2》和《節奏4》,通過攝取精神性藥物,或短時間內大量吸入空氣的方式實踐對身體和意識的控制。
  • 阿布拉莫維奇昔日戀人藝術家烏雷去世 享年76歲
    瑪麗娜和烏雷全身裸體,從相距20米的地方起步,朝對方小跑,簡單擦過,重新回到原地,一次次更加激烈地衝擊碰撞,半小時後,阿布拉莫維奇被撞倒在地。他們用自己的身體,通過行為藝術把男女間情感的跌宕起伏以及他們性別的差異性表現得淋漓盡致。為了碰撞時產生更好的效果,肉體相撞時的聲音通過揚聲器放送。
  • 行為藝術之母—阿布拉莫維奇
    2012年,作為知名跨界藝術家,瑪麗亞·阿布拉莫維奇當選為第69屆威尼斯電影節評委人物介紹瑪麗娜·阿布拉莫維奇(Marina Abramović),塞爾維亞行為藝術、人體藝術家、導演、編劇,1946年生於南斯拉夫的首都貝爾格勒,[4][2][3]父母都是狄托的擁護者,從小就受到對性的壓抑式教育,這決定了她後來的創作風格——狂野大膽
  • 戴立忍被換,《六弄咖啡館》被刪,《平安島》撤檔,從趙薇事件到阿布拉莫維奇的行為藝術
    南斯拉夫的著名行為藝術家瑪麗娜·阿布拉莫維奇1974年的時候,曾經在義大利的那不勒斯表演過一場名為「韻律0」的行為藝術,這個行為藝術是一個實驗,馬麗娜承諾在6個小時的時間內,將自己的一切做人的權力都放棄,完全交給陌生的觀眾
  • 阿布拉莫維奇的靈魂伴侶烏雷Ulay去世|曾感動無數人的世紀愛情落幕
    阿布拉莫維奇曾說過:「藝術家不應該愛上另一個藝術家。」她愛了,這段維持12年的愛情刻骨銘心。1975年,阿布拉莫維奇在荷蘭阿姆斯特丹遇到了她的靈魂伴侶——來自西德的行為藝術家烏雷,兩人同月同日生。這段愛情成就了兩人行為藝術的高峰,他們開始共同合作實施一系列與性別意義和時空觀念有關的雙人表演的作品。他們打扮成雙胞胎,自稱是「聯體生物」,對彼此有著全然的信任。
  • 奪命行為藝術——節奏0
    瑪麗娜與烏雷      1974年,瑪麗娜於義大利展出行為藝術作品《節奏0》,作品中嘗試與觀眾互動,險些送命,結果也很令人震撼。        展館中72種道具整齊有序擺放在桌上,包括別針、繡花針、釘錘、膠帶、各種刀具等危險的東西,也有玫瑰、紅酒、蜂蜜等令人愉悅的事物,也有一把裝有子彈的手槍…而瑪麗娜本人,也是道具中的一個。
  • Banksy、大衛·霍克尼又創高價,阿布拉莫維奇作品成為首個上拍的虛擬實境藝術
    本周,歐洲拍賣市場激戰正酣,富藝斯、邦瀚斯先後舉行了倫敦拍賣,而蘇富比與佳士得繼續全球聯拍的節奏,都以聯通倫敦與巴黎的模式,舉行了「巴黎現代藝術及倫敦當代藝術晚拍」(蘇富比)和「二十世紀:從倫敦到巴黎」(佳士得)的專場拍賣。
  • 【敢達列傳】瑪麗娜•伊士麥
    瑪麗娜·伊士麥是阿扎迪斯坦王國的第一公主。為了拯救經濟危機的祖國,奔波各國以求援助,並和剎那·F·清英相認識。
  • 疫情後的新作,阿布拉莫維奇在戲劇舞臺上的「七次死亡」
    在這裡,阿布拉莫維奇的聲音中帶著一絲悔恨,暗指自己與藝術家保羅·卡內瓦裡(Paolo Canevari)近10年前以心碎告終的戀情,這也是布拉莫維奇首次坦率地談到分手以來的生活和工作。 「我在卡拉斯身上看到了自己的影子,「布拉莫維奇說,「我們都是射手座,都很情緒化,但同時也都很脆弱。我幾乎有同樣的遭遇。」她補充說,「卡拉斯死於心碎。但不同之處在於,我的工作拯救了我。」
  • 阿布拉莫維奇新作首演完成並開啟線上播放
    「如果你看看瑪利亞·卡拉斯的生活就會知道,她的故事很像我,」阿布拉莫維奇在彩排前告訴artnet新聞,「這是關於心碎而死的故事,是關於『被你所愛的人殺死』的故事。」1975年奧納西斯逝世後,卡拉斯在她巴黎的公寓裡過著隱居生活,失去了親人,傷心欲絕。1977年,卡拉斯死於心臟病,年僅53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