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林 : 當代藝術的創作理念

2021-02-08 中國舞臺美術學會

2019年12月6日下午,無奇——曹林紙面作品展在煙臺美術博物館順利開幕。基於展覽的豐富性和多元化,曹林先生在現場積極與觀眾互動,主動要求為觀眾進行導覽,使觀眾更為清晰和深刻地理解了展覽作品所蘊含的藝術理念,展示出大家風範。



12月7日下午,應煙臺美術博物館之邀,曹林先生以「當代藝術的創作理念」為題,為大家奉上了一次精彩的講座。


曹林:


隨著社會經濟、文化和科技的迅速發展,世界的溝通越來越緊密,人與人的距離感急劇縮短,社會環境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在當代,藝術已經在全球範圍內有了廣泛的共鳴。


當代藝術家共處在國際化的大背景下。藝術家蔡國強始終持續探索以火藥創作繪畫的藝術手法,並在煙火設計方面進行創作,其中最廣為人知的便是他為2008年奧運會所做的腳印煙火設計。對於蔡國強來說,我們很難界定他是中國藝術家還是西方藝術家,因為它的創作已經不僅限於何種地域,而是通過強悍的作品視覺漫步全球,體現在不同文化裡自由往來的遊牧精神。其他藝術家比如雷姆 · 庫哈斯、扎哈 · 哈迪德、保羅 · 安德魯等當代建築設計師,他們同樣是在全球範圍內開展藝術設計,中國的中央電視臺新址大樓、北京大興國際機場、國家大劇院都是西方設計師設計的。


當代藝術泛指80年代之後的世界大面積人口群體意識的意識形態化覺醒後所發生的藝術生態中具革命性的藝術符號。藝術家們通常將20世紀末到21世紀的藝術稱為當代藝術。古典主義的藝術作品大多是在講述一個故事,而當代藝術更多地則是提出一個理念和思想。


古典主義確定了美的基本標準:線條、構圖、比例、色彩等等,到現代主義之後,這種標準被打破了,畢卡索的作品並不符合古典主義的審美標準,但是他所創立的立體主義對人類文化發展產生了巨大的影響。其作品獨特的觀察視角和表現方式對社會發展與科學研究都產生了巨大的推動作用。



關於當代藝術,有以下幾個突出特點:


1、對材料和空間的全新認知。藝術立足當代,要求我們開始在新型的人際關係上思考問題。我們的創新應從哪裡來創新?所謂的藝術價值應該從哪裡體現出來?從劇場藝術方面來看,現今很多劇場創作者不願意花費昂貴的價格去劇場觀劇,這樣就導致創作者不能深入去研究觀眾,研究當下人們對藝術的需求。這不僅是當下創作者面臨的最重要的話題,也是當代藝術在創作上亟待解決的問題。


2、強調互動性。當代藝術要求我們建立人與人、人與作品之間的新型關係。無論是作品本身還是展覽形式,我都在努力嘗試做一些能夠與觀眾互動的作品,這些作品在某些程度上也是完成了藝術創作的一部分。


3、強調發散思維。傳統的觀展形式中創作者和觀者之間是對立的,創作者提出藝術理念後讓觀者去理解創作者的情感與表現手段。而當代藝術更多的是需要觀眾發散自己的思維,藝術家提出問題和看法後,讓觀眾去尋找答案。


我的所有作品都是沒有主語的,無論什麼情緒都是中性的表達,所以這些作品才能引起觀眾的思考,千人千解。


4、作品的可複製性。中國傳統文人有著清高的秉性,他們大多不願意把自己的作品當做商品,但當今時代,藝術品能夠擺脫傳統標籤成為商品本身就體現了其價值所在,而文創行業的普及也體現了全民藝術文化素養的進步。


5、當代藝術與生活密切相關。因為工作原因,我的時間多是碎片化的,基於此,我的作品都是繪在信紙上、筆記本、便籤上,最大也不過是巴掌大小。這些作品不單是藝術作品,更多的也是我對生活中所見所聞的一種理解和記錄。


中國舞臺美術學會是中國舞臺美術行業的核心組織,主要工作就是在戲劇舞臺上進行創作,包括布景、燈光、服裝、化妝、音響等等。早期的舞臺美術更多是劇場中的視聽藝術。作為中國舞臺美術學會會長,我肩負著舞臺美術的發展與變革的重要任務。所以我提出了大舞美觀念,讓舞臺美術走出劇場,與自然和社會相結合。


現今的實景演出已經非常普遍,據不完全統計現在的大型演出已有200多個,比如由張藝謀、王潮歌、樊躍導演的「印象」系列、「又見」系列等等。2018年青島舉行的上合峰會大型景觀演出呈現出的視覺效果也依賴舞美創作者的不懈努力。


2016年,首屆隆裡國際新媒體藝術節在貴州隆裡古鎮舉辦,至今已經成功舉辦了三屆。隆裡古鎮坐落在黔東南,有著500多年的歷史,在選址之前,我們團隊考查了全國很多地方,最終選擇了這個原始古樸與人文氣息豐厚的古鎮,把當代藝術品鑲嵌其中,讓藝術與古老文化碰撞出新的火花。


作品展示:

作品名:《拓….》,2016年

作者:梁溪清

作品材料:矽膠/數字投影/燈光、音響


作品藉助一個正在修復中的古建築框架,嵌入浮雕和數字投影,形成一個具有參與性、互動性、生長性的行為影像裝置。作品內容素材均取材於隆裡古鎮。浮雕採用矽膠材料,拓印了隆裡古城元素,用歷史印跡所產生的肌理為載體,演繹古城的過去與現在。作品展陳方式分為晝夜兩種形式:白天,邀請當地藝人在作品內現場進行「花臉龍」的繪製行為,為願意參與的觀眾繪製花臉,並在現場用稻草編織草龍,播放《隆裡之音》。夜晚,用數字投影展現名為《隆裡之影》的音像作品。燈光打在殘舊的古建築骨架上,影像投射到用綜合材料拓印的浮雕上,呈現一個新媒體藝術語境下的人文隆裡。


作品名:《共生/Symbiosis》,2018年

作者:Silja Senn、Friederike Helmes、譚文科、孫文彧、王喬喬

指導教師:曹林、劉小慶、Nadia fistarol

作品材料:古建築空間/宣紙雕塑/數字投影/燈光/音響


來自中國和瑞士兩國不同文化背景下的青年藝術家,共同合作,利用具有500年歷史的古鎮民宅,在4個相聯的獨立房間內演繹「問」、「尋」、「現」、「境」4個沉浸式場景,分別運用裝置、投影、燈光、音效,分成4個觀測點與觀眾互動,觀眾在戲曲演員的表演引導下逐漸進入演出空間。這種特殊場域下的表演,使觀演關係同時打破既往程式而脫離自我。如果一種思想必須由一個受體來顯像,當把虛空作為受體時,「我」是否還存在?在這個作品裡,「樹」是虛幻的數據,「根」是實誠的載體。《共生》試圖通過沉浸式演出的方式,帶領觀眾思考人格化數據和「自我」能否共同存在。


作品名:《介休的歐哥給隆裡的春萍做唐裝》,2017年

作者:阿寬

創作材料:送快遞用的電動三輪/布料


這件作品應邀參加「第二屆隆裡國際新媒體藝術節」的「青年設計師提名展」,展覽的主題為「距離」,規定作品呈現方式必須在一輛送快遞的電動三輪車上完成。作者阿寬是一位戲劇服裝設計師,他採用一個行為過程作為特殊表演方式,解讀對「距離」的獨特認知。他請自己的助手——來自山西介休的裁縫歐哥,和在本地邀請的春萍姑娘,共同扮演一對戀人,歐哥在為期5天的時間內,現場為春萍縫製唐裝,並用多彩布料把送快遞用的電動三輪車裝飾成象徵性的婚慶彩車。表演過程中的歐哥身穿傳統漢族服裝,春萍身著苗族服飾。作者把距離感濃縮到車軲轆上,用物理空間上的距離顯現人文心理上的距離。

作品名:《靜·像》,2018年

作者:周鈺棋、劉盛元、謝子玄、王禕晨、曹婉琪

指導教師:伊天夫、沈倩

作品材料:亞克力板/石雕/鏡子/數字投影/燈光、音響


作品用26塊刻有金剛經的黑色亞克力板,以燈柱為中心,圍繞鏡面反光板和石雕佛像組成空間裝置。裝置分為內外兩層,當燈柱兩邊的反光鏡和凸透鏡轉動時,四周的環境會出現經文轉動的景象,形成如同藏傳佛教轉經筒的內部運動空間。作者充分調動實空間與虛空間的相互作用力,在古鎮的深宅大院中,觀眾既可以漫步裝置之間,也可以坐在庭院的蒲團上,與轉動的鏡面進行互動。動靜相生,通過佛像、經文、光影這三大元素來營造出一個沉浸式空間。進入這個空間的觀眾,可以從反光板中照見自己,並在此感受身臨其境,平心靜氣,抬頭閱讀經文,低首耳聞佛語,藉此環境以常觀內心,明心見性。


作品名:《Shelter · The Mirrored Sight/明鏡臺》,2016年

作者:李豪

作品尺寸:15㎡

作品材料:竹/木/玻璃


作品分為兩層,上層供人眺望賞景,下層則是休憩空間。作品安放在龍溪河畔,一個觀眾不可觸及的區域,形成遙遠的「稻田裡的孤島」。作者以多媒體形式創造了一個介入物,在自然環境的合理性中呈現出一種不合邏輯的「彼岸物體」。對於觀眾來說,「孤島」僅僅是一個文化符號,但對於隆裡古鎮當地人來說,卻是每一個個體的真實生存困境。從邊疆軍事屯堡到偏遠普通鄉村,從漢人內部通婚到與當地苗侗聯姻,隆裡與周邊的關係從隔閡走向融合。作者試圖以「明鏡臺」裝置構建出隆裡的一個「鏡像」,集中表達隆裡與周邊社會的關係,並為人們提供一個休憩與眺望的地標式場所。


作品名:《蟲蟲心事》,2017年

總導演 :周小波

執行導演:馬琳

裝置設計:龍慶華、王亞興 

視頻設計:林彤、何霜、申夢鴿 

視頻製作:卿燕君、寧少梅、羅小漁、孫沐宣、龍許容

造型設計及製作 :四川美術學院14級戲劇影視美術設計專業

裝置製作:熊成霖、高尚浩、劉旭、林子琪、陳子怡、伍先銀、劉雅琦、毛雲鵬、秦郡蔓、梁家裕、魏越 


多媒體裝置短劇《蟲蟲心事》,藉由昆蟲的微觀視角觀察世界,解讀生命、生存和生態的宿命,是一部以多種媒體技術和造型裝置支撐的跨媒體小型實驗戲劇。白天是一個景觀裝置,夜晚配合燈光和音響效果變成一個小型劇場。作品融合戲劇、當代藝術和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等多種形態和表達語彙,發揮視覺創意下媒體技術的場域空間適應性,營造出亦真亦幻的虛實世界。這是一部「成長中」並「成長著」的戲劇作品,每一次現場演繹,都力求使用全新的體驗者、媒介載體和特定空間,突破「第四堵牆」,營造新型戲劇觀演關係。


作品名:《YuanYuan/圓圓》,2017年

作者:曹林

設計助理:孫文彧

燈光設計:李慶海

作品材料:充氣氣模/燈光/音響

作品尺寸:49M×16M×9M


作者以一個體態大如波音飛機的充氣螞蚱,賦予渺小以偉岸。作品被安置在萬畝稻田當中,到夜間則配合燈光和音響設備,形成一個巨大的景觀裝置。作者把記憶中的鄉村田野,用出乎意料的的視覺反差加以表達,讓平凡的事物變得不同尋常,使藝術的特殊形式、宏大的戲劇衝突在這裡同步發生。當藝術觸及感情,真正介入鄉村生活後,必定會波及到原有的秩序與結構,那麼即使再溫和的表現手段也將炸裂日常而有序的鄉村生活。作者意在用通俗化表現形式闡釋當代藝術的深刻內涵,通過藝術與這個世界達成和解,使人與自然的關係趨於和諧。


作品名:《無垢》,2018

作者:羅意軒、莫伊玲、韋莉、孫冰、李展任

指導老師:林燕、於蘭、馬國彪、王錦戈

作品材料:竹、木/數字投影/布料/燈光


這組作品的源起,是作者們了解到隆裡古鎮的小學生缺失美術的課程教學,便自發組織到隆裡小學支教,給孩子們教授美術課程,以力所能及的方式努力讓當地兒童感受藝術的魅力,開啟繪畫的啟蒙。他們組織並輔導隆裡小學的學生進行繪畫創作,把整個過程拍攝影像記錄,經過後期編輯,形成完整視頻,然後把視頻做為作品的一部分,在展示現場呈現給觀眾。而視頻的投射媒介,則是那些隆裡當地的孩子們畫在白布上的兒童畫。所以說,《無垢》這件作品,是廣西藝術學院的師生與隆裡古鎮兒童共同創作的,這對增強當地居民對藝術的參與感與認同感大有益處,也是推進藝術教育、提高民眾審美水平的一種實踐。


作品名:《之間/Dazwischen》,2016年

作者:Niki Passath

作品材料:紙/油墨/機器人

作品規格:137 cm×178cm


Niki Passath用一套自製的繪畫機器人,創作系列作品「dazwischen」(之間)。這些裝置尺寸較小,每個都有不同的運行速度和力度,它們自身攜帶顏料,開啟後會按照自由程序在平面繪圖紙上運行,通過藝術家的幹預,機器人會停頓、倒退或者拐彎。另外,藝術家可以控制顏料噴繪裝置,調整用筆力度、筆道寬窄、線條粗細和顏色關係。在整個創作過程中,機器人的自由運行與外來的人為幹涉形成戲劇性矛盾,讓作品充滿不確定性。由於所有作品都是作者在展覽現場完成,所以Niki認為創作過程中與觀眾的談話交流非常重要,最後完成的作品就是交流的視覺化。他要表達的,就是人們在交談過程中真正精確理解他人的意思是不可能的。


作品名:《為了月亮/For the Moon》,2017年

作者:Ulrike Möschel

作品材料:竹、木/塗料

作品尺寸:430cm×265cm


作者將竹篾編織的魚簍放大尺寸,塗上銀色,安置在遍布殘荷的古鎮池塘裡。月光下,那超大的尺度和華貴的銀色,象徵著夢幻和達不到的欲望。作者在駐留隆裡古鎮期間做了大量田野調查,發現民間的魚簍非常適合作品思想的表達。編織這樣的魚簍是一種非常古老的技藝,如今已經瀕臨失傳,由於現代文明的更迭,這門技藝在慢慢地被遺忘。在作者所具有的歐洲教育背景中,魚簍和魚具有深遠的文化符號意義,耶穌就曾經稱自己是「人類的漁夫」。在另外一些美好的寓言當中,漁人與魚的故事也屢被提起。在黔東南一隅的隆裡古鎮創作這個作品,其背後所蘊含的哲學意義更加複雜,它更像一個巨大的漂流瓶,將觀眾帶向未知的精神領域。


作品名:《王昌齡與龍標書院》,2017年

作者 :楚楚

指導老師 :王晉

視頻製作:劉金亮、楚楚

現場播控:劉金亮


作品採用建築投影的表現形式,把視頻投射到隆裡古鎮的龍標書院正立面外牆上,產生震撼的視聽效果。視頻內容表現唐代詩人王昌齡被貶此地,為開化蠻荒,教化民眾,遂率當地人民興建龍標書院的歷史故事。作者在實地測繪基礎上,採用3D建模技術,動畫拉線、填磚、上梁,逐幀重新建築龍標書院,同時在影像中疊加隆裡古鎮幾經興衰的戰爭畫面,清晰生動地展示了隆裡的文化背景及建築特點。龍標書院是隆裡地標性建築,也是當地漢族文化和苗侗民族文化的一個交融點。戶外投影的藝術形式,可以更直觀地演示和傳播優秀傳統文化,對當地的文旅發展產生極大推動作用。


作品名:《聆聽》,2016年

作者:陳賽華灌

作品材料:不鏽鋼

作品尺寸:220cm×140cm


這件作品被安置在隆裡古城迎恩門外的小型廣場上,為青山、綠水、稻田和村莊所環抱。其聆聽與對話的創作目的,明顯指向人與人、人與自然的關係。作者認為每個聲音都擁有自己的身份,隨著外來遊客的不斷湧入,當地村民的生活隨之發生潛移默化的變化,這件互動作品所具有的互動性,為觀眾提供了獨特的聆聽經驗——來往的村民和遊客都可以站在喇叭口說話、唱歌——傾聽自己內在的聲音。有趣的是,作品被安裝完成以後,村民們在閒暇時便在這裡聚合,跳廣場舞的時候,打開手機的播音功能並放置在喇叭的入口處,被放大的音樂從喇叭口傳出後就會更加渾厚。村民和遊客的參與,共同完成了作品二次創作,某些程度上延伸了作品的社會功能和價值。


作品名:《淋漓/Dripping》,2016年

作者:鄭路

作品尺寸:500cm×300cm

作品材料:不鏽鋼


這是鄭路的系列作品《淋漓》之一。固化的墜落「水滴」被安置在龍溪河中央,用新媒體藝術形式完成了戶外展示的轉化。通過對自然環境的利用,與日常勞作的村民形成對話。和金屬雕塑外觀完全不同的面貌下,內部的線索依然是對於水的思辨。水總是處於運動變化之中,由此聯繫到物質世界的內部形態,以此隱喻人心,表面波瀾不驚,實則暗流湧動。作者將物質與精神、時間與空間等概念納入自成體系的觀念構架中,傳達了一種對成熟社會化體系的「出走」意識。他的系列作品充滿了對生命狀態多樣性和可能性的自我思考,形成自己獨特的雕塑語言。


作品名:《隆裡草堂》,2016年

作者:張旭

作品尺寸:2600cm×1000cm×700cm

作品材料:竹/稻草


身為舞美設計師的張旭,參照黔東南苗侗民居風格語彙,設計了簡易牢固的建築結構,採用產自當地的廉價自然材料——毛竹和稻草,在荷塘邊搭建了這個作品。隆裡草堂在群山環抱下,既與自然融為一體,又形成一個地標性的公共空間。在隆裡國際新媒體藝術節期間,這個草堂作為核心會場,舉辦了多場專業論壇。藝術家們在此坐而論道,蛙鳴和蟬叫聲透過與外部空間相互貫通的門窗傳入室內,蝴蝶在會場中飛來飛去。作者的創作理念,通過詩情畫意的現場感傳達給每個人。藝術節結束後,村民們可以在此休息、喝茶、聊天,成為公共社交平臺。美好的藝術情趣,通過隆裡草堂慢慢擴散,潛移默化地影響著當地人的日常生活。


作品名:《甦醒——光立方》,2016年

作者:李風

作品尺寸:1000cm×1000cm×1000cm

作品材料:鋁合金/LED


從600年前的明朝,隆裡古城開始有第一支漢族駐紮部隊,人們在這裡生活繁衍,發展到如今的新媒體藝術時代,就如同一個「點」連成「線」,繼而又漸漸輻射成現代文明的「面」——猶如從沉睡中甦醒一般。作品《甦醒——光立方》以一個可以發光的多層正方組合模塊作為創意載體,用計算機在現場隨意編程,通過LED發光裝置,形成點、線、面和方位、長短、顏色的複雜變化,並與立方體的外層網面投影畫面相結合,加強了視覺效果的更多可變因素,隱喻了從0到1的無限可能性。同時,作品採用舞臺美術的設計理念,綜合了聲與光的效能,增強了藝術創作與自然環境之間的戲劇感,給觀眾帶來新的審美經驗。


作品名:《行走的紅椅子》,2016年

作者:李歡

作品尺寸:45cm×45cm×63cm

作品材料:松木


中國傳統戲曲舞臺上的典型程式化道具為「一桌二椅」,不同的擺放方式產生不同的虛擬空間,為演員提供表演支點,給觀眾提示劇情場景。作者從中萃取「紅椅子」的符號價值,形成獨立裝置作品,旨在通過不同場景下的多種排列組合,傳達傳統精神的當代時尚理念,打造文化新符號。當紅椅子自己走出劇場,走入生活,生活就是舞臺;走向世界,世界也是它的舞臺;走近記憶,人生將是更大的舞臺。這關乎傳承,關乎創新,更關乎身份認同和價值判斷,而簡約的木匠工藝背後,潛藏著中國式的審美感受和生活觀念。這一組裝置作品從2015年創作完成以後,已經在國內外一百多個景區背景下展示過。


作品名:《神鬼夜行》,2016年

作者:阮佳楠,張潔野

指導教師:王之綱

作品材料:宣紙/光纖/水霧機/數字投影


整個作品使用中國傳統材料,構建微縮的靜態山水園林景觀,在水霧上投影動態的神鬼形象,動與靜、藏與露相結合,營造一種神秘的東方氣氛。作品所展現的「鬼」,是一種映射人性的媒介。既充滿了對現實的控訴與戲謔,同時又飽含著對人性單純美好的希望,它的戲劇性在於融合了極端的醜惡和極至的單純。把古老的文化遺產、冰冷的物質材料和龐雜的數字信息組合在一起,通過設計和藝術創作的再加工,展現出新鮮的生命力。當未來人工智慧發展到比你自己都更為了解你自己,然後運用「情感」和「智慧」來控制和俘獲你的靈魂,那我們該如何撥開這重重迷霧,擺脫這「惡鬼纏身」的束縛與美夢呢?


往期回顧:


相關焦點

  • 曹林:舞檯燈光的「世界語境」與「視界語彙」
    最初我和馬路、伊天夫、胡耀輝等幾個教授就會議主題進行過多輪探討,初步達成共識並描繪出一個大概的輪廓,即:要站在國際視域的高度上,關注全球燈光行業宏觀發展趨勢;在內容上要涵蓋藝術理念、創作實踐、史論研究、科技研發、人才培養、國際合作等等;邀請專家要包括國內外燈光界的先行者、實踐者和研發者,在不同創作方向上共同探討燈光藝術與技術的本質與規律,如戲劇舞臺、文旅演出、慶典晚會,以及影視照明、景觀照明和建築照明等等
  • 當代藝術
    當代藝術有位名人說過:藝術是最沒希望、最沒前途的行業。耐人尋味的是這位名人是靠藝術起家,就像做藝術的家長,都不希望子女繼承自己的行業,囑咐後人不要當空頭的美術家。沒受過油畫的專業訓練,因此沒有條條框框,沒有束縛,創作時就可以天馬行空,任意揮灑。
  • 鉑爾曼通過「藝術家的遊樂場」強調對當代藝術的承諾
    通過品牌的這一藝術理念,知名和新興藝術家能夠在全球各大鉑爾曼酒店的藝術空間展示其作品,盡情展示豐富的想像力、創造力和創作天賦。  通過現場表演及工作坊等趣味十足而又富有意義的互動活動,酒店客人有機會親身體驗藝術的魅力。當代藝術為藝術家和來自世界各地的客人搭建了一座橋梁。這些藝術展覽匯集經典與獨創元素,讓旅行者和遊客有機會深入體驗每位藝術家的文化背景。通過不斷尋求新的方式來傳達21世紀的全球時代精神,鉑爾曼再次證明了其對當代文化的真正注重,並致力於為藝術家建立平臺,使藝術走向大眾。
  • 重新理解媒介,當代水彩的創作與思考 | 趙龍
    >重新理解媒介當代水彩的創作與思考文/趙龍媒介是藝術家進行創作的物質基礎,在傳統藝術中,媒介依附於藝術形象而存在。這是一個問題,尤其對於當代水彩而言,這一問題顯得更為緊迫。傳統藝術技法與沒有本質改變的媒介材料,是貼在水彩身上的兩個最為顯著的標籤。水彩似乎已經定格在抒情與敘事表達範圍內的純粹寫實藝術。如何突破這種創作局限,進而創作出具有當代性的水彩作品,或許可以從重新認識水彩這種藝術媒介入手。
  • 開啟童真的哲學審思,用嶄新視角看中國當代藝術
    開啟童真的哲學審思,用嶄新視角看中國當代藝術。由當代藝術中心觀空間舉辦的「童真的哲學審思」學術活動於1月10日下午在廣州琶醍當代藝術中心舉行。活動邀請了當代童稚藝術家代表吳琦璇,作為童真題材美學的研究者和實踐者,吳琦璇從自己作品形式中的繪畫、雕塑、裝置藝術、藝術首飾設計等多角度與現場觀眾深入探討童真題材的藝術創作思路,為現場觀眾提供了一個嶄新的視角去觀看和欣賞當代藝術。下午兩點,「童真的哲學審思」主題學術活動開始,當代藝術中心館長尹昕,策展人陳觀寶,媒體代表歐陽淳以及眾多收藏家和潮流藝術愛好者共同出席本次活動。
  • 當代二胡音樂創作透視---關銘
    這些大型的敘事曲、隨想曲、協奏曲的集中湧現,標誌著二胡音樂創作步入了新階段。80年代末至今二胡音樂創作進入了一個全新時期,新時期必然碰到新問題,產生新理念,使用新技法。二胡音樂創作無論從形式、內容、技法、理念,均進入多元時代,協奏曲、狂想曲、敘事曲、套曲、組曲的不斷問世,標誌著二胡音樂創作步入成熟期。二胡音樂藝術在創作、教學、表演領域已進入競技時代。
  • ...230 億公共文化補助、首屆廣州當代藝術博覽會開幕、藝術北京...
    >財政部官網陸續發布了四個重要通知,共涉及資金 230 億元,以補助公共文化建設、2020 年 12 月 16 日,首屆廣州當代藝術博覽會開幕,以「藝術共同體」為宗旨和理念,展出了具有超高品質的現當代繪畫、雕塑、影像、裝置及多媒體藝術作品、2020 年 12 月 16 日,「藝術北京·發現」展開幕暨2021藝術北京全新發布宣布,作為國內首創以藝術經紀人為參展主體的藝術博覽會將於
  • 軒尼詩文化傳承與當代藝術創作之碰撞
    2015年3月17日,軒尼詩250周年卓越之旅全球首站於廣州大劇院正式拉開帷幕,超過兩百名中外貴賓、媒體與品牌摯友共襄盛會,欣賞軒尼詩文化傳承與當代藝術創作之精彩碰撞。視覺藝術家Charles Sandison創作的裝置藝術作品「永無止境」
  • 公益廣告的創作理念!
    公益廣告是一種不以贏利為目的,是為公眾利益服務、廣泛傳播公益的廣告藝術形式。考慮公眾的心理特徵和當下的時代背景,在創作中把自己真正地放到最普通最平凡的老百姓生活中去,體驗生活,感悟生活,不要過分使用難懂的陌生的文字或表現手段,把一些與人們生活息息相關的片段和感受表現出來,才最真實、最能打動人,增加受眾的認同感,影響人們的廣泛參與。
  • UCCA 尤倫斯當代藝術中心首次亮相 GMIC 全球移動網際網路大會
    在 GMIC 在 線 2020 的主舞臺上,UCCA 為廣大線上觀眾帶來最前沿的藝術訊息,縱覽科技與藝術彼此間的密切關係與深入影響,以及在疫情影響之下,藝術創作、藝術機構和藝術行業新的轉變。出席這場直播活動的嘉賓有:UCCA 尤倫斯當代藝術中心館長、UCCA 集 團 CEO 田霏宇、法國策展人黑陽、UCCA 策展人秋韻和藝術家費亦寧。
  • 尤倫斯當代藝術中心開啟「藝術與運動」 的對話
    當高雅抽象的藝術與富有張力的運動相遇會碰撞出怎樣的火花?基於對運動科技與藝術美學的探索,UCCA尤倫斯當代藝術中心旗下UCCA LAB日前與阿迪達斯策劃了一場融合運動與藝術的「羽絨不服 探秘冬境 」阿迪達斯2020冬季系列新品跨界線上發布會。
  • 中國當代藝術年鑑上海展,記錄疫情前一年當代藝術現狀
    「所有的創作並不一定是事實本身,但它卻反映著人性的狀態、思潮、心理狀況。這些狀況往往難以記錄,而藝術便是可以記錄的方式。藝術是大眾的,所以『檔案』也是視覺與圖像檔案。」 除此之外,在3樓從2005年至2019年的《中國當代藝術年鑑》一字排開,打開它們,如同進入一年年當代藝術的歷史,在2019年的導論中,有幾個關鍵詞在2020年也依舊在持續探討。比如「藝術與科技」「女性藝術」「替代空間」「當代藝術與全球化」「藝術鄉建」「網紅展」「當代藝術與『潮文化』」「藝術版權」等。
  • 張子康:非常之道 — 論牛合印藝術創作
    他的生平際遇與創作形成了非常奇特的關聯,在這些與天性更貼近的作品中,也呈現了他對生命原本的關注。與此同時,研究他與他的創作理念可以還原一個非常特殊的時代環境以及這個時代原生藝術的生成語境。 但如果單純從作品的角度去加以衡量他的藝術創作,就顯得極為的單一,特別是因為牛合印本身是帶有多重身份與特徵的存在。他是時代的典型,一方面是一個成功的經營者,管理著知名的品牌,一方面他是藝術家,沒有停止通過各種方式在傳達藝術的理念。這其中的關聯,也成了頗值思考的現象,在藝術創作中,雖然有主流的藝術研究與藝術理論,單一身份的藝術家經由某種特定的範式與範圍在進行創作。
  • 「程昕東當代藝術收藏」清華展出 再現當代藝術三十年
    開幕式現場2020年12月19日,清華大學藝術博物館迎來了「東張西望三十年:程昕東當代藝術收藏」展開幕式,此展是清華藝博2020年度舉辦的第7個展覽,也是收官之展,在今冬歲末為廣大觀眾帶來一場豐富的當代藝術視覺盛宴
  • 首屆濟南國際雙年展開啟當代藝術新引擎
    「和」是以儒家文化為代表的中國傳統文化中的重要理念之一,在全球面臨巨大挑戰的今天,更需要用藝術上的和諧去推動人類命運共同體的建構,這一主題也得到了全球各地藝術家的廣泛回應和支持。他表示,以「和動力」為主題的首屆濟南國際雙年展,正旨在以創新性的文化觀念與學術修辭,跨文化、跨媒介的藝術表達方式,在傳統文化與當代創造之間建立新的關係,揭示當代藝術觀念與中國傳統思想的關聯性,發掘中國本土思想對當代世界的普適價值與文化貢獻力,推動中國藝術更好的根植本土,立足當代,照鑑未來。
  • 追溯德國對當代藝術的影響,南藝美術館「重整德國藝術立場」
    1993年,約爾格·伊門多夫(1945-2007),這位德國當代最重要的藝術家之一、德國戰後藝術代表人物,第一次攜畫作到北京展覽。為了把大型作品運進某賓館畫廊展出,伊門多夫同意卸下畫框,畫布「像桌布一樣」穿過了門框。這場伊門多夫後來從未寫進年表的展覽,卻給了從未見過原作的中國先鋒青年藝術家一次極大的震動。
  • 當代藝術 國際發展態勢
    ——臺北國際當代藝術博覽會YOUNG ART TAIPEI 2015於4月24日在臺北喜來登大飯店開幕。本屆博覽會在主展區「YAT展區」之外還為響應亞太地區對攝影作品收藏需求的增長,準備了特別的攝影系列活動「PHOTOEYE」,包括策展人與攝影者的直接對話以及專門的「當代攝影藝術論壇」等活動支撐本屆展會對攝影藝術的關注與推崇。
  • 「中國當代藝術轉型期的水墨探索第一回展:2020水墨藝術實驗研究展...
    學院從學科發展、當代創作以及學科優勢等角度出發,希望通過中心的建立關注中國水墨的當代性探索動向,為當代水墨的開放性提供一流的學術平臺,以此來推動當代水墨的發展。展覽展出了35位藝術家共66件作品,總結和梳理了在2020中國當代水墨藝術在這一年特定環境中的種種變化和出現的人文心理,展示了具有社會批判精神與反省當代文化的水墨力作。
  • 2019「Yishu 當代華人藝術評論獎」獲得者,邵亦楊、高千惠藝術書目
    她在即將出版的新書自序中提及『從展覽與創作閱讀當代藝術的生產模式,以及藝術與社會的異化關係,除了可觀察藝術社會學的轉向,也能參照出當代人面對世界的態度。」藝術評論不僅是藝術作品的陳述文字,具有影響性的視覺文化評論,也是藝術史的扭轉點。作為藝術理念、思維和工具演練,本書旨在介紹具影響藝術史、藝術生態的近代重要評論書寫之影響力、進而討論近代及當代藝術評論的思潮和困境,並分析藝術評論與社會文化脈絡的關係和作用力。它不僅是一種檔案的總整理,更期待能作為區域藝術文化發展的經驗參照。
  • 首屆「廣州當代」藝術博覽會開幕
    羊城晚報訊 記者劉雲、實習生黎裕姍報導:經歷66天的精心策劃與組織籌備,首屆「廣州當代」藝術博覽會於16日正式上線,一場當代藝術的視覺盛宴在海心沙拉開帷幕。博覽會以開放、包容的平臺呈現極具想像力、創造力的藝術作品,對促進廣州當代藝術在新時代持續性發展而言具有裡程碑式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