亞洲地區最為活躍的當代藝術酒店博覽會——臺北國際當代藝術博覽會YOUNG ART TAIPEI 2015於4月24日在臺北喜來登大飯店開幕。來自中國、日本、韓國、臺灣、新加坡、香港、澳門、馬來西亞、越南和西班牙等十個國家和地區的92家畫廊齊集臺北喜來登大酒店八至九層,其中,臺灣畫廊佔據一半名額,而在餘下的國際畫廊名單中,日本畫廊佔據五成。本屆博覽會在主展區「YAT展區」之外還為響應亞太地區對攝影作品收藏需求的增長,準備了特別的攝影系列活動「PHOTOEYE」,包括策展人與攝影者的直接對話以及專門的「當代攝影藝術論壇」等活動支撐本屆展會對攝影藝術的關注與推崇。
4月24日,新一屆YAT盛大開幕
在「年輕、精緻迷人、負擔得起」的品牌定位下,YOUNG ART TAIPEI已走過六屆。品牌定位的日益明確對於迅速鎖定參展畫廊並讓參展畫廊得以為精準的選擇作品提供了參考憑據。在現場採訪中,多數畫廊都提到博覽會的明確定位讓他們在藝術家選擇上有的放矢,而以博覽會多年經驗來看,定位明確的YAT顯然也吸引著更多人關注藝術,並令更多的藝術愛好者走進藝術,開啟對藝術的收藏。
hi小店在YAT2015現場展位
參展的林大藝術中心帶來王茂最新的「木瓜計劃」系列
參展的另外一家大陸畫廊是來自上海的索美空間
一屆小亦精彩的博覽會,既需要組織者在現場布置等硬體與展會組織等軟體方面的關注與付出,又需要參展商的通力配合。一屆酒店博覽會,既是組織者在場地方與展商之間斡旋的過程,又是一場展商與固定的空間配置之間「鬥智鬥勇」的奮戰。現場畫廊各顯神通,藉助於帶燈光的作品、外接射燈、花架乃至酒店洗手間裡的摺疊鏡,在空間布置中煞費心思。
而如果說,現場讓一個博覽會有著自己的風格,銷售狀況則讓一屆博覽會展露著自己的性格。據官方數據顯示,開幕首日,YAT銷售業績為新臺幣1580餘萬,當日作品成交超過380件。顯然,在因為人潮洶湧而變得擁擠的酒店走廊裡,臺灣藏家仍然表現出這個群體特別的誠意以及他們對藝術品的專注與熱愛。
參展畫廊開闢著每一個空間的可用性
部分參展作品。價格控制在20000-100000新臺幣之間的YAT展示著一派青春洋溢,並在銷售上再有精進
同時,在開幕當日,YAT旗下亞洲區指標性的青年藝術大獎YOUNG ART AWARD新潮賞也揭曉本屆大獎得主。由普陽廣告股份有限公司副總經理兼資深藝術收藏家劉銘浩、碁石智庫總經理兼收藏家陳蘭會、視覺藝術協會理事長吳介祥、藝外雜誌主編孫曉彤以及策展人張澧豪組成的評審團經過兩輪投票,Artemis Art帶來的Dedy Sufraidi、Artdoor Gallery(藝境畫廊)的邱國峻、科元藝術中心的王董碩成為新一屆YAA大獎得主,而伊日藝術推薦的島田奏和槩藝術帶來的陳奎延則進入入圍名單。
第一家參展YAT的馬來西亞畫廊Artemis Art帶來的獲獎藝術家、來自印尼的Dedy Sufraidi作品
Dedy Sufraid獲獎作品局部
藝境畫廊帶來的邱國峻獲獎作品
邱國峻作品局部
科元藝術中心展出的王董碩作品
王董碩獲獎作品
Dominique Lévy畫廊呈現亞歷山大·考爾德的小奇蹟© 2015 Calder Foundation, New York / Artists Rights Society (ARS), New York. Photo: Tom Powel Imaging, Inc.
亞歷山大•考爾德運用空氣力學創造的運動體以及紀念碑式的固體雕刻對於現代藝術的狂熱分子來說是廣為人知的。但紐約Dominique Lévy畫廊開幕的新展為最熟悉他作品的觀眾準備了驚喜。展覽標題「Multum in Parvo」是一句拉丁語,意為「much in little」。它展示了考爾德40件罕見的微型雕塑。室內的布局由建築師Santiago Calatrava設計,頗具儀式感的環境賦予作品更多的關注。
© 2015 Calder Foundation, New York / Artists Rights Society (ARS), New York. Photo: Tom Powel Imaging, Inc.
時間跨度超過30年,展覽中的作品包含罕見的設計草圖、運動物體和固體雕塑,其中最小的僅有一英寸高。此次展覽是對考爾德可辨的風格與方法學的不真實展現。雖然作品尺寸極小,但藝術家沒有丟掉細節。由繞圈的彩色電線製作的小型運動體,與Calder標誌性的珠寶作品相似,精緻並富有力量。諸如《Eight Black Dots》(1950)和《Untitled》(1947)這類錯綜複雜的結構,儘管是由上色的金屬薄片和電線構成,但表現出一種深度。考爾德時常把小尺寸的固體雕塑作為初期方案提供給顧客。這些模型如同其等大的配對物一樣,可浮起、移動。展覽中有六件這樣的雕塑方案,其中包括藝術家1939年為華盛頓Smithsonian Gallery of Art創作的模型。這是它們15來的首次相聚。
《Eight Black Dots》(1950)
© 2015 Calder Foundation, New York / Artists Rights Society (ARS), New York. Photo: Tom Powel Imaging, Inc.
「對我而言,考爾德僅是一位藝術家,他可以一次又一次地由小到大,然後再由大到小,使觀眾好奇不已。『是小巧的還是宏偉的?』這是我們想在展覽中與你分享的,」畫廊主Lévy說道。「我們想要讓觀眾感受到小作品內的力量感,以至於你實際上忘記了作品是如此之小。」為充分利用尺寸上的差異,Calatrava和他的兒子Gabriel,製造出一個由曲線構成的抽象地形。較大的作品被分別放置在裝有鏡面的底座上。布局十分講究,Calatrava以底座下方細長的支柱平衡了上方過於纖細的杆子,作品看起來輕盈卻不失穩定。在鏡面的反射下,觀眾可從各個角度審視它們。相反,極小的,只有拇指大的雕塑被放在裝有鏡面的玻璃盒中。
© 2015 Calder Foundation, New York / Artists Rights Society (ARS), New York. Photo: Tom Powel Imaging, Inc.
「我們對空間的處理,使作品不僅是可觸的,而且也可被觀眾從各個方向欣賞。它們如同建築一樣,在我們的周圍擴展。」 Calatrava說道。他在工程和建築中的美學方式回應了Calder的在藝術上的工程法。雕塑與環境相結合,「Multum in Parvo」是鼓舞人心的,對考爾德不朽的作品致以了真誠的敬意。
© 2015 Calder Foundation, New York / Artists Rights Society (ARS), New York. Photo: Tom Powel Imaging, Inc.
又一大師進京馬庫斯·呂佩爾茨在時代美術館談繪畫之真展覽現場
繼大衛•霍克尼之後,又一位大師來京。「西方繪畫的回歸:呂佩爾茨——德國新表現主義大師展」,於4月25日在北京時代美術館開幕,呈現了呂佩爾茨近十年創作的81件作品(56件架上繪畫、25件雕塑)。生於1941年,馬庫斯•呂佩爾茨曾任德國杜塞道夫學院院長長達二十餘年,他從上世紀60年代開始從事藝術創作,並一直保持著旺盛的創作力,與基弗、伊門多夫、巴塞利茲、彭克等人共同作為德國新表現主義最重要的藝術家聞名於世,亦被譽為德國國寶級藝術家。
《仿戈雅——腳下的 綠色》、《仿戈雅——灰色的長裙》、《仿戈雅——紅色與綠色之間》
乍眼一看,被冠以「德國新表現主義」頭銜,呂佩爾茨的作品不禁讓習慣於當下藝術媒介多元化的觀眾感到略微「陳舊」。比起一味地利用新媒體固有的特質來刺激觀眾的創作,呂佩爾茨表示,只有純粹專注於藝術本身的繪畫才可與公眾產生交流。對他而言,那些僅通過外表愉悅大眾的藝術,令人開懷大笑的作品,扭曲了對繪畫的觀看。「繪畫的觀看者看到什麼完全取決於他自身。然而這種可獨立觀看的自由意識,被新媒體幹擾了。我不是在批評,這是我對正在發生的事情的一種感覺。現在整個世界是現代媒體所主導的,破壞了詩歌、破壞了人與人之間的關係。例如,百分之九十的戀愛終結都是通過手機來完成的。」在呂佩爾茨看來,這類導致文化枯竭、瀕臨死亡的東西,可被繪畫的媒體所阻止。
《仿馬雷斯—— 玩顏色的女人》、《仿馬雷斯——灰色的紗巾》
呂佩爾茨的繪畫不帶有任何鮮明的政治的色彩,他關心的,是如何對自身的繪畫有所回應,而非時代的潮流趨勢。把自己稱為波西米亞式的藝術家,「藝術是手藝活,一種技術。雖然過去曾服務於宗教,但是自上個世紀中,藝術因其它媒體的出現而從中解放。藝術變得自由。然而我驚訝於,藝術是如此的自由以至於它不知如何開始。藝術深受其苦,是在於肆無忌憚。所以藝術家不去考慮藝術本身的意圖,而是讓政治等社會訴求介入其中。」 他並不反對藝術家去表達社會訴求,但反對以此博得觀眾的賞識、贏得市場的需求等。
展覽現場
《阿爾迪亞》系列
《阿爾迪亞—— 冷光》
進步的方式並非對他人的挑戰,呂佩爾茨常通過不同表現方式的挑戰自我,向前推進。對於一種定式的表達,他認為這會束縛、桎梏藝術。「我每一個新的開始都是帶著疑問的,其中並沒有對未來有所預知。我捍衛作品當中的個體性。雖然沒有任何標示性的東西,但畫面都可有所主導。這不可一目了然,而是需要了解藝術家,了解其中的特殊性。這如同線索,從頭貫穿至此。」
展覽將持續至5月24日。隨後它將於6月13日至8月3日在廣州紅專廠當代藝術館展出。
《舞蹈Ⅰ》
雕塑作品
《尤利西斯》系列
《泰爾託的桌子》
《黑夜的聲音》系列
《黑夜(黃色的頭)》、《黑夜(狂歡節)》
藝術家馬庫斯· 呂佩爾茨
沈勤、陳琦雙個展 亞洲藝術中心續寫新東方精神展覽現場
4月25日,亞洲藝術中心展出了首次合作的兩位藝術家沈勤、陳琦的雙個展,沈勤藉助水墨、陳琦以版畫形式,看似毫不相關的藝術手法,卻體現著相似的藝術態度:對自己的理念和作品狀態有著長期的、清醒的自我堅持,不會輕易接受廣泛的、普適性的美學評論和價值定位。
陳琦 《1912》 185×383cm 水印版畫 2010
陳琦 《時間簡譜-NO,12》 直徑90cm 水印版畫 2010
目前作為中央美術學院教授的陳琦,在版畫創作中善於使用計算與控制,從構思到完成,無不有著大量資料的排列和對比,而這也造就了本次展覽中大尺幅版畫作品的誕生。從白到黑,灰度漸變在版畫中被精準控制。在沈勤看來,「陳琦的作品是如此明確的尋找東方文化的表達符號,並且也是最早的先行者」。
陳琦 《失聯》 85×85cm×21 水印版畫 2015
沈勤 《園林》 138×70cm×4 水墨設色紙本 2015
相比陳琦,沈勤更像是一位隱士,長期處於半封閉的創作狀態,讓他褪去了世俗的氣息,他自己表示,生活中是個怕煩的人,不會主動去改變什麼。而對於繪畫,「我煩這個社會,我試圖找到一個心境,能讓我和我有同感人的逃避的心境」,此次展覽中的作品則將這種心境和盤託出,空曠的畫面裡蜻蜓點水般置於山、水或物,惜墨如金的創作方式讓作品乾淨而安靜,陳琦則對此解釋為「虛實交叉的墨跡與無限延展的澄明空間」。
沈勤 《山水》 149×43cm 水墨設色紙本 2015
沈勤 《漁莊秋霽》 140×69cm×5 水墨設色紙本 2013
亞洲藝術中心此次帶來的這一展覽一方面源於畫廊對新東方精神的延續,另一方面則源於沈勤和陳琦兩位藝術家在2013年的一次群展上商定「兩人一起辦一次畫展」的約定。相似的氣質和意圖讓這一展覽融為一體,而展覽現場所標註的紅點則驗證著兩位藝術家火爆的人氣。
.